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雨林中的唧唧蟲鳴,沼澤地裡的呱呱蛙叫,說明了演化的創造力;落磯山脈和巴黎街頭的鳥兒,詮釋了動物如何學習鳴啼,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大海裡,我們聽見了與自己大相迥異的槍蝦、蟾魚和鯨魚等生命之間的親緣。各大陸的動物聲響如此不同,演示了板塊構造的深遠影響、動物族群與其在世界各地遷徙的悠久歷史,以及審美觀的新奇演變。

哈思克從動物的鳴唱、舊石器時代洞穴的長毛象牙笛,一路談至現代音樂廳裡的小提琴和耳機裡的電子音樂,讓我們明瞭人類的音樂和語言也是生態與演化故事中的一員。然而,地球上的許多聲音卻也因為受到我們的忽視與慾望侵蝕而不復再現。

哈思克在本書中再次以詩意的文字,引領我們前往遭到威脅的森林、飽受噪音侵擾的海洋和喧鬧的都市,闡述自然之聲的消逝不只象徵生命的終結,也代表著感官豐富性的縮減,更邀請我們不忘靜心聆聽,並有所行動。

 

***

 

| 目錄 |

 

推薦序 自然聲景,絕對不是人類世界的背景音樂/范欽慧
推薦序 聽見大自然的華麗交響曲推薦序/黃俊嘉
推薦序 地球之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黃貞祥
導 讀 重現被遺忘的聲景/黃宗慧

序曲 

第一部  源起
1  初始之聲與聽覺的古老根源
當我們為春天的鳥鳴、嬰兒對語言的察覺,或夏季夜晚昆蟲與蛙類活力十足的大合唱驚奇讚嘆,就是沉浸在纖毛的奇妙傳承裡。
2  單一與多樣
在我聽見水面下充滿生命力的喋喋不休的那一刻,我就突破了感官障礙。此刻我在這個沼澤區,雖然眼前是整齊劃一的水上植物,卻能想像並感受到這片區域的多樣與豐饒。
3  感官折讓與偏誤
早在我的毛細胞開始凋亡以前,我聽見的聲音就已經過大幅調節。我聽見的一切都是殘缺的轉譯。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在我的耳朵裡交談,糾纏。

第二部  動物聲音的繁盛
4  掠食者、寂靜、羽翼
由蕨類、蘇鐵、石松和針葉木等植物組成的古老森林,被日後我們的耳朵所熟悉的聲音點亮。當我們聽見蟋蟀在都市公園的護根層、山區草地或鄉間小路唧唧鳴叫,我們就聽見了地球最古老的聲音。
5  花、海洋、乳汁
你的眼睛掃過這些字的時候,聲音已不再是空氣中傳送的聲波,而是一波波穿過哺乳類大腦潮溼、富含脂肪的細胞膜的電能反應。現在大聲念出這些字。那些反應波從肌肉跳進空氣中。聲音一向如此,從一種存在投向另一種,從一種媒介傳到另一種,居間連結,帶動轉化。

第三部  演化的創造力
6  空氣、水、木頭
鳥類的鳴聲包含了草的聲音特質和風的呼嘯。哺乳動物的叫聲向我們揭示,掠食者與獵物如何在森林與平原的不同地形中聽見彼此。水的各種語氣以鯨魚和魚類的歌聲表達出來。
7  喧囂之中
雨林中沒有單獨的作曲家,也沒有公定的調性或旋律規則。各種審美觀和表述法在這裡並存。在雨林裡聆聽,既富挑戰性又愉悅。我們能同時聽見許多故事,每段故事都以符合個別物種審美觀的聲音呈現。
8  性事與美
我周遭春雨樹蛙那聲勢喧天的合唱,上演的不只是一段雄性向雌性旁觀者炫技的簡單戲碼。每個物種有其獨特的性別,其中很多「雌」「雄」同體,每一種都具有代表性。
9  發聲學習與文化
雖然人類和鳴禽的成熟大腦形態截然不同,但發聲學習所需的神經網絡,有一部分是靠同樣的基因打造的。同樣的,二者學習的模式與歷程也相似。那麼,聽見幼鳥跌跌撞撞初試啼聲的莞爾一笑,就不只是情感的觸動。那份油然而生的喜悅,是因為回想起超越歧異的親緣。
10  深時的印記
對於非人類的聲音,我們能聽見更久遠的過去,有時穿越幾億年。當我們坐下來聆聽動物的聲音,我們允許自己體驗的不只是當下這一刻,還有板塊構造的標記、動物的遷移史,以及演化的變革的回音。

