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961年柏林圍牆建成後,西柏林如孤島一般地被包圍在東德的範圍內
在這政治氣氛詭譎的城市裡,自由與壓迫僅有一牆之隔……
自由,無法憑空得來,唯有爭取,然後努力捍衛!

★各界推薦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科克斯書評》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課程主任 沈旭暉
旅德記者、《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作者 林育立
故事網站專欄作家 海獅說
《叛逆柏林》作者 陳思宏
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 蔡慶樺

★本書書評
柏林曾是「冷戰三大間諜中心」之一,和昔日香港齊名,1961年柏林圍牆建成後,東柏林內部變得不為外人熟悉,但整個柏林的地下角力,只有更精采。本書作者翻查了不少檔案,為讀者呈現一段脫離東德的故事,不只描述民間如何幫助「脫東德者」,也分析美國政府的種種反應。雖然歷史已過去,但今日仍有類似故事在其他地方出現,借古鑑今,必有啟示。
──沈旭暉

追求美好生活和與心愛的親人團聚的人民,成了競逐收視率的媒體和政治角力的犧牲品;連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美國總統,也免不了受到獨裁強權的勒索。美國名記者米歇爾在本書中,詳盡描寫了半世紀前發生在冷戰最前線的地道逃亡故事,如今讀起來相當具有警世的意味。
──林育立

多年前我在柏林居住時,認識一位漢學系畢業的好友,一個晚上,在一個東德時代留下的酒吧裡,他說起讀漢學的原因:冷戰時我們在西柏林,根本不會去想未來,只想當下做點很酷的事。至於讀這個以後要幹嘛,誰會想那麼多呢。

閱讀本書,我腦中總是不斷出現他這句話。這本書可以是一部情節刺激的冷戰小說,可以是當時國際情勢的現場紀錄,但是我讀來更像是一座島嶼的故事。在圍牆所創造的那種被孤立的空間裡、消逝的時間中暫時存在狀態,左右了一整代西柏林青年的生活方式。在戰後國際政治的現實算計下,西柏林成了一座被共產政權圍困的孤島,可是在那座島上,那些被世界遺棄的、沒有明天的青年,做了一件超酷的事:挖隧道,在地下向前仆後繼逃向這座島的難民伸出援手,贈予自由。來自島嶼、始終在冷戰的遺緒中、活在永遠的維持現狀裡求索著未來的我們,某種意義上也都生存在那圍牆內,是本書再適合不過的讀者。
──蔡慶樺

★內容簡介
  

1962年夏天,距離東德共產黨修建柏林圍牆已經過去一年,一群大膽的年輕西德人想出一個計畫。他們打算在柏林圍牆下挖一條隧道,冒著入獄、被史塔西祕密警察折磨、甚至死亡的危險,去解救生活在東德的親人、愛人、朋友與陌生人。
  

美國的兩家電視台,NBC與CBS在得知這個祕密計畫之後,都希望能夠第一手報導這條通往自由的「祕密隧道」。為了擁有拍攝逃亡經過的獨家報導權,兩家公司各自提供了資金。然而就在此時,美國政府的黑手卻伸入了這個計畫,總統甘迺迪企圖撤銷這兩部紀錄片,他考慮到若公開紀錄片,將導致冷戰局勢緊張或者被迫與蘇聯展開軍事對峙。
  

作者葛瑞格.米歇爾那引人入勝的敘述手法熟練地在一位又位一非凡人物間切換,一幕又一幕如電影片段的劇情將在讀者面前呈現。在本書中有不可一世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曾在東德古拉格集中營服役四年的隧道工人;臥底在隧道挖掘組織中的史塔西線民;德國傳奇的自行車國手;史丹福大學來的美國交換學生;後來負責修建英吉利跨海隧道的工程師。此外還有隱藏在一切背後的美國總統甘迺迪。
  

