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我們讀村上春樹時,我們讀到的是什麼?

他是當今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日本作家
也近乎等同於本世紀初日本文學的代名詞
如何解讀他筆下繁複符號與用典架構而成的多重宇宙?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楊照帶你從10位經典作家通讀日本文學史、思想史

   夏目漱石     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從明治到令和,橫跨三個世紀
‧第一套以經典文人為軸,深度導覽百年日本的重量全書
‧每冊皆附系列總序、前言、作家年表



▍ 為什麼讀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真正創造的奇觀,不是那些幾百萬、幾千萬的銷售數字,而是不懈、不停地書寫了四十年成長奮鬥經驗,始終在少年與成人的邊境上徘徊,拒絕正式進入成人的領域,一個執迷於要勇敢、強悍活著的永遠的少年。」
「這種作品的特性就在於讀者愈是有耐心與文本周旋,愈是專注看待各種細節,會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愈高又愈深的滿足。這種作品豈不也正是解讀者最該面對最值得面對的挑戰嗎?」

──楊照

從八○年代新世代的文學旗手,
到今日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布前呼聲最高的日本作家,
村上春樹出道逾四十載,每一次小說發表都是社會大事件。
我們該如何解讀村上作品裡一貫的關懷?


──自由、疏離、多重世界
如何解讀村上?《約束的場所》中,村上以奧姆真理教教徒擺脫社會後又對教團交出自由的過程,探討人如何對待自由;〈電視人〉突然造訪家中戳破生活表象的奇妙小人,呈現了小說中人對莫名其妙世界的被動接納與疏離無感;《1Q84》中看得見兩個月亮的「1Q84」世界,以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裡「我」搭乘巨大電梯前往的地底異境,皆是以虛實交錯並存的手法來彰顯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人與自由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多重世界的拼貼」──村上的作品往往都能以這三個核心元素歸納剖析,由此三元素也能發覺他的作品與傳統日本文學對「物之哀」的追求大異其趣。

──大量符號架構的互文叢林
取代「物之哀」的,是大量出現的異國風情符號──物品名稱、爵士樂手名字、服裝品牌,為村上筆下角色搭造了具備疏離感與消除時間感的故事舞台。而符號乘載的巨大意義,又豐厚了其小說的景深,形成村上作品獨有的巨大互文結構。於是閱讀村上成為一種該如何見樹又見林的反覆咀嚼,藉由拆解埋藏於小說裡的各種符號,我們才得以解讀村上春樹對社會與歷史的深層哲思,真正使小說閱讀作為一種人間經驗。

日本在台殖民距今已落幕超過半世紀,
為何至今這個國家仍宛若幽靈,潛伏於台灣的集體意識?
面對這個孕育絕美文化,卻又曾發動殘酷戰爭的民族,
今日的我們可以如何重思「日本是什麼」,並再次量度與其緊密而矛盾的關係?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共分十冊,一冊讀一位經典日本作家,
進而綜觀百年日本文化。
作家楊照回歸年少原點,融貫逾四十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
剖析經典十人,以其作品為核心,找到作家畢生主體關懷,
試圖瞭望日本難解的全貌,也映照今日的台灣文學風景。

「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到超越殖民,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

──楊照

 

 

| 目錄 |

 

總序|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前言|沒有終點的歷程──破解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

第一章 村上春樹的創作背景
複製村上春樹
最暢銷的小說──《挪威的森林》
小林綠的勇氣
活下去的責任
大學時期的社會氛圍
西化與反美的矛盾
安保鬥爭的局外人

第二章 村上春樹三大核心元素──讀《電視人》
自由、疏離與拼貼
我們那個時代
被突破的模範框架
自言自語之詩
村上式的詩意
闖入家中的電視人
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
脫離日本傳統文學
過去、現在與未來
符號神話與資本主義

第三章 村上春樹的互文叢林──讀《海邊的卡夫卡》
關於卡夫卡的三棵大樹
《伊底帕斯王》(一)
《伊底帕斯王》(二)
《伊底帕斯王》(三)
《伊底帕斯王》(四)
《伊底帕斯王》(五)
《伊底帕斯王》(六)
全世界最強悍的十五歲少年
底比斯建城的傳說
神諭與自由意志
對抗命運的責任
田村卡夫卡的疑惑
知其不可而為之
無能為力的恐怖
卡夫卡的〈流放地〉
公正的審判
村上對〈流放地〉的解讀
命運具備公正性嗎?
痛苦的意義
要如何述說「無意義」
「愛」是對世界的重建
愛不會是沒有意義的
大江健三郎與烏鴉
四國的森林
戰爭的回憶 
為死去的人活回來
森林中充滿了黑暗的光輝
無法被揭露的祕密
不受戰爭困擾的新世代
處理記憶的方式

