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果我們不是人類,我們會如何感受這個世界?──

《我擁群像》普立茲獎得主全新力作!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時代》雜誌⋯⋯橫掃歐美年度最佳圖書榜★
★歐巴馬2022年度選書★
★卡內基傑出非虛構獎章得主★
★入圍 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科克斯書評獎★


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曾文宣──專業審訂

從視覺、痛覺、熱覺 、觸覺、聽覺、回音到電覺與磁覺……
上天下地,走訪世界各個角落,從最新、最全面的動物感官研究成果,發現超乎你我感知的另一個世界。


生物利用感官形塑周圍環境,卻也不可避免地封閉在各自的感官泡泡中。人類過去曾因此認為世界就是我們所見的樣子:七彩的虹、反覆的鳥鳴、海浪的波動等。但事實上,動物覺知到的可能與人類相當不同,例如狗的視覺比人類黯淡、蝙蝠聽得見超音波、蜜蜂能在向日葵上看見靶心圖案⋯⋯,我們也能透過麥克風聽見葉蟬唱歌,或者在腦中想像鱷魚敏感的皮膚,就像在表皮上長滿指尖。

了解動物的感官,能帶我們看見世界更多元真實的樣貌,而更懂得尊重、謙卑地看待大自然。當我們知道藍鯨會用低頻率的次音波長距離溝通,可讓人類意識到海洋上普遍使用的聲納系統會影響到牠們的生存;又或者人造光源的光害會使得黑暗消失,威脅到野生動物的感官。對於逐漸消失中的安靜和黑暗,人類需要有更多同理和理解,才能與生態更和諧共處。

本書將帶你走入令人眼花撩亂的動物感官世界,從我們也很熟悉的五感,到回聲系統、磁覺、電覺等較陌生的感覺,拓展你的眼耳鼻口,甚至手指,也會探討那些正悄悄消失的感覺景觀。現在就帶上你的好奇心,一起體驗五感之外的世界吧!

書中還有更多令人驚奇的生物感官:

◆ 埃及穢蠅擁有超高速的視覺能力,能讓牠抓住快速飛行中的昆蟲,而人類行為在牠眼裡就像慢動作。
◆ 扇貝的生物構造看似簡單,卻有複雜的視覺,貝殼內緣環繞著許多亮藍色的眼睛。
◆ 鯰魚就像是一隻會游泳的舌頭,全身的皮膚上都布滿味蕾。
◆ 海獺敏銳的肉掌和紅腹濱鷸的鳥喙都能在沒有視覺的輔助下快速辨認深海或沙地裡的獵物。
◆ 斑胸草雀能聽見同類歌聲中的快速細節,但人耳聽不見。
◆ 鯊魚和魟魚頭部的勞倫氏壺腹能感應到獵物製造的微小電場。熊蜂也能感受到花朵的電場。
◆ 博貢夜蛾、歐亞鴝、赤蠵龜等生物可以藉由感應地球磁場的「磁感」導航方向,極其精準地抵達千里外的目的地。

 

◎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人類常會忘記自己是世界上幾百萬種動物的一種,因此對其他動物的感官能力感到匪夷所思,好比蜜蜂可以看見紫外光,以及烏雲蔽日仍知道太陽的方位,而許多昆蟲扮演耳朵角色的器官不在頭部,而是在胸部、腳上,甚至翅膀上,能聽到的音頻甚至是分離的波段,一段聽同伴的歌聲,另一段偵測天敵的威脅。這是因為每一種動物的感官都是針對環境適應演化的結果。《五感之外的世界》這本佳作由淺入深介紹了形形色色的物種感官世界,讓我們可以跳脫人類基於對自身觀察所得的狹隘認知,進入萬物的大千世界!

