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飲一杯無?趁我們沒有變得更老以前。
你知道香港的「西多士」就是台灣說的「法國土司」嗎?台灣人颱風天裹腹的泡麵,卻能堂而皇之列入香港餐廳的菜單?香港的雲吞跟台灣的餛飩有何不同?高樓林立充滿都會感的香港也有避世般的大澳漁村?
港片裡,古惑仔和瀨尿蝦出現的場景,就在砵蘭街;香江繁忙的茶餐廳不是用來與朋友喝咖啡聊天的場所,吃飯與人併桌是常態;在這裡,鬆餅稱為窩夫,餅乾叫做曲奇,也是受到英國文化結合粵語文化的影響。
蕞爾香港,卻是聞名世界的東方之珠,地理上與台灣如此接近,它的歷史遭遇、社會變化、文化表現和價值觀念,在在牽動著我們去回顧,去思考,去深究。
楊明客居香港六年,描寫在地集體記憶與飲食文化特色,遊閱大街小巷,梳理城市特質及歷史發展脈絡。從故鄉到異地,再從異地連結回故鄉,她筆下的香港,不再只是重商重消費的璀燦城市,更是揉雜了各種階級、城鄉差異、多元文化的生活尋常。透過她的觀察,我們得以見到有情、有味、有溫度的香港。
「從港島到新界,從快餐到慢食,在這裡六年了,兩千多個日子的漫遊,我聽我看,我書寫我揣想,並且記住,其中的甜美與酸澀,釀出的溫暖與辛香,雜揉的文化與滋味,交織的吶喊與風景」──楊明
小小香港,如何收納大半個世界?
| 目錄 |
【自序】情味香港
走香港
光影彌敦道
元朗書室的窗外
關於下午茶餐
西多士與青山
魚丸和魚蛋
從臺北新生南到灣仔交加街
流冰飄到流浮山
青山公路與白千層
香港的印度咖哩
派的幸福想像
豆花
水上浮生
沙灘與礦坑
香港,可飲一杯無?
惶恐灘與海豚
陪你漫步咖啡灣
吃香港
蠔餅
山村茶樓
粥
豉油皇炒麵
炆斑腩
香港吃魚
西檸煎軟雞
豬腳薑
牛腩
絲襪奶茶
深井燒鵝
番茄豬潤米粉
甘筍煲湯
油渣麵
缽蘭街
鯪魚球鮮蝦雲吞麵
芋頭糕
裹蒸粽
懷舊車仔麵
盅頭飯
海南雞
肉末炆茄子
臘味飄香
雞蛋仔
手工曲奇
木糠布丁
懷舊甜品
| 內容節錄 |
序
自序
情味香港
週日午後,吃了一碗魚蛋麵,從缽蘭街晃到上海街,看看那些老舊的小舖,赤金色銅壺、刻花木製餅模、白瓷糖樽……突然幾個黑衣人從我身邊快速跑過,其中一個戴著全罩式頭盔,另外幾個戴黑色面罩,課室裡我也見過學生戴那一款面罩,學生說通氣性好些。我看不見他們的面容,但是從奔跑的姿態估計約莫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位試圖清除路上阻擋警車堆積物的婦人口中的細佬,細佬在粵語中原是弟弟的意思,婦人這麼說則是概指年輕仔,她問他們為什麼要阻路,沒人回答她。我聽到警車和消防車鳴笛經過,估計是在彌敦道方向,這幾個月來地鐵站總是目標,所以我避搭地鐵,想搭巴士離開,週末閒晃已經不易,行至亞皆老街,卻聽聞巴士站等車的人說,因為交通受阻,巴士已改道。
來港六年,初抵時也覺週末閒晃不易,但那時單純是感到擁擠,公園天橋路邊都見外傭們席地而坐,倦了索性躺下。香港外傭多,若是少了她們恐怕許多家庭將陷入混亂日常的窘境,買菜接小孩遛狗,看到的盡是菲籍或印籍或年輕或不年輕的女性。那一年正好是雨傘運動開始,學生私下告訴我參與的情況,我感受到他們的情緒與活力,提醒他們千萬小心。沒想到,雨傘運動後數載,醞釀了更嚴重的衝突。當黑衣人從我身邊跑過,我知道路的另一側是防暴警察,電影裡的缽蘭街有了不同況味,就連昔時坐臥路邊談笑的外傭們,此時也成為一種世道平靜。
