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貓是獅子的表親,是「新萬獸之王」,其數量正在爆炸;
無論溫馴或野性,宅居還是在外遊蕩,
都正逐步主宰自然與城市,文化和潮流趨勢;
就許多層面來看,牠們儼然成為人類的統治者。
事實是,我們對貓情有獨鍾。我們的文化──無論是網路還是實體世界──都被貓「瘋」潮席捲。明星貓咪可以出書、簽訂電影合約、募捐善款,人們搶著在其臉書粉絲專頁按讚,或付費在一群隨意走動的貓之間品味咖啡。我們承認自己愛貓,卻不甚了解牠們最初是如何走進客廳,跳上床鋪。尤其是,我們能從貓身上得到的利益非常少,牠們既不是稱職的警衛,也不會下美味的蛋,更別說成為坐騎。所以,我們到底為什麼養牠們,還養了幾億隻?
這道題目特別刁鑽,因為貓這種備受珍寵的動物,同時也被歸類在世界百大入侵種之列,背負著破壞生態系統、甚至造成部分瀕危動物滅絕的罪名。澳洲科學家形容,流浪貓對當地哺乳動物的危害,更甚於全球暖化或棲地消失。困惑的動物愛好者有時難以抉擇,到底該在罐頭鮭魚淋上法式酸奶油、用湯匙餵給貓咪吃好呢,還是應該鐵了心,永遠不再理牠們?
作者為著名科學記者兼資深貓奴,親身採訪數十位來自各界的學者專家,從加州天然瀝青坑中保存著一萬多年來的大型貓科動物化石談起,層層爬梳家貓與野化貓對於生態環境的威脅、以牠們為宿主的傳染疾病、TNR與安樂死的爭議,以及古埃及迄今的養貓文化、育種與販賣史、現代人貓關係,直到網紅人氣貓如何征服虛擬世界……娓娓道出人貓從敵對到共居屋簷下的奇妙過程。
---------------------
貓臉之下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
人類從吃素轉為吃肉,可能和貓有關?
我們之所以為貓痴狂,是因為牠們長得像人?
家貓是自己選擇了被馴化?
貓在中世紀是殘酷刑具,二戰後又成了情報金牌特務?
養貓不但無益身心療癒,還可能讓飼主病情加劇?
我們難以抗拒貓的吸引力,全因腦中的某種寄生蟲?
育種者的終極夢想,是培育出外表狂野但內心溫順的大貓?
備受爭議的TNR其實全是「貓囤積症」患者的一廂情願?
| 目錄 |
導 讀‧我們可能只是愛上了那個愛上貓的自己?/顏聖紘
前 言
第一章‧人貓大戰
第二章‧貓的搖籃
第三章‧家貓無用?
第四章‧吞了金絲雀的貓
第五章‧擁貓派
第六章‧電腦斷層掃「喵」
第七章‧潘朵拉的貓砂盆
第八章‧身世之謎
第九章‧稱霸虛擬世界
致 謝
參考書目
| 內容節錄 |
前言
二○一二年夏天,丹妮絲‧馬汀(Denise Martin)和她的丈夫鮑伯(Bob)到艾塞克斯郡的鄉間露營,該地位於倫敦以東八十公里,離雅緻的度假小鎮濱海克拉克頓不遠。當暮色開始籠罩營地,丹尼絲隔著篝火的煙霧瞥見某個不尋常的東西。這位五十二歲的工廠勞工決定翻出她的雙筒望遠鏡瞧個仔細。
「那是什麼啊?」她問丈夫。他也瞇著眼睛,打量趴在幾百公尺外草原上的黃褐色生物。
「一頭獅子。」鮑伯說。
他們觀望那頭野獸好一段時間,而牠似乎也在回望他們。牠的耳朵抽動了一下,開始清理身體,之後便悠哉地沿著一排樹籬笆走了。這對夫妻的反應很平靜,甚至泰然自若。
「在野外不常看到這樣的東西。」事後,丹妮絲向《每日郵報》如此表示。
營地裡的其他人可就沒那麼心平氣和了。
「天啊,那是一頭獅子。」丹妮絲的鄰居一邊用她的望遠鏡窺視,一邊喃喃自語。
「他媽的有獅子!」另一個男人尖聲叫道,然後衝向自己的露營車。
那隻大貓──謠傳和兩頭綿羊一樣大──很快地消失在夜色之中,恐慌隨之蔓延。鄉間平原上,群聚警方的狙擊手,動物園管理員也帶著麻醉槍趕來支援。直升機在頭頂盤旋,施展熱追蹤技術。整座營地疏散淨空,新聞媒體蜂擁而至,記錄這場大獵捕。英國的推特網站也被「艾塞克斯郡之獅」的新聞塞爆。
可是沒人能找到牠的任何蛛絲馬跡。
