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周思中,與香港農業3.0項目團隊,詳細研究香港菜園農業從二十世紀中期至今的發展歷史。透過分析官方數據丶研究文獻丶對菜園農夫及業界人士進行田野考察及深入訪談,梳理農夫在菜園行業的生存環境,例如農地條件丶生產管理、經營模式,以至其置身的市場及制度環境,帶出當中的動態關係和豐富的故事,戳破主流論述中所謂「香港農業式微」的迷思和蒼白描述,並期望讀者能藉此重新理解農業的內涵和意義。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鮮活地描繪仍在奮鬥的香港農夫,在城市發展及越發缺少有利條件的背景下,充滿技藝丶智慧丶熱情和生命力的面貌和行動回應。藉著記錄他們多元的嘗試和經歷,照亮香港農業的發展前路。
| 內容節錄 |
獨立望秋草 野人耕夕陽
——許寶強
上世紀八十年代,英語學界曾圍繞「庶民能言說嗎?」(Can the Subaltern Speak?) 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治論爭。問題由G.Spivak提出,她自然並不是說位於底層的老百姓不會講話,而是由於文化資源、政經權力的不平等,庶民的話講了也是白講,由此延伸的問題是:如何才可以讓庶民的聲音被認真地聆聽?作為公共溝通中介的知識分子,在此問題上又可扮演什麼角色?
儘管沒有直接參與這個源於四十年前英語學界的爭論,但既投身農務又勤於筆耕的本書作者,透過仔細的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運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卻無心插柳地回應了「庶民能言說嗎?」這個到今天仍需認真面對的問題。
日益被邊緣化的本地農民,尤其是耕作幾斗種至幾十斗種地,大概算是屬於社會底層的庶民。他們自身的故事,在政府統計等宏大敘事掩蓋下,幾近消音。周思中嘗試引用來自田野的细緻觀察和深入訪談的資料,反讀(reading against grain)官方的數據,從中發掘出「農業式微」時代香港農民被長期忽略的豐富故事。「農業式微」加上引號,意味著將官方或主流論述懸擱,代之以活生生的人和植物,以及他們與制度/機構之間的互動,訴說出一個個複雜多元、人間有情的菜園故事。
《夕陽的光》嘗試照亮和激活的,不僅是「不能言說」的菜農,還包括被視為「產物」或「食材」的蔬菜,以至被視為單一的「市場」和僵化的官方規管。要將這些包含農民技藝、土壤植物、經濟政治等不同的面向整理揉合,並以簡潔可讀的文字表述被消音的故事,絕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不過,集農藝、政治學、文化研究與電影評論等技藝於一身,本書作者的書寫,從內容到文筆,大抵已做到了讓庶民言說的第一個條件;而第二個條件,則有待編輯、出版、印刷、發行及零售書店去完成,好讓本書能以最合適的樣貌送到最合適的讀者手中;最後的一個條件:讀者的閱讀文化和土壤,卻無法僅透過本書的寫作和出版去完成,需要另闢蹊徑。
周思中曾說,「農場是一所學校」。我想,他應是指農場是很能讓學習發生的地方——尤其是在正式的大中小「學校」已不再鼓勵學習的時代。農場之所以更容易讓學習發生,除了因為它不計算學分、不頒授學位、不用交功課、沒有時間表等等將學習導向滿足他人要求的安排外,還源於其開放與不斷變化的性格:種子土壤、四時天氣、人力投入、機器技術、政策規管、市場價格、文化習俗等無常的因素,均會影響農場環境、植物生長、社群關係。因此,只要仍然保有好奇心,走進田間,總不致於空手而回。
兒童踏入農場,往往不忌憚尋東問西、左觸右探,很容易就能發掘各種奇趣經歷、新鮮知識。然而,經歷了長久的缺學無思規訓,心中早已填滿各種來自學校、傳媒、政府、KOL等既定的答案,受這些陳腔濫調、固有成見阻礙的青年學生和成年人,就算有機會走進農場,恐怕也不一定可以用開放的心靈接收和回應田間遇到的新鮮事物,自然也難以讀懂本書所訴說的農民故事。換句話說,要成功讓庶民言說,得同時改造讀者的視野和聆聽的能力,重新孕育像兒童般的好奇心。
於是,除了田務筆耕,本書作者還夥同親友,包Jenny與瓜瓜,將農場發展成一所鼓勵兒童和家長學習的地方。種菜亦樹人,以農藝和教育補充筆耕,為打造庶民能夠言說的最後一個條件去除雜草、撒下基肥,亦增添本書的厚實。閱讀《夕陽的光》的朋友,倘覺得部份內容一時難以明白,未必是由於作者的書寫過於「學術」,或概念過於「抽象艱深」,也許是由於我們從未有機會帶著好奇走進農場,又或早已失去用開放的心靈接觸新鮮事物的習慣,因而難以看見或聽到应用生命訴說的故事。
2020年初夏出現的一句口號是「我哋真係好撚鍾意香港」,當中承載了不少民眾的情感,因此廣為流傳。然而,我猜想,本書作者,或許與我一樣,其實對這口號並不特別感覺強烈。香港自有很多可愛的地方,例如過去幾年於公共政治中看到的守望相助、有情有義、齊上齊落,又例如令本地人感覺親切的奶茶、廣東話、無厘頭;不過,我城亦有不少讓人討厭之處,包括爭先奪利、論資排輩、缺學無思。
早年曾參與保衛天星、皇后、菜園村的周思中,曾被視為「本土派」。然而,與依據國族認同的本土身份政治不同,本書作者情之所繫的「本土」,大概更多是身土不二、以農為家的底層庶民;借用馬國明的話,就是「與被壓迫的祖先相認」。於是,我又猜想,一位願意花大量時間聆聽農民的故事,努力讓被消音的言說得以重生的作者,他用以表述「本土」情感的「我真係好撚鍾意XX」版本,會不會是:唯有田家事,依依似故鄉?
(許寶強,教育工作者,著作包括《資本主義不是甚麼》、《回歸人心》、《情感政治》、《缺學無思》、《限富扶貧》等。)
| 作者簡介 |
周思中,香港農業3.0項目研究員。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哲學博士畢業,研究題目為本地戰後菜園發展。與拍檔於元朗八鄉經營生活館有機農場及生活Kids Club。
夕陽的光:誰說香港沒有菜園
作者 | AUTHOR
周思中
出版社 | PUBLISHER
藝鵠
書號 | ISBN
9789887584308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04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