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勞倫斯‧卜洛克
冷硬派偵探系列代表作 
不只是推理小說,還是一部討論「人該怎麼活著」的小說。 

馬修,你知道這城裡有什麼玩意兒嗎?
這個他媽的都市叢林臭爛汙裡有什麼,你可知道?
紐約,有八百萬個故事,有八百萬種死法──

朱天心x朱天文x李桐豪x唐諾x冬陽x張國立x陳雪x個人意見 陳祺勳x臥斧x傅月庵x劉梓潔x駱以軍x顏忠賢

──齊聲推薦
 

「想到死掉的妓女還有重傷的保全警察還有被地下鐵駛過身上的女人,

於是我開始納悶為啥有人認為該在此城保持清醒不醉。」

我名叫馬修,是個酒鬼。

有個我認識的女人昨晚被砍殺得血肉模糊,

不論我當時在做什麼、現在做了什麼,都於事無補,

喝酒不能讓她起死回生,但不喝酒也是一樣。

 

 正值花樣年華的琴.達科能在紐約市的公寓裡出賣肉體維生,她想要離開應召生涯,卻又害怕皮條客錢斯對她不利,於是委託無牌私探馬修‧史卡德代她出面溝通。史卡德與錢斯的談話進行得意外順利,但就在史卡德拿到尾款、琴準備展開新生活之後沒幾天,報紙上登出她慘死的消息:她在摩天高樓旅館裡被人砍殺慘死,用假名與她登記入住的男人消失無蹤。 


剛嘗試戒酒的史卡德,再度選擇用酒精來澆熄內心的懊惱與痛苦。這次他喝到失去意識,全身抽搐,被送進醫院。出院後,凶案的最大嫌疑人錢斯竟主動找上他,希望雇用他盡快揪出凶手。然而,就在史卡德不情不願接下委託後,錢斯手下另一名女孩桑妮服藥自盡,變性流鶯咪咪則遭到謀殺,死狀和琴一樣,被利刃狠狠砍得體無完膚。 


同為應召女郎的唐娜為琴寫過一首詩,桑妮的陳屍現場則留有一封遺書,她們不約而同提到了「手」與「綠色」──兩個模糊的關鍵字,究竟是如何串起琴、桑妮和咪咪的死亡?拖著奮力對抗酒精誘惑的軀體,史卡德又該如何從這條微弱的線索追出真凶的身分?

 

「《八百萬種死法》是全系列中結局轉折最大的故事,也是完整奠定史卡德特色的故事。從這個故事開始認識史卡德,就像交了個朋友;而交了史卡德這個朋友,會讓人願意聽他訴說生命裡發生的種種故事。」

──臥斧(摘自推薦序〈關於我的朋友馬修.史卡德〉 

 

「我一直覺得卜洛克小說最好看的相當一部分,便在於他寫的紐約,這個潘朶拉的盒子,讓所有他筆下的死亡在無比的華麗和無比的險刻凶殘之間穿梭而行;而話說回來,也虧得有紐約這麼個城市來支撐,這樣的死亡已才成立,才說得過,不至於輕飄飄的一吹就走,猶能如當年的漢密特和錢德勒一般,鐵釘般又深又牢的打進讀小說的人心裡。」

──唐諾(摘自推薦序〈潘朵拉的盒子〉)

 

| 內容節錄 |

 

我們終將孤獨            

 

在《八百萬種死法》之後,卜洛克有幾年沒寫史卡德。            

 

據聞《八百萬種死法》本來可能是系列的最後一個故事,從故事的結尾也讀得出這種味道──史卡德解決了事件,也終於直視自己的問題,讓系列在劇末那個悸動人心的橋段結束,是個合理的選擇,也是個漂亮的收場──不過從隔了四年、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酒店關門之後》來看,卜洛克還想繼續以史卡德的視角看世界,沒有馬上寫他的故事,可能是自己的好奇還沒尋得答案。            

 

因為大家都知道,故事會有該停止的段落,角色做完了該做的事、有了該有的領悟;但在現實生活裡,時間不會停在「全書完」三個字出現的那一頁,就算人生因為某些事件而轉往新方向,等在眼前的也不會是一帆風順「從此幸福快樂」的日子。卜洛克的好奇或許是:在史卡德直視自身問題、做了重要決定之後,他還是原來設定的那個史卡德嗎?那個決定會讓史卡德的生活出現什麼變化?那些變化是否會影響史卡德面對世界的態度?            