赴港前,我和幾位朋友說起離開杭州轉往香港的動向,於是有人建議我順道寫些行街搵食之文,初時住酒店,沒法烹煮,餐餐外食,賃屋之後,偶爾下廚,外食比例依然高,我逐漸理解當時朋友的用意,和老公分隔兩地,獨自用餐時既要拍照,還要記錄,自然少了寂寞。還好香港獨自用餐的人也多,遇到排隊等位須併桌時,還可優先得到位置,但我和學生聊天時說,來港六年,我獨自吃了兩千頓飯吧,學生的臉上還是出現了同情的眼神,聽說有些地方的人對於獨自用餐者寄予憐憫,連一起吃飯的伴都找不到,人緣該有多差。我卻覺得自在,選擇權完全在自己不必遷就,而且朋友家人聚餐,重點在聚,吃反倒是其次,一個人吃飯,心思就在吃上,更能細細品味。
就這樣我在香港隨處遊逛覓食,真寫了一本書,從一開始用數位相機拍照,到後來相機壞了,原想再買一台小巧可以放進口袋的相機,才發現大家都改用手機拍照,數位相機的發展方向對我而言太專業也太巨大有分量,我意識到自己跟不上潮流許久了,我不使用任何手機通訊軟體,愈來愈少和人來往,一個人逛街吃飯,一個人讀書寫作,原也愜意。不想今年六月風波突起,外出要先了解當日遊行集會地點,大眾運輸不時提前結束,街上時有警車和消防車經過,我駐足凝望車行的方向,心裡默默猜測抗爭衝突的地點。新聞裡一個男人在馬會外對著記者說:當初說定了舞照跳,馬照跑,不會變的。日日行經的地下道成了連儂牆後,各式標語訴求輪番替換,一日竟連貼數排六合彩簽注單,上面紅色粗筆寫著:撕標語者逢賭必輸。
抗爭在這半年裡成了常態,食肆零售業面臨經營上的困境,我的出入則依抗爭地點的移轉來規劃交通路線。街邊吃煎釀三寶車仔麵碗仔翅狗仔粉西多士,仍是昔時滋味,油尖旺金魚街在透明塑膠袋裡優游的彩色小魚,花墟路邊青翠的羅勒柔紅的玫瑰,彌敦道橫伸的店招和霓虹燈,重慶大廈裡的印度菜,維多利亞港的天星小輪,上環的叮叮車,依然是我年輕時初遊香港的景象。但我知道,這裡,既是一樣,又是不一樣,變與不變本就是時空的一部分。
大學畢業第一次來香港,心心念念上太平山看入夜後璀璨的維港,因為小時候月曆上的風景,因為周潤發在電影英雄本色裡和狄龍訴說心志時山下的燈火。後來我又去過幾次太平山,或白日、或黑夜、有時遇霧起有時遇天雨。真的住在香港後反而沒再去過,倒是去了幾次周潤發常去的街市,只是從未遇到過他。想起以前聽香港朋友說:太平山是遊客去的,似乎所言不虛,旅行和定居畢竟不同,然而我也只是客居,前往長洲南丫島時依然有輕旅行的錯覺,依然喜歡鮮蝦雲吞麵,喜歡盛放的洋紫荊,吃完飯偶爾也喝杯奶茶。日子繼續,食肆零售業受到波及,李嘉誠基金會拿出應急錢幫大家度過難關,我想這是真香港,有抗爭,有堅持,有不同意見,有人豪車豪宅,有人手停口停,儘管貧富懸殊是社會問題的根源,但是這裡有情有味,從港島到新界,從快餐到慢食,在這裡六年了,兩千多個日子的漫遊,我聽我看,我書寫我揣想,並且記住,其中的甜美與酸澀,釀出的溫暖與辛香,雜揉的文化與滋味,交織的吶喊與風景,希望能與你分享。感謝昭翡讓這本集子能在聯合文學與讀者相遇,感謝惠琳為此書描繪香港景致,還有劭璜及聯文同仁的用心,在你翻開書頁時,我品嘗過想念過的情味香港,也將一一湧現。
***
香港,可飲一杯無?
