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力說真話得付出極大代價,但我義無反顧。」
|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
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
菲律賓《拉普勒》新聞網創辦人
真相守護者──瑪麗亞.瑞薩
力抗毫無作為的社群平台及國家獨裁統治
以親身經歷 為當前失能的民主社會指路
「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做了什麼。
現在就是採取行動的時候!」
────寫給捍衛民主價值的每一位自由公民────
★ 已授權英、法、荷、德、義、西、葡、匈、日、韓、瑞典、巴西、加泰隆尼亞等13種語言
──為了真相,你願意犧牲到什麼地步?
菲律賓資深記者瑪麗亞.瑞薩幾十年來一直在向權力說真話。但是,她於2016年開始追蹤由母國菲律賓政府播下的假新聞資訊網路,揭穿政府向公民散布帶有憤怒和仇恨的謊言,卻被新上任的強人總統杜特蒂下令政治追殺。而在這樣的過程中,臉書放任這些虛假資訊不管,甚至利用網民的憤怒與仇恨情緒,分化群眾、煽動點擊,為自己賺進大把鈔票。暴力讓臉書變得富有。
在國家體制追捕下,她身上的逮捕令相當於近100多年的牢獄之災──一切只因為她說出了真相,所以必須接受審判。
《向獨裁者說不》講述了民主是如何被千刀萬剮,宛如一顆無形的原子彈在網路上爆炸,扼殺我們的言論自由。科技的發展讓不實資訊更加真假難辨,傳播也更加迅速。一個充斥虛假資訊的網路社群已然覆蓋全球,各國更紛紛展開科技軍備競賽,進行資訊查核的攻防戰:從杜特蒂的毒品戰爭、美國國會大廈事件、英國脫歐、俄羅斯和中國的網路資訊戰,到臉書和矽谷的袖手旁觀。這一切都影響了我們自己的點擊率、我們的投票和我們的未來。
瑪麗亞.瑞薩在本書中回顧了自己一生追求真相的歷程,從數位戰爭的前線上振聲發饋,要求我們在為時已晚之前,起身反對日益增長的獨裁主義浪潮和矽谷不受約束的權力,為民主社會堅守陣線(#HoldTheLine)。
在這個社群時代,了解真相的過程中,調查報導和事實查核尤為重要。除此之外,也更加仰賴每個人的價值選擇與判斷,由自己決定要「相信」些什麼,要成為怎樣的人。為此,我們應當時刻保持對網路資訊的警覺心,從中培養獨立的識讀能力。
站在第一線的瑞薩,是抵抗監控資本主義的真相守護者。她的故事及經歷,是當前民主社會最迫切需要的行動指南。
各界好評
「準確的新聞報導是民主的基石,數位素養需要有見識和辨別力的公民。面對威權擴張主義,民主陣營必須應對破壞性的挑戰,才能守護社會福祉與個人自由之間的微妙平衡。我們不能止於制定保護措施,更要擁抱「參與、進步、安全」的三位一體,通過群眾智慧的力量開創新局。」
——唐鳳
「『那些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大。』瑪麗亞.瑞薩在本書中引用尼采的話自況,令人深深動容。在菲律賓獨裁政治興起、社群媒體撕裂社會之際,她以信念、專業、行動與勇氣點燃火炬,召喚全球各地追求真相的新聞工作者奮門不懈,也更加印證獨立媒體、調查報導在這個時代的價值。」——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 目錄 |
各界好評
導讀 我們都活在她的故事裡/劉致昕
導讀 所以,我們該刪掉臉書嗎?/賴奕諭
人權律師艾瑪.克隆尼的推薦序
前言 看不見的原子彈——活在(源自過去的)當下(此刻)
第一部 返家:權力、媒體,和菲律賓(1963~2004)
第一章:黃金法則(選擇做一個不停學習的人)
第二章:榮譽規章(劃出界線)
第三章:信任的速度(讓自己脆弱)
第四章:新聞產業的使命(誠實)
第二部 臉書、拉普勒新聞網,還有網路上的黑洞(2005~2017)
第五章:網路效應(到達臨界點)
第六章:創造出改變的波瀾(建立團隊)
第七章:如何透過朋友的朋友摧毀民主(想慢一點,別貪快)
第八章:法治如何從內部崩壞(沉默就是共犯)
第三部 政府追擊:逮捕、選舉,還有為我們的未來奮戰(2018~現在)
第九章:從千刀萬剮中活下來(相信善良)
第十章:別在對抗怪物時成為怪物(擁抱你的恐懼)