◎裴家騏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
人類這種動物五技而窮,卻瞧不起其他動物,不過,隨著知識的成長,我們終將深入認識並尊重萬物。本書所提供的資訊,是個很好的入門。

◎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1983年秋季班時,是我在美國德州大學動物系讀博士班的第三年。那一學期系上新雇用了一位助理教授Harold Zakon。他的專長是:用弱電魚大尾線鰭弱電魚 (Sternopygus macrurus)為材料,研究性腺激素如何影響弱電魚的發電頻率。有天他來找我,是因聽說我在台灣時曾繁殖過很多種魚。他邀我參加他的團隊,繁殖大尾線鰭弱電魚。他是想瞭解這種魚,是從生活史哪一階段開使發出弱電,作為溝通和覓食時的使用。也因為這緣故,開啟了我四十年有關水族動物的感官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我曾主導過的研究的題目包括了: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側線覺和電覺的領域。

在讀《五感之外的世界:從動物的感官,描繪出你我未知的領域》這本書的過程中有很親切的感覺。一方面是因為作者能將深澀的研究內容,以口語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另一方面,是書中提到的許多位研究者,其中有的曾是我的老師、同儕,有幾位甚至是我指導過的博士後或是學生。

在台灣從事動物感覺生物學研究的人數,是屈指可數的。可想而知是項冷門的學科,比較不容易從媒體上讀到這些訊息。因而想了解動物是如何感知和解讀環境中訊息的大眾,這是一本會令人大開眼界的入門好書。
 

 

| 目錄 |

 

序言 唯一真正的發現之旅

第一章 無處不在的化學分子:嗅覺與味覺
第二章 看見世界的各種方式:光
第三章 紫外光紅、紫外光綠、紫外光黃:顏色
第四章 沒人喜歡的感覺:疼痛
第五章 太酷了:熱覺
第六章 粗糙的感覺:接觸與流動
第七章 地表的漣漪:表面振動
第八章 用心傾聽:聲音
第九章 來自寂靜世界的回應:回音
第十章 活體電池:電場
第十一章 心中自有方向:磁場
第十二章 同時打開每一扇窗:統合感覺
第十三章 拯救寂靜,保留黑暗:瀕危的感覺景觀

謝詞
附註
參考文獻

 

| 內容節錄 | 

 

序言 唯一真正的發現之旅
 
請各位想像房間裡有隻大象;這大象並不是俗話中所意指的大麻煩或重大事件,而是一隻實際存在、體型龐大的哺乳類動物。再請各位想像一個巨大到足以容納這隻大象的房間,假設是學校的體育館好了。現在你腦海裡的這幅畫面中,有一隻老鼠也溜了進來,接著是一隻歐亞鴝跳步著跟上老鼠的步伐,一隻貓頭鷹棲息在頭頂的橫梁上,一隻蝙蝠倒掛在天花板下,一隻響尾蛇在地面上蜿蜒著身子前進,一隻蜘蛛在角落織了張蛛網,一隻蚊子嗡嗡作響地破空而出,一隻熊蜂端坐在花盆裡的向日葵上。這時你腦海想像出的空間越來越擁擠了,最後,再加上一個人類。我們叫她瑞貝卡好了,她看得見眼前的一切,也有旺盛的好奇心,而且她還很喜歡動物(幸好)。各位不用追究她到底為什麼會身陷於這一片混亂裡,也不用深究這些動物到底跑來體育館幹麼;我想請各位思考的是,瑞貝卡以及這堆想像出來的野生動物,會怎麼感覺周遭其他生物的存在。
 
大象舉起姿態如潛望鏡一般的象鼻,響尾蛇吐著蛇信,蚊子則是跟著觸角的指引破空而出。這三種生物都在嗅聞周遭的空間,感受著空氣中飄浮的味道;大象沒聞到什麼值得一提的氣味,響尾蛇發現了老鼠的蹤跡,於是蜷起身軀準備伏擊,蚊子則是聞到了瑞貝卡吐息中傳來二氧化碳的誘人氣味,以及她皮膚的香氣。於是蚊子停在瑞貝卡的手臂上準備大快朵頤,但就在蚊子下嘴之前,她出手拍開了蚊子──而這一巴掌卻驚擾了老鼠,牠也警覺地發出了吱吱的叫聲,蝙蝠能夠聽見老鼠高頻的叫聲,大象的耳朵卻聽不出這種聲音。此時,大象也發出了深沉、如雷一般隆隆作響的象鳴,這麼低頻的聲音不管是老鼠還是蝙蝠都聽不見,但響尾蛇的腹部能清楚感受到因此產生的振動。然而不管是超高音頻的老鼠吱吱叫聲,還是超低音頻的象鳴,瑞貝卡同樣都絲毫察覺不到,此處,只有歐亞鴝啁啾歌聲的音頻,才是她能夠接收得到的頻率。然而身為人類的瑞貝卡聽覺辨識的速度還是不夠快,無法聽出鳥兒叫聲中繁複的各種變化。