作者基於大量德國國家安全部檔案、美國國家檔案與對隧道挖掘者的採訪完成本書,呈現了豐富的歷史深度。米歇爾試圖在書中捕捉柏林人日常生活中的希望與恐懼;祕密警察的恐怖控制;美國電視台受官方打壓;白宮與國務院企圖壓制爭議性的新聞報導;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間的扞格;美蘇間詭譎多變的緊張情勢。最終結果便成就這部「重寫歷史」,在今天依然極具反響,充滿前進力量的作品。

 

| 目錄 |

 

 

目錄

重要人物表
給讀者的話
地圖
第一章 單車運動員
第二章 兩個義大利人和一個德國人
第三章 招募新血
第四章 總統
第五章 往來
第六章 漏洞
第七章 休爾和祕書
第八章 基夫赫茲大街
第九章 囚犯和抗議人士
第十章 入侵者
第十一章 殉難者
第十二章 成功是否在望
第十三章 旬侯薩大街
第十四章 地下電影
第十五章 威脅
第十六章 被掩埋的隧道
第十七章 蓄意破壞
第十八章 喘口氣
後記
誌謝
註釋
參考書目

 

| 內容節錄 |

 

八月十七日黎明,柏林的天空灰濛濛,下著細雨。年輕的磚瓦匠費希特和庫爾貝克花了幾乎整個早上在舊威廉皇帝宮殿辛勤的工作,然後和兩個同事一起在禁區附近的酒吧共享一品脫的啤酒。他們在陰沉的正午天空下返回工作崗位,意識到現在有個絕佳機會,讓他們得以離開團隊,逃脫到西德。也許他們的情緒正沉浸在自圍牆週年以來已經持續四天的抗議活動中。費希特對於東德拒絕他拜訪住在西德的姊姊的申請,仍舊感到不悅。

兩位年輕人告訴他們的同事要去買菸,快速吃了飯,並前往他們幾天前偵察的工廠。這個工廠位於蘇曾大街的邊界地帶,查理檢查哨以南兩個街區,只要短暫衝刺即可來到圍牆。他們以身上的藍色工作服做為偽裝,從街上躡手躡腳地走進大樓。他們發現一樓後面房間的窗戶堵住了,但是有一個除外。那扇有著小開口的窗戶纏繞著鐵絲網,讓光得以透進來。附近的地板上有一大堆木頭刨屑,他們決定躲在那裡,希望可以小睡一下到晚上,直到黑暗提供一些掩護。八月的炎熱及他們毫無疑問的焦慮,想要睡著是奢望。一個多小時在安靜中過去了。

就在下午兩點之前,兩個人在工廠裡聽到了聲音。可能有人發現他們進入大樓。他們害怕被發現,在聲音消失後,決定光天化日之下往距離大約十二碼的圍牆跑。他們撬起沿著窗戶釘下的釘子,拉下鐵絲網。比朋友矮幾英寸的費希特,擠著穿過窗戶,而此時庫爾貝克注意到有個木工進入房間。工人發現他們,但是驚訝的他什麼也沒說,接著就離開,也許是去通知別人。庫爾貝克跟著費希特穿過窗戶,著地時盡可能靠近建築物邊,維持在右邊幾百英尺處的東德守衛看不見的位置。然後他們猛衝過纏繞的鐵絲網障礙,費希特向前走了幾步,穿過狹窄的死亡地帶,現在距離圍牆只有五碼之遙。

兩名東德警衛並未依規定發出警告,直接持AK-47步槍射擊。庫爾貝克超越費希特,設法爬上八英尺的牆,然後強行穿過在頂部的Y形金屬支架上的鐵絲網。當胸口只有幾處擦傷的他準備越過圍牆,他看到費希特仍然站在牆腳不動,可能是受到突然爆發的槍聲所驚嚇而動彈不得。

 

