五世紀到十五世紀間
從歐洲、美洲跨越到亞洲
中世紀同一時間各地人類帝國的權力消長與興衰第一本跨帝國研究的中世紀世界史大作
這是一次從未體驗過的中世紀世界之旅。在政治、外交、軍事及文化構造層面,「帝國」處於空間與時間交匯口。一個帝國是一個無法融入其他整體的整體;一位皇帝是一個宣稱失去人類力量可支配的人。這樣的實體幾乎在地球上所有地方來來去去、起起落落,有些短暫,有些更為持久。它們或相互衝突,或彼此無視,留下顯著的時代痕跡,甚至消亡殆盡。同一時期的各種機構、宗教、英雄、戰爭、神話賦予各個社會龐大活力,這本雄心勃勃的書以平行架構討論這些相互輝映的主體。各家學者筆下的王朝與帝國:加洛林、拜占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日耳曼、阿茲特克、蒙古、威尼斯、中國、日本、馬來和諾曼人。中世紀的迷人世界由此展開。
本書主旨在以全球中世紀帝國群譜作為世界史導論。
作者提出三個帝國分類:其一、世界帝國,意指有普世帝國理想的帝國。其二、散發帝國,意指領土分散、不連續的帝國。其三、封閉帝國,意指受限敵方勢力,使得領土界線分明,本身沒有擴張意願的帝國。
以五到十五世界間做為大致時間定位,因為這個時期不同帝國共存的現象值得注意。帝國常讓人聯想到征服,很多帝國更是誕生自軍事力量。征服帶來財富,帝國財力也與軍事力量相關。帝國依靠戰果分配,以及支配人們來生存。戰事征服以外,帝國中心和邊陲也形成帝國和平的動態關係。帝國邊界有各類防禦工事,帝國中心也會給予邊境勢力某些自治權,維持帝國認同,形成內部階層勢力。但帝國一旦內部分化,軍力衰弱,邊境勢力亦能奪權,取得帝國。
帝國並非民族國家,內部往往有多元族群。 為了控制多元背景,宗教信仰是帝國統治利器,特別是一神信仰與帝國一君統治精神相通。治期長久的帝國, 多用分化統治,區別不同族群,帝國由此成為其中的聯繫。因此,對帝國而言,忠誠大於同化融合,這才是統一的基礎。 帝國依靠活躍忠心的中介團體,信任地方權力讓帝國權威散佈各地。
提到帝國夢,通常意指其欲擴張的規模。某些帝國有普世統治的理想,想成為世界帝國。帝國夢是以正統持續、英雄、傳說、重回榮耀等元素塑造,帝國由此建構雄心。然而,由於敵對諸帝國都有同等想法,所以普世統治始終是虛幻的。可是軟實力能夠超越地理疆界,大部分的帝國努力輸出其概念、體制 、信仰,不但可以防止入侵,還能操弄敵人。
考慮到剛剛所提及的標準,收錄於本書的帝國區分為三個應被當作研究假說的類型:「世界型帝國」有普世使命或企圖(加洛林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拔斯帝國、蒙古帝國、鄂圖曼帝國);「散發型帝國」,有分散或不連貫的領土(神聖羅馬帝國、諾曼帝國、金雀花帝國、威尼斯帝國、室利佛逝的印尼帝國);「封閉型,或空間上受限於敵方勢力的帝國」,當邊界劃定、固定以後,就不能、或不願繼續擴張了(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保加利亞帝國、塞爾維亞帝國、日本帝國與拉丁帝國),一旦確認過相關國家的存在,我們就可在最後一種類型裡發現國家型帝國。
| 目錄 |
導論 力量與榮耀
「世界型帝國」以及具有普世使命或企圖的諸帝國
- 論加洛林帝國:羅馬復興?
- 所謂的「拜占庭」帝國
- 阿拔斯帝國
- 遊牧政權蒙古帝國
- 鄂圖曼帝國(約一三○○年至一四八一年)
- 八世紀末到十五世紀初的中國:領土鞏固與大洋開放
閉鎖或圈界帝國
- 保加利亞帝國:史學神話或歷史事實?