 

在瑞貝卡眼裡,歐亞鴝的胸膛是紅色的,對大象只能看見藍色與黃色的雙眼來說則不然。熊蜂雖然也看不見紅色,但牠對於彩虹光譜上位於紅色另一端的紫外光十分敏感;牠身下坐著的那朵向日葵中央,正有著因紫外光反射而形成的靶心圖案,同時吸引了鳥兒與熊蜂的注意力。瑞貝卡看不見向日葵上的靶心圖案,對她來說那就只是一朵黃色的花而已。然而瑞貝卡其實是在場所有生物中視力最好的物種;她的視力比大象與熊蜂都好,因此可以看見蜘蛛網上那隻小小的蜘蛛;但突然燈一暗,她就什麼也看不見了。
 
因為身邊陷入一片黑暗,瑞貝卡伸出雙臂慢慢地摸索著前進,希望能感覺得到前方的障礙物。老鼠也是這麼在黑暗中緩慢地移動,只是把人類的雙臂換成牠們臉上的鬍鬚而已,老鼠的鬍鬚每秒會前後擺動好幾次,以探測周遭環境。老鼠在瑞貝卡腳下敏捷地移動,然而其腳步聲卻如此細微,人類根本聽不見,但在頂上橫梁棲息著的貓頭鷹卻都聽見了。貓頭鷹臉盤上的堅硬羽毛可以聚攏聲音,將非常細微的震動都傳遞到耳裡。牠們的聽力絕佳,耳孔位置一邊高、一邊低。但也正因為這種結構,貓頭鷹能夠在老鼠敏捷的移動下,依然精準定位出老鼠的水平與垂直位置。貓頭鷹撲翅飛下橫梁,而老鼠也正好在響尾蛇伏擊的範圍內踉蹌地前進著;響尾蛇運用吻部上的兩個小孔(頰窩),就能夠感覺到獵物體溫所散發出的紅外線輻射。牠能夠運用溫度辨識物體,而老鼠快速移動的身體正是攻擊目標。響尾蛇發動攻擊⋯⋯正好迎頭撞上從空中俯衝而下的貓頭鷹。
 
然而在這電光石火之間的一切動靜,蜘蛛幾乎都完全聽不見也看不見;牠基本上全靠蛛網傳來的振動判斷周邊狀態──這個蜘蛛自製的致命陷阱就是牠所有感官的延伸。一旦蚊子飛進蛛絲纏繞的網裡,蜘蛛就能藉由獵物苦苦掙扎所引起的振動靠近正確位置,進而殺死獵物。但在蜘蛛發動攻擊的同時,卻沒注意到撞擊到自己身上的超音波,也沒注意到這股超高頻率的主人──蝙蝠。蝙蝠準確的聲納系統不僅能在黑暗中找出蜘蛛的位置,更能藉此精準獵捕端坐於蛛網上的蜘蛛。

 

蝙蝠飽餐一頓的同時,歐亞鴝感受到了一股熟悉的吸引力,然而這卻是一股同一空間內的其他動物都感受不到的力量;隨著天氣轉涼,是時候遷徙到氣候更為溫暖的南方了。即便在這個密閉的體育館裡,歐亞鴝仍然感受得到地球磁場,以牠體內與生俱來的指南針指引方向,確定了飛行的方向以後,歐亞鴝便趁隙從窗子脫逃,一路飛向南方。留下了體育館裡的一隻大象、一隻蝙蝠、一隻熊蜂、一隻響尾蛇、一隻受到些微驚嚇的貓頭鷹、一隻幸運逃出生天的老鼠,當然,還有一位人類──瑞貝卡。這七種生物身處同一個實體空間裡,其各自的體驗卻極為巧妙地截然不同。不管是對於這地球上的其他數十億種動物來說,還是就同類生物之間的無數個體而言,這種差異都同樣存在。地球上充滿了變化萬千的景象與質地、聲音與振動、氣味與口味、電場與磁場。然而每一個生命都只能挖掘出這世界千變萬化之中的一小塊真實;每一種動物都受其獨一無二的感官範圍所局限,只能感受到這大千世界一小部分的美妙。