第四章 沒有記憶的世界──讀《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書名
冷酷異境的電梯
世界末日的圖書館
吸收記憶的獨角獸
愛情、死亡與夢境

第五章 村上式的愛情神話──讀《發條鳥年代記》
創作的轉折點
妻子的離奇失蹤
家父長與軍國主義的陰魂
逃避者的責任
隱晦地戰爭反省
黑洞般的生命
總是聽音樂的男人

第六章 地對地的視角──《地下鐵事件》
「空對地」與「地對地」
集體災難中的個體性
阪神大地震與《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卸下小說家的身分
小說家與宗教狂熱者
逃避與追尋的辯證
威權的陷阱
善惡論與速成覺悟
對比《1Q84》深田保的教團
現實完勝虛構

第七章 兩個世界──讀《1Q84》
《1Q84》與《一九八四》
作者的虛構特權
喬治.歐威爾的政治寓言
消滅反政府的詞語
後冷戰時代的世界
「黎明派」與「先驅派」
組織與Little People
小組織與大組織
權力的祕密性
理解的責任
肉體、感情與社會倫理
李斯特的《巡禮之年》
從《1Q84》到多崎作
孤獨的少數
當感受化為語言
職業小說家 
「性光譜」與以暴易暴
改寫〈空氣蛹〉
從東京地下鐵事件到《1Q84》
從左翼組織到宗教團體
美麗而舒服的故事
不需要宗教的人
自由意志與自我陶醉
大數據下的自由意志
兩個月亮
日本戰後的政局
左翼發起安保鬥爭
矛盾的安保鬥爭
日本企業的高度集體性
人應該消失的地方
填補空白
1Q84的世界
真實與贗品
性愛與真愛
從「報復者」轉型「保護者」
上帝的贗品
老大哥與Little People
我知道你在那裡
村上文學的核心價值

村上春樹年表
 

 

| 內容節錄 | 

 
沒有終點的歷程──破解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
 
談村上春樹的這本書,是「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中的最後一本,不過書中有一小部分內容,卻是我最早就動筆的。
 
三十多年前,從一九九○年開始,我在當時的《中國時報.開卷版》寫一個專欄,討論一些值得注意的暢銷書與出版現象。我記得在那個專欄裡寫過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荳荳》,寫過黃仁宇和「戰爭機器」(還有人記得這是什麼?),也寫了正在台灣開始流行的村上春樹。為了寫那篇文章,我將中山北路的「永漢書店」裡能找到的村上春樹原文書,再加上一部份中文譯本都讀了,形成了我最早對這位從日本紅到台灣的作家的作品意見。
 
之後村上春樹持續書寫,我也持續閱讀他的新作,愈來愈驚服於他旺盛的創作力量,以及堅忍琢磨鋪陳小說深厚底蘊的強大意志。十多年後,當我在「誠品講堂」開設「現代經典細讀」長期課程時,我已經明確認定,村上春樹的書,他那獨具風格的寫作手法,必然形成現代經典,於是也就將出版沒有多久的《海邊的卡夫卡》選入了「現代經典」分析講授的書單中。
 
再到二○一○年,我將誠品講堂課程內容整理擴充,以《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的書名出版。書還沒正式出版,我已經知道那會是一本未完之書,因為就在書稿最後整理階段,村上春樹的《1Q84》第三冊問世了,我當然來不及將這部篇幅龐大的小說新作相關解讀放入《永遠的少年》書中,但我又很明白,在《1Q84》中,村上春樹不只是再度突破了自己,而且他又寫了一本高度考驗讀者耐心與專注力的作品。這種作品的特性就在於讀者愈是有耐心與文本周旋,愈是專注看待各種細節,會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愈高又愈深的滿足。這種作品豈不也正是解讀者最該面對最值得面對的挑戰嗎?
 
出版前夕,我只能勉強以附錄的形式多塞進一篇文章,概要地討論《1Q84》。然而如此一來卻又打破了我原本自己對《永遠的少年》這本書的設定──聚焦細讀《海邊的卡夫卡》,盡量將《海邊的卡夫卡》裡所藏的諸多典故、互文有憑有據、條理清晰地鋪陳出來。如果不以《海邊的卡夫卡》為限,那麼不只是《1Q84》,村上春樹之前的幾部長篇小說,也有很多值得討論值得破解的地方啊!

