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北河中的一座孤島上,少年西吉被關在感化院的單人囚室裡罰寫作文,題目是〈履行職責 的歡樂〉。這個題目讓西吉回憶起父親(德國最北邊一個偏僻小農村的警察)盡忠職守、履行職守的一段往事。
二次大戰期間,他的父親受命監控一位世界知名畫家的言行,並禁止他作畫。儘管這位畫家是他們親近的好朋友、曾經救過他父親的性命,但他父親仍然選擇盡忠職守,甚至還要當時才十歲的西吉也幫忙監視畫家,但西吉同情這位畫家,主動把這些畫藏起來。戰後,對於畫家的禁令都解除了,但他父親仍堅持繼續監視畫家。
警察父親的偏執,使西吉得了恐懼症,而他偷藏畫作的行為,也終於被父親發現,把他當作難以管教的少年犯送進感化院。西吉在感化院中,不斷回憶起往事,作文越寫越多,甚至不願跨出囚室。他希望能一直寫下去,繼續體會履行職責的快樂⋯⋯
藍茨在書中鋪陳出一段宛如成長小說的心路歷程,審視瘋狂時代中被扭曲的人性、對立的父子關係,並分析批判了長久以來被視為德意志最高品質的「履行職責」思想。《德語課》是藍茨的成名作,名列世界50大小說,也是德國中學生的指定讀物、每本德國文學史認定必讀的經典。
| 序 |
駱以軍
這是一本讀了讓人十分痛苦的小說。人心的冷酷與剝奪、羞辱他人自由魂的意志,竟能以如此鈍沉、靜默、固執耐性的形式進行。當然那後面亦有一個奧茲維茲集中營讓所有文明人百思不解的理性之著魔。一場錯把系統層級而下的分工執行效率當作「一種道德」的現代性噩夢。
一個老藝術家和一個監控、毀滅他創造之有形無形行動的老警員,之間的超越人類承受力的意志對決。荒涼、寬闊的海邊場景,懾人心魄的空曠劇場,凶暴的海鷗、灰色的海面、亂石小徑、讓人瘋狂的風……這一切烘造了一個監視者頑強無感性的心靈形貌。
兩相意志的對決:畫家在空白的紙上畫著「看不見的畫」,而警官便將那些白紙沒收。(「我是不會停止的。我們誰也不會停止。既然你們反對看得見的東西,那我就創作看不見的東西。……那可是我看不見的日落和海濤。」)
整本書,包括那諧謔悲慘的書名──《德語課》,其回憶錄形式的建立即在一種監禁、規訓、懲罰下的記憶重建與拼綴:「履行職責的歡樂」,所有現代性意義的專業系統全介入了:監獄人員、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偽裝成理性的專家話語對個人隱密內心場所的侵入。於是這個「我」在這樣原本「不知如何去寫」的作文練習(記憶、歷史、集體的懺悔)逐漸摸索出一個二十世紀人類曾發生過的奇異(靜默)暴力的全幅畫面。
「對於履行職責的歡樂,我想從頭到尾弄個明白,不想刪削任何一段。」
| 作者簡介 |
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
1926~2014,為德國當代最傑出作家之一,與葛拉斯(Gunter Grass)、波爾(Heinrich Boll)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齊名,但受歡迎程度更勝前兩者。
1926年3月17日,藍茨生於東普魯士馬祖里地區的呂克城,1943年被海軍徵召入伍,在納粹德軍崩潰時逃往丹麥。戰後他在漢堡大學攻讀哲學、文學等課程,1950年擔任德國《世界報》編輯,1951年起成為專職作家,並發表第一部小說《空中群鷹》;初期的作品主要受到托馬斯‧曼、杜斯妥也夫斯基、卡謬、福克納、海明威等人的影響。
他的成名小說《德語課》(1968),取材自畫家埃米爾‧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的真實事件;本書引發讀者對於被納粹踐踏的公民義務進行反省,成為戰後德國最廣為流傳的小說之一。除了長、中篇小說之外,藍茨還撰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舞台劇以及廣播劇。藍茨擅長用文學展現各種社會現象,短篇小說集《我的小村如此多情》(1955)取材自家鄉呂克的童話與鄉野軼聞,引起廣大迴響,被公認為1950年代德國「鄉土小說」最重要的作品。
藍茨曾獲多項著名文學獎的肯定,包括「不來梅文學獎」、「歌德文學獎」和「德國書商協會和平獎」等。在台灣出版的著作有《少年與沉默之海》(1999)與《失物招領處》(2003)等。
| 譯者簡介 |
許昌菊,1933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德國語言文學專業,曾任德國波鴻大學訪問學者、中國駐維也納大使館一等秘書,1996年至2001年應邀在德國聖布拉辛學校任漢語教授。主要譯著:《印地安人、黑人、阿拉伯人》(德國巴爾奇著)、《德語課》(德國齊格飛.藍茨著)、《逃離》(瑞士馬克斯.弗里施著)、《卡拉揚傳》(奧地利恩特勒著)。
德語課 - 50週年紀念版(Deutschstunde)
作者 | AUTHOR
齊格飛.藍茨 Siegfried Lenz
出版社 | PUBLISHER
遠流書號 | ISBN
9789573284581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9/02/24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