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加劇了世界重回強權對抗的世界
◎頂尖東歐史權威、哈佛烏克蘭中心主任繼《再造失去的王國》之後最新力作
◎2018年他曾預言俄烏終需一戰!
◎2022年開戰後,對戰爭背後國際政治角力提出的深刻洞見
◎繁體中文版依據作者最新增補資料翻譯
◎隨書特贈「俄羅斯軍艦,去你X的」郵票書籤,依照郵票原始尺寸設計
◎《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前景》雜誌年度選書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舉震驚了全世界。本書作者曾在2018年預言俄烏問題將迎向最糟局面,四年後俄烏戰爭開打。身為烏克蘭出身的哈佛歷史學家,在接收親友從戰爭前線傳來的消息之際,他也決心回歸歷史,檢視這場打破三十多年和平,引發二戰以來最大難民危機,使得國際政治與全球經濟隨之動盪的戰爭,為何會發生,又將帶來何種新冷戰局勢。
為何俄羅斯不惜與世界為敵也要發動戰爭?
1991年蘇聯第二大共和國烏克蘭決定獨立,此舉確立了蘇聯解體的命運,也讓蘇聯時代成長的政治菁英感到幻滅。而烏克蘭自17世紀落入俄羅斯沙皇國的控制,歷經300年才終於成功建國。然而,從俄羅斯帝國到今日的俄羅斯都認為烏克蘭的首都基輔是他們的族群起源之地,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曾說,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同一民族,不可分割。於是,2014年烏克蘭與歐盟簽訂聯合協議,俄羅斯出兵佔領烏克蘭東邊的土地和克里米亞。八年後,又因烏克蘭打算加入北約而引發俄羅斯的全面入侵。對普丁等人而言,向西方靠攏的烏克蘭,等同於宣告著他們心中的帝國夢難以實現。本書將帶領讀者回顧這塊土地的歷史,並深入分析蘇聯解體後,兩國如何走向不同政治體制,以及雙方為何30年來衝突不斷。
以「烏克蘭」為界的國際新秩序
20世紀末蘇聯解體,全球秩序從美蘇對抗走入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這個單極世界近年因中國崛起而受到挑戰,並在俄烏戰爭開打後更加速改變。戰爭發動前,習近平公開支持普丁反對北約向東擴張,這是克里姆林宮的主人為他即將發動的侵略行動辯護的關鍵論據。普丁則反過來支持中國對臺灣的立場,兩位領導人一起挑戰美國的單極秩序。而若戰爭依照普丁的計畫進行,中國也許會因為俄羅斯成功削弱美國的國際地位而從中獲得好處。但事情的發展卻不如俄羅斯或者中國所預想的順利。世界漸漸走向一種「歷史的回歸」,形成了以「中國和俄羅斯組成的亞洲秩序」對抗「美國和北約為主的西方秩序」,彷彿重回冷戰時期。只不過當時蘇聯是老大哥,如今在國際上受到孤立的俄羅斯反倒得向中國靠攏。可以說,這場戰爭讓以「烏克蘭為界」的新東西對立更加確立。
這是一本當代史的書寫,不斷變動的局勢讓出版成為一種挑戰,但本書作者選擇透過長時段的歷史爬梳,做出更為深刻的分析。讀者將能從作者深入淺出的論證中,了解到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何走向戰爭,烏克蘭之所以能抵抗這麼久的原因,以及在這場戰爭之下的國際新秩序是如何建立。
| 目錄 |
推薦 俄烏戰爭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推薦 史學家為何與如何描述戰爭的發生
導讀 從俄烏戰爭談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民族概念
前言:理解戰爭
1.帝國的崩潰
2.民主與專制
3.核爆炸
4.新東歐
5.克里米亞的險棋
6.新俄羅斯的興起與衰落
7.普丁的戰爭
8.基輔的門戶
9.烏東戰線
10.黑海
11.反攻
12.西方的回歸
13.重心轉向亞洲
後記:國際新秩序
致謝
注釋
索引
| 內容節錄 |
第一章 帝國的崩潰
一九九一年的聖誕節,莫斯科時間十二月二十五日晚上七點,蘇聯共產黨前總書記、即將卸任蘇聯總統的米哈伊爾.戈巴契夫,坐在克里姆林宮的辦公桌前,面對著電視攝影機宣讀一份準備好的聲明。
戈巴契夫稱呼他的聽眾為「親愛的同胞和國民們」。其實,他是在向全世界發表談話:因為CNN正在向全球直播他的這場簡短演說。這位蘇聯領導人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晚間七點十二分,戈巴契夫談話結束的同時,蘇聯也正式不復存在。這個曾經繼承了沙皇時代俄羅斯帝國的領土和地位,使其免於徹底崩潰,而後發展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並曾以核武威脅全世界的共產政權就此消失。不到半小時後,克里姆林宮上空的紅旗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白藍紅三色的俄羅斯聯邦旗,這面旗幟和一九一七年革命前俄羅斯帝國所使用的三色旗相似。
