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兒時家裏開農場,養很多雞,要用柴火煮熟粟米餵雞,元朗雞地旁邊有好多木園,那是鋸木裁板的地方,鋸木剩下的邊角廢料,廉價賣給農戶做柴。木園都在水邊,一下雨就水浸,旁邊的幾條村也是。同學回校上課的時候要脫鞋吹乾,也要換衣服。濕衣服放在椅背晾乾。錦田河、山貝河、大坑渠之類,聽到同學提到這些名字,就知道雨天會氾濫水浸。最幸福的光景,是雨天的時候見到同學的爸爸用鳳凰牌單車將他載到學校上課,令他不會濕腳。

 

是次元朗訪問,順便舊地重遊,勾起了我好多回憶。訪問了錦田和屏山的鄧族、新田的文氏,以及元朗市鎮的殷實商人和樸素街坊,重溫了童年記憶,補充了兒童時代見聞之不足。例如單車、鐘錶、飼料、蠔田、趙氏與鄧族的世代情誼、泥造的穀磨、皇姑的朝服、新田的草藥等等,都是童年未聞之事。

 

 

| 內容節錄 |

 

導言

耕讀傳家

 

舊時大宅正廳的匾額,有時寫「詩禮傳家」,有時寫「耕讀傳家」。寫「詩禮傳家」的,是仕宦顯赫之家;寫「耕讀傳家」的,則是鄉郊的莊園,有時逃避朝廷災禍而隱居,便教子女耕讀以傳家業,也傳授兵法武藝,保護家園,這是武俠小說常見的情節。

 

童年在元朗,父親逃避大陸劫火,因落難而隱居田園,一家度過十多年的耕讀生涯,種菜讀書,即使不是讀古書,也有古意。料想不到,近年也有城市文人歸園田居,體會耕讀生涯。在大自然取得生機,這是文化復興之兆。一個小田莊,一群人的文化體驗,不期然令我想起以色列的自治農莊,即「基布茲」(kibbutz),也令我回憶起五四時代旅居日本的中國文人仰慕的「新村運動」、台灣民主化鬥爭的鄉土運動新發現土地,是文化更新之深密動力。一群人在靜靜耕作,與一群人靜靜讀書,會發揮莫大的文化威力,可以傳家,可以傳國。諸葛亮出山之前,也是躬耕於南陽。

 

近日整理家中舊物,才發現家父是如何珍惜家中開農場的日子。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元朗大馬路仍和肥雞激素的宣傳|得米先和得米肥,錦田馬路上有卜蜂飼料的宣傳牌,這些牌子的名字現在也消失了。飼料單據大致保存,肥雞針、疫苗的單據也有(圖一),即使是雞苗在冬天的保暖燈和因此要向電力公司申請大用量的電錶,也有單據。賣雞的煬生記的單據也保存了五六張,賣了雞之後就要清還飼料行的賒數。(圖二)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陳雲,語言學家,公共行政學家及民俗學者。一九九五年於德國哥廷根大學獲文史學院哲學博士,專攻民俗學。去德之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英國文學(學士)及中西比較文學(碩士),曾於香港英治政府布政司署任職中文主任(二級)、樹仁學院及珠海書院執教西洋文學。一九九五年回港之後,先後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政策研究所、藝術發展局;二〇〇二至二〇〇七年於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任職研究總監(處長職級)。自政府退職之後,專心撰著。二〇〇七年憑《舊時風光——香港往事回味》獲第九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首獎。二〇〇九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最佳藝術家獎。二〇一二年憑《香港城邦論》獲第五屆香港書獎。二〇〇九年,受聘為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二〇一六年中退休。現致力華夏文化復興大業。

 

陳雲是香港客家人,新界土生,祖籍廣東寶安,幼居山村,長居城鎮,祖父輩遠走南洋謀生,父親歸國服務,最終舉家落籍香港。此地氣候不冷不熱,政局不民主也不專制,社會不開放亦不封閉,好壞兼得,良莠不齊,淹留此地,亦樂事也。

 

| 項目策劃 |

 

甄小慧,資深藝術行政人員,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管理文學碩士課程之講師。「文化工作坊」創辦人及總經理,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界別之審批員。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亨德學院(Hunter College)劇場藝術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二○二○年於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畢業,論文研究香港藝術資助制度之變遷與涉及的社會管治問題。

 

事業發展始於舞台管理,繼以藝術行政,及至文化政策及藝術發展研究。曾於政府、公營藝團、私營藝團和慈善基金會擔任藝術行政及管理工作,近年於香港學院任教藝術政策及推廣交流,一心推廣藝術行政專業,著有《芭蕾出少年——十一位香港芭蕾新星的追夢故事》(香港:花千樹,二○一四)及《香港藝術管得掂——藝術行政人秘典》(香港:花千樹,二○一七)。

 

元朗,懷鄉戀土的地方

HK$98.00價格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陳雲

  • 出版社 | PUBLISHER

    花千樹

  • 書號 | ISBN

    9789888265978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7/07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