「快點,繼續,跳!」庫爾貝克向費希特喊道,並跳下圍牆到西德那一側。費希特可能曾想過要爬牆,但是動彈不得的他覺得如此做可能只是徒勞。他唯一的選擇是:躲在每隔幾碼從牆上伸出的混凝土支柱後面,同時決定要爬上路障還是投降。但是這幾乎只有幾英尺寬的支柱,只能保護他躲過右邊來的子彈。現在另一個方向來的射擊也變得相當猛烈(有些子彈擊中查理檢查哨西德側右邊的建築物,美國軍隊的值班軍官在下午兩點十二分的日誌中如此註明)。東柏林邊防衛兵艾瑞希.施萊柏和羅爾夫.佛里德里希,兩人都是最近才開始服役,訓練也不足,他們從崗哨對準無助的費希特,射擊了二十多槍。一枚七點六二釐米的鋼彈擊中了費希特的骨盆,並從他的身體另一邊穿出。距離圍牆半英里的費希特倒下,大量出血並痛苦地尖叫。

十七歲的蕾娜特.哈澤目睹這一切,她當時正在附近的辦公室外等男朋友。她最近剛受完紅十字課程的訓練,覺得有義務幫助,但是當她試圖跑向那位受傷的青年時,一位邊防衛兵把她推開,大聲喊道:「妳不能去那裡!有人正在開槍!」

她向守衛喊道:「你們這些豬!你們這些罪犯!」並要求別人拍下照片。站在她附近的旁觀者把她拉回來。

同時,在圍牆另一頭,茫然的庫爾貝克跑向總部找新聞大亨阿克塞爾.施普林格。他看見兩位美國陸軍士兵,並叫住他們。士兵帶他上一輛吉普車,開車離開。然後一輛西柏林警察巡邏車抵達。一群公民聚集在一塊空地上,他們可以從那裡清楚地聽到費希特尖叫著:「救救我,你們為什麼不救我?」一位警察爬上了牆,把頭穿過鐵絲網的頂端,但西柏林警察被指示不得在任何情況下越過分界線。他看到那個年輕人躺在圍牆旁。另一名警官試圖與費希特說話,並且把繃帶丟到圍牆的另一頭,但是受害者太虛弱,無法抵達他們身邊,只是像胎兒一樣蜷縮著身體。

下午兩點十七分,一位年輕的美國中校在查理檢查哨撥電話給美軍駐柏林的司令艾伯特.沃森少將,要求指示。沃森告訴他:「不要讓步。派出士兵巡邏,但留在我們這一邊!」當六名憲兵抵達現場,一群約兩百五十名的西柏林人向東德大喊:「你們是罪犯!你們是凶手!」沃森將軍繞過平常的指揮系統,直接打電話給白宮的總指揮,請求甘迺迪總統指示下一步該怎麼做。甘迺迪總統正在參訪科羅拉多州,但他的頂級軍事助手切斯特.克利夫頓將軍傳達這個情況。「總統先生,」他說,「一名逃亡者在柏林圍牆就要失血致死。」

 

兩點四十分,在第一槍後半小時,一位美國軍方的德國口譯員報告說,一位年輕人「受傷,躺在東德側的圍牆邊。他能夠與牆西側的人員談話」。美國人一直關注東德軍隊針對槍擊現場的任何動作。西柏林警察要求一輛美國救護車。

瑪格麗特.侯賽尼也聽到費希特的哭泣。她是書店的學徒,正在東德的圍牆附近探訪朋友。他們聽到圍牆邊有狀況發生,於是從四樓的窗戶探頭看出去。她看到一位男性的身體呈S形躺著,聽到受害者尖叫或哭著求救,然後他的聲音變得愈來愈微弱,最終停止。這使她感到無助又受傷。

