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政治行動是維繫人類世界的關鍵,
那麼不可避免的問題會是「行動」如何可能,或者應該如何行動?
在鄂蘭晚年的鉅著《心智生命》中,對人類精神深入探索,並將心靈區分為三個基本官能──「思考」、「意志」以及「判斷」。然而,她沒有機會完成這一個計畫的核心,於1975年與世長辭,在她打字機的稿紙上,僅留下〈判斷〉的篇名與兩段引文,那是她所來不及向世人訴說、後人僅能憑著散落各處的著作加以拼湊的故事。
《康德政治哲學講座》為鄂蘭的學生羅納德.拜納,根據鄂蘭於1970年秋天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的課程內容所蒐集、編纂,是鄂蘭談論「判斷」這一個主題最為完整且直接的文本素材。
在本書,鄂蘭對康德的《判斷力批判》進行剖析,她認為康德《判斷力批判》事實上有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意涵,而康德自己甚至也未意識到這件事。藉此提出了「判斷」,一種無關乎道德,而是似於康德美學中「品味」的概念,而鄂蘭更是提出了康德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看法佐證康德有其政治哲學,並談及「判斷」在哲學、甚至是政治領域之中的緊密聯繫。在這部未能完成的思想遺產中,彷彿能感受到鄂蘭親身授教的口吻,文字與段落間儘管充斥著模糊與斷裂,卻也充分給予了讀者進行遊戲與推理的可能。
本書特色
1. 最能探索遺作《心智生命》中未完成的第三部分——從未現世的「判斷」
2. 漢娜鄂蘭對於康德《判斷力批判》的「美學」再詮釋,並探討康德從未發展的「政治哲學」
| 目錄 |
【專文推薦】鄂蘭對康德美學的創造性轉化 ◎葉浩
【譯者導讀】判斷力與想像力:鄂蘭的康德詮釋 ◎楊德立
【譯者導讀】爭議中的鄂蘭遺產 ◎李雨鍾
前言 ◎羅納德.拜納
第一部分—漢娜鄂蘭的文稿
〈思考〉後記
康德政治哲學講座
想像力
第二部分—詮釋性論文
漢娜鄂蘭論判斷 ◎羅納德.拜納
| 內容節錄 |
【譯者導讀】判斷力與想像力:鄂蘭的康德詮釋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及人文科學博士 楊德立
關於鄂蘭判斷力理論的發展,以及她轉向對康德哲學的來龍去脈,編者羅納德.拜納的〈漢娜鄂蘭論判斷〉(李雨鍾譯)已有詳述。在這篇短導讀裡,筆者只粗略討論以下兩點:
一,鄂蘭的康德詮釋有何獨特之處?如何為其定位?
二,鄂蘭的詮釋帶出怎樣的論域?
鄂蘭的康德詮釋有何獨特之處?如何為其定位?
鄂蘭的講座從一個難題開始:是否真有一種康德的政治哲學?若有,其文獻及理論基礎又在何處?她隨即提出一個備受爭議的觀點:若要從康德諸多哲學著作中,提煉出一種康德的政治哲學,其核心應在其判斷力理論,而《判斷力批判》則順理成章,成為當中最重要的文獻及理論基礎。
這觀點之所以備受爭議,是因為在康德研究者圈子裡,一般會以康德的道德哲學(如《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實踐理性批判》),以及有關法律及權利哲學的著作(如《永久和平》、《道德底形上學》等)為其政治哲學的核心。這些作品共同構成的論域,以一般的語言表達,即是關於「應然」如何介入「實然」世界的過程,這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關係──由超感性世界的律則,落實到感性世界的實踐過程。
然而,鄂蘭並不以道德的基礎能力「意志」(Wille)──或稱實踐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而是以「判斷力」(Urteilskraft)作為康德政治哲學的根基,除顯示出異於普遍康德學者的洞察力,也符合她意圖建構自身論說的野心。如拜納點出,「判斷」(judging)是鄂蘭預定在《心智生命》第三部分的討論核心。雖然她未及完成這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但可合理預期,當中的內容和論說方向,會跟《康德政治哲學講座》大同少異。順此看來,若讀者懷疑鄂蘭會否為了遷就自身論說,「挪用」(appropriate)了康德的想法,未有「如實」詮釋康德哲學,會產生這種想法也並非毫無道理。
