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於大衛.艾登堡爵士:

★英國國寶級自然科學主持人、歷史學家、地球歷史見證人
★榮獲英國女王頒發爵士勳章
★一生跑遍三十九個國家、拍攝逾六百五十個物種
★全球有二十餘種動植物以其名字命名



    一九五四年,從事電視製作人僅兩年的大衛.艾登堡,因緣巧合,讓他有機會走出攝影棚,前往世界各處探險,替倫敦動物園尋找稀有迷人的收藏,同時也為BBC拍攝旅途見聞,製作成新節目《動物園追追追》。
就這樣,大衛.艾登堡找到動物園的爬蟲館館長傑克.萊斯特、剛從喜馬拉雅山回來的查爾斯.拉格斯及動物園鳥園的管理員組長亞夫.伍德,一行四人於一九五四年動身前往獅子山。

    本書詳實的記錄了這些旅程的點點滴滴。在蓋亞那的原住民部落暫住,尋找大食蟻獸;還有在前往科莫多島前的大海謎航、無風船難以前進及船長罷駛等困境,都不曾澆熄他想一窺世上最大的爬蟲生物——科莫多龍的執著;而深入巴拉圭尋找巨犰狳的過程更是一波三折,舟車勞頓卻仍失之交臂,但熱情始終不減。這一路上他與食人魚、凶狠的樹豪豬、逃脫大師野豬搏鬥,都只為了讓讀者見識到這些地區美麗動人的生物多樣性。從現今的角度來看,其捕捉動物的手法或許過時,但是對於野生動物、當地居民及大自然所付出的敬意與崇拜,歷久彌新,堪為表率。
   
    《年輕自然博物學家冒險實錄:來自動物園的跨海請託》一書沒有華麗的詞藻、冷僻的專有名詞,作者以親切的口吻及如實的描摹,讓人讀來如臨其境。而其中不只有驚險刺激的探險故事,更鉤勒出不斷帶著我們愛上自然世界的偉大學者,始終如一的面貌與風範。

 

| 目錄 |

 

跟隨艾爺爺的腳步 -------- 張東君
序言

第一部  「動物園追追追」前往蓋亞那
第一章  蓋亞那
第二章  泰尼.麥塔克和食人魚
第三章  壁畫
第四章  樹懶與蛇
第五章  夜晚的神靈
第六章  馬札魯尼的船歌
第七章  吸血蝙蝠和葛蒂
第八章  金先生和美人魚
第九章  回返

第二部  抓龍特攻隊
第十章  前往印尼
第十一章  忠誠的吉普車
第十二章  峇里島
第十三章  峇里島的動物
第十四章  火山與扒手
第十五章  抵達婆羅洲
第十六章  紅毛猩猩查理
第十七章  一波三折
第十八章  科莫多島
第十九章  科莫多龍
第二十章  後記

第三部  追到巴拉圭
第二十一章  前往巴拉圭
第二十二章  好景不常
第二十三章  蝴蝶和鳥
第二十四章  鄉間的鳥巢
第二十五章  浴室裡的野獸
第二十六章  追逐巨犰狳
第二十七章  查科野地的牧場
第二十八章  查科之旅
第二十九章  第二趟搜索
第三十章  迷你動物園大搬家

 

| 內容節錄 |

 

序言                                                               

 

現今的動物園已無需派人去收集活生生的動物。這樣再好不過了。即便沒被我們偷走自然界中最美麗、最有魅力、最稀有的居民,它已經承受了夠多的壓力。現今,動物園裡的明星物種——獅子、老虎、長頸鹿、犀牛,甚或是狐猴和金剛猩猩——都能在園內繁殖,血統登記得清清楚楚,讓我們能夠跨國交換動物個體,不會惹出近親繁殖的問題。牠們是幫助遊客親近自然界奇蹟的關鍵角色,教導社會大眾維持生態複雜性有多麼重要。                                

 

但這並非慣例。一八二八年建立倫敦動物園的科學家團隊,關注的仍是收集所有尚存的物種,這個任務相當重要,但也接近不可能。某些動物的標本從天涯海角送到倫敦,有的動物活著抵達英國,就關在攝政公園裡動物學協會的園地中展示。這兩類動物最後的命運,都是成為妥善研究的解剖標本,獲得精心保存。無需我贅言,他們格外注重找到其他動物園尚未入手的物種,這份雄心壯志持續到一九五○年代不見消退,當年我拜訪了動物園其中的一名館長,提出要製作新型電視節目的計畫。                                