第十一章:堅守陣線(那些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
第十二章:為什麼法西斯主義節節勝利(合作、合作、再合作)
後記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瑞薩和德米特里.穆拉托夫為了面對資訊危機提出的十點計畫
致謝
註釋
| 內容節錄 |
第七章 如何透過朋友的朋友摧毀民主
這天是2016年8月。杜特蒂政府剛上任掌權,連帶上任的還有6千名他所指定的政府官員,而且杜特蒂還驕傲地公開表示,他就是因為這些人忠誠於自己才選擇他們。杜特蒂在達沃擔任市長期間的地方官員及當地的執法人員和軍方人士都來到首都接下高官位置。一開始,我以為這些人的問題在於能力不足,之後要是無法把工作做好也必須被究責。
但更令人擔心的是每日的死亡人數:人們開始在貧窮地區的街上發現許多屍體,私下還有目擊者表示晚上會有殺手出現在一般人家裡。杜特蒂的反毒戰爭把馬尼拉變成了現實世界的高壇市,但這裡沒有一位披著斗篷的社會運動鬥士。
《拉普勒》指派了一個記者和一個製作團隊負責輪值大夜班。他們很快就必須每晚報導高達八具屍體,這些屍體都在丟在街邊,流出的血在人行道上匯聚成血泊。這些殺手的手法非常恐怖:有些屍體的手腳被綁住、頭上纏了寬膠帶,身上還會有一張紙板寫著:毒販,huwag tularan:「別變得跟我一樣。」
我來新加坡這一趟的目的是要警告我們在臉書亞洲據點的合作夥伴,我和這些人因為《拉普勒》進行過很多合作案。在豪奢的自助餐選項中選好午餐後,我跟著肯恩、克蕾兒還有伊莉莎白走向一條長桌坐下來吃。「我們的發現非常令人憂心,」我開始告訴他們。「我沒看過這種狀況,但顯然可能帶來很大的危害。」
我想表達的內容背後有一段漫長的歷史淵源。作為美國的前殖民地,菲律賓有將近1億1千3百萬的人口總是對自己的英語能力感到驕傲,這些通常有大學學歷的勞動人口對西方文化非常熟悉,而長期以來,這也是我們國家成為西方廉價勞動力來源的原因之一。2010年,菲律賓超越印度成為全世界提供電話客服、業務流程外包(簡稱BPO)以及共享服務的中心。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成為網路詐騙的最主要源頭,而且是從Hotmail及電子郵件詐騙的時代就開始了。許多在灰色地帶實驗商業模式的外國公司都會跑來菲律賓,因為這裡幾乎沒有管束網路的法規可言,少數存在的法規也沒在執行。菲律賓的一些地區開始因為某種服務而出名,這類服務被委婉地稱為「網路系統服務」(onlining),而其內容就是對全世界的電子郵件地址進行詐騙活動。
這一切在2010到2012年間的全球打擊行動下出現很大的改變,在那段期間,網路安全研究者和執法機關瓦解了垃圾郵件機器人以及控制這些機器人的相關科技。因此,當這些參與詐騙的本土產業需要尋找新的商業機會時,他們開始把目標放到社群媒體上。早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之前,我們國內就有三股潮流逐漸匯聚,就為了幫助政府鞏固自身權力的無恥行徑搭建好舞台:點擊╱帳號農場、資訊作戰,還有在廣告產業灰色地帶興起的政治網路紅人。
早在2015年就有報告指出,許多來自菲律賓的帳號農場會生產出通過手機認證的社群媒體帳號,這些帳號又被簡稱為PVA。這也確實在後來成為一種全球現象。同樣也在那一年,有份報告指出唐納.川普臉書頁面上大多按「讚」的帳號都來自美國之外,而且他的每27個追蹤者中就有一個來自菲律賓。隨著影響力經濟(influence economy)逐漸起飛,有些販賣推特按讚數及追蹤者人數的地下公司開始在菲律賓設置辦公室。到了這個階段,行銷已經進化成「組織網路化的虛假訊息(networked disinformation)」。菲律賓的政治人物開始拿社群媒體做實驗,其中許多人會將這份工作外包給行銷和公關操盤手,他們會準備一系列極為相似卻又微妙不同的內容及負責發布這些內容的帳號,這些帳號可能屬於數位網路紅人或社群假帳號的操作者。這些作法詳盡呈現出已在菲律賓的法律及倫理灰色地帶中運作的各種迥異元素。畢竟有需求才有供給,虛假訊息因而成為一門大生意。
