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一系列田野考察呈現和講述在經濟迅速發展之下、北京城鄉廢品從業者的生活世界,並將垃圾視作參與社會政治關係的物質,審視它如何有機地參與在中國的轉型社會過程:階層斷裂、政策壁壘、城鄉經濟文化差異、農民工流動性和城鄉隔閡,糾纏在一起。
| 目錄 |
導言:廢品的政治與文化 / vii
第一部分
城市採礦人:廢品回收作為非正式經濟/3
1. 回首跌宕京漂路:
一個女收廢品人的口述創業史 / 13
2. 低端企業家:
北京收垃圾,老家拾尊嚴 / 23
3. 底層的生存策略:
從「超生游擊隊」到「黑心小作坊」 / 31
第二部分
垃圾場上的家園:拾荒社群的組裝家庭和想像的老家/43
4. 拾荒父子:
離愁與創業夢 / 55
5. 年輕的母親:
垃圾場上育兒的苦與樂 / 67
6. 拾荒第二代:
垃圾大院「回娘家」 / 75
7. 「這就叫自由」:
拾荒者的老北京 / 85
第三部分
廢品的空間:城鄉交合區/97
8. 冷水村的引路人:
接駁城鄉的黑車師傅 / 111
9. 老鄉鄰居交錯相逢:
裝修父子的教育夢 / 123
10. 垃圾場上的高跟鞋:
時尚、尊嚴與母愛 / 133
結語:廢品生活 / 141
參考文獻 / 145
| 作者簡介 |
胡嘉明,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博士畢業。研究興趣為當代中國的國家、社會、文化、資本的交叉博弈關係。研究專著為Reinventing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al Politics of Late Socialism(2015),論文刊登於主要期刊Modern China、The China Journal、Ethnology等。
張劼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研究領域為環境人類學、廢棄物、社會運動和科學技術社會研究(STS)。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曾發表出版物包括《從“生物公民”到“環保公益”:一個基於案例的環保運動軌跡分析》、 《性別與公民社會交叉研究的新領域:研究案例與理論框架》、《搖滾節》、《垃圾從業者的工作、生活和主體性》、《中國高速城市化和消費社會背景下的垃圾問題》;譯作《如何做質性研究》。
廢品生活 - 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
作者 | AUTHOR
胡嘉明, 張劼穎
出版社 | PUBLISHER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書號 | ISBN
9789629966492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6/05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