 

倘若沒把這些事情想清楚就動手寫續作,大約會出現兩種可能:一是動搖前五部作品建立的系列基調──既然卜洛克喜歡這個角色,那麼就會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二是保持了系列基調但破壞了《八百萬種死法》那個完美結局的力道──真是如此的話,不如乾脆結束系列,換另一個主角講故事。         

 

   《酒店關門之後》是卜洛克思考之後的第一個答案。            

 

這個故事裡出現三樁不同案件,發生在《八百萬種死法》之前。案件之間乍看並不相干(不過後來發現其中兩起有點關聯),史卡德甚至不算真的在調查案件──第一樁案件是酒吧常客妻子被殺,史卡德被委任去找出兩名落網嫌犯的過往記錄,讓他們看起來更有殺人嫌疑;第二樁事件是另一家起酒吧帳本失竊,史卡德負責的是與竊賊交涉、贖回帳本,而非查出竊賊身分。至於第三樁事件,史卡德完全沒被指派工作,那是一樁搶案,史卡德只是倒楣地身處事發當時的酒吧裡頭,而且也沒被搶。            

 

三樁案件各自包裹了不同題目,這些題目可以用「愛情」、「友誼」之類名詞簡單描述,但真要說明白它們內裡的複雜層次,卻常讓人找不著最合適的語彙。卜洛克擅長用對話表現角色個性和推進情節,因此故事讀來一向流暢直白;流暢直白不表示作家缺乏所謂的文學技法,因為《酒店關門之後》完全展現出這類文字的力量──倘若作家運用得宜,這類看似毫不花巧的文字其實能夠帶領讀者無限貼近這些題目的核心,將難以描述的不同面向透過情節精準展演。

            

同時,卜洛克也在《酒店關門之後》為自己和讀者重新回顧了史卡德的完整形象,他的私人生活,他的道德判準,以及酒精。《酒店關門之後》的案件都與酒吧有關,故事裡也出現了非常多酒吧──高檔的酒吧、簡陋的酒吧、給觀光客拍照留念的酒吧、熟人才知道的酒吧、正派經營的酒吧、非法營業的酒吧、具有異國風情的酒吧、屬於邊緣族群的酒吧。每個人都找得到自己應該歸屬、宛如個人聖殿的酒吧,每個人也都將在這樣的所在,發現自己的孤獨。            

 

史卡德並非沒有朋友,但每個人都只能依靠自己孤獨地面對人生,不是沒有伴侶或好友的孤獨,而是有了伴侶和好友之後才會發現的孤獨,在酒店關門之後、喧囂靜寂之後,隔著酒精製造出來的矇矓迷霧,看見它切切實實地存在。事實上,喝酒與否,那個孤獨都在那裡,只是少了酒精,有時就會缺乏直視的勇氣;可是理解孤獨,便是理解自己面對人生的樣貌,有沒有酒精,這都是必要的人生課題。            

 

同時,《酒店關門之後》確立了這系列的另一個特色。假若從首作讀起,讀者會知道系列故事按著時序發生,不過與現實時空的連結並不明顯──那是二十世紀七、八○年代發生的事,至於確切是哪一年則不大要緊。不過《酒店關門之後》開場不久,史卡德便提及事件發生在很久之前、一九七五年,是過去的回憶,而結尾則說到時間已經過了十年,也就是故事裡「現在」的時空應當是一九八五年,約莫就是《酒店關門之後》寫作的時間。史卡德不像某些系列作品的主角那樣,似乎固定停留在某段時空當中,他和作者、讀者一起活在同一個現實裡頭。            

 

再過三年,《刀鋒之先》在一九八九年出版,緊接著是一九九○年的《到墳場的車票》。卜洛克準備答案所花的數年時間沒有白費,結束了在《酒店關門之後》的回顧,史卡德的時間繼續前進,他用一種與過去不大一樣的方式面對人生,但也維持了原先那些吸引人的個性特質。

 

在人間與黑暗共舞 

 

 從《八百萬種死法》至《到墳場的車票》是我私心分類的「第二階段」,卜洛克在這個階段重新整理了對角色的想法,讓史卡德成為一個更有血有肉、會隨著現實一起慢慢老去、仿若與讀者一同生活在現實的真實人物。而系列當中的重要配角在前兩階段作品中也已全數登場,史卡德的人生即將邁入新的篇章。            

 

我認定的「馬修.史卡德」系列「第三階段」從一九九一年的《屠宰場之舞》開始,到一九九八年的《每個人都死了》為止,卜洛克在八年裡出版了六本系列作品,寫作速度很快,而且每個故事都很精采,人性描寫深刻厚實,情節絞揉著溫柔與殘虐。            

 

雖說先前談到前兩階段共八部作品時一直強調角色塑造,但不表示卜洛克沒有好好安排情節。卜洛克的確認為角色很重要──他在講述小說創作的《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中明確寫道:「幾乎所有讀者持續翻閱任何小說的主要原因,就是想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讀者之所以在乎接下來發生的事,則是因為作者描寫人物性格的技巧。小說中的人物若有充分描繪,具有引起讀者共鳴與認同的力量,讀者就會想知道他們下場如何,並深深擔心他們的未來會不會好轉,」「馬修.史卡德」系列可以視為這番言論的實際作業成績。不過,同一本書裡,他也提及寫作之前應該重新閱讀,不是以讀者的眼光閱讀,而是以作者的洞察力閱讀。卜洛克認為這樣的閱讀不是可以學到某種公式,而是能夠培養出一些類似「直覺」的東西,知道創作某類小說時可以用什麼方式。          