在他的十二分鐘演說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全世界都稱之為蘇聯)的總統,以「原則性理由」為由宣布辭職。他曾竭力維持「聯邦國家和國土的完整」,但卻無法做到。「事態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分裂國家和瓦解政權的趨勢占了上風,我對此無法接受。」戈巴契夫辭去了總統職務,這個國家的合法存在也隨之結束。就在本月初,組成蘇聯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已宣布蘇聯解體。
儘管蘇聯的解體已進行了一段時間,但直到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日,在聯盟第二大共和國(僅次於俄羅斯)烏克蘭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要讓自己的國家獨立之際,蘇聯的解體才變得不可逆轉。超過百分之八十四的烏克蘭合格選民參與投票,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二投下支持獨立的同意票。就連毗鄰俄羅斯西部邊境的頓巴斯(頓涅茨盆地)地區,也獲得了將近百分之八十四的支持票。在克里米亞,這個烏克蘭唯一俄羅斯裔人口占多數的地區,也拿下百分之五十四的同意票。塞瓦斯托波爾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母港和總部,有百分之五十七的人支持烏克蘭獨立。
戈巴契夫對這個投票結果感到震驚,但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卻不意外,他曾經是戈巴契夫的心腹,但後來卻成了戈巴契夫的挑戰者和對手。幾天前,葉爾欽的顧問、人類學家暨民主運動者加琳娜.史塔托若娃就向他報告了這次公投可能的結果。聽到預測後,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不敢置信,驚呼:「這怎麼可能是真的!這可是我們的斯拉夫兄弟共和國啊!這裡有百分之三十多的俄羅斯人呢。克里米亞不也是俄羅斯的嗎!住在聶伯河以東的人不都親俄羅斯嗎!」史塔托若娃花了近四十分鐘才讓她的老闆相信,民調數據毫無疑問地顯示出,絕大多數人都支持獨立。葉爾欽當場做出決定:他將承認烏克蘭獨立,並與即將當選的烏克蘭總統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會面以建立一個聯盟,和一個與戈巴契夫所領導的聯邦不同的新聯邦。
這場會談在白羅斯與波蘭邊境附近的別洛韋日狩獵場舉行,於十二月七日一直持續到隔天。白羅斯領導人,包括議會主席斯坦尼斯拉夫.舒什科維奇在內,接待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總統,他們決定了蘇聯的命運。由於克拉夫丘克拒絕加入戈巴契夫所提出的改革後的蘇聯,葉爾欽的副手甘納季.布爾布利斯建議直接解散蘇聯。白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主席,驚慌地向他在莫斯科的上級報告了這個叛國之舉,但沒有得到任何積極的回應,當時在蘇聯首都,戈巴契夫的支持者已經所剩無幾。蘇聯被獨立國家國協取而代之,這是一個區域性國際組織,而非一個新國家。不到兩星期後,中亞地區的幾個共和國領導人也以創始成員國的身分加入了國協。戈巴契夫此時已經沒有任何共和國盟友了。面對無可避免的結局,他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辭去了他的蘇聯總統職務。
戈巴契夫的外交政策助理,也是他的辭職演說主要起草人,阿納托利.切爾尼亞耶夫後來對蘇聯最後一年的存亡做出評價:「那一年實際在蘇聯發生的事,就是在『那個指定的時刻』、在它們的歷史壽限到期時,發生在其他帝國的事。」當他在戈巴契夫的演說稿中,寫下「這場危機所造成的最致命後果是國家地位的瓦解」,以及「我們是一個偉大文明的傳人」這樣的句子時,切爾尼亞耶夫心中充滿了對帝國衰落的思考。但他同時也承認,任何試圖挽救衰敗中的帝國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的。「戈巴契夫為了拯救蘇聯所做出的各種努力都是無望的抽搐,」他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的日記中如此寫道,他繼續評論:「然而,若不是因為烏克蘭和無法收回的克里米亞,一切都會平息下來。」