小時候,有人送了我一支拐杖糖,有半公尺那麼長,糖的基底是白色,在不同的位置混進了紅橙黃綠紫等顏色,於是形成了不同的滋味,橙的橘子,紫的葡萄,綠的青蘋果。糖太長,不好拿,正煩惱時,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透明玻璃紙裡的糖斷成了好幾截。斷開了的糖可以輕易放進書包,帶到學校吃,但是別人卻看不出來原來這是一根拐杖糖,有著繽紛的顏色,各種不同的滋味。
吃到了不同滋味的我,心裡還是有一點悵然,因為沒人看出它的特別。
秋天,二十年不見的老朋友,過境香港,我們約了在赤鱲角機場碰面。
一邊喝咖啡,一邊絮絮說起別後二十年發生的事,人生的異動,職業的異動,身分的異動。初見剎那一眼認出彼此時,沒立刻在對方身上看到的變化,隨著話語傾吐,我們逐漸看見,眼前這個人,既是二十年前的那個人,也不是二十年前那個人。
臨走前,朋友從背包裡拿出一只綠色的玻璃罐,說是從網上買的,我拿在手裡,左瞧右瞧,看不出是什麼?從他的神情判斷,他以為我一眼即能認出,無蓋的罐子,不像杯子,也不像花瓶。他說:是Jameson的瓶子,你以前最喜歡這一款威士忌。往事洶湧,入夜後的新生南路,國際學舍剛剛拆掉,大安森林公園還沒有出現。朋友說,網上有人將酒瓶的上半段切掉,切口磨平,可以做為杯子,就可以用Jameson的瓶子裝上大冰塊,喝Jameson威士忌了。我啞然失笑,曾經喝了那麼多瓶的酒,當它換個樣子,我竟然就不認得了。
朋友說,因為你沒見過Jameson的裸瓶。
是的,我看到的都是貼了標籤的。
但我還記得那味道,藏著一種甜。
到香港數年了,我從沒想要喝杯威士忌。朋友問我,還喝酒嗎?喝,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香港我只喝啤酒和紅白酒,是因為濕熱的天氣,説不清的心情?還是因為缺乏一起喝威士忌的朋友?在我拿到這只切割過的瓶身前,我不曾想過。朋友說,他還是喝酒,還是抽菸,沒有因為自己晉升為父親而改變。二十年不見,有些朋友已經菸酒不沾,並且熱衷有機飲食,恍如變了一個人。他說現在改抽新樂園,我聽了有些訝異,以為新樂園這樣的牌子和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無關,應該是更老更老的人才會抽的,更何況他在國外。他說,我從台灣帶,但是我發現新樂園在北國城市抽,和在台灣抽,味道完全不一樣。有一回,飛到安哥拉市,他接著往下說,步出機場後,立刻點了一根菸,接著便發現,味道不對,地方變了,即使是同樣的東西,味道也不一樣了。
是啊。我說。
心裡則揣想著,是因為這樣,香港的我,才再也沒有喝過威士忌嗎?