第四部 人類的音樂與歸屬
11  骨頭、象牙、氣息
每一根笛子都是容器,捕捉人類的氣息與空中的聲波這類短暫易逝之物。很多文化將氣息視為生命的基礎。遠古人類發現笛子的特性的那一刻,想必驚嘆不已:靈魂被短暫拘留、塑形,再送到外面的世界。
12  共鳴空間
人類創造的音樂在作品、樂器和聲學空間之間產生創造力的交互作用。我們耳朵裡的耳機或音樂場館的電子裝置,為這些成果豐碩的關係打開全新的可能性,延續一個始於舊石器時代宏亮洞穴的進程。
13  音樂、森林、軀體
我坐在林肯中心的觀眾席,與全世界森林(它們的過去與未來)和人類貿易的歷史展開親密接觸。管弦樂團的聲音來自這個世界,讓我沉浸在生物多樣性與人類歷史的美麗與破碎之中。

第五部  縮減、危機與不公
14  森林
森林的聲音催我入眠。我的耳朵或許在都市近郊挨了餓,渴望森林的多樣化聲音,向內探索,將我的意識往回撥。我的睡眠有種熟悉感,不是昏沉或朦朧,而是清晰,像置身水光的折射裡。
15  海洋
冷戰捕捉到這隻座頭鯨的聲音,而後動物學家與音樂家合作的成果激發大眾的想像力,喚醒人類對海洋生物表親的道德關切。後來,那歌聲以捕鯨禁令的形式重返大海。這張唱片是跨物種聆聽的成功案例。
16  城市
在烏鶇的歌聲裡,我聽見動物在都市中找到一席之地。那聲音如此孤單,似乎隱隱意味著還有生命在其他地方繁衍。都市與鄉間互惠並存,不只展現在人類的經濟,也展現在更廣大的生命群體。

第六部  聆聽
17  在社區
我們聚一起宴飲、祈禱、運動、觀賞視覺藝術、聆聽音樂時,是不是也能聚在一起聆聽地球的聲音,聆聽風、水和生命體(包括人類)的聲音匯聚一堂時,那豐富多采的變化?
18  在遙遠的過去與未來
從細菌的彈撥聲、動物的盡情鳴唱,到人類演奏廳裡的音樂,我們的地球是有聲行星,充滿聆聽者與通訊聲響。這種異乎尋常的發展,根源來自比地球更古老的時代,來自聲音本身古老的生成力量。

謝辭
引用文獻

 

| 內容節錄 |

 

海洋
 
我將針頭放在唱片上。工業用鑽石遇見保存在聚氯乙烯裡的聲音。唱針的利爪循著螺旋軌跡滑動。鑽石跟隨著高低起伏的塑膠溝槽前進,每個極細微的左右移動都傳送到唱頭裡的磁鐵和線圈。燃燒的煤炭和甲烷從懸掛在空中的電線輸送過來,為我的唱機提供電力。
 
工廠、油井和礦場的力量匯合了。座頭鯨的歌聲甦醒過來,衝出大海躍向空中,脫離了
一九五○年代,化為當下的體驗。
 
兩個拉長的起始音,停頓,接著是連串隆隆響與搏動聲。第一個叫聲歷時超過三秒,由幾十個頻率組合而成,每個頻率都以不同的速度升降。高頻音急速下滑,一聲嗚咽。低頻音相對穩定,低沉單調,而後快速旋轉向上,強化尾音。回音出現,從海底深谷或海水表面而來,增加殘響。第二聲稍微短些,簡單些。它的各種音頻和諧的流動,是下滑的變調,轉成穩定的呼號,而後是上下跳動,嗚咿咿喔,最後消退,化為回音。一聲咆哮為這些聲音鋪墊,力道漸強。接著分解成一連串震撼的戳刺聲,是以低沉渾厚的撥弦音構成的顫鳴,滑溜的穿越變化多端的音高與節拍。
 
冷戰期間捕捉到這隻座頭鯨的聲音,而後動物學家與音樂家合作的成果激發大眾的想像力,喚醒人類對海洋生物表親的道德關切。後來,那歌聲以捕鯨禁令的形式重返大海。這張唱片是跨物種聆聽的成功案例。
 
