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文化論政」一晃十年,各方作者雲集書寫不同文化議題及政策。叢書按主題選輯過去
文章,挑選關鍵概念字詞,配上推薦延伸讀物,與讀者一同由淺入深地爬梳過去討論進程,進入眼下議題
,尋索未來可能。
首本由多年孜孜不倦關心文化保育議題的丁穎茵博士編選多篇文化評論,帶讀者回顧討論香港文化保育政策的前世今生,夾附《香港古物及古蹟條例》相關發展的大事紀年表與「一幢舊樓房 N 種際遇」,一同細聽古物古蹟如何重構幾代人在此地同歷風雨所感受的悲喜休戚。
| 內容節錄 |
叢書總序
文化在日常的願景
小西@文化論政編輯委員會
2012年特首選舉前夕,多位候選人都曾把成立文化局列入政綱,於是我們一班文化界關心本地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的朋友,除了成立「文化界聯席2.0」外,還在《信報》論壇版爭取開設了一個叫「文化論政」的專欄。專欄開欄至今,已累積了約五百多篇文章,各方作者雲集,(一)論廣義文化政策;(二)從文化角度討論其他政策;(三)也談論文化現象與文化政治。專欄問世至今,在文化界與公民社會都有一定影響力。為了加深專欄的影響力,早在2017年,我們已打算把文章結集,編成選集。
我們相信,本地文化發展是長遠的事,而香港的整體發展也需要文化的角度。所以文集內容實有別於傳統文化政策討論。我們相信,正如「文化論政」專欄多年以來的內容所示,文化不止是藝術,更是與日常,是生活願景之表達,而「文化權利」更是美好人生以至健康的公民社會所賴以為生的基礎。因此,我們相信本文集在視野與內容上都有一定的突破與前瞻性。
但2017年以來,世界天翻地覆,加上當年編輯團隊成員各有各忙,出版文集也就一拖再拖。無可否認,過去三年時局急劇變化,更令過去的部分分析不一定能完全跟上形勢,甚至是否能繼續暢所欲言地「文化論政」,也不再是理所當然。不過我們相信,就算世情變化再大,萬變中仍有不變,在波譎雲詭的現在與未來,我們仍然可找到由過去延續至今的種種迴路和軌跡。這是文集計劃重新出發的理由。況且,「重要的事要說三次,至於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更需要不斷的說下去,透過一種擴充了的文化評論的形式(我姑且稱之為文化評論@2.0),將其背後的種種文化願景持續擴散開去,成就香港文化界與公民社會下一輪發展的黃金盛世。
不過,時移世易,當年文集的編輯理念與編排,不一定再適用於當下,加上跟dirtypress的出版團隊多番商議後,除了重新肯定計劃在這個時空出版的意義外,我們發現要尋找更吻合當今讀者需要的主題與形式,於是敲定就著特定主題,從「文化論政」專欄過去眾多精采評論中,精心挑選相關文章,獨立成冊,既針對一直關心該議題發展的長期讀者,同時也為對該議題感興趣的初哥提供敲門磚O
「文化論政叢書」將以系列小書的形式,透過短小精幹的篇幅,深入淺出地介紹與分析特定的文化政治與政策主題。第一批書暫擬包括「文化保育」、「流行文化+」、「文化經濟」、「城市的空間政治」、「文化在行動」、「文化政策與文化權利」等主題,編者大多是該領域的長期關注者,透過編彙與主題相關的文章:他們為讀者整理該一主題的來龍去脈,既為本土知識的生產與累積盡點力,也希望為本土文化發展提供藍圖,奔向未來。
過去二十五年,本土熱潮方興未艾,有關本土文化的出版更是汗牛充棟。就此而言,本叢書無疑是立足本土的。支撐著本土熱潮的,無疑是百味紛陳的集體情緒,尤其在這變動不居的巨變年代。但跟懷戀香港黃金歲月的本土追尋不同,本叢書的編者與作者更多懷著一顆「不知的心」,把「本土」看成一則尚待破解的公案。但正如大部分的公案,何謂「本土」,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答案。但透過參這則公案,人們往往能突破既有想法大徹大悟,見山不是山,最後又見山仍是山。
2023年5月
| 作者簡介 |
(按書中出現順序)
梁偉詩,文化評論人,曾發表500多篇評論文章,涵蓋香港流行文化、香港劇場、視覺藝術等。2015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赴紐約考察當地另類表演藝術空間;並於201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前赴多個歐洲藝術節進行考研。
袁智仁(原人),活在觀塘及全民保育行動創辦人,曾任大學講師,教授古蹟保育。自2006年起舉辦社區活動協助觀塘重建街坊,參與同德大押等保育。現研究本地村落,編寫村史,出版《谷報》,文章見於不同報章及媒體O
李浩暉,出生及成長於香港。學士及哲學碩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研究興趣包括香港冷戰時期歷史、城市永續發展等。現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生,攻讀政治經濟學O
呂文珊,字活創辦人之一。(字活為香港活版印刷承傳組織,現已結束營運,所有活字、活版印刷工具及考察成果等已轉交香港版畫工作室繼續相關工作。)現為文化藝術教育工作者。
徐卓華,香港註冊建築師。關注本地城市規劃及重建議題,歷史建築保育。近年參與本地項目包括第六代山頂纜車及車站擴建計劃、雷生春、中環街市、皇都戲院等保育活化項目。
王億峰(蚯蚓仔),本名王億峰。讀書時曾短暫耕作,現為紀錄片工作者。
丁穎茵,獨立策展人及研究員,多與大學及藝術機構合作進行策展項目,以創意形式發掘本土歷史文化的多元論述。曾參與的藝術項目,包括「藝評人在油街」(2018)、《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2020)及「極目足下:想,見香港風光」(2022)等。
林芷筠,城市規劃、土地、房屋等議題的民間研究香港城市規劃師,於私人規劃顧問公司工作;同時亦是本土研究社創會會員,參與有關香港城市規劃、土地、房屋等議題的民間研究。
蕭超杰,嶺南文化研究碩士畢業,香港都會大學「自在人生自學計劃」教授香港文化相關學科。喜歡旅行,堅持走路及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藉此了解不同地區的街道及社區文化,並反思香港的文化保育政策,如何與日常生活及潮流從新結連。
梁志遠,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任教社區工作及服務學習科目,研究及著作主要有關社區營造、小販墟市、貧窮、可持續發展及社會運動等。
唐嘉汶,香港龍窯關注組副主席。大學時主修社會學,迷上性別論述和文化研究,研究院時探索香港tomboy中學生的生活和副學士學生的日常困惑。現於香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包括教育社會學、文化與身份、動物與社會等科目。
保育不在山旮旯 【文化論政叢書I】
作者 | AUTHOR
丁穎茵@文化論政編輯委員會
出版社 | PUBLISHER
dirty press
書號 | ISBN
9789887668114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6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