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這是個歐威爾筆下的世界,沒有網路,廣播與電視選臺鈕全固定在政府頻道上,就連表露情感也會遭到懲罰;在這個警察國家裡,告密者受到獎賞,而無心的言論很可能讓人終生監禁於古拉格。

獲獎新聞工作者芭芭拉‧德米克帶領我們穿過政府的重重檢查,進到北韓深處。從德米克謹慎而敏銳的報導中,我們看到她的六名主角戀愛、養家活口、懷抱野心,以及努力求生。然後,一個接著一個,終於發現自己被政府背叛,而我們全程參與了他們的心路歷程。

 

* * * * *

 

北韓政權的長命對許多專業北韓觀察家來說是個謎。一九九○年代,北韓即將崩潰幾乎成為無可爭議的共識。然而一反眾人預期,北韓撐過了金日成、金正日之死,直至二○一六年金正恩掌權,仍持續以核子武器與飛彈來威脅真實或想像的敵人。

據韓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北韓如今面臨三十年來最嚴重的糧食短缺。上個世紀九○年代中期的那場饑荒估計有六十萬到兩百萬人死亡。儘管北韓政府藉防堵疫情強化邊境崗哨之下,外界所知有限,但可以確信的是,這個封閉的國家依舊是兩千六百萬人民的牢籠


英國圖書獎評委: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極權主義文獻開創之作=
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
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英國非文學寫作標竿獎項「貝利吉福德獎」25週年特別紀念獎決選作品:從過去25年出版的好書萬中選一,精挑細選出的經典佳作
榮獲英國塞繆爾約翰遜獎 ★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作品、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書單
亞馬遜讀者五顆星評、授權多國語言出版 ★中文版銷售突破十萬冊

《紐約時報》、《書單》、《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費城探索者報》、《聖路易雜誌》、《彭博新聞社》、《克里夫蘭公正報》、《Slate》、美國知名新聞網站《Daily Beast》等國際媒體一致強力推薦!!

何撒娜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阿  潑 《憂鬱的邊界》作者
房慧真 作家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____聯合推薦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幸福〉(세상에 부럼없어라)這首歌每個北韓孩子都會唱,
  就像〈一閃一閃亮晶晶〉一樣,而且歌詞還牢記於心:

  我們的父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幸福。
  我們的家在勞動黨的懷抱裡。
  我們親如手足。
  即使火海靠近我們,甜蜜的孩子
  無庸畏懼,
  我們的父親在這裡。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幸福。

  「一個時代的結束不是在轉瞬間產生的。
  它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直到人們發現他們的世界已經完全改觀……」


北韓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饑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的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次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扶植金日成做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次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電力、自來水和食物短缺之苦,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脫北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極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做為一個故事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是一種政治訊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 目錄 |

 

◎推薦序一 看得到星星的國度──梁文道(香港知名評論家)
◎推薦序二 歐威爾式的白色恐怖與卡夫卡式的超現實,我所經歷的北韓──謝哲青(作家)
◎作者的話


第一章 在黑暗中手牽著手
第二章 帶有污點的血統
第三章 真正的信仰者
第四章 陷入黑暗之中
第五章 維多利亞式的羅曼史
第六章 上帝的黃昏
第七章 酒瓶換點滴
第八章 手風琴與黑板
第九章 好人不長命
第十章 需要為發明之母
第十一章 流浪的燕子
第十二章 甜蜜的混亂
第十三章 井底之蛙
第十四章 河流
第十五章 頓悟
第十六章 買來的老婆
第十七章 多看少說
第十八章 應許之地
第十九章 祖國的外人
第二十章 團聚
尾聲 等待
◎後記
致謝
註釋

 

| 內容節錄 |

 

作者的話
 
二○○一年,我成為《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駐首爾通訊記者,負責報導兩韓消息。當時,對美國記者而言,要訪問北韓極其困難。即使後來我成功進入北韓,卻發現採訪幾乎是不可能的。西方記者身旁總是跟著「看管者」,他們的工作是確保不會出現未經授權的對話,訪客只能遵照他們挑選的紀念碑來巡迴參觀。記者不准與一般平民接觸。在照片與電視裡,北韓人看起來就像機器人一樣,在軍事閱兵中踩著正步前進或集體表演體操來表現對領袖的忠誠。凝視著照片,我想辨識出隱藏在這些毫無表情的臉孔後面的內心世界。
 
在南韓,我開始訪談那些投奔到南韓或中國的北韓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真實生活的圖像因此浮現。我為《洛杉磯時報》寫了一系列文章,我把焦點放在這些曾在北韓極北端城市清津居住過的居民身上。我相信,如果我能跟某個地方的許多民眾對談,我可以更輕易地證明各種事實。我想找到一個地方是不同於北韓政府處理過再展示給外國觀光客觀看的景象,即使這意謂著我要寫作的是個越界的地方。清津是北韓第三大城,一九九○年代中期它曾遭受最嚴重的饑荒打擊。此外,這座城市幾乎完全不對外國人開放。我很幸運,能遇到許多不可思議的清津人,他們條理清晰而且願意抽出時間接受訪談。《我們最幸福》這本書就是從這一連串訪談文章中發展出來的。
 
本書根據七年來與北韓人的對話寫成。我改動其中一些人的名字,為的是保護那些仍在北韓生活的人。所有對話均取材自一人或多人的在場陳述。我盡力求證我得知的故事,並且將這些口述故事與公開報導的事件相對照。對於我未親身造訪的地方,我的描述來自於脫北者的說法、照片與影像帶。北韓有太多地方外人無法得知,我不會愚蠢地認為自己所說的一切完全正確無誤。我希望未來有一天北韓能夠開放,如此我們就能親自印證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第九章 好人不長命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共產國家成長的人無法獨立謀生,因為他們總是期盼政府會照顧他們。但對於北韓饑荒的無數受害者來說,這種說法並非事實。北韓人民並沒有消極等死。當公共配給體系停止運作時,民眾被迫各憑本事填飽自己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