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就是烏托邦,就在這裡跳舞吧!
【當代階級研究最重要的左派社會學家自述日誌】
補齊E. O. Wright 所思、所想、所感完整面貌
直擊社會學大師的真實「裡面」
艾瑞克.萊特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本書彙集了他生前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住院治療時,為了讓關心他的朋友能夠得知近況,並與大眾交流互動的部落格日記。本書經萊特家人的選編,加上重要社會學家與畢生摯友布若威(Michael Burawoy)的前言,繁中版並收錄兩位學生黃崇憲與陳婉容的重要文字點滴,以及萊特二○一四年來台留下的身影。
日誌內容完整、真摯且細膩地呈現萊特接受治療、逐日不同的反思軌跡,以及靠近死亡時的生活點滴、思緒與情感,包括觀察與思考自己的治療遭遇、對疾病的恐懼、夜裡的夢、對書寫與分享的熱忱、與家人的愛,並連結到他的智識思考與學術關懷;也談及當時他正努力收尾的《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論著,以及著手兩項重要寫作計畫……
推薦語
★艾瑞克在這本病榻日記展現他一貫的樂觀與勇氣,讓萬千讀者陪著他走上一段無人知曉的「旅程」。正如同作者過往一本本啟發性的著作,帶給世人的各種領悟及行動熱情,我們在書中看到一生都在挑戰資本主義、追求「真實烏托邦」的艾瑞克,面對人生最後的挑戰,如何一邊承受肉體及精神的痛楚及折磨,一邊展示一名堅定不移的學者追求瞬息永恆的意志。旅程中,縱然有對上天的詰問,對「意義」的質疑,甚至對自我的否定,但艾瑞克最後留給我們的是他在身體轉為星塵消逝之際的無所畏懼,以及對人世的至愛。這本用心撰寫的生命之書,令人動容,也絕對值得一讀。——李宗義(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真實烏托邦》編輯)
★ 社會科學家經常把學術討論的焦點放在公平、正義、民主等價值,生命的極限與死亡的意義等話題,往往隱沒在對利益與權力鬥爭的學術分析裡……曾任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以睿智的左派分析而著名的學者E. O. Wright,在突如其來的絕症衝擊之下,面對自己的有限的生涯,重新省思自己過去所致力推廣的社會民主理念,也留給我們社會學人生的最後一課。——林宗弘(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作者以無比的勇氣,真誠無懼地面對死亡,寫下回顧人生、思想、學術與宗教的珠璣片語,猶如深夜的星光,閃耀智慧的光點,令人心思一亮。我們看到一個深具人生睿智的學者,在生命的盡頭,卻能夠以清晰的思辨,持續反省回顧他的人生旅程,這就是他留後人的最大禮物。——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 萊特一直以來都把社會正義的現實性及可能性當作首要關懷,而他本身對於理念的身體力行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命若星塵》雖然並非學術文體,但仍展現出萊特一貫的書寫風格:真誠、善用隱喻、反覆辯證。在本書中,「生死、幸福、愛」這些並非與真實烏托邦無涉,卻較少見於社會科學的議題,都能看到萊特以充滿巧思的方式刻畫。——黃上銓(社科圖書編輯、《理解階級》責任編輯)
★ 艾瑞克已離世三年多,但還是不時會在靈光乍現的記憶中,現身。所謂「在場」,就是存在呈現於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相對地,「缺席」,即是存在的缺失狀態。艾瑞克已宇宙歸隊,但他的身影卻雄辯式地、音容宛在地在場。缺席的在場,在場的缺席。——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人類的生命是既瘋狂又了不起的現象:某些元素在恆星和超新星爆炸的中心醞釀,並在宇宙中噴湧而出。這些元素最終聚集在一起,成為一顆圍繞著一顆中型恆星的小行星;然後,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這些「星塵」成為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複雜分子,我們稱之為生命。又幾十億年過去,這些自我複製的分子結合成為更複雜的形式,進化成能察覺、甚而具有意識的生物體,最後甚至意識到了意識——至此,星塵變成了有意識的生命物質,覺知自己的存在。而由此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感知。
凡此種種,最非凡而美妙的事情是活著,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活著的。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既沒有生命也沒有意識。我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將會不復存在,但與我正存在的事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我並不覺得那就剝奪了我存在的意義;正是這一點使得為生命注入意義成為可能。」
