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着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神已締造復和的基礎和條件。
但在現世中,信徒面對困難和軟弱,裹足難行。
踏入2016年,社會愈來愈不安。官民間的高牆,地上的磚碎,市民心中的沉重鬱悶,總是揮之不去。
願主憐憫,唯願我們因着祢的名,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由個人及教會開始,在地上昂首踏出信心第一步,於乏力和阻力中,實踐滅掉冤仇,使人和好的職分,作美好見證。
| 目錄 |
突破出版社「天國國民教育4」導言
圍牆上的裂縫——復和理論
馮兆成 參悟〈以弗所書》,在阻力中實現和平願景
劉進圖 面對仇敵和惡人的神學傳統與變化
陳家富 以「神聖暴力」取代「神話暴力」——從本雅明思路探索法與暴力
袁天佑 想拆掉隔絕的牆,先擁抱敵人
牆下的和平使者——信徒踐行
戴耀廷 「另類」和平使者自白,論登山寶訓啟示
雷競業 尋求和睦,信徒要智勇雙全
郭鴻標 和站在矛盾對立社會中信徒的答問
馮煒文 Baby boome一族,為年輕和平之子送上祝福
牆角的房子——教會論
黃國維 教會,要「真.合一」
潘信超 教會也撕裂,在公義中尋求復和
伍渭文 教會的時代習作—學習饒恕,像釋放一個囚犯
張寶珠 讓教會成為「面對面、說故事」的地方
牆上的一縷光
陳競存 總結:滅冤復和、使命必達?
| 內容節錄 |
「另類」和平使者自白,
論登山寶訓啟示戴耀廷
近幾年,香港社會分化,撕裂日益嚴重。不少人都對前景感到悲觀。香港現在出現的各種社會衝突,究其根源,從「佔領」與「雨傘」至今,在香港所發生的爭議,相信可看到有五個原因:
分析社會撕裂的五大原因
第一方面,是出於錯誤資訊而引起的誤解。一些反對「佔領」的人相信了一些傳言,以為那些推動「佔領」的人是受外國反華勢力所鼓動,而不相信他們只是為了爭取香港能有真普選而進行公民抗命。要解決這類衝突相對簡單,只要把錯誤資訊糾正過來,就應可減少因誤會而引發的紛爭。
第二方面,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因情感衝突而引起的紛爭。家中有參與「佔領」的子女與不認同「佔領」的父母,雙方都因沒有細心聆聽大家立場背後的想法,以及感受對方內心的情緒,而覺得對方不尊重自己,由口舌上的爭拗,惡化為情緒化的衝突。要解決這類衝突並不容易,因需要雙方重建一定程度的互信,一步步先把激動的情緒平復,讓大家感到自己受對方尊重,才能透過坦誠對話,明白大家背後的真正想法和感受。
第三方面,是由利益衝突而引起的紛爭。要改變現行的小圈子選舉,必會觸動既得利益羣體的利益,故他們不會輕易接受改變。現行不公平的選舉制度,長期把大多數人排除於外,損害他們的政治權利,令他們對現行制度日益不滿。要解決這類衝突就更困難,在處理好上述兩類衝突後,還要設法找出能兼顧雙方利益的方案,達成共贏的結果。由於這類紛爭是因利益街突所引起,只要解決方案能使各方得益,還是有望化解。
第四方面,是因價值系統的衝突而引起的制度紛爭。香港是否真的需要民主普選?什麼才是民主普選?是否要在 2017年就實行普選?爭取民主普選是否就可以不守法?有了民主普選是否就可以有公義的社會?人們對這些問題有不同答案,因而出現的衝突涉及各人不同的價值觀,差異性更會在經濟、社會及政治制度的設計上反映出來。要化解這類紛爭,困難非常大,即使大家能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商談,還要各方都願意妥協,在不同甚至有衝突的價值觀中,尋求最大程度的共識,並能有序地把現行的制度逐步改變過來,以兼顧大家的信念,才有望把衝突減少至可容忍的程度。
第五方面,是有些人為了保護他現有的利益,或是為了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基於策略考慮而着意挑起紛爭。現今政權的一些做法,的確令人覺得當政者要在香港社會刻意挑起紛爭,以強化威權,以及增加自己的權勢能延續下去的機會。這種人不是因資訊錯誤而有誤解,或因不被尊重而情感受傷害,或因利益受威脅但仍想尋求共贏的方案,或因價值觀不同但仍願尋求共識,而是為了衝突而衝突。對於這類紛爭,若不能制止那些着意挑起紛爭的人,任其繼續利用紛爭滿足一己慾望,化解紛爭將近乎不可能。
歸根究底,社會內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是源自人的自私與自我,但要化解紛爭,並不需要人變得完全的無私與犧牲自我,但起碼要願意放下一點兒自我,嘗試以較長遠及超越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愈是複雜及深層的紛爭,因涉及的人愈多、牽涉愈深,人要超越即時及個人的需要,就變得更困難了。
既作橋樑,又難免成為紛爭一方
基督徒應如何面對社會內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紛爭呢?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談到八福,而其中第七福是「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5:9,和合本修訂版)。耶穌基督要我們做的,就是要在這紛爭的社會中締造和平。但什麼是和平呢?如何才能締造和平呢?