 

當時的電視跟現在很不一樣,僅一個頻道,節目由BBC製作,只能在倫敦和伯明罕收看。所有的節目來自倫敦北區亞歷山德拉宮的兩間小攝影棚,從一九三六年推出獨步全球的固定電視節目播映服務起,攝影棚和器材一直沿用至五○年代。一九三九年曾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停播,不過等到一九四五年宣布停戰後,立刻恢復服務。因此,當我一九五二年得到製片實習生的工作時,英國電視圈只有十年的實際製片經驗。                                

電視節目幾乎都是現場直播。電子記錄技術還要等上幾十年,所以我們這些製片想在攝影棚中填充節目畫面只能用上影片。那要花費不少錢,我們通常沒經費這麼做。我們並不會因此受限,相反的,觀眾和製作方都認為「即時性」是電視媒體最大的吸引力。觀眾在螢幕上看到的事件正同時發生。要是演員忘詞,大家都聽得到工作人員替他提詞。要是政治人物發飆,大家都會看到他的失態,不讓他有機會收回發言,堅持那些言論都是經過剪接。                                

 

剛入行時,已有幾個動物節目在播了。主持人是倫敦動物園的園長喬治.肯斯岱爾(George Cansdale),他每週從攝政公園帶來體型合宜、個性乖巧的動物,把牠們放在亞歷山德拉宮攝影棚一張鋪了踏腳墊的桌子上,讓牠們在攝影棚的強光下楞楞眨眼,肯斯岱爾先生負責介紹牠們的身體構造、特殊之處和擅長的小把戲。他是專業的自然學家,控制動物的手法高超,總能哄得牠們乖乖就範。雖然不一定每回都能如他所願,但這也是該節目的賣點之一。動物多半會在墊子上放鬆坐穩,運氣好的話還會趴到他的大腿上。偶爾會有動物溜走,為此他們派了幾名穿著制服的動物園管理員在鏡頭外待命。某次一隻非洲的嬌小松鼠從展示檯跳上正上方的麥克風桿,順著線路竄過整個攝影棚,在通風管線裡安頓下來。牠在上頭住了好幾天,不時在同個攝影棚拍攝的電視劇、綜藝節目、片尾曲露臉。肯斯岱爾先生有幾次甚至被動物咬了,這些都是不容錯過的經典橋段,只要他帶來特別危險的動物——比如說蛇——全國觀眾都會屏息觀賞。                                

 

接著,一九五三年出現另一種型態的動物節目。名叫阿蒙.丹尼斯(Armand Denis)的比利時探險家兼拍片人,帶著他美麗迷人的英國妻子米凱拉(Michaela)從肯亞來到倫敦,公開了一段他們拍攝《撒哈拉以南》(Below the Sahara)這部紀錄片的花絮。他們把沒放進電影的片段剪成半小時的電視節目,讓大家看見大象、獅子、長頸鹿,以及東非平原壯觀的知名獵場。節目非常成功,許多觀眾是第一次見到那些動物活生生的模樣。儘管影片沒有肯斯岱爾先生現場節目的驚喜感,但大家都看見了身處原生環境的動物是多麼不可思議。                                         

 

觀眾的熱情回饋使得電視台企劃馬上請丹尼斯夫婦提供更多作品。來個能播上好幾個禮拜的系列作如何?丹尼斯夫婦已在非洲拍攝多年,累積了大量的動物影片,他們聞到商機,很快就點頭答應。「動物觀光行」(On  Safari)系列就這麼開播了。                                         

 

我這個二十六歲的菜鳥製片只有兩年的電視台工作經驗,以及從沒派上用場的動物系學位,急著想做出自己的動物節目。每一種節目形式都有其特有的吸引力——及局限性。肯斯岱爾先生帶來無法預測的動物,不可否認這是相當刺激的體驗,然而那些動物處於陌生的攝影棚裡,行為舉止多半不夠自然。至於丹尼斯夫婦的動物則是身處自然環境,看起來無比自在,卻又欠缺現場節目的驚奇性。我在心中想了無數次,能否擷取兩者所長,將這兩種風格融合成一個節目。當時我已經製作過音樂演奏會、考古猜謎、政論、芭蕾舞表演等等節目,最新的作品是三集一組的節目,介紹動物外表型態的意義和目的,由偉大的當代科學家朱利安.赫胥黎爵士(Sir Julian Huxley)擔任旁白,為了替節目增色,還向肯斯岱爾先生的倫敦動物園借來幾隻動物嘉賓。製作過程中,我結識了動物園的爬蟲館館長傑克.萊斯特(Jack Lester)。                                         