「艾塞克斯郡之獅」可以被歸類為「幻影貓」(Phantom Cat)的一種,或根據神祕動物學人士的說法,牠是一隻ABC(外星大貓﹝Alien Big Cat﹞)。和許多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同類(如「特羅布里奇之獸」、「哈林伯里黑豹」)一樣,牠屬於一種貓形幽浮、一種獵奇現象,在大英帝國的舊領土(如英格蘭、澳洲、紐西蘭)一帶特別常見。但事實上,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中,已經沒有大型貓科動物活動的紀錄了,甚至從來就不曾有過。
前述的這些幻影之中,有少數已被揭露為有心人的騙局,或真的是從圍欄脫逃的珍禽異獸。不過很多時候,這些自由逛大街的黑豹及花豹們,往往其實是我們更熟悉的動物:貓。貓家族成員除了尺寸之外,無一不像,也難怪常被人誤認。
「艾塞克斯郡之獅」的例子也一樣,幾乎可以確定牠只是一隻名叫泰迪熊的大塊頭橘貓。獵獅行動上演之際,泰迪的飼主剛好去度假了,當他們一看到晚間新聞時,立刻懷疑罪魁禍首就是牠。
「牠是那附近唯一又大又黃的動物。」他們告訴報社記者。
於是,這場獵遊鬧劇宣告結束。
然而,也許那群露營客並不是有遠視,而是有遠見。畢竟真正的獅子已不再是恐懼來源,很多人甚至開始憐憫那些可憐的動物(別忘了,當辛巴威的獅子塞西爾被一位從明尼蘇達州來的牙醫殺害取樂時,國際間響起強烈的撻伐聲浪)。獅子曾為萬獸之王,現在卻只能追憶當年勇,不再統治任何子民:目前僅有兩萬頭在幾個非洲保護區和一座印度森林裡苟延殘喘,仰賴人類貢獻的保育基金與慈悲心生存。牠們的棲地年年都在縮減,生物學家擔憂到了這個世紀末,獅子可能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與此同時,獅子有如弄臣般的小型表親,曾只是演化史上的一個註腳,現在卻成了一股自然力量。全球的家貓數量約有六億,這個數字是浮動的,每天在美國出生的幼貓遠比在野外出生的幼獅還要多。紐約市春天的小貓潮,數量甚至堪比野生老虎的總數。至於和家貓爭寵的頭號對手──狗──相比,前者與後者的比例已呈三比一,全球皆然,而且很可能持續攀升。一九八六年到二○○六年期間,美國的寵物貓數量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如今已達一億隻。
全球各地都出現類似的貓口爆炸,光是巴西一國,寵物貓的數量就以每年一百萬隻的速度攀升。在許多國家,豢養貓和暴增的流浪貓的數量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澳洲一千八百萬隻的野化貓與寵物貓比例,是懸殊的六比一。
因此,不論野性或溫馴,宅居還是自由,貓都正逐步主宰自然與文化、水泥與真實叢林。牠們掌控了城市、陸塊,甚至網路空間。從很多層面來看,牠們是人類的統治者。
也許,丹妮絲‧馬汀透過篝火的汩汩煙霧窺見了真相:貓是新萬獸之王。
此刻,事實明擺在眼前:我們的文化──無論是網路或非網路──都被貓咪「瘋」潮席捲。明星貓隻除了能簽訂電影合約、募捐善款,還能吸引好萊塢明星成為牠們推特上的粉絲。諾德斯特龍百貨公司的陳列架上,擺滿牠們精美的照片。牠們推出自己的流行副牌和特調冰咖啡,其肖像佔據整個網路世界。說實話,貓咪還負責監管整座咖啡館呢。貓咖啡館是種奇特的場所,客人付費在一群隨意走動的貓之間品味咖啡香,現今此種型態的咖啡館在紐約、洛杉磯等世界各大城市仍方興未艾。
然而,這些盲目的行為讓我們忽略了更為有趣的事物。雖然我們承認對貓咪情有獨鍾,卻不甚了解其本質,以及牠們究竟如何融入我們的生活,又為什麼能在住家裡外都發揮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更何況,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能從這段緊張的關係獲得的利益甚少,一切就變得更加耐人尋味了。人類慣於對家畜予取予求,期望這些靠我們吃飯的傢伙招之即來、馱運物品,甚至聽話地走進屠宰場。但貓既不會幫忙拿報紙,也不會下美味的蛋,或讓我們騎乘。人類只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地思索到底為何要養牠們,而且還養了幾億隻。顯然是因為我們喜歡貓──甚至愛貓。可是為什麼呢?牠們的祕訣又是什麼?