蘇聯因為烏克蘭的公投而解體,烏克蘭人經過一番猶豫後,決定把自己的獨立問題付諸公投。戈巴契夫主張對蘇聯的命運進行全聯盟公投,但除了烏克蘭之外,其他共和國都沒有舉行公投。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大部分國家都毫無異議地接受了烏克蘭公投的結果,認為這不僅是對烏克蘭共和國獨立的裁決,也是對蘇聯未來的判決。戈巴契夫和葉爾欽都沒有想像過蘇聯會失去它的第二大共和國,而它是俄羅斯帝國和蘇聯歷史與神話中的關鍵要素。不論要恢復哪種形式的帝國,都將取決於俄羅斯重新把烏克蘭納入其統治之下的能力。「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帝國,但如果俄羅斯收買並使烏克蘭服從,俄國就會自動成為一個帝國。」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在幾年後,如此評論。
起源的神話
今天,大多數的俄羅斯人相信,他們的國家和民族起源於基輔,它是歷史學家所稱的「基輔羅斯」這個中世紀政體的中心,這是他們數百年來的信念。以今天烏克蘭的首都為中心,基輔羅斯的廣大領土涵蓋了當今的烏克蘭、白羅斯和俄羅斯歐洲地區。基輔羅斯創建於十世紀3,在十三世紀因遭受蒙古人摧毀而分裂,但在此之前已經孕育了許多半獨立政體,其中最強大的是位於現今烏克蘭和白羅斯南部的加利西亞-沃里尼亞公國;位在前基輔羅斯西北部的大諾夫哥羅德或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弗拉基米爾公國則是現代俄羅斯的歷史核心,後來在其東北部發展出莫斯科公國。
俄羅斯人的宗教、文字、文學、藝術、法典和統治王朝(尤其是在前近代)確實都源自基輔。但當俄羅斯人試圖把基輔視為他們的種族、語言和大眾文化之源的主張,卻遭遇了許多問題。來自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旅客發現,基輔與其周圍地區的居民操著與他們不同的語言、唱著不同的歌曲,有其獨特的文化。然而,這些都沒有動搖俄羅斯菁英對基輔起源神話的信念,這早在十五世紀末就已深深植根於他們的意識中。
這個神話始於十五世紀中葉,也就是莫斯科公國(後來被稱為 Muscovy)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最初時期。它的創始者是伊凡大帝,他是莫斯科的統治者,也是基輔王公的眾多後裔之一,他的統治範圍從東部的下諾夫哥羅德延伸到西部的大諾夫哥羅德(或簡稱諾夫哥羅德)。伊凡大帝在與基輔羅斯的繼承人之一諾夫哥羅德爭戰的過程中創造了基輔的起源神話,最初是作為一個王朝的主張。伊凡大帝宣稱自己是基輔王公的繼承人,並聲稱在此基礎上擁有統治諾夫哥羅德的權利。他在一四七一年的舍隆之戰中打敗了諾夫哥羅德人,並在一四七八年將該共和國併入了自己的版圖。在莫斯科和諾夫哥羅德的對抗中,一個獨立的俄羅斯國家於焉誕生,也是專制主義戰勝了民主的結果。
伊凡大帝戰勝了諾夫哥羅德人後,也造就他徹底擺脫了韃靼汗的控制,韃靼汗是蒙古帝國的後裔,他們對莫斯科公國的統治已有名無實。韃靼人曾試圖阻止伊凡吞併諾夫哥羅德,但沒有成功,只好撤退,然而諷刺的是,他們反而成了俄羅斯民主的捍衛者。伊凡王朝主張自己是基輔王公唯一合法繼承人,征服諾夫哥羅德象徵了其勝利。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將屢屢利用這個身分宣稱更多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羅斯人的土地。俄羅斯王朝源自基輔的強大歷史神話,奠定了新獨立莫斯科公國的政策,一個向外擴張的征服政策。
伊凡三世是莫斯科公國第一個試圖自稱「沙皇」(tsar)的統治者,這個歐洲詞語的意思是「皇帝」,或是統治者們之上的最高統治者,源於尤利烏斯.凱撒的名字。但第一位真正被加冕為沙皇的是他的孫子,人稱「恐怖伊凡」的伊凡四世。伊凡三世不僅將專制的王公權力制度傳給了他的繼承人瓦西里三世(這個制度在孫子手中成功演變成了一種暴政),也把基輔起源的神話傳承下去。伊凡四世聲稱自己是奧古斯都皇帝的後裔,他試圖透過基輔王公追溯到拜占庭皇帝和他們的羅馬祖先。他還力圖擴大莫斯科公國的版圖,超過了他祖父轄下的領土。
伊凡四世在一五五○年代征服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這兩個汗國和莫斯科公國一樣,都曾是強盛蒙古帝國的後繼國。他分別計算自己統治莫斯科、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的年數,藉此顯示他對伏爾加河流域汗國的征服,是證明他能夠擁有沙皇頭銜的關鍵成就。在平定了這些汗國之後,他轉向西方,試圖直通波羅的海,並在今天的波羅的海國家和白羅斯的土地上與立陶宛大公國進行陸地戰爭,這些地區也是昔日強盛的基輔羅斯的一部分。但伊凡在立窩尼亞戰爭(一五五八年至一五八三年)中失利,未能達成他試圖向西擴張莫斯科公國統治版圖的目標,在這場戰爭中,莫斯科面對了包括波蘭-立陶宛、瑞典和丹麥在內之多國聯盟的反抗。