- 塞爾維亞帝國起落
- 日本古代、中古時期的皇帝及帝國概念原理
- 美洲諸太陽帝國
- 「帝國的影子」,論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
領土「散發」帝國
- 「未竟的帝國」,論從奧托大帝至麥西米蘭的德意志帝國
- 諾曼第、諾曼人的帝國
- 金雀花帝國
- 亞得里亞海帝國軌跡:以中世紀威尼斯為例
- 馬來海權三佛齊
| 內容節錄 |
導論
力量與榮耀
在死亡之陽下,帝國與教會如斯誕生。
──卡繆
國王一稱業已泛損……吾所帶銜更高,尚略有昧,實作馳想之用。
──拿破崙對德.黑慕莎夫人(Mme de Rémusat)所言
由「諸帝國」到「中世紀」
本書旨在以大斷代、全球規模來對照一些預設相似的政治結構,或可作為中世紀諸帝國的世界史(而非普世通史)導論。然而,首先要澄清「帝國」、「中世紀」兩詞的明顯概念,才能使這兩個詞彙之結合與援用在全球史框架中產生意義。
有關「中間」、中介時期的觀念源自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的義大利人文學者,意指分隔光榮的「古代」(Antiquité)以及這些人文學者所處之文化新興時代間的漫長世紀。這段時期大致涵蓋五到十五世紀之間,也在歐洲歷史傳統中獲得同等的諸多稱號:Moyen Âge、Middle Ages、das Mittelalter、il Medioevo、Średniowiecze、Idade média等。
由此產生一個明顯的問題:這樣的斷代方式一旦離開歐洲範疇,依然有效嗎?簡單選一個與基督徒(且成為國際普遍規範)不同的其他斷代,就會形成落差,產生不完全契合的多個相異版「中世紀」。不過,這僅僅是定位點變換的結果而已。即便有些史家覺得可以藉此發動哥白尼式變革、改變視角,其實並未顛覆研究現象的性質與意義。
反之,當觸及其他大洲或自有編年、斷代的其他文明時,我們在此所選的時代間隔確實不那麼恰如其份。就近來說,尼可拉.多庫(Nicolas Drocourt)指出,拜占庭帝國本身「替古代與中世紀間過於簡化的斷裂翻案」。在日本,六世紀末到十二世紀末涵蓋的時期則稱為「古代」(kodai)。總之,倘若考量人類整體的歷史,結果便是開始懷疑由歐洲史考察所定調的斷代四分法。人文演變是否能由一個通行的斷代法標示出(廣泛通行這個意圖,似乎也不過是「西方獨特主義」[particularisme occidental]而已,或者「眾多世界」[les Mondes])它就是依循大不同的軌跡運行呢?
「帝國」這項主題確立了本書的一致性,而中古時期,儘管只牽涉特定空間,卻被選為共同時間框架,權作「定位系統」。一部比較以及廣納世界諸帝國的歷史,無疑地可讓另一個「中世紀」成形,至少使中世紀成為一件讓人存疑的事情;這或許是一項遠比本書目標更加可觀的任務。
不過,考量人口擴張,還有各個人類征服空間之間的連結,五到十五世紀的時間涵蓋仍有其意義。在所謂古代時期的世界,人類居住開發的土地散布於人煙罕至或孤絕的廣大範圍裡。距離成了偏遠地區間重要交流的阻礙。反之,我們所認定的現代(moderne)時期是以歐洲人的跨洋擴張、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作為特徵。儘管日耳曼帝國的斯陶芬家族(Staufen)與蒙古人在歐亞的帝國同時代,因而可能有些間斷關係,斯陶芬家族卻對阿茲特克帝國的存在一無所知(反之亦然);上述情況卻又不是查理五世治下帝國的情況。然而,歐洲史中古時期,有多個帝國曾共存於世。不管採哪種時間估算方式,這種巧合引起我們的注意。雖說曆法並非時間,但為了避免僵化規範而消解研究帝國的一貫性與意義,我們會依照各帝國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斷代範圍。