——艾瑞克.萊特,《命若星塵》
| 目錄 |
推薦語
推薦序 〈愛別人生.宇宙歸隊〉◎黃崇憲
編輯說明
來自艾瑞克家人的按語
序:艾瑞克.萊特的精神
日誌
收錄照片
譯後記 ◎陳婉容
| 內容節錄 |
推薦序
愛別人生·宇宙歸隊
黄崇憲 東海大學社會系
書緣
《命若星塵》是本意外之書。
二0一八年四月,業師艾瑞克·萊特(一九四七一二0一九)被診斷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隨時可能奪走他的生命,就開始在CaringBridge社群平台上規律地寫起部落格,企能更有效率,讓關心他病情的人,因此有所連結,原本並無出書打算。
當艾瑞克在網誌(二O一九年一月四日)寫到,大概只剩三星期餘生時,我內心沉重無比,決定帶兩個女兒同行去探望他,最後道別。在舊金山機場,特意找僻靜無人角落,撥電話:「Erik,我是崇憲,正要轉機去探望你。」「我收到你的Email,但最近已無法親自回覆」。之後,是短暫的沉默。再來就是艾瑞克語帶哽咽:「崇憲,沒想到你那麼大老遠回來看我,還帶著你的女兒......」。艾瑞克語不成聲,又是片刻空白,我淚濕眼框,不知如何接話。「你和女兒有地方住嗎?我在醫院附近租了一間小公寓......」。艾瑞克正面對命在旦夕的臨終,卻還掛念著我們今晚住處有無著落。
隔天(二0一九年一月十三日)早上十點到醫院,找到重度看護病房,入口處備有酒精和口罩。艾瑞克當時已完全沒有免疫能力,最擔心的就是感染。病房很宽敞,艾瑞克斜躺在病床上微笑招呼我們,幽默地說,醫生警告不可和來探病者太接近,所以你們不能抱我。他精神很好,談興甚健,完全看不出是瀕危重病之人。寒喧聊過一陣之後,艾瑞克突然對我女兒們說,把口罩拿下來吧,我想認識妳們。「You are beautiful.」,我們只能淺淺微笑以對。
我問他有沒有打算將病中網誌結集成書?艾瑞克露出非常驚訝表情,「從沒想過耶!」其實,我比他更訝異,竟沒有其他人提及此事。艾瑞克不解地繼續說,那網誌是非常個人的書寫,值得出版嗎?「當然啊!」我堅定回答後,艾瑞克望向我的女兒們,似乎在徵詢她們的意見。大女兒殊非說:「我一直都有關切你的部落格,每次讀都給我很多的感動和啟發。」但艾瑞克當下並沒有隨即應允,此事就暫時打住。我又試著去遊說師母瑪西亞,她不置可否,要大家再想想看,最後由艾瑞克決定。
因此,當接到麥田出版社邀約為此書寫推薦序時,驚喜莫名,因為萬萬沒料到此書,竟能有與台灣讀者會遇之殊勝機緣。展讀書稿之際,又看到艾瑞克在病痛凌虐、死亡逼視、預知時至,身心的艱難,及捨放不下家人的,愛別離苦。常在某些段落,掩卷太息,諸多感慨齊湧心頭。此書把艾瑞克向來的人格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被布若威(MichaelBurawoy)稱為「攸關生死鬥爭的美妙民族誌書寫」。艾瑞克在生命陷入危殆,於病苦中仍奮力,甚至歡欣寫著。仿佛在沙漠中的瓊麻,必須在極為職旱酷烈,乾冷的寒風中,努力儲藏水分,從毫無免疫力的身體,抽出柔軟的花莖,懸命開出顫巍巍,那麼艱割、但又那麼淒絕的,愛別人生之花。
終極叩問
《命若星座》,也是充滿哲思的,生死奧義書。
歷來,死亡就是哲學家探討的重要主題。蘇格拉底說:「真正的追求哲學,無非是學習死亡。」海德格決絕宣稱:「人類唯一的存在方式,就是向著死亡存在。」更且把死亡定義為:「不可能有進一步的可能性。」
我們都是向死的存有者。時間就是無常的示現,天命可畏,候簡奄忽,唔然若失。啊,死亡,你究竟潛伏何處?在本書中,艾瑞克從社會學家,變成凝視死亡的,生命哲學家。自確診起,連續幾個月治療,各種藥物帶來巨大副作用、永久性免疫系統破壞、殷盼骨髓移植配對、延宕、落空、起伏,到移植後復發、白血球於是愈發失速輾過,招指倒數的餘生。
死亡如此靠近,在日常之中舒展開來,滲入生活,盤繞心頭。迎接死亡,身心如何安頓?艾瑞克以其獨特方式,在死亡無所不在的悄悄威脅中,以他強大的感知力與深刻洞察,將病情發展細節,鉅細靡遺呈現,鍵入書寫。令我們得以一窺,他在病痛的磨難,與人生落幕之際的勇氣;也看到沒來由的淚水、夢魔、偶發的脆弱、與自我安慰。面臨死亡輪番伏擊的日常,艾瑞克一方面維持他典型的樂觀,同時也以悍然的態度面對現實。
是一場空,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他總結說,他不覺得在一年前他會寫出上面這樣的話。我想對所有熟識艾瑞克的人來說也會跟他一樣,非常異。此反差真的太大了,可以說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兩個強烈對比。課堂內授課焦點,定貓在對資本主義的診斷,及討論如何超克與轉型的問題,可說是「解放政治」,但此書中所提到則是「生活政治」。
「解放政治」是生活機遇的政治,關心的是减少或是消滅剝削、不平等和壓迫,力圖將個體和群體,從對其生活機遇有不良影響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主要取向是傾向於「脫離」而不是「朝向」,因為單把人解放出來,並不必然具有什麼「實質內容」的前瞻指南。因此我們需要新的「生活政治」,來處理如何實現自我。