菲律賓也是一個詐騙中心。截至2019年為止,這裡發出的網路攻擊數量領先全球其他國家,無論是機器人發動的自動攻擊或人工攻擊都排名第一,而且遙遙領先排名在後的美國、俄羅斯、英國和印尼。當時有一份報告指出三個因:「精良的工具、廉價的手工勞動業,以及網路詐騙這行提供的絕佳經濟誘因。」(其中有43%是由人工進行,也就是沒有使用機器人程式。)菲律賓的未授權軟體安裝數量也高於全球平均值,這也導致惡意軟體大量入侵桌面型電腦,再把這些電腦變成自動發動攻擊的殭屍網路平台(botnet platform)。
菲律賓的廣告行銷社群開始要面對一個尷尬的問題,而全世界的其他國家很快也得面對同一個問題:有多少廣告行銷商是在剛剛提到的灰色地帶中「自由接案」?他們當中又有多少是在和全世界「網路紅人」合作、而且還是在「假帳號及讚數操盤手」這樣一個現在廣為人知的新興市場中遊走?當跟跨國客戶合作時,他們要怎麼界定「影響」和「詐騙」之間的區別?社群媒體平台的設計鼓勵以上所有行為,導致科技平台對我們的年輕世代造成侵蝕性的影響,而那些被勸誘進入這個產業的人們更是如此。
而要是一個政治人物背叛了自己對公眾的承諾,選擇本來應該屬於行銷工具的公關策略,還無恥又不知不覺地操弄那些他們本該服務的對象,那又該怎麼辦?
這一切都跟權力和金錢有關。
菲律賓的這個進化過程已經在2014年展開,當時開始有網路上的狂熱粉絲使用社群媒體來支持他們熱愛的明星,而許多政治操盤手便因此注意到這種網路參與能量的潛力。
我們某天邀請了十幾個數位足跡驚人的孩子來到我們辦公室,他們沒有一個人的年紀超過15歲,但因為展現出強大威力,推特必須特別把他們標記出來。因為正是他們創造出了人們所知的AlDub現象。AlDub是某齣電視劇中兩位菲律賓演員的人名縮寫,他們分別是艾登.理查德斯和梅因.「雅雅.德柏」.曼多沙,他們在一齣非常受歡迎的下午電視劇中演出一對始終無法真正見到對方的戀人。他們的狂熱粉絲不停在網上施壓希望他們最後可以見到面,最後這些人帶來的社群媒體熱度打破了推特上單一主題推文數的記錄。而根據BBC表示,之前的紀錄保持者是2014年7月的世界盃足球賽決賽,當時是德國打敗了巴西。
這些年輕粉絲有的是時間,他們可以在無數次實驗後找出破解潛藏規則的密碼。於是這些建立粉絲社團的行為也協助創造出臉書稱為「CIB」——「協同性造假行為」的無害前身。他們會組織人力讓某些標籤成為排名更高的趨勢話題,偶爾還會挾持其他正成為趨勢的標籤。那些年輕人告訴我們,若想讓一個標籤成為趨勢話題,你只需要組織一群人讓他們「每分鐘發7千則推文」。這些社團後來發展得又大又成功,因此有公司的行銷部門學走他們的策略也是遲早的事。
於是,粉絲的追星行為開始轉化為政治行動。
有個我姑且稱他為「山姆」的年輕人,讓我用他的經歷來告訴你這個轉變過程有多容易。他在二十出頭時為我的一個朋友工作,有一次他穿著牛仔褲和緊身上衣來到《拉普勒》,一頭抓得尖尖的髮絲中有些藍色的挑染。他說他就是想辦法讓全國開始注意杜特蒂反毒戰爭的那個人,並在選舉期間讓這個全國最在意的八大議題之一成為排名第一的話題。他說他幫助一個候選人贏得了總統選舉。
「操控別人讓我覺得開心,」他告訴我們。「現在有人說這樣做很邪惡,可是想像一下,我就跟上帝一樣。我可以讓他們對我言聽計從。」
他精力無窮地向我們描述了過程,他說自己是還是學生時就開始建立一些社團專頁,一開始那只是專門討論愛情的匿名社團。為了展開話題,他先是問大家有過的最火辣約會經驗或最糟糕的分手故事。他所經營的其中一個社群就有超過300萬名追蹤者。他開始發展這些社團時才15歲,每次都是從他認為菲律賓人會有興趣的話題開始切入,比如其中一個社團的主題是尋找快樂、另一個是在討論心理韌性。大概一年後,開始有公司請他在這些社團裡提起自家產品。等到20歲時,他宣稱在好幾個平台總共擁有至少1500萬名追蹤者。
就是在這時候,他開始從廣告行銷轉而投入政治:進入杜特蒂的競選團隊工作。他宣稱已經在不同城市用不同方言建立了一系列臉書社團。這些社團的頁面上一開始都是些看來沒什麼特別的旅遊景點文章和地方新聞。然後他偶爾會丟上幾篇犯罪報導。接著在每天人流最多的尖峰時段,他會在這些社團中分享報導,然後和他的朋友在文章下方留言,而內容都是把犯罪跟毒品連結在一起。杜特蒂的「反毒戰爭」之所以被視為菲律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年輕人的作為就是背後的其中一個原因。
這是臉書當時沒有認真關注的手法。現在我們稱此為「偽草根行銷」——就是一種假的從眾效應——而且這種作法非常有效。