鄂蘭的工作能否算是成功的「康德詮釋」(Kantdeutung)?判斷之先,應先區分相關詮釋為那一類型的康德詮釋,再釐定相應的標準,才不致構成無謂爭辯。筆者曾經提出一種分判不同類型康德詮釋的標準,例如我們可將之分成為「康德主義者」(Kantianer,與康德的基本哲學立場與價值一致者,著重發掘康德的「原意」)、「康德繼承者」(Kantnachfolger,意圖自康德哲學內部出發,「繼承與發展」康德的理論)、「康德詮釋者」(Kantdeuter,通過跟康德哲學「對話」,在解讀過程裡發展自身議題的理論者),並因應解不同類別,定立不同的評價標準。[1]當分辯出某作者的立論傾向後,可相應調節對該評論的側重點。例如海德格明顯不是康德主義者,就不必期待其詮釋會以維護康德精神為目的,因此亦不必過度糾纏在其詮釋「暴力」(海德格用語)是否歪曲了康德「原意」等問題,轉而把注意力投放在其創造性的部分。
從鄂蘭的工作來看,她是「康德主義者」和「康德詮釋者」的結合。從擁抱人道主義,重視自由,以及人類整體的多元性及可溝通性等方面,她都抱有跟康德一致的價值傾向。然而,她並不以解讀出康德的「原意」為首務(當然,在理論爭辯裡,一定程度符合「原意」仍是必要),而是要發掘(auslegen)康德哲學中,能跟其晚年意圖完成的判斷力理論有機結合的部分。因此我們可看到,在圍繞康德的文本作解說外,她也大量引用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以陶鑄一種非主流的康德解讀;另外,她也順著過去在《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提出的「行動生命」(vita activa)與「沉思生命」(vita contemplativa)概念,發展出屬於「行動者」(actor)與「觀察者」(spectator)的判斷理論,讓其一直在建構的政治哲學理論,有了更深一層意義。
鄂蘭的詮釋帶出了怎樣的論域?
到講座後期,鄂蘭將注意力都集中到「想像力」(imagination)與「共通感」(sensus communis)之上,這是其康德詮釋難以忽視的特徵。
事實上,想像力在康德哲學的角色,遠比鄂蘭在講座所談及的更複雜難解。她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想像力的「再─現」(re-present)功能,在論及想像力的綜合(Synthesis)與提供統一(Einheit)功能,以及在圖式程序(Schematismus)中的角色時,是過於簡化甚至有所混淆;另外,她也未有像海德格在《康德及形上學問題》(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般,把想像力詮釋成人作為時間性存在的根源,讓想像力的地位變得無與倫比,而「僅僅」將想像力視為判斷力的必要條件之一。
雖然她的詮釋相對「保守」,但當中仍有一些面向,能發展出甚為有趣的論域。一者,她認為想像力具有為心靈「構圖」的功能,除了能連結圖式(Schema)與圖像(Bild),使得特定心靈能進行判斷,亦是眾多心靈對「同一對象」(即使僅在各自的想像中)得以溝通、討論的基礎。二者,由想像力構成的圖像,跟品味一樣,是先在地有所取捨、有價值取向。
這兩點何以重要?首先,她把想像力連繫到人與人之間的共同感覺之上,為「共通感」的重要性留下伏筆。鄂蘭一直以來討論的判斷力,都是廣義的判斷力,但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實際在討論的,是跟認知和道德兩種「決定性判斷力」不同的「反省性判斷力」,而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由特殊到普遍的思想過程。在反省性判斷力中,共通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吾人面對特殊對象、卻要作出一種普遍的判斷,需要預設某種共同前提才能進行──人際間具有共同的感覺是可能的。若沒有這樣的預設,一切具審美特質的判斷,都會缺乏溝通的基礎,而政治的判斷力,亦同樣如是。
鄂蘭詮釋的想像力,包含了構作具溝通性與及內含價值的圖像的能力,恰好說明,為何表面上主觀且排他的品味判斷,早已包含著必要的「共通感」,也同時說明了,康德後來提出「永久和平」這類政治的想像,何以必須跟(反省性)判斷力掛勾。
想像力帶來了還是限制了自由?鄂蘭思想的兩重根源
當如我們如此理解想像力與判斷力的關係,讀者或許會馬上追問:那想像力到底是為我們提供了自由,還是限制了我們的自由?