和平並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表面有着和睦的關係,或是生活看來穩定,而是人與人之間,即使利益或價值觀有所不同,仍可以相互尊重大家是平等,及享有人類尊嚴。這種尊重並不止於口舌上,更要體現在生活中。但要有這樣質素的和平,就必須建立起公義的制度,使社會內最弱勢的人,如孤寡、貧窮及寄居的,都能受到保護,不會因生命上碰到不幸而繼續受害,能與其他人一樣有尊嚴地過生活。
這種和平,是有公義的和平,不能只見於基督徒的羣體中。故基督徒要締造和平,不能只處理教會內的紛爭,更應從教會內的紛爭開始,在社會中見證如何能締造真正的和平。當然,要和其他信仰的人,及沒信仰的人締造和平,是十分困難,但這卻是耶穌基督給我們的使命,也是給我們的祝福。因着我們能締造和平,連別人可以看得到,我們都是神的兒女。
要做一個締造和平的人,有些人以為只是做一個能調解紛爭、處理各方衝突的第三者。當然,一個締造和平的人,很多時要扮演橋樑角色,把紛爭各方聯繫起來,並運用調解技巧,協助大家澄清錯誤的資訊,令彼此感到受尊重,平復情緒,使各人冷靜及理性地看待紛爭,幫助大家尋找共贏共利方案,並盡力引導各人踰越短期及個人的需要,為社會達成最大程度的共識。
但要締造和平,並不止於技巧,也不止於擔當一道橋樑。要在社會建立真正的和平,締造和平者有時可能無可避免更成為紛爭的一方,問題是他們以什麼心理質素面對紛爭,所要達成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及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
——摘自本書 P.72 - P.77
| 作者簡介 |
馮兆成,中國宣道神學院院長,任教新約科、基督教倫理學和教牧科。
劉進圖,《明報》前總編輯,為世華網絡營運總裁。
陳家富,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講師。
袁天佑,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前會長。
戴耀廷,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和平佔中」發起人。
雷競業,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郭鴻標,建道神學院神學研究部主任。
馮煒文,資深神學工作者,曾任職基督教工業委員會。著作有《假如耶穌在》(大時代版)。
黃國維,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助理教授。
潘信超,曾任職中學教師及電腦程式設計師,現從事翻譯工作。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中國神學研究院。醉心神學、哲學、歷史及政治,以閱讀、寫作及網球為樂。
伍渭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座副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院牧。
張寶珠,信義宗神學院新約神學助理教授。
陳競存,少年時代流連街頭,學人跟大佬做「𡃁」,過着邊緣生活,後來由於怕死和覺得無聊,迷途知返,先後於台灣和澳洲進修,回港後於突破機構落腳,搞研究及發展工作。曾進出於中國神學研究院,近日又出入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確保自己能繼續當「神學生」。深信個人與文化均需要被救贖,故努力推動啟導文化更新,激發青年人反省及探索生命的工作。著有《不要弄污大佬的西裝》。
廢掉冤仇.尋求和睦──天國子民復和的信仰踐行
作者 | AUTHOR
馮兆成、劉進圖、陳家富、袁天佑、戴耀廷、雷競業、郭鴻標、馮煒文、黃國維、潘信超、伍渭文、張寶珠、陳競存 合著
出版社 | PUBLISHER
突破出版社書號 | ISBN
9789888392100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6/07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