 

傑克年輕時對動物滿懷熱情,但他並非本科系出身,先在銀行工作了一段時間。不過他很快就說服老闆,調派他到西非的分行,就此沉浸於收集、飼養爬蟲類的興趣之中。戰爭爆發後,他加入皇家空軍,待二戰結束,他便在英國西部的一間私人動物園就職,最後進入攝政公園,照顧倫敦動物園內大量的爬蟲類。他的辦公室是爬蟲館裡的一個小房間,跟模擬熱帶氣候的展示區一樣,暖氣熱得讓人差點窒息。擺滿了各種尺寸的籠子,裝著他那些不需要公開展示的心肝寶貝——侏儒嬰猴(Dwarf bush baby)、巨型蜘蛛、變色龍、穴居蛇類。因為他替我的赫胥黎節目幫上挑選動物的大忙,於是我跑去找他討論未來更多的合作計畫。自認我的提案應該能說動他,因為他可以回到摯愛的西非——加上我這個跟班。                                         

 

我的計畫很簡單。BBC和倫敦動物園應當要派我們兩個聯手收集動物。我負責拍攝傑克在野地裡探索,最後抓到某個目標。最後一個鏡頭就是近距離拍攝他手中的動物,影像淡化,畫面轉到同一隻動物擺出同樣的動作,只是場景換到攝影棚內。傑克以肯斯岱爾的口吻來介紹這種動物有趣的外表和行為。若是發生無可避免的插曲,比如說動物逃脫或咬人,那就再好不過了。下一集觀眾們又會跟著影片回到非洲,和傑克展開又一次的搜捕。                   

            

傑克認同我的提案,唯一的問題是動物園當時無意派人到海外收集動物,BBC也不打算拍攝這種需要專業知識、肯定要燒掉不少鈔票的自然史影片。不過呢,這個小問題竟然透過動物園和BBC高層的一場飯局就解決了,雙方都以為對方早就胸有成竹。                                

 

那天的午餐飯局在動物園的餐廳進行。傑克和我在一旁搧風點火。我們的老闆喝完咖啡後離席,各自確信加入對方的計畫能讓自己獲得暴利,隔天我們分別收到大幹一場的指示,可謂是喜出望外。                                

我們隨即敲定就從叢林開始。傑克過往待的銀行位於獅子山,非常了解這個國家,也了解那裡的動物相。他在那邊還有不少朋友,能幫我們一把。我深信這場冒險應當訂下特別的目標——某種讓動物園欣喜若狂的稀有動物,全世界沒有任何一間動物園看得到;如此浪漫、寶貴、刺激的目標,能讓觀眾有動力一集一集看下去,等待我們終於找到那隻動物。這個系列可以叫做「尋找……」之類的……可是要找什麼呢?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大衛.艾登堡爵士 Sir David Attenborough,一九二六年出生,是一名自然科學廣播員、自然歷史學家、作家,更是全球知名的自然科學家。其最為人所知的是與英國廣播公司自然歷史部(BBC Natural History Unit)合作,撰寫並呈現了九部自然歷史系列紀錄片,其紀錄片有四部名列IMBD前十名,這是對地球上動植物生命的一次全面調查,影響深遠。

在英國被譽為國寶級人物,一九八五年榮獲英國女王授予爵士功勳,貢獻一生拍攝自然、歷史紀錄片,獲獎無數。二○二○年被選為「英國百大人物」之一。

| 譯者簡介 |

楊佳蓉,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背負文字橫越語言的洪流,在翻譯之海中載浮載沉。近年譯有《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倖存者的生命故事》、《最後的戰役: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刻》、《閣樓裡的小花5》、《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人皮盜獵者》、《迷蹤》、《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完美殘骸》等書。
 

年輕自然博物學家冒險實錄:來自動物園的跨海請託(英國國寶級自然博物學家大衛.艾登堡爵士探險實錄首度中譯)

HK$187.00價格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大衛.艾登堡爵士 Sir David Attenborough

  • 出版社 | PUBLISHER

    馬可孛羅

  • 書號 | ISBN

    9786267156681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4/01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