我們的人生是不是也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像這只酒瓶一樣,被切成了兩截,前面那一截留在了台北。
在機場喝了一杯咖啡後,我們決定在他起飛前去吃點東西,是下午,我們點了蘿蔔糕、牛肉球、潮州粉粿、翡翠韭菜鮮蝦餃和蟹肉伊麵。每端上一樣點心,朋友嘗過後,便會說他覺得這道點心和在台灣茶樓吃到的有何不同,他向我推薦旺角的一家雲吞店,還有一家專賣滷味的店,那時旺角正因為占中行動,交通陷入困局。他提醒我:在香港去這些地方吃東西,你一定要先想好要點些什麼,才進去坐下,不然你左思右想地猶豫會挨白眼。吃著吃著,他問我:覺不覺得香港的食物比台灣甜?我說還好吧,我覺得H城菜更甜,他不置可否。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時,地球上還沒有這座機場,那時的台北多麼熱鬧,那時的我們多麼年輕。
幾天後,我到H城去,離開台北後在那裡住了六年,我從一開始吃不慣異鄉菜餚,到如今一段時間沒吃會覺得想念,便拉著老公去館子裡,點了錢江肉絲、梅菜燒肉、蛋黃南瓜和片兒川,吃完了,才意識到,我竟不像初來時,覺得那般甜。想起朋友在赤鱲角機場和我說,覺不覺得香港食物比台灣甜時,我之所以不覺得,原來是因為我離開台灣許久,原本的異鄉滋味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我。
異地相聚的我們不再年輕,昔時的意氣風發,如今的沉靜滄桑,現在遇到我的人,恐怕不曾想過我也曾經年輕,就像斷開了的七彩拐杖糖,拿到紅色那一截的以為是櫻桃口味,黃色那一截的以為是檸檬口味,卻不知道糖在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味道,而我的年輕歲月留在了台灣。離開機場時,我的背包因為那半截Jameson酒瓶變得沉甸甸的,道別後,我和他說,再經過香港時,如果過境的時間不是太趕,我們再聚聚,不要一隔又是二十年,朋友笑著揮揮手。
轉身,我坦然接受了滿心感慨,這就是人生。
後來,我沒有用過那半截酒瓶喝威士忌,而是將它做為筆筒,放在學校的辦公桌上,這樣似乎更符合我現在的生活。在香港,別人稱呼我教授,也有人稱博士,多年了,我始終覺得他們以為的那個人並不是我,我只是不小心扮演了別人,像是小時候讀過的故事《乞丐王子》。這個酒瓶變身的筆筒,將我的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了,那些年輕的歲月,流連深夜的愛憎。坐在研究室對著電腦看資料時,偶然眼神流轉,看見那半截綠色酒瓶,我知道我曾經年輕過,愛過,瘋過,醉過,開心過,悲傷過,而不是什麼都沒經過便老了。批改著學生作業,撰寫研討會要發表的論文,準備上課PPT的我,悄悄地凝視著那只綠色筆筒,中年的我,這才懂得有多少人掩藏了人生,偽裝著職場的世故。
就像我桌上酒瓶偽裝成的筆筒,新生南路蝴蝶養貓的記憶,曾經將青春拋擲在那裡的我們,不論後來變成了什麼樣的大人,記憶都沒有消失。
我的心裡又浮現了那支拐杖糖,有半公尺那麼長,糖的基底是白色,在不同的位置混進了紅橙黃綠紫等顏色,於是形成了不同的滋味,糖太長,慢慢吃的過程裡,嘗到了箇中滋味,櫻桃橘子檸檬青蘋果葡萄,糖不斷地被吃掉,從一根拐杖變成一個問號,又從一個問號變成半個圓,繽紛的顏色消失了,不同的滋味則被記住了。我的心裡沒有一點悵然,不管別人有沒有看出它的特別。
香港,可飲一杯無?趁我們沒有變得更老以前。(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楊明,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佛光大學文學碩士,曾於台灣傳媒從事編採工作多年。後赴四川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曾客居杭州講學,現任教於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擅長以文字探討世事人情,在行走遊逛間觀察揣想,所思所感見諸於筆端細膩深刻,篇篇故事蘊涵真情。
著有《城市邊上小生活》、《路過的味道》、《夢著醒著》、《酸甜江南》、《別人的愛情怎麼開始》、《松鼠的記憶》等散文、小說作品四十餘種。
情味香港
作者 | AUTHOR
楊明
出版社 | PUBLISHER
聯合文學
書號 | ISBN
9789863233275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9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