最後還有個障礙:承某些文學、哲學理論之後,人們經常避免使用我們本身、即被視為西方中心的思想來分類;甚至避免使用本身的字詞來研究其他時期或其他文明。此相對主義衍生自某種理想主義,造成了疑難:世界並不是一個文本,種種字詞也非諸多事物本身。語言可以說明世界,但卻不建構世界自身。一旦我們認為本身的詞彙或思想分類不適用,便不再能夠訴諸語彙、社會本身的概念,來研究外在、或是先前於我們的事物。在提到imperium、Rîche、Tenno的時候,沒必要找個或多或少優雅些的翻譯來拐彎抹角地說出這些詞彙。不然照這個邏輯推論到底的話,便只有加洛林帝國(L’ Empire carolingien)的一分子才能討論加洛林帝國,而且還得用查理曼的用語來談論才行。如此一來,不但否定了歷史調查的可能,也否定了科學思考。
我們別無選擇,一旦對詞彙陷阱有所警戒,意識到本身文化反映的預設現實以後,就得運用自身的語彙。同時也須留心,避免在研究事實上武斷地移花接木我們自身語彙的字義。因為,如果這麼做,會經常誤導相關事項(冒年代錯置之險)。以人類理智能力為原則的作法儘管未臻完善,但已足以用來考量所有人類現象。
***
戰爭與和平
帝國的概念直覺上便與征服有關。許多帝國皆誕生自武力,像是「阿拉騎兵」(cavaliers d’Allah)帝國或草原游牧帝國。拜占庭帝國承襲了羅馬征服,卡門.貝蘭(Carmen Bernand)指出,阿茲特克的特拉托阿尼(tlatoani)意指「威懾者」。享有盛名的神聖羅馬帝國卻跳脫此規範,我們因此得見一個因黃金與部隊不足而未竟的帝國。帝國武力實際上還得加上財富,後者是武裝力量的憑藉,也是征服的成果。帝國仰賴經過縝密計算分配的戰果與人員統治的收獲以續命存活。某些帝國位居世界經濟牛耳,如柯蘭(P. Calanca)提到中國是亞洲經濟的驅動要角,一如阿拔斯王朝,甚至室利佛逝也都是不同程度的驅動要角;反之,加洛林王朝或塞爾維亞都未達如此規模。
如羅馬和平(pax romana)一般,帝國常常宣稱和平、屬於帝國本身的和平,從加洛林王朝的協和理想到「蒙古式和平」。京都原稱「平安京」,意指「和平與穩定的首都」。帝國便是如此自掩於設防邊界後方。島國特性護持日本,神風(kami kaze)拯救日本免於強大的蒙古船艦襲擊。清朝建造長城、保加利亞人在其周圍建立防禦工事;威尼斯除了其他條件以外,還有賴當地潟湖庇護,該處亦為其傳說中的發祥地。不過,這些屏障沒一個是封閉、無法穿越的。而且領土散發的帝國是最脆弱的。
帝國可以委託邊界的游牧外國部族保護自己,這是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所提出的解釋架構。9這些外國部族構成了社會凝聚力(asabiyya),是有效的武力。但受到帝國財富以及衰弱的武力誘導,外國部族最終入侵帝國奪權。接著,三、四代以後又再重蹈覆轍。中國人便是如此將防衛工作交給非中國蠻族:唐末是回紇人與韃靼人,宋朝則是契丹人或女真人等。拜占庭帝國則不時善用橡皮圖章政權來誘敵抗敵。10相反地,洛伊克.卡造(Loïc Cazaux)指出,日本沒有任何防衛工事(limes),也沒有蠻族掌控的邊陲地區。
中心和邊陲的關係、中介勢力的角色,以及掌控內部空間的能力都是重要因素。不必訴諸外部人士之力,神聖羅馬帝國透過在地貴族的協助來保衛邊界。邊境封地(marche)與拜占庭軍區制(thème)的創建相像,卻又不相同。匈牙利入侵時建立的縱深防衛,顯見神聖羅馬帝國發展出和拜占庭在托羅斯山脈(Taurus)邊境一樣的策略。邊陲地帶由當地居民防衛,最終也保衛帝國核心。帝國可以授予邊陲人民某種自治權,甚至也能使拓展帝國本身邊界以外地區成為可行之事,而且還不會危害到帝國認同或帝國一體組織。如此一來,往往導致了內部空間的階層化、分化(加洛林帝國世界),甚至使保衛邊界有成的群體奪權(如拜占庭帝國的尼基弗魯斯.福卡斯)。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西爾凡.古根奈 Sylvain Gouguenheim,本書策劃人,里昂師範學院教授,專長為中古日耳曼世界史。
在法國享有高知名度,2008年他出版了從《從亞里斯多德到聖米榭爾山》一書,弱化穆斯林世界轉傳古希臘文化到中古西歐的貢獻,強調西歐基督徒自行傳承的力量,引起學界爭論。此書出版後多年依舊廣為人知,作者也成為經常被援引的史家。