當人的生命史從事先給定的,強制約束解脫出來後,變成是開放的。相對於傳統的「標準生命史」,生活政治面對的是「選項生命史」。生命階段與事件的發展不再是一「給定的」(given),具有強烈規範性的、集體的標準歷程,而是個人根據自我性向與意義,在不同選擇項目中,選擇自己的生活形式,此為「個體化」的「生活政治」。
以往艾瑞克的研究與學術著作多半是「社會如何解放?」的問題,社會學之於它不單只是一個學門,而是肩負更艱巨智識任務的「解放型社會科學」。其畢生學術志業,所情牽志緊的,就是叩問求索一個更平等、更公義、基進民主的世界如何可能。
「如果說艾瑞克在《真實烏托邦》一書中,帶給我們智識上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解放政治」。在《命若星座中,則留給我們他的做人方式、立身處世的種種美德、以身作則竭力建立社群、在繁重的教學、研究、著書、演講之餘,也還竭力把愛擴散出去,為身邊的人付出,讓他身邊的人都得以欣欣向榮。
艾瑞克所活出的典範,就像一個光源,這不是文學修辭,而是接近他、和他相處自然而然,就會感受到的,他那高貴人格,散發出的光輝。艾瑞克終其一生,總是真實在做自己,活出一個正直善良、懷抱崇高理想,以愛實踐其生命終極關懷,與核心價值的人生。即使死亡將臨,生命逐漸流失,卻還是持續不斷,為了更好的未來而奮鬥,在精神和實踐中,當一個烏托邦主義者的「生活政治家」。
死亡的威脅,就像存在主義精神分析所說的「邊界經驗」(boundary experience),將我們從日常中脫離出來,讓艾瑞克強烈意識到愛,將愛「前景化」,原來參與愛並深愛他人,就是貫穿他一生的主線、生命最大的目的與意義。
其一生行止,恰恰體現了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所揭菜的:愛主要不是一種和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取向,這種態度或取向決定了一個人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聯繫性。
佛洛姆認為有一種原生傾向(primary tendency)或潛能,可以透過積極建立關係來形塑自己的存在,讓自己的存在獲得越來越大的獨立性。他把這種建立關係的藝術稱為創造性(充分體現在艾瑞克的性格上)。當這種原生傾向內化在生命中,變成不間斷的創造性取向,就能夠以此力量去生活、去思考、去愛、去活出最大的可能。
艾瑞克在他臨終前,還是繼續熱情,甚至是欣歡地寫著,雖然心存感激自己所擁有的個人恩典,但從不縱容放任自己,而是試著讓世界變得更好,來為自己和別人創造意義。以感恩之情,回顧自己一生,之所以能堅定企圖重新活化馬克思主義傳統,並使其更深刻地關聯到對民主深化與社會正義之追求,乃源於他所擁有的有利條件與環境,因而得以活過一段極為豐富有意義、在智識上令人興奮的個人生活。所以,沒有埋怨。
《命若星塵》是一本病厄生死書,卻也是無以倫比的,充滿了愛的一本書,啟發我們活得越充實,死得就越坦然。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艾瑞克.萊特 Erik Olin Wright (1947-2019),一九四七年出生於美國加州,一九七六年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系,曾獲選為二〇一二年度的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是當代重要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
萊特為結合博弈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研究集中於階級、社會階層化領域,在一九九〇年代中期逐漸轉向「真實烏托邦」計畫,並完成《真實烏托邦》(Envisioning Real Utopias,群學出版)一書。二〇二〇年其重要作品《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春山出版);二〇二二年《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群學出版)在台灣出版。
曾於二〇一四年來台,與台灣有不淺的機緣。
紀念網頁:https://thelifeandworkoferikolinwright.wordpress.com/
原文部落格:https://www.caringbridge.org/visit/erikolinwright
| 譯者簡介 |
陳婉容,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博班生,目前專注書寫科技與社會研究議題。
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
作者 | AUTHOR
艾瑞克.萊特 Erik Olin Wright
出版社 | PUBLISHER
麥田出版
書號 | ISBN
9786263102613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10/06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