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德文直譯˙完整中譯版˙尼采思想精華˙箴言與詩性的哲學
閱讀最原汁原味狡黠又傲嬌的尼采
「上帝已死」、「永恆再臨」尼采哲學標記的泉源

 

這本書是在長期的缺乏與無力之後出現的娛樂活動,歡呼著回歸的力量、重新甦醒的信仰、重新相信還有明天和後天、突然感受到未來、有預感未來即將來臨、即將到來的冒險、再次敞開的海洋、再次得到允許的、再次被相信的目標。——尼采

 

------------------------

 

《快樂的知識》是尼采一生的中心,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咸認是尼采最成功的哲學敘事。上承《悲劇的誕生》樂觀的悲觀主義,下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幕;尼采著名概念如「上帝已死」、「永恆再臨」,皆首次於本書中提出。共收錄四百四十六則優美如詩、深刻銳利又迷人的告白,採箴言形式寫作,哲人的思想火花如野火燎原,讀來令人醍醐灌頂。

 

本書創作於大病初癒後,尼采說
經歷過這樣的深淵、經歷過嚴重的久病不癒、經歷過久久無法消除的嚴重懷疑,一個人就能以重生的姿態歸來,蛻了一層皮,變得更敏感、更惡毒,有更細緻的品味可以體驗快樂。

 

對於知識如何快樂,尼采說
「生命是知識的手段」,心中帶著這條原則,人不只能變得更勇敢,甚至還能快樂地生活並快樂地大笑!

 

對於哲學的思考,尼采說
人都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哲學。其中一種哲學思考來自一個人的缺乏;另一種則來自他的財富與力量。前者必須要有一套哲學作為支持、鎮定、藥方、解救、提升;後者的哲學則是一種美麗的奢侈品。

 

對於我們生存的世界,尼采說
我們要小心,不要說死亡和生命是相對的概念;活著只是另一種死亡,而且還是非常少見的一種。不要把宇宙說成沒心沒肺、沒有道理;也不要反過來說它有血有淚、充滿理性。

 

| 目錄 | 

 

 

目錄

前言

 

〈玩笑、詭計、復仇〉用德語短詩寫的序幕

1.邀請

2.我的幸福

3.不沮喪

4.對話

5.致道德魔人

6.處世之道

7.跟我走──跟你走

8.第三次蛻皮

9.我的玫瑰

10.鄙視者

11.俗話說

12.致一位光明的朋友

13.對舞者而言

14.老實人

15.生鏽

16.向上

17.暴力人的格言

18.削瘦的靈魂

19.非自願的誘拐者

20.考慮一下

21.反對盛氣凌人

22.男人和女人

23.詮釋

24.悲觀主義者的藥方

25.所求

26.我的強硬

27.健行者

28.給初學者的安慰

29.星星的自私

30.身旁的人

31.喬裝打扮的聖人

32.不自由的人

33.孤單的人

34.塞內卡和他那樣的人

35.冰

36.青少年讀物

37.小心

38.虔誠的人說

39.夏天

40.不嫉妒

41.赫拉克利特的學說

42.過於敏銳之人的原則

43.鼓勵

44.徹底的人

45.永遠

46.疲倦之人的判斷

47.衰落

48.反定律

49.智者說

50.掉腦袋

51.虔誠的願望

52.用腳寫作

53.《人性的,太過人性的》一本書

54.給我的讀者

55.現實主義畫家

56.詩人的自負

57.懂得選的品味

58.彎鼻子

59.筆尖亂寫

60.高人

61.懷疑論者說

62.瞧這個人

63.星星的道德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附錄〉

 

| 內容節錄 |
 

第一卷
 
一、        關於存在目的的學說
 
不管我現在用友善的眼光還是惡毒的眼光看待人類,我都會發現他們有一個使命,無論是所有人還是單獨的個人:都在從事有益於人類存續的事情。而且不是出自對人類這個物種的愛,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體內沒有任何比這個本能更古老、更強大、更無情、更無法克服的東西――因為這個本能正好就是我們這個物種與群體的本質。雖然人總是習慣用只有五步之遙的短淺目光將身旁的人乾淨俐落地區分成有用的人和有害的人、好人和壞人,但是,如果能從整體做考量、能多思考一些,就會對這種乾淨俐落的區分感到懷疑,知道它有個極限。就人類這個物種的存續而言,最有害的人也許也會是最最有用的人;因為他能維持自己內在的驅力,並且透過自己造成的影響去維持其他人內在的驅力,不然人類早就疲乏無力,甚至早就腐爛了。仇恨、幸災樂禍、掠奪慾、統治慾,以及一切其他被稱為邪惡的事情:這些全都屬於維特物種存續的絕妙手段,只不過代價非常高昂、非常揮霍,而且從整體來看也非常愚蠢:但是,經過證實,這些手段的確維特了我們這個物種的存續。
 