一位年輕的西柏林報紙攝影師沃爾夫岡.貝拉也聽到了槍聲,跑到現場。起初他以為什麼事也沒發生,但隨後他注意到圍牆對面的公寓大樓窗口有個老婦人。她用手指指著靠近他的圍牆,然後關上窗簾。他立刻知道是怎麼回事。貝拉找到一把梯子,爬上圍牆,低頭看著在他下方流血的年輕人。他把他的小萊卡相機推過鐵絲網,抓住費希特的側身,他伸出右手,手掌打開。血液滴入他的手掌,滿滿都是。貝拉爬下來,認為雙方警察顯現出來的無作為狀態,意味著只有美國人有能力負責,於是跑到查理檢查哨尋求幫助。士兵們顯得無動於衷。一位美國大兵告訴他:「這不是我們的問題。」這幾個字很快就會變得臭名昭著。

同時在附近的還有自由撰稿人赫伯特.恩斯特,他習慣到處搜尋西柏林具新聞價值的事件來拍攝,經常駕駛他的福斯金龜車沿著邊界防區遊走,每天的里程數多達幾百英里。他正巧停在腓特烈大街上的商店購買新的鏡頭,就聽到槍響。不久,他就和西柏林的集會人群站在一起,看到士兵來回巡邏,同時美國直升機在上空盤旋。雖然他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還是登上圍牆西德側的一座觀景平台,立即開始拍攝。隨著消息傳開,更多的報紙記者和攝影師抵達。東德衛兵往他們的方向投擲催淚瓦斯做為回應,試圖遏制破壞性的新聞報導。他們還在費希特附近發射了催淚瓦斯,也許是為了隱匿他的身形,不讓攝影機和圍觀者看見,或者是想要在煙霧的掩護下,把他帶回去。

回到圍牆的貝拉,為萊卡相機裝上長鏡頭,站在地上一個低矮的台座上,並把相機高舉過頭,拍下了將會成為冷戰時代一張標誌性的照片:四名東德邊防軍終於在費希特遭到槍擊五十分鐘後,拖走他動也不動的屍身。另一個逮捕的影像:其中一名衛兵用雙手抱著費希特,走向警車,準備把他送到醫院。

 

恩斯特爬上一個墩座,在同一時刻捕捉了這個鏡頭。他的相機記錄一名人民警察雙手穿過費希特的腋下,另一名警察抓住他的腳──恩斯特覺得看起來像是在抓布袋──快步在夏洛特街上走著(這個只持續四十四秒的連續鏡頭是在圍牆邊帶走逃跑者屍體的第一個鏡頭)。當他們快步走著,經過了哈澤和她的男朋友身邊,這對戀人大聲咒罵著人民警察。結果,這對打算隔天宣布訂婚的年輕情侶,立刻遭到逮捕,被送到附近的派出所。
  
沃森將軍再次打電話給沒有下達任何指令的白宮官員,並告訴他們:「此事已經自行解決。」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葛瑞格.米歇爾 Greg Mitchell,葛瑞格.米歇爾的著作多達數十本,包括《世紀競選》(The Campaign of the Century)、《狡猾的迪克與粉紅淑女》(Tricky Dick and the Pink Lady)、《長久以來如此謬誤》(So Wrong for So Long),以及與羅伯特.傑.李夫頓(Robert Jay Lifton)合著的《美國的廣島》(Hiroshima in America)和《誰擁有死亡?》(Who Owns Death?)。他經常發表一些與媒體、政治題材相關的文章,並製作數部備受好評的電影紀錄片,還曾以《編輯與出版人》(Editor & Publisher)編輯的身分贏得數項大獎。米歇爾目前住在紐約市。

| 譯者簡介 |

張毓如,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從事出版工作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編、版權主任。譯有《痛了,才知道愛原來一直都在》、《人有14種性格,你有哪種天生優勢?》、《用心吃,不要用力吃》、《約定:帶著愛去旅行》、《小心,別讓思考抄捷徑!》、《為第三帝國服務》等書。
 

叛逃共和國:柏林圍牆下的隧道脫逃行動

HK$153.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葛瑞格.米歇爾 Greg Mitchell

  • 出版社 | PUBLISHER

    馬可孛羅

  • 書號 | ISBN

    9789869510325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7/08/31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