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將年長女同志的生命故事納入亞洲酷兒的歷史研究
收錄五篇人物專訪,三篇學術論文
田野研究長達八年,橫跨香港、台北及新加坡

 

  生於1930年代末至1950年代末的香港女性,她們是如何定義愛情和親密關係?她跳了一場十七年的三人探戈,TA發誓下一世要做Gay Man,她戀愛無數但至今依然獨居,她在五十歲遇上真愛,也有另一個她在五十歲因宗教走入衣櫃。

 

  來到今天,她們已經迎來銀髮之齡。

 

  本書結合動人的生命故事書寫與同志研究視野,帶領讀者理解亞洲的年長酷兒女性。她們在特定的歷史情境和文化影響下,如何以堅強、獨立之姿,跨越性別角色的疆界,探索及實踐同性情慾。

 

「我現在將當年發生的事情講出來,並不代表當年我會將自己的事情周圍跟人講。」阿安說。

 

「我現在依然鍾意去蒲,不過揸住枝拐杖就唔係好蒲到。」阿寶說:「那種開心好短暫,但是我享受。這個才是我的世界,即使這個世界可能好寂寞。」

 

「假如可以有一個同志村,大家speak the same language,就一定是最完美。」洋洋說。

 

| 各界推薦 |

 

1990年代,香港早已是「浮麗和亢奮的天下」,也是我這一輩剛出生、漸成長的時期。

那個年代,也正正是我們的母親綻放青春之時。

 

在更早之前,可能是1970年代,甚或至1950年代,女同志的情慾和記憶已經散落在城市各處。空間雖然隱蔽,卻是她們專屬:新蒲崗麗宮戲院、上環Disco Disco、女性專讀的夜校,還有上演任白戲寶的戲棚或劇院。

 

生於1990年後,我們也擁有我們的空間: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和馬路、八大校園、西九文化區、位於觀塘工廈和九龍的性別團體等⋯⋯在這一代的空間,性及情慾自由流動;在這一代的空間,同志毋須隱藏──我們的時代是流動和開放的嘉年華(儘管2020年後由繁華走向零落)。

 

我們的時代充滿想像和多元性別/性向的可能,而這個想像總被書中「遺囑」二字喚醒(全書出現十三次)。年長女同志比起我們更接近死亡,無可避免地要承受着身體退化來描繪未來的空間。作為年輕女同志,隨年月而去,戀愛、出櫃、承認/肯定性別身份已成人生經歷,我們的未來會是怎樣?

 

未知,但有一點共通的是我們和年長女同志一樣,都會留着在家裡與戀人相擁共度的回憶,以及每一首寫給愛人的詩。 衷心推介《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給「我哋」社群和所有人。

 

──Mx Erica/Erics,一坪半性別空間

 

 

身份認同為女同志並不是同性行為的先決條件。這些愛女人的女人們如何經歷是一種緣份。她們的人生像一部電影,如電影般演繹呈現,順暢不卡關,不看到最後無法體會其精彩絕倫。

 

──同平安,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

 

 

五個愛情故事,三篇學術文章,編織出香港年長女同志的生命故事。讓我們得知他們在愛情路上的尋尋覓覓,對性/別身份的認同與掙扎,和家人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面對年華老去的體會與安排。《同聲同氣》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書,填補香港年長女同志歷史的一片空白。

 

──江紹祺,《男男正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作者、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同聲同氣》見證一個時代的璀璨與艱難,讓年輕同志打開眼看見香港年長女同志的精彩與勇氣,開展同志運動更大的關注視野。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

 

 

不為「性別平權」,不會對「沒雞雞」的族群愛欲大開眼界,這書刻記了香港半個世紀一路走來被深度磨滅的足印,顯現疑似一種生理性別底埋藏着性別的無盡,以歷史的微細向一個殖民社會根深蒂固的權力差異結構提出敲問。

 

──游靜,台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同聲同氣》讀起來是小說也是民族誌,這些跨越香港、台北與新加坡關於戀愛、失去與共存的歷史,不僅豐富了女同志的群像,也讓我們經過的世代增加了時空的厚度。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 目錄 |

 

推薦語

代序一︰不願帶着遺憾到遠方(文/黃淑嫻)
代序二︰酷兒女性生存指南(文/盧妤)
前言(文/鄧芝珊)

 

故事一︰現代李後主:三個人的探戈


故事二︰戀愛腦狂熱:獨居三十年   只怕這輩子未曾被愛

 

論文一︰關於渴望與等待:以亞際取徑探討年長女同志與雙性戀女性的愛與親密關係

 

故事三︰The GAYLINK:下一世,我要做Gay Man

 

論文二︰都市密度中的日常情慾:香港年長女同志與雙性戀女性民族誌

 

故事四︰50+求愛記:趕上千禧同運列車 由ICQ搭到 Les Peches


故事五︰愛情長跑三十六年:秘訣是No Comment

 

論文三︰唔夠Man!田野現場的亞洲酷兒陽剛特質


文/鄧詩薇、鄧芝珊

 

| 作者簡介 |

 

鄧芝珊 Denise Tse-Shang Tang,嶺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與學)及文化研究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學術專書 《Conditional Spaces: Hong Kong Lesbian Desires and Everyday Life》(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手民出版社,2024),其他文章散見於國際學術期刊。獲香港研究資助局頒發「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獎項,研究專長包括性別研究、酷兒理論、跨性別研究以及亞際文化研究,獲邀擔任悉尼大學 Hunt-Simes 性別研究客座教授。

 

電影《從今以後》的聯合監製,曾於2004年至2005年擔任香港同志影展節目總監。作為社群組織者,曾於溫哥華、西雅圖及三藩市婦女組織 、社區健康中心及同志機構任職多年,並早於1990年代於西雅圖舉辦首個同志亞裔和太平洋島民的口述史展覽Leaving Silence: Queer Asian & Pacific Islander Oral History Exhibit,以及在溫哥華舉辦加拿大西部首個亞裔同志會議Lotus Roots。

 

伍詠欣,前《明周》專題組編輯,採訪社會議題,撰寫Book B的封面故事,曾獲人權新聞獎頒發「解釋性特寫優異獎」。關注性/別小眾議題,曾編寫及協助出版《大愛同誌》,協辦香港首屆「一點粉紅」。現為獨立記者,報導散見於《端傳媒》、《誌HK Feature》、《好習慣》等平台,合著有《集合吧!香港青年踐行社企新理想》。

 

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

HK$158.00價格
數量
  • 作者 | AUTHOR

    作者︰鄧芝珊 、伍詠欣

    翻譯︰謝莉娜

    譯文審訂︰楊靜怡

    編輯︰譚以諾、謝莉娜

    美術設計︰蘇麗平、許維倫(mmmmor studio)

    插圖︰Kate Waterwood

  • 出版社 | PUBLISHER

    手民出版社
  • 書號 | ISBN

    9789887416289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4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