親愛的世人同胞們,我不知道你還有沒有能力用完全不利於我們這個物種的方式過生活,也就是「不理性」和「差勁」地活著;那些可能會對我們這個物種造成傷害的東西,也許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現在連在神那裡都不可能出現。你儘管沉溺在自己最好或最壞的慾望裡面吧,尤其是:你就去自我毀滅吧!無論你怎麼做,你大概都會在某個方面促進人類的發展、為人類做好事,然後你就可以在身邊養一批稱讚你的人――還有嘲弄你的人。但是,作為個人的你,永遠也找不到懂得在你狀況最好的時候嘲弄你的人,找不到可以用對待真理的方式來滿足你的人,也找不到可以細細品嘗你那蒼蠅和青蛙般無限可憐模樣的人。像別人一樣嘲笑自己,為的是可以笑得完全出自真理,這件事沒那麼容易,到目前為止,最優秀的人都缺乏對於真理的感知,最有才華的人都太不夠天才!也許笑是有未來的!「物種就是一切,個人等於沒人」――如果這句話能被人類消化吸收,如果每個人隨時都有進入這個最終解放又不用負責的可能;那麼,也許笑就會和知識結合在一起,也許就只會剩下「快樂的知識」。

 

目前暫時還不是這樣,存在的喜劇暫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暫時仍然還是悲劇的時代、道德與宗教的時代。各種道德與宗教的創始人、爭奪道德評價的始作俑者、這些教導人良心不安與宗教戰爭的教師,這些人不斷推陳出新的意義是什麼?這個舞台上的主角們的意義又是什麼?因為到目前為止,永遠都是同一批主角,其他的一切,有時甚至是唯一看得見又摸得著的一切,永遠都只能為這些主角們做預備,無論是當作產生舞台效果的機械裝置、還是布景、還是扮演親信與僕從的角色。(例如詩人永遠都是服務某個道德的僕人。)這些悲劇在做的事情理所當然也是為了物種的利益,即便它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為了神的利益、認為自己是受神差遣的使者。就連這些人也在促進物種的生命,他們促進了生命的信仰。「活著是值得的――他們每個人都這樣大聲疾呼――這個生命本身就有點意思,生命經歷過一些什麼、也掌管著一些什麼,所以你們要警醒!」無論是高等的人還是粗鄙的人,體內同樣都有一股驅力在掌管一切,那是延續物種的內在驅力,時不時就會作作理性和熱情爆發出來;然後帶著一串閃閃發亮的理由,強行讓人忘記它其實是內在的驅力、本能、愚蠢、毫無理由。

 

生命應該被愛,因為!人類應該要促進自己與身旁的人的生命,因為!看看這些應該和因為都是怎麼說的,未來很有可能還是這麼說!有些事情必然會發生,而且永遠都會發生,自發、不帶有任何目的,為了讓這些事情從現在開始看起來像為了某種目的而做,為了讓人明白它就是理性或最終誡命,倫理學教師會在此刻粉墨登場,傳授存在的目的;他會為此發明出第二種不同的存在,透過他的新裝置顛覆舊有的粗鄙存在以及框架。是的!他完全不想讓我們有機會對存在進行嘲笑,不想讓我們嘲笑自己,也不想讓我們嘲笑他;對他來說,個人永遠是個人,既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也是了不起的,對他而言,沒有物種、沒有總和、沒有化零為整。無論他的發明和評估多麼愚蠢、多麼過分洋溢,無論他有多麼誤解大自然的運行、否認大自然的條件:所有倫理學到後來都會反自然和愚蠢到一個程度,假如他們真的控制了人類的行動,人類也許就會毀在他們手上――還好!每當有「主角」登上舞台,就會有新的成就被達成,許多人只要想到:「是的,活著是值得的!是的,我是值得活著的!」就會受到強烈的震撼,這種感覺不僅是笑的相反,而且還會讓人惶悚不安,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生命和我和你和我們所有人彼此又會重新讓彼此感到有趣。

 