瑪麗-特雷斯.爾娃Marie-Thérèse Urvoy,大學名譽教授、伊斯蘭研究學者,是兩個阿拉伯世界研究書系主編。專長在中古文獻學、阿拉伯思想史、中東阿拉伯基督教等研究領域。
卡門.貝拿 Carmen Bernard,大學名譽教授,人類學家,師承李維史陀,研究專長為美洲原住民社會、與美洲混血社會。
皮耶.包段 Pierre Bauduin,卡昂諾曼第大學中古史教授,2010年以《法蘭克人世界與維京人》一書 ,獲法蘭西學院歷史著作獎項。
柯蘭Paola Calanca,法國遠東學院副教授、遠東學院香港中心主任,長期從事海洋史研究,曾參與一個台法合作的海洋研究計畫(Maritime Knowledge for China Sea),曾蒞臨台灣中研院、故宮南院等學術機構演講。
莽干 Pierre-Yves Manguin,法國近東學院名譽主任,研究專長為東南亞考古、海洋史,曾統籌印尼、越南考古計畫,曾蒞臨台灣中研院史語所、台灣成功大學、故宮南院等學術機構演講。
伯納.杜梅克 Bernard Doumerc,法國土魯斯中古史教授,研究專長為威尼斯在中古晚期地中海一帶的影響。
尼可拉.多庫 Nicolas Drocourt,法國南特大學中古史教授,研究專長為拜占庭外交。
賈克.帕依歐 Jacques Paviot,巴黎十二大學中古史教授、法國歷史學會秘書,研究專長為晚期十字軍、東西方關係史、海洋史。
安德 .法依格 Andrej Fajgelj,塞爾維亞克拉古耶瓦次大學教授、法國蒙特里耶三大合作研究員。
菲拉.阿塔莎諾娃 Vera Atanasova,法國洛林大學博士生,論文主題為保加利亞帝國的藝術和權力。
西蒙.貝傑 Simon Berger,法國高等社會課學院博士生,論文處理中古游牧政治、社會的軍事結構。
瑪伊特.比奧蕾 Maïté Billoré,里昂大學中古史副教授,研究專長在十二到十五世紀的英格蘭•諾曼世界。
洛伊克.卡造 Loïc Cazaux,法國史特拉斯堡文獻學學校預科教授、中古史博士、東方語言文明學院日本學士,研究專長為法國中古歐洲權力、軍隊、司法史,研究興趣有中古歐洲、日本戰爭比較。
瑪麗-瑟琳.依薩亞Marie-Céline Isaïa,法國里昂大學副教授,專長為中古早期研究。
佛羅倫斯.山普松妮 Florence Sampsonis,中古史博士,任職於巴黎基督教學院,研究專長為拉丁人在東方世界的活動,以及法蘭克與拜占庭間的互動。
| 譯者簡介 |
楊子嫻,新北永和人,法國蒙彼利埃三大歷史學碩士,現居法國。
中世紀諸帝國:從「世界型帝國」、「封閉型帝國」到「散發型帝國」三大不同類型的帝國,綜觀中世紀 Les Empires Médiévaux
作者 | AUTHOR
西爾凡.古根奈 Sylvain Gouguenheim,瑪麗-特雷斯.爾娃 Marie-Thérèse Urvoy,卡門.貝拿 Carmen Bernard,皮耶.包段 Pierre Bauduin,柯蘭 Paola Calanca,莽干 Pierre-Yves Manguin,伯納.杜梅克 Bernard Doumerc,尼可拉.多庫 Nicolas Drocourt,賈克.帕依歐 Jacques Paviot,安德 .法依格 Andrej Fajgelj,菲拉.阿塔莎諾娃 Vera Atanasova,西蒙.貝傑 Simon Berger,瑪伊特.比奧蕾 Maïté Billoré,洛伊克.卡造 Loïc Cazaux,瑪麗-瑟琳.依薩亞 Marie-Céline Isaïa,佛羅倫斯.山普松妮 Florence Sampsonis
出版社 | PUBLISHER
馬可孛羅
書號 | ISBN
9786267356746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5/14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