十七世紀初,波蘭軍隊與其盟友烏克蘭哥薩克攻占了莫斯科。在這段「動盪時期」及其餘波中,莫斯科公國與基輔和烏克蘭、白羅斯等地區,不僅在政治上分裂,在宗教上也出現分歧。莫斯科人不再把基輔人視為東正教信徒,而是指責他們因接受了天主教國王的統治並向西方開放後,而變得腐敗。在戰場上屢遭挫敗和內部紛爭的雙重打擊下,莫斯科暫時放棄了自己對於基輔及其歷史和征服基輔的理由的迷戀。但這只是帝國野心的一個短暫間歇,而非終結。
在十九世紀,俄羅斯歷史學家,包含最有影響力的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主張莫斯科大公和沙皇們在蒙古入侵後進行的「俄羅斯土地的收集」或「羅斯的重新統一」是俄國歷史過程的最典型特徵。這種基於俄羅斯起源於基輔的神話的歷史解釋,認為俄羅斯的歷史目標是透過軍事勝利把曾經屬於羅斯的各個地區重新統一成一個俄羅斯國家,也就是「一體不可分割的俄羅斯」。根據克柳切夫斯基的看法,這個過程在十九世紀中葉基本上已經完成了。
在重新統一的故事中,沒有什麼比十七世紀中葉莫斯科公國對烏克蘭東部的控制更重要的了,這是俄羅斯帝國的歷史學家們的共識。他們在蘇聯時代的後繼者稱之為「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重新統一」——實際上,這是烏克蘭歷史的高潮,它被俄羅斯完全同化了。而不同的烏克蘭歷史學家則將「重新統一」稱為軍事聯盟、共主聯邦7,甚至是徹底的征服。
在十六世紀的立窩尼亞戰爭中,恐怖伊凡戰敗了,其影響之一是為了抵抗莫斯科的威脅,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合併,新版圖涵蓋了後者在烏克蘭和白羅斯的領土。盧布林聯盟於一五六九年建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這是一個近代早期國家,擁有有限的王權和由貴族組成的強大的中央和地方議會。根據聯邦協議,波蘭在烏克蘭和基輔取得了統治權,而白羅斯的土地仍留在立陶宛大公國。在現代烏克蘭人和白羅斯人作為不同民族的發展中,這種分裂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現代烏克蘭的形成過程中,哥薩克人扮演了主導角色,他們是十六世紀末在聶伯河下游的「邊境之地」崛起的一支強大軍事力量,由自由人和逃跑的農奴所組成,與蒙古帝國有遠親關係的克里米亞汗國相鄰。在他們的首領(蓋特曼)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領導下,哥薩克人於一六四八年反抗波蘭統治,試圖保障他們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政治自由,與不受干擾地信奉東正教。這場血腥起義屠殺了許多烏克蘭猶太人,最終建立了一個哥薩克國家。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謝爾希•浦洛基 Serhii Plokhy,烏克蘭人,小學至大學初期在烏克蘭接受教育。蘇聯解體後於1996年前往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烏克蘭研究中心研究,2007年轉入哈佛大學歷史學系,2013年起任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的主任至今。
其研究領域涵蓋烏克蘭、東歐和冷戰。著有《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雄心五百年史》《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重回古巴飛彈危機現場》《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等書,著作被翻譯為烏克蘭文、俄文、白俄羅斯文、簡體中文、愛沙尼亞文、波蘭文、葡萄牙文、羅馬尼亞文、西班牙文等多種文字。且屢次獲獎,其中2014年在紐約出版的《最後的帝國:蘇聯的末日》一書獲得:「普希金之家俄羅斯圖書獎」、「萊昂內爾‧格爾伯圖書獎」。2018年出版的《車諾比:悲劇的歷史》獲得巴美列.捷福獎(最佳英語紀實寫作獎)。本人也分別於2015年與2018年獲得烏克蘭研究貢獻肯定「安東諾維奇獎」與藝術最高榮譽「謝甫琴科國家獎」。
| 譯者簡介 |
劉卉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系畢業,曾任職於出版社,目前為文字自由工作者,譯有《天真的目擊者》、《聖經天使學》、《耶穌與死海古卷》等書。
top of page
HK$227.00價格
書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