無法否認的是,長期下來,這些偉大的目的教師自己早就受到笑和理性和大自然的擺布:短暫的悲劇永遠都會在最後轉化並回歸存在的永恆喜劇,而「數不盡的笑聲會化作波浪」――用艾斯奇勒斯(Aeschylus) 的話來說――最終必定會淹沒這幾齣最偉大的悲劇。但是,從整體來看,儘管笑能夠改正錯誤,隨著傳授存在目的的教師們不斷推陳出新,人類的天性還是出現了改變。人類現在多了一個需求,需要那些教師與「目的」學說不斷推陳出新。人類逐漸變成一種奇幻動物,比其他動物多了一種必須滿足的生存條件:人類必須時不時相信自己知道自己為什麼存在,如果沒能定期對生命感到信任,人類這個物種就沒有辦法好好生長!如果沒能相信生命中帶有理性!人類這個物種時不時就會頒布命令:「有些東西絕對不能再受到嘲笑!」然後小心謹慎的人類之友就會接著補充:「延續物種的方法和必需品不只有歡笑和快樂的知識而已,悲慘的事物以及其中崇高的非理性也是一種!」所以!所以!所以!哎,兄弟們,你們懂我嗎?你們懂這個潮起潮落的新法則嗎?我們也會有我們的時代!
 
二、聰明才智方面的良心
 
我一直都有相同的經驗,而且也一再抗拒這個經驗,雖然我有十足的把握,但我還是不想相信這件事:絕大多數的人在聰明才智方面都缺乏良心;我甚至常常有個感覺,如果人們要求別人擁有這種良心,那麼即使身在人口眾多的大城市,也會像身在沙漠中一樣孤單。每個人都會帶著異樣的眼光看著你,然後繼續用他的方法決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就算你讓別人發現他們看重的價值不是那麼重要,還是沒有人會為此感到羞愧,也不會引發別人對你的群起激憤:也許他們只會嘲笑你的懷疑。我想說的是:絕大多數的人都不覺得這有什麼好讓人看不起的,他們信這個信那個,然後根據他們的信仰過生活,沒有先行意識到支持或反對的終極理由是什麼,事後也不會想要為這些理由勞心費力,最有才華的男人和最高貴的女人都屬於這群「絕大多數的人」。

 

對我來說,好心、高雅、天才又算什麼,如果擁有這些德行的人有辦法忍受信仰與判斷中出現鬆弛無力的感覺,如果他不覺得對可靠性有所要求是最內在的慾望與最深層的需求,不覺得這就是高等人與低等人之間的區別,那有什麼德行都是枉然!我發現某些虔誠的人身上帶著對理性的仇恨,我覺得這些人還不錯:至少他們暴露出有智商的良心不安!但是,身在不和諧的和諧事物(rerum concordia discors)當中,身在存在當中,充滿著各種神奇的不確定與多重含義,居然不會想問問題、不會因為出現想問問題的慾望和興致而顫抖、不曾對問問題的人感到仇恨、搞不好還軟弱無力地覺得對方賞心悅目――這件事讓我感到不屑,這種不屑的感受就是我原本想在每個人身上看見的那個東西:有個傻念頭一再說服我要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感受,如果他們是人的話。而這就是我的不公了。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他說自己是「瘋子」、「炸彈」、「太陽」;

他主張「上帝已死」、「超人哲學」、「權力意志」。

他曾說:「有些人是死後才得以誕生。」
他的生命結束於十九世紀最後一年,
而從二十世紀迄今,我們依然活在尼采的思想中。

尼采生於普魯士王國的薩克森省,牧師之子,遺傳家族的體弱多病,五歲喪父。就讀波恩、萊比錫大學期間,深受華格納與叔本華的影響。
一八六九年獲得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教授職務。
一八七○年以無國籍身分志願參與普法戰爭作為普軍的醫療兵。
一八七二年發表處女作《悲劇的誕生》,完整呈現年少時期哲學思維。
一八七九年辭退教職,開始十年的飄泊起伏人生,持續創作。
一八八三至八七年進入創作巔峰,完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論道德的系譜》等書。
一八八九年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心神折磨終至崩潰,隔年病逝。

尼采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思想家,對宗教、道德、社會、哲學、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批判。寫作風格獨特,將哲學轉變成一門新的藝術,經常採用格言的形式。其思想主張不僅影響後來的存在主義,也擴及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探討主題包含神學、基督宗教、美學、藝術、政治、善惡、道德、人的意志。

經典著作包括:《悲劇的誕生》1872、《不合時宜的考察》1876、《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朝霞》1881、《快樂的知識》1882、《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5、《善惡的彼岸》1886、《道德的譜系》1887、《華格納事件》1888、《偶像的黃昏》1888、《瞧!這個人》1888。


| 譯者簡介 |

萬壹遵,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為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專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德語文學、哲學、文學理論、文學人類學,教授德語文學、德漢翻譯、德語區文化,以及德文等課程。

 

 

快樂的知識 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HK$183.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 出版社 | PUBLISHER

    商周出版

  • 書號 | ISBN

    9786263186897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6/15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