然而,在我唱機轉盤上旋轉的黑膠唱片,也記錄了海洋聲景在我們這一代生命中遭到的破壞。一九五○年代的海洋,遠比今日的海洋安靜得多。如果有所謂的聲學地獄,肯定存在如今的大海中。我們將聲學上最成熟、也最靈敏的動物的家,變成了最喧鬧的處所,被人類的噪音占領,無處可逃。
 
錄下這張唱片第一支曲子裡那隻座頭鯨的聲音的人, 是法蘭西斯.沃林頓(Francis Watlington)。沃林頓的祖先以捕鯨為業,十七世紀從英國移居百慕達。一九五○到六○年代,沃林頓在百慕達的美軍基地任職,發明並裝設水下麥克風,監控大西洋的動態,擁有多種水中聆聽裝置的專利。在檔案照片裡,沃林頓端坐在塞滿電線與監控螢幕的擁擠房間,是愛好發明的電子工程師的最佳棲地。
 

沃林頓和他的同事從岸上實驗室拉了一條纜線,連接設置在海外三公里、距離海床七百公尺處的水下麥克風。在這個深度,他們進入了「深海聲道」的範圍。深海聲道像是由壓力與溫度梯度形成的透鏡,能讓聲音在海水中傳送幾千公里遠。他們用水下麥克風搜尋敵方軍艦或潛水艇引擎的嗡嗡聲,或聲納信號的尖銳聲響。除了這些軍事情報,水下麥克風還捕捉到春季時從加勒比海北移前往繁殖區的座頭鯨叫聲。沃林頓在岸上能看見座頭鯨在他的水下麥克風上方噴水破浪,傳送回實驗室的信號裡夾雜著牠們的叫聲。在那之前,人類的耳朵難得聽見海洋這個深度的聲音,更別提錄製下來。沃林頓為他聽見的聲音著迷,將那些收錄在磁帶氧化鐵塗層裡的鯨魚叫聲保存下來,從一九五三年收集到一九六四年。到了一九六八年,夫妻檔動物學家凱薩琳(Katherine)與羅傑.佩恩(Roger Payne)造訪百慕達,計畫收錄座頭鯨叫聲,沃林頓於是將當時已經解密的磁帶提供給他們複製。
 
佩恩夫婦與另一對夫妻檔數學家赫拉(Hella)與科學家史考特.麥克維(Scott McVay)合作,將磁帶輸入聲波圖表列印機。這種二次大戰期間的技術可以將錄製的聲音變成相連的縱走溝紋,印在長長的紙捲上。時間在紙捲上縱向前進,聲音頻率則以橫跨紙張寬度的上下起伏線條和墨跡呈現。鯨魚的叫聲看起來像帶爪的腳掌刮出來的痕跡,平行條紋則代表多層次的和聲。當叫聲簡化為嗡嗡聲或哨音,圖表上只剩一條線,單一頻率。重擊聲是粗體的深灰色垂直條紋,喀嗒聲像筆端的輕觸。這些紙捲就像樂譜,既呈現每個聲音的形式,也描繪出依序排列的號叫、哨音、砰聲和咯咯聲之間的關係。
 
鯨魚叫聲的內在結構清楚呈現在紙張上。一長串的聲音每隔幾分鐘重複一次。佩恩與麥克維兩對夫妻從中辨識出五個不同層次的聲音組合與反覆:單一振動或音符;比較複雜的號叫或哨音;以這些較短元素組成、樂句般的群集;連串樂句;不間斷的較長段落。最短的元素大約持續幾秒。某些段落長達數小時。由於鯨魚叫聲裡含有重複結構,就像人類與鳥類的聲音一樣,他們因此稱之為歌聲。

 

羅傑.佩恩整理出品質最好的錄音檔,在一九七○年推出《座頭鯨之歌》(Songs of the
Humpback Whale )專輯,正是此刻在我的唱盤上轉動的唱片。這些鯨魚的聲音很可能是非人類動物叫聲之中最多人聽過的一種。這張專輯賣出一百萬張。一九七九年《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附贈的節錄版軟式唱片,總共銷售了一千萬份。這是錄音產業史上最大的單次壓製量。到如今,數位下載、CD和盜版持續將這些鯨魚的聲音傳進數百萬人的耳朵。
 