這所謂的感官範圍有個非常美妙的名稱──環境界(Umwelt)。這是由波羅的海的德國動物學家雅各布.馮.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üll)在一九○九年所提出並發揚光大1的名詞;環境界一詞原為德文,意思是「環境」,然而魏克斯庫爾並不單純只把這個詞用來指涉動物周遭的環境,而是特別用來闡述動物在周遭世界能夠感覺、體驗到的一切──也就是動物對世界的感知(perception)。就像各位想像出來的那座體育館裡,各種動物都同在一樣的實體空間,牠們感受到的環境界卻截然不同。對於渴求哺乳類動物血液的蜱來說,牠在乎的不外乎就是體溫、毛髮的觸感以及皮膚所散發出的丁酸氣味;這三種感官體驗就建構出了蜱的整個環境界。翠綠的大樹、豔紅的玫瑰、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這些對蜱來說都不是構成美好世界的必要條件;這些小小的蜱並非刻意忽略以上種種美妙事物,牠只是根本感覺不到這些環境條件的存在而已。

 

魏克斯庫爾將動物的身體比喻為房屋,他寫道:「每間房屋裡都有好幾扇窗戶,這每一扇窗都面對著花園:光之窗、聲之窗、嗅覺之窗、味覺之窗,以及數不勝數的觸覺之窗。每一扇窗建造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從裡面向外看出去的花園景象也是形形色色。然而對於生活在這房子裡的生物來說,窗外的景色並非只是這宏偉世界的其中一個切片而已,而是這座房屋主人身屬的唯一世界──這就是環境界。展現於我們眼前的這座花園,與每一幢房屋的主人所看見的花園,都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這個觀點在當初的時空背景之下──以及在某些圈子裡,都被視為激進觀點,也許直至今日也依然存在這種眼光。魏克斯庫爾與其他同代學者抱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動物絕不只是機械性的存在,而是有感知能力的個體,也因此動物的內在世界不僅真實存在,也值得人類好好探究;對魏克斯庫爾來說,人類的內在並不比其他物種高尚,因此環境界的概念對他來說,正是一種使眾生平等的整合力量。人類的屋子比起蜱來說,或許確實更大、有更多窗子,因此能夠看見更廣闊的花園景象,然而所有生物都一樣被困在其各自屬於的屋子裡,也都只能由內而外張望。人類同樣也受到其環境界局限,只是我們感覺不出來而已。我們都以為自己擁有全知的感知能力;然而正因為每種生物的感知都有所限制,人類才因此很容易以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然而這種認知是一種幻覺,是所有動物都深陷於其中的自以為是。
 

人類無法像鯊魚與鴨嘴獸一樣感受到微弱的電場變化;也不像歐亞鴝和海龜可以靠著地球磁場找到正確方向;既不能如同海豹一般追蹤魚兒無形的蹤跡;也沒辦法向蜘蛛看齊,靠氣流發現蒼蠅的位置。人類的雙耳無法聽見囓齒類動物與蜂鳥發出的超高頻音波,也聽不見大象與鯨魚的超低頻鳴唱。我們的雙眼看不見響尾蛇用來探測獵物存在的紅外線輻射,也察覺不到鳥類與蜜蜂眼力所及的紫外光。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艾德.楊 Ed Yong,獲獎無數的科學記者、暢銷書作家,現為《大西洋》雜誌撰寫報導。畢業於劍橋大學動物系,並在英國倫敦帝國大學得到碩士學位。曾獲普立茲釋義報導獎(Pulitzer Prize in explanatory journalism)、美國醫學作家協會頒發之約翰·P·麥葛文獎(John P. McGovern Award)以及AAAS 卡弗里科學新聞獎(AAAS Kavli Science Journalism Award)等。


在成為《大西洋》雜誌的特約作家前,也為《國家地理》、《連線》、《新科學人》、《科學人》等媒體撰文。他的文字力求精確,書寫主題在時空及物種跨度上廣泛多元,充滿故事性與人文關懷。現與妻子居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 譯者簡介 |

孟令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悲傷的大腦》、《你聞到了嗎?》、《我是賽伯格——彼得2.0》等書(以上皆由臉譜出版)。

 

 

五感之外的世界: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

HK$217.00價格
數量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艾德.楊 Ed Yong

  • 出版社 | PUBLISHER

    臉譜

  • 書號 | ISBN

    9786263152922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8/10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