 

 說得具體一點,「以作者的洞察力閱讀」指的不單是享受故事,而是進一步拆解故事,找出該故事的作者用什麼方法鋪排情節,如何埋設伏筆、讓氣氛懸疑,如何製造轉折、讓發展爆出意外。            

 

開始寫「馬修.史卡德」系列時,卜洛克已經是很有經驗的寫作者;要寫犯罪小說之前,他已經拆解了不少相關類型的作品。史卡德接受的是檢調體制不想處理、或當事人不願交給體制處理的案件,這些案件不大可能牽涉某種國際機密或驚世陰謀,但往往蘊含隱在社會暗角、體制照料不到之處的幽微人性──而史卡德的角色設定,正適合挖掘這樣的內裡。            

 

從《父之罪》開始,「馬修.史卡德」系列就是角色與情節的適恰結合,而在寫完前兩個階段、史卡德的形象穩固完熟之後,卜洛克從《屠宰場之舞》開始加重了情節的黑暗層面。《屠宰場之舞》出現性虐待受害者之後將其殺害、並且錄影自娛的殺人者,《行過死蔭之地》出現綁架、性侵,並以切割被害者肢體為樂的凶手,《一長串的死者》裡一個祕密俱樂部驚覺成員有超過正常狀況的死亡機率,《向邪惡追索》中的預告殺人魔似乎永遠都有辦法狙殺目標。            

 

這些故事都有緊張、刺激、驚悚、駭人的橋段,而在經營更重口味情節的同時,卜洛克持續讓史卡德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前女友罹癌、要求史卡德協助她結束生命;原來已經穩固的感情關係,忽然出現了意想不到變化;調查案子的時候,自己也被捲入事件當中,更糟的是,自己的朋友也被捲入事件當中、甚至因此送命──諸如此類從系列首作就存在的麻煩,在第三階段一個都沒少。            

 

史卡德在一九七六年的《父之罪》裡已經是離職警察,可以合理推測年紀可能在三十到四十之間,因此到一九九八年的《每個人都死了》為止,史卡德處於從三十多歲到接近六十歲的中壯年時期。在人生的這段時期當中,大多數人已經成熟、自立,有能力處理生活當中的大小物事,但也必須承受最多生活壓力──年長者的需求、年幼者的照料、日常經濟來源的提供、人際關係的維繫──而總也在這類時刻,一個人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因為年紀到了就變得足夠成熟或擁有足夠能力,毋需面對罪案,人生本身就會讓人不斷思索生存的目的,以及生活的意義。            

 

「馬修.史卡德」系列的每一個故事,都在人間與黑暗共舞,用罪案反映人性,都用角色思考生命。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勞倫斯.卜洛克 Lawrence Block,1938年出生於紐約水牛城。除了極少時間之外,卜洛克幾乎都定居於紐約市內,並以該城為主要背景,從事推理文學創作,成為全球知名推理小說家,因而獲得「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美譽。


卜洛克的推理寫作,從「冷硬派」出發而予人以人性溫暖;屬「類型書寫」卻不拘一格,常見出格筆路。他的文思敏捷又勤於筆耕,自1957年正式出道以來,已出版超過50本小說,並寫出短篇小說逾百。遂將漢密特、錢徳勒所締建的美國犯罪小說傳統,推向另一個引人矚目的高度。


卜洛克一生獲獎無數。他曾七度榮獲愛倫坡獎、十次夏姆斯獎、四次安東尼獎、兩次馬爾他之鷹獎、2004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鑽石匕首獎,以及法、德、日等國所頒發推理大獎。2002年,繼1994年愛倫坡獎當局頒發終身大師獎之後,他也獲得夏姆斯終身成就獎。2005年,知名線上雜誌Mystery Ink警察獎(Gumshoe Award)同樣以「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對犯罪推理小說的貢獻。


「馬修.史卡徳」是卜洛克最受歡迎的系列。透過一名無牌私家偵探的戒酒歷程,寫盡紐約的豐饒、蒼涼和深沉。此系列從一九七○年代一路寫到新世紀,在線性時間流淌聲裡,顯現人性的複雜明暗,以及人間命運交叉的種種因緣起滅。論者以為其勝處已超越犯罪小說範疇,而達於文學經典地位。


| 譯者簡介 |


易萃雯,湖南省攸縣人,曾任中廣編譯,譯作有《惡之源》、《丹恩咒詛》、《強力毒藥》、《八百萬種死法》、《父之罪》、《蝙蝠俠的幫手》、《烈酒一滴》等書。

八百萬種死法(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HK$167.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勞倫斯.卜洛克 Lawrence Block

  • 出版社 | PUBLISHER

    臉譜

  • 書號 | ISBN

    9786263151963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8/03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