一九七○年代,《科學》期刊(Science )報導了這張專輯。茱蒂.柯林斯(Judy Collins)的歌曲〈再會太瓦錫〉(Farewell to Tarwathi)裡用了座頭鯨的叫聲。作曲家亞倫.霍夫哈奈斯(Alan Hovhaness)受到啟發創作出的作品,被紐約愛樂帶上舞台。這些聲音也蝕刻在太空總署的航海家太空探測器上的鍍金銅質唱片裡。這張鍍金唱片的套件中還附了針匣和針頭,以免我們的唱盤和黑膠唱片復古風潮尚未傳到太陽系之外。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船隻騷擾捕鯨船的時候,也播放這些聲音。美國國會討論鯨魚保育議題時,這些聲音也以呈堂證供的姿態出現。
 
鯨魚的歌聲既是聲勢日益壯大的環保運動的號召,也是帶領人類想像力探索神祕海洋與鯨魚特性的橋梁。
 
沃林頓的祖先捕鯨,將從鯨魚體內取出的大量油脂送往歐洲和北美各大城市。在那些城市,鯨魚肉和鯨魚油既是食物,也是照明燃料,更是人體與工業儀器的潤滑油。我們想像中的捕鯨畫面,通常來自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筆下的帆船和人力獵捕。然而,一九○○年到一九六○年共有三十萬隻抹香鯨遭到獵殺,這個數字相當於過去兩個世紀的總和。在一九六○年代,又有三十萬隻抹香鯨被殺死。二十世紀的工業製造出更快速的船隻、爆裂性魚叉槍和加工船與沿岸工廠,這樣的捕鯨活動根本是戰爭,而非捕魚。二十世紀前十年,捕鯨業者殺掉五萬兩千隻鯨魚。到一九六○年代,十年的捕鯨量已經激增到七十萬隻以上。整個二十世紀裡,捕鯨業者殺掉了將近三百萬隻鯨魚,某些鯨魚族群數量只剩過去的千分之一(現在慢慢上升到大約百分之一),比如南極藍鯨。其他大多數鯨魚的數量則減少百分之九十以上。數十萬隻鳴唱生物的聲音從海洋中被抹除。

 

到了一九七○年代,鯨魚數量驟降,塑膠製品、畜牧產業與合成潤滑油出現後,鯨魚的骨頭、肉和油脂大多被淘汰,其他東西取代鯨魚製品,滿足了我們身體的渴望。沃林頓變成另一種捕鯨人,他捕捉儲存的不是鯨魚的軀體,而是聲音。他的收穫送到了過去他的祖先供應的市場。
 
沃林頓與佩恩的錄音供給、點燃並潤滑了感傷、好奇與緩慢轉變的道德觀。鯨魚為許多世代的人類提供身體的養分,到了一九七○年代華麗變身,成為道德感的誘因、靈感與象徵。在工業化的英語世界更是如此。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大衛.喬治.哈思克 David George Haskell,作家暨生物學家,擅長以精微動人的文字,融合科學、詩文與其對生命的細膩觀察。已故生物學家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有「社會生物學之父」及「生物多樣性之父」之稱)曾形容其文字「為自然書寫開闢新局,既科學也充滿詩意」。普立茲獎得主黛博拉.布魯姆(Deborah Blum)亦曾形容他「或許是當今最傑出的自然文學作家」。


哈思克的作品《森林祕境》、《樹之歌》、《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以及《傾聽地球之聲》,皆流露其對生命的多姿多彩之關注,並曾榮獲眾多獎項肯定,包括美國國家學院最佳圖書獎、普立茲獎非小說類決選、里德環境寫作獎(Reed Environmental Writing Award)、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愛爾蘭圖書獎(Irish Book Award),以及約翰.巴勒斯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
哈思克生於倫敦,成長於法國,過去三十年來居住於美國各地,如田納西州、科羅拉多州和紐約州。他畢業於牛津大學,於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是倫敦林奈學會會士、古根漢會士,目前任教於田納西州塞瓦尼南方大學,並曾獲多項教學優異獎項肯定。


在這遭到重重藩籬阻隔的世界,他的作品提醒我們,生命的本質與美乃是源自彼此的連結與相互依賴。你可透過以下方式關注他的最新動態:dghaskell.com;Twitter:@DGHaskell;Instagram and Facebook:DavidGeorgeHaskell。


| 譯者簡介 |

陳錦慧,自由譯者。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從事翻譯十餘年,譯作包括《米德鎮的春天》《感官攻略》《大腦逆齡指南》等四十餘冊。
賜教信箱:c.jinhui@hotmail.com
 

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

HK$183.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 出版社 | PUBLISHER

    商周出版

  • 書號 | ISBN

    9786263184237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11/05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