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兩個敢言社會工作者的血淚史
一本剖析社會工作界的萬言書

社工都要「跑數」係咩玩法?
前線社工乜都要靠「執生」?
社工之間鬥爭仲勁過宮鬥劇?
揀得做呢行真係會講夢想咩?

喺呢個香港社會,一句「忍辱負重」就留得住團火?

15個真人案例給你看社會現實有多瘋
2個敢言社工跟你講社福制度有多癲
1本書帶你進入香港社會工作者的世界

 

 

| 內容節錄 |

 

在理想與實際之間的社工

 

社會工作員身在錯綜複雜的社會文化脈絡,要為問題作出改變的確很難。而更難的是,社工本身亦是身在情境中的個體。身在情境脈絡中的社工,意味著他不是獨立於現存社會結構及其問題上的個體,而是同受其影響及制限的個人。即是說,不論在現今風雲色變的社會福利生態、日漸衡功量值的管理意識,抑或忽略人本服務根本信念的專業魔咒中,社工亦不可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單單憑信念憑愛心去服務我們的服務使用者。

 

我們要面對種種不同的期望與要求,關鍵是這些不一定都有利於我們的服務對象。舉例說,整筆撥款津貼與服務投標的制度,的而且確增加了社會服務的透明性,亦刺激了社福界拓展不同種類的服務方向,提高社會服務進步的積極性。不過與此同時,我們的工作便要與量化性交代脫離不了關係。效率、效果成了衡量工作員甚至是衡量機構的指標,如在津貼及服務協議下,我們一定要在有限時刻「交足數」,更要運用極多本來可以接觸社群的時間去處理文件以交待工作。

 

而更悲哀的是,社福機構的高層不但沒有為這些本末倒置的措施作出反對,還要把之視為拓展機構勢力的黃金機會,嘗試以最不合理的工資與人手提供最優質最有效的服務為賣點,投得不同類型的服務。進取不是錯,善用政府資源亦很合理,不過把社會服務商業化至極致時,我們便應該問:還可不可能真正的服務有需要的人?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很多社福機構現時社工流失率高,每三四年,社工就變得面目全非,每當同事開始掌握工作時就轉職,實務智慧又如何轉承呢?試問如何能進行既深入又人本的社會工作呢?有些事在大環境中不是個人努力便可克服的,社工亦是一樣。

 

而要在這個既荒謬又弔詭的社福生態下立足,社工便要實際地滿足政府、機構及社會的期望,才可以生存下去。因為實際的資源是服務的必要條件,社工不可能脫離基本資源去工作,而要獲得資源,多多少少都要向現實低頭。使命、理想仿佛成為了不切實際的同義詞,不少現職社工都告訴我,在殘酷的現實環境,使命和理想,做完手頭上的工作再說吧。不過我們要認真想想,社會工作,沒有理想這個元素又可不可以呢?沒有理想,為甚麼要堅持做一個人工不高、吃力不討好的社工呢?好多社工堅持的理由好簡單,因為大家還有想幫助的人,還有理想,還有與服務使用者同行的心,才會留守在這行業。

 

問題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我們究竟如何自處呢?如何面對當中的矛盾與掙扎呢?除非你當社會工作僅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即只要有人工就一切都無問題;否則如果你把社會工作很為一種生命實踐,矛盾、徬徨、掙扎等感受就會像我們的影子一樣圍繞在整個社會工作的生涯,甩不掉、揮不去。那麼出路在哪呢?


社工要在同時間扮演既顛覆又妥協的兩個角色,在制限的間隙中挣扎生存,實踐理想。即是說,要在殘酷的現實生存又保持信念,先要在制度下活著,以關係的力量擴大工作生存空間,抓緊一線機會,做到我們堅守的事!說來容易,其實當中最難的是醒覺和忍耐。舉例說,每位同事總會升職,到我們去到中層時、可以訂立計劃同工的待遇時,可否用比較合理的薪酬呢?可否計足同事的超時工時呢?或在間隙中保留最大的人情味呢?忍耐不公及醒覺讓自己不成為不公的人,可能是當中最難做的事。

(未完待續)

 

——摘自本書P33-36 

 

| 作者簡介 |

 

蘇珍珍&陳潔潔,註冊社工,亦爲「我係社工,搵人輔導下我唔該」Facebook專頁版主,在社會福利界的間隙中掙扎求生存,實踐理想,亦希望帶大家了解香港社會工作者的實況。

 

我係社工, 搵人輔導下我唔該

HK$88.00價格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蘇珍珍,陳潔潔

  • 出版社 | PUBLISHER

    白卷出版
  • 書號 | ISBN

    9789887904403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5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