在鄂蘭的詮釋裡,想像力在判斷力中變得不可或缺,而有趣的是,由這種神秘能力主導的判斷,似乎具有特定的價值、文化和歷史定向(orientation)。例如當要判斷某位人物是否符合「英雄」之意,這時在我們心靈中再現出的「圖像」,會是位男性還是女性?外型是年青還是成熟老成?從英雄的概念圖式,落入到特定的英雄圖像這過程──鄂蘭本人就以「阿基里斯」為例──想像力早已在「構圖」的過程裡,從無數的可能性裡挑選出某個符合個別心靈品味的圖像,這似乎可算是一種「前選擇」(pre-selection)。由想像力為我們作出的前選擇,又是否可算是一種前判斷(pre-judgment)?若存在某種先於反省的前判斷,是否意味著判斷的絕對起點並不存在,人的自主性(Spontaneität)亦當受質疑?
若單純從一位康德主義者立場出發,人的自主性斷不能交托給想像力,而只能歸於實踐理性,亦即能下達道德律令的意志。但若摻雜了康德詮釋者的視角,鄂蘭所思索的自由,就不會僅屬必須符合邏輯、純然道德層面的自由,而是定必關連到活在特定處境、受不同歷史和文化影響、札根在不同社群裡的「存在者的自由」。
這種一方面重視人的自主性,同時也重視處境的實況性與有限性的判斷力理論,可說揉合了康德與海德格的思想特色。然而,這兩種異質思想所構成的內在張力,鄂蘭又會如何化解?這道問題,讀者宜在閱讀本書後多加思索。而筆者總結鄂蘭在本書表現出的精神,或許多少能為這道思考題,提供某些方向:
憑著想像力,與及從你的社群裡建立出的共通感,為著過去與未來,以你獨有的判斷力,作出在世與當下的判斷。
不逃避!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本書第一部份作者)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份,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也奠定她無可撼動的大思想家地位。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
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後整理出版為《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年出版《過去與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並於1968年再度增訂,記錄了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前後的思考歷程。
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相關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三冊不分售)》
羅納德.拜納 Ronald Beiner
(本書編者、第二部份作者)
多倫多大學政治學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專長為政治思想史及當代政治哲學。1982年根據鄂蘭的講課所編成的《康德政治哲學講稿》已有超過15種語言的譯本問世。
近年作品包括《危險的心靈:尼采、海德格與極右派的回歸》(Dangerous Minds: Nietzsche, Heidegger, and the Return of the Far Right)、《何謂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公民宗教》(Civil Relition)等。
| 譯者簡介 |
楊德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學者。作品包括:海德格學會研究系列專著《作為定向力的想像力:海德格之康德詮譯新譯》(Einbildungskraft als Orientierungskraft - Neuinterpretation der phänomenologischen Kant-Deutung Heideggers);中研院出版編著《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交涉》(何建興研究員合編);學術論文〈牟宗三與海德格論康德: 以「有限性」作擂臺〉、〈尋找康德哲學新定向— 從「希望」審視其哲學〉等。
負責範圍──本書第一部分
李雨鍾,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哲學學程兼任助理教授、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臺灣鄂蘭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漢娜鄂蘭思想、先秦思想、跨文化哲學,譯有《過去與未來之間》(合譯)、《極權主義的起源》。
譯文賜教:raininglee67@gmail.com
負責範圍──本書第二部分
康德政治哲學講座 Lectures on 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 AUTHOR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羅納德.拜納Ronald Beiner
出版社 | PUBLISHER
商周出版
書號 | ISBN
9786263903630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01/15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