 

那幾年我總想著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補足對村上春樹的認識與解說,然而也在那幾年間,村上春樹繼續猛進,以不同形式又交出了更多精采的成績。更進一步,那幾年間,村上春樹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水漲船高,真正的重點不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呼聲居高不下,而是走到世界各大城市的主要書店裡,幾乎都找得到以那個地方的語言翻譯的村上春樹作品,而且到處吸引了數量眾多的讀者。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德文版上市時,我剛好在德國,見證了德國廣播電台第一時間將書稿製播成節目,每天早晨按時連載播放,書店裡一位年紀較大的顧客在收銀檯前和年輕的店員熱情地交換他們天天聽書的心得。
 
一直到二○一八年,我才終於有機會在「藝集講堂」對感覺上闕漏愈來愈多的村上春樹理解做一些補償。我先用了五堂課解讀當時新出版的《刺殺騎士團長》,因為講課中不斷提到這本新作與《1Q84》之間的關係,經學員反覆要求,於是再用六堂課回頭完整解讀了《1Q84》。
 
擺在大家眼前的這本《以愛與責任重建世界:楊照談村上春樹》收錄了之前講《海邊的卡夫卡》的內容,再加上二○一八年對於《1Q84》的解讀。因為這兩部分加在一起,就已經有十五萬字左右的篇幅,為了顧及讀者閱讀所需的心力投入,本來已經整理為文字的《刺殺騎士團長》課程內容就沒有再放進來了。
 
事實上我私心以為可以放進來、該放進來的內容還有更多更多。去年(二○二二年)連續看了濱口龍介的兩部電影,先是對《偶然與想像》視為天人,讓我重拾了年少時看完電影可以將每個鏡頭詳記重述的樂趣;接著則是對《在車上Drive My Car》產生了複雜衝突的觀影感覺。《在車上Drive My Car》仍然是一部好電影,可以卻明顯比不上村上春樹的小說原著。不是說電影非得依照小說複製村上春樹所寫的意念、情感,然而要改編,應該要改得比小說更有電影性、電影感,不然就改得更深刻、更廣袤,但濱口龍介的改法卻顯然是沒有能充分掌握、展現村上春樹更深刻、更廣袤意念、情感的結果。

 

不見得是對濱口龍介的失望,毋寧是更增加了對村上春樹的佩服,也增加了對於讀者經常不能讀到他作品最深刻、最廣袤處的遺憾。我不知道今年七十三歲的村上春樹是不是還會再交出令人眼界大開的作品,但我確知我自己對於村上春樹作品的解讀還離終點很遠。不只是他有一些精采的短篇小說(例如〈Drive My Car〉)也值得被用最認真的態度仔細領略,他早期的長篇小說都留藏了許多很少被好好挖掘的曖曖內含光。
 
例如將最早的三部作品──《聽風的歌》、《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和《尋羊冒險記》放在一起當作三部曲來讀,和單獨看其中任何一本,境界與意趣完全不同。要是再將隔了許多年才寫的《舞.舞.舞》放進來成為第四部,突然之間,原本三部曲中極其濃厚的悲哀之感獲得了紓解,反而化為某種抗拒無奈的力量。別忘了,還有收錄在《麵包店再襲擊》短篇集子中的〈雙胞胎與沉沒的大陸〉也是從《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裡延續出來的啊!
 
類似卻性質不同的相關性還發生在:短篇〈螢火蟲〉是長篇《挪威的森林》的前身;短篇〈發條鳥與星期二的女人們〉是長篇《發條鳥年代記》的前身;而《麵包店再襲擊》和《電視人》兩部小說集裡看似完全不相干的短篇小說,卻幾乎每篇都有一個叫「渡邊昇」的角色,不只是他們彼此之間有什麼關係嗎?而且他們跟《挪威的森林》裡的那位「渡邊君」也有什麼關係嗎?
 
太多太有趣的線索與謎,還在等著我們接受村上春樹的召喚勇敢地前往探尋。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楊照,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擔任麥田「幡」書系策畫人,選書並主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別具代表性之作品。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 @1963》。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叢書」、《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矛盾的美國人:馬克.吐溫與《湯姆歷險記》、《哈克歷險記》》、「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叢書」、「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叢書。

譯作──
《老人與海》。

 

 

以愛與責任重建世界:楊照談村上春樹

HK$14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楊照 

  • 出版社 | PUBLISHER

    麥田出版

  • 書號 | ISBN

    9786263103559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2/04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