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逾 60 年歷史的大坑西新邨,在香港的公共房屋發展史上,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由私人公 司建造及管理,但提供予低收入階層居住,在媒體的形容中,它是「私人屋邨」、「私人廉租屋」、 「私人公屋」,而各個字詞,其實都未能完全準確地,形容大坑西新邨的定位。但昔年的惠民政策, 經過這麼多年後,其一直沒有辨清的部分,便成為這十多年來重建安置爭議的核心。
本書兩位作者訪問多名邨民,以及與大坑西邨有深厚淵源人士,並整理各項史料,重整出大坑西 邨當年的風貌,時代變遷下的改變,以及近年的重建爭議。以訪談形式,記錄香港最後「私營廉租 屋」的故事,同時為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留下一個註腳。
本書特點
※ 記錄近 60 年來大坑西邨變化,折射香港公共房屋發展歷程
※ 採訪多名居民,記錄居於大坑西邨的小市民生活日常
※ 完整記錄由入伙至遷出的來龍去脈,保存珍貴史料
※ 附珍貴相片,在拆卸前保留將不復返的景色
| 目錄 |
推薦序:黃宇軒
推薦序:陳劍青
作者序:也不只是情懷
作者序:和大坑西邨的緣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源起
在步入大坑西邨之前
大坑西邨全貌彩繪
第一章:安身立命
-從光民村到大坑西
-曾經是「夢想成真」
-離開過,還是回來
第二章:黃金時代
-一雙鞋子見證興衰
- 琴聲中的大坑西
- 從鏡片後見證起落
第三章 : 歲月靜好
- 鼓勵發聲- 從互委會到區議員
-四十年的日出日落
- 輸在起跑線?
第四章 :重建?安置?
- 半世奔波,功過由人
- 不能只顧自己
- 各散東西之前
第五章:聚散有時
- 分離從來不易
- 曾經心懷感激
- 堅守到最後
第六章:至少堅持過
- 擴大自己的善良
- 從九樓遙望獅子山
- 心口一個勇字
- 與母親重新連結
重建事件簿
| 內容節錄 |
作者序
也不只是情懷
林喜兒
很多人談大坑西,很多人忘了大坑西。兩者之間,夾著了一個叫時間的東西。
2023 年尾開始,經常走的大坑西邨,短短数個月:大坑西邨的風景變了又變。自從重建方案落實,大坑西邨便熱鬧起來,居民組織開街站、辦導賞團;記者來訪、市民來看,街坊也習慣了跟大家講故事說感受,甚至會邀請你上家參觀。後來,慢慢變成了居民拖著行李大小二包來來往往的場面,街坊越來越少,訪客越來越多。除了記者,來打卡的市民、攝影愛好者,更有人專程找來模特兒拍攝,大坑西成了佈景版、成了景點。
然而大坑西並不是廠景,也不是美術指導的傑作。殘舊的建築就是數十載的生活印記,樓梯、鐵閘、長櫈、空置的商舖,一樹一木,滿是年月構成的歷史痕跡。拍照留念,打卡湊熱鬧後,當推土機開動,人們還會記得大坑西邨嗎?
對不起,先潑一潑冷水。記錄大坑西,不打算停留在回味昔日美好的屋邨情懷,從來不否定那種真摯的情感,但當我們只懂懷緬,確實很難理解當下的處境。其實不只是大坑西,近年外界提到舊區舊邨重建,安置、清拆保留,很容易墮入兩極,不是說居民貪心,關心的只是利益,就是社會要進步的論述。事餐上,大部分大坑西居民也明白重建是必然的,外界在慨嘆舊建築消失時,往往沒想到真正生活在當中的切身體驗。
對於屋邨生活,總算是有點資格談談。雖不是大坑西邨民,跟大坑西也有點緣分。大學時代,每星期總有兩三天到民泰樓補習賺零用錢,記憶中好像是四樓,每次也要行樓梯,出身徙置區,行樓梯是見慣不怪。不過那時已搬到新的屋邨,大坑西邨於我,自然是舊。然後是七年前寫《七層足印——李鄭屋徙置區口述歷史》,多次到歷史檔案館翻閱公屋發展的文件,偶然看到「大坑西」和「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兩個名字出現,好像都是大火、平房、屋邨,就是公屋歷史發展的必經階段,可是卻不是「徒置事務」、「屋宇建設」或「房協」,留下了很多問號。直至2023年,大坑西重建計劃終於落實,腦中的問號再次浮現。
因為多了一個期限,急著要留歷史,不知怎樣想到了留下書舍,跟諸位老闆們並不相識,他們卻一口答應,合作辦了一個「大坑西口述歷史計劃」,召集對大坑西或公屋歷史有興趣的人,打算邀請各路人士一起記錄大坑西。其實當時還沒有具體的出版計劃,後來在工作坊遇上了 Lonely Paisley 的老闆娘 Sonya,她跟大坑西居民權益關注組合作辦導賞團。就這樣,緣分到了,我們兩人在極短時間內成書。在此也再次感謝當天參加工作坊的朋友們。
想到要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記錄大坑西邨,除了是對居民的小故事感興趣,也因為「私營屋邨」這個獨特背景。負責興建和管理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確實是非常神秘,屋邨經理以上,董事局以下像真空似的。除了在50年代成立時的資料,往後發展幾乎是空白,政策、管理一無所知,惟有透過居民訪問,再以歷史文獻補充。
縱使口述歷史有其不足之處,個人的記憶或模糊,也或許有錯誤,但卻不能忽視其價值。我們透過不同的小故事,嘗試勾畫出完整的圖畫,每一塊小砌圖也很重要,否則我們不知道有居民從不同徙置區搬過來、不知道當年曾經有出標競投商舖的事件、不知道互委會改選的小革命⋯這些資料,平民屋宇公司也沒有紀錄,也不知在哪裡找得到。
在重建問題鬧得熱哄哄期間,有人忙於搬屋、有人努力爭取、有人苦於申訴、有人急於抗辯、有人不知所措。他們失望、憤怒、無奈、徬徨,卻也願意抽空接受我們訪問,多謝街坊們的信任。
時間有限,故事太多。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時間的證人,當六十年歷史的大坑西新邨消失後,也繼續留在歷史裡。
| 作者簡介 |
林喜兒,曾任職副刊記者及編輯,從時裝潮流到旅遊玩樂,從藝術文化到人物專訪。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努力書寫香港。個人著作包括《七層足印──李鄭屋徙置區口述歷史》,曾獲「第十三屆香港書獎」,「評審推薦」新晉作家。
霍文芔(Sonya),旅行書店咖啡室【渴喝】及旅行主題餐廳【Lonely Paisley】老闆娘、深度遊旅行社【輕背包】創辦人;旅遊寫作人、NGO 工作者、前記者及前空姐。遊歷約七十個國家,愛以不同身分看世界、用照片說故事。對中東國家尤其著迷,從政治、文化到社會、人道議題, 喜歡親身探尋答案。
屋宇平民誌 ──記大坑西新邨:香港最後的「私營廉租屋」
作者 | AUTHOR
林喜兒、霍文芔 ( Sonya )
出版社 | PUBLISHER
留下書舍
書號 | ISBN
9789887030003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7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