只要把山姆的故事再複製幾次,你就能看出杜特蒂競選組織運作的進化過程。現在的山姆已經在經營自己的數位公司。原本打扮得像樂團男孩的他也開始改穿大老闆西裝,並開始對政治候選人及商業公司提供他的服務。
2016年,《拉普勒》開始追蹤那些跟山姆一樣轉換跑道的人,以及所有相關的虛假訊息網路。我們的研究部門想要理解這個現象。我們是世上少數這麼做的媒體組織之一,而這也是我著急地想把我們的發現告訴臉書新加坡團隊的另一個原因。
我給他們看《拉普勒》記錄到的結果,其中呈現出菲律賓網路資訊生態系及政治生活的三個沉淪階段。第一階段是2014和2015年,人們在那個階段進行初期實驗並開始嘗試建立宣傳機制。第二階段是一個全新的線上「黑色行動」產業商業化。第三階段則是站在國家最高位的人為了鞏固權力,開始在全國煽動「政治極化」的現象。
如果你生活在民主國家,那很可能已經看到類似現象。這些階段之所以得以成立,背後是由來自距離菲律賓很遠的各種全球性決定和現實處境推動而來;這可說是所謂「在地即全球、全球即在地」的最貼切例證了。
一開始其實很難搞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不過《拉普勒》和我的生活基本上就奠基於社群媒體,所以我們在還沒理解之前就已經感覺到各種變動。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瑪麗亞.瑞薩 Maria Ressa,資深媒體人,前CNN記者,菲律賓獨立媒體《拉普勒》(Rappler)新聞網聯合創辦人。該網專注於調查報導,以揭露菲律賓政府及官員的貪腐行為而著名。
身為《拉普勒》的首席執行長,瑞薩長期忍受政治騷擾和逮捕威脅,曾有兩次入獄、九次保釋的紀錄,其他仍有諸如詐欺、逃漏稅、收賄等罪名,持續與政府打官司。也就是說,她隨時可能入獄,人身安全遭受極大威脅。然而她依然正向看待、意志堅定,始終無畏調查,並嚴厲批評杜特蒂殘暴的掃蕩非法毒品政策。另外,她也持續抨擊臉書母公司Meta執行長馬克.祖克伯對虛假訊息的放任及毫無作為。2020年日舞影展紀錄片《凌遲民主》(A Thousand Cuts)就將她的故事搬上大螢幕。
她的勇氣及打擊假新聞的事蹟為全世界矚目。瑞薩被《時代》雜誌評為2018年度風雲人物之一,稱她是「真相守護者」(The Guardians),躋身2019年100位全球最有影響力人物,更被喻為本世紀最鼓舞人心和最有影響力的百大女性之一。《展望》雜誌亦稱她是世界50大思想家之一。此後她陸續獲得年度記者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吉列爾莫.卡諾世界新聞自由獎、自由新聞金筆獎、圖喬爾斯基獎和四大自由獎等無數獎項。2021年,她與俄羅斯獨立報《新報》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共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做為表彰兩人「捍衛言論自由的努力,這是民主與恆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她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菲律賓裔人士。
| 譯者簡介 |
葉佳怡,臺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人文社科作品《恐怖時代的哲學》、《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以及小說作品《勸服》、《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西北》、《激情》等十數種。
向獨裁者說不:諾貝爾和平獎記者如何捍衛民主底線,為我們的未來奮鬥
作者 | AUTHOR
瑪麗亞.瑞薩 Maria Ressa
出版社 | PUBLISHER
臺灣商務
書號 | ISBN
9789570534900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6/01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