這道題目特別刁鑽,因為貓這種備受珍寵的動物,同時也被歸類在世界百大入侵種之列,背負著破壞生態系統、甚至造成部分瀕危動物滅絕的罪名。澳洲科學家近日形容,流浪貓對當地哺乳類動物的危害,更甚於全球暖化或棲地消失。在這座滿是大白鯊及南棘蛇的國度,澳洲環境部部長獨獨挑出貓,指稱其為「猛獸」。困惑的動物愛好者有時難以抉擇,到底該在罐頭鮭魚淋上法式酸奶油、用湯匙餵給貓咪吃好呢,還是應該鐵了心,永遠不再理牠們。
美國的法律也展現出同樣的搖擺不定:在某些州,家貓可以透過「寵物信託」合法繼承數百萬美元;而在其他地區,養在室外的貓會被視為有害動物。紐約市最近為了拯救兩隻流浪幼貓,關閉了其龐大地鐵系統的一大區塊;但同時,全美每年又都會定期安樂死數百萬隻健康的幼貓與成貓。談到家貓議題,矛盾之處比比皆是。
人貓之間的從屬關係在本質上令人困惑,或許也是為什麼長久以來家貓都會和黑魔法扯在一塊。的確,女巫的「魔寵」(familiar)的概念──同時含有親密及詭怪等意味──恰如其分地定義了被馴養的家貓。關於貓對人類展現出的神祕感,以及有時令人抓狂的魔力,也許巫術已經做了最好的解釋。不騙你,這類中世紀盛行的妄想症如今還有最新現代版本,經常會在討論到一種由貓傳播的常見疾病時浮上檯面。該疾病會寄生於人類的大腦組織,使思想和行為屈服讓步。
換言之,我們擔心自己著了魔。
我必須先主動招供,我一向就是走火入魔的那種人:我不光是有養貓,在我大部分的人生中,人們都會想送我畫了鬍鬚的烤皿,搭配同樣圖案的隔熱墊等這類禮物。大家也都知道我會用整套的貓咪圖案毛毯和枕頭套布置臥房,並在整本出遊相簿裡裝滿於地中海街頭隨拍的貓咪照片。我從「絕世美貓」(Fabulous Felines,一度有人謠傳它是全球最大的賽級貓商城)買過有血統證明的純種貓,也從收容所和街頭領養過流浪貓。這些事曾使我的個人生活及職業生涯面臨風險:我最近才得知,有位朋友的母親一看到我就特地繞過馬路避開我,因為她患有嚴重過敏;還有一次,我為了雜誌採訪一所知名草原田鼠研究機構,結果一位科學家默默地捻掉我毛衣上一根根的貓毛,以免味道嚇著他們研究的齧齒動物,進而干擾多項實驗結果。在自家的私領域,我在挑選地毯時,永遠只能從少數幾種顏色中抉擇,首要考量是要能掩飾貓嘔吐物的痕跡。
很少有人能說他們的生命是拜貓咪之賜,但我可以:我的父母曾發誓,除非他們能「訓練成功」他們的第一隻貓,否則就不生小孩(牠最終學會追著一顆軟木塞跑,他們覺得這樣就算數了)。我們家什麼沒有,貓最多。我妹妹曾經跑了六百四十公里,去一個愛狗人士家的浴室援救一隻驚慌失措的俄羅斯藍貓。很多人都知道,我媽在長途自駕旅程中,會把她的虎斑貓像毛皮披肩一樣掛在肩膀上,然後抛下目瞪口呆的國道收費員揚長而去。
由於貓在我的成長背景中是如此不可或缺的一環,我鮮少思考過窩藏這些小小的「極肉食動物」(archcarnivore)有多麼古怪,直到生了小孩。我在應付自己孩子的無情需索時,才開始察覺我這樣孜孜矻矻地照料另一個物種的脾胃和如廁習慣,似乎相當愚蠢,甚至有點瘋狂。我用懷疑的眼光打量我的貓,這些狡猾的小東西究竟是如何對我伸出魔爪的?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我都還是像對待自己的寶寶般伺候牠們?
儘管腦中閃現這些疑問,我卻有機會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待家貓。我的兩個女兒學會說的第一個詞彙都是「貓」。她們要求貓主題的服裝、書籍以及生日派對。對於學步期的幼兒來說,這些昂首闊步的小寵物簡直和獅子一樣大,跟牠們生活在一起,似乎能燃起對狂野世界的好奇。
「我想要跟露西和亞斯藍一樣。」其中一個女孩嘆道,她剛造訪過納尼亞的世界,現在正從窗戶看著鄰居的貓。
「上帝愛老虎嗎?」睡前,她們躺在小床裡問道,懷中抱著毛茸茸的貓玩偶。
所以我下定決心,要進一步了解這種動物,以及我們之間令人困惑的關係為什麼可以天長地久。說起來,我職業生涯的很大一部分都在為報章雜誌撰寫動物相關文章,幾乎跑遍地球,追蹤多種生物的真實面貌,包括紅狼和水母,試圖在這個人類統治的世界將牠們視為獨立的個體深入了解。但有的時候,最棒的故事題材就躺在你的腳邊。
那就是本書的亮橘色靈感來源──奇多──最愛待的地方。
奇多是我目前養的寵物貓,是從紐約州北部一處拖車公園領養來的。牠的老爸在那裡可能有跟浣熊打架的經驗,而牠本人在吃早餐前就重達九公斤,非比尋常的體型曾讓水電工一走進客廳就佇足讚嘆,也曾讓第四台人員用手機給牠拍照後秀給朋友看。貓保姆有時會拒接第二次工作,因為對食物異常執著的奇多,會搖晃著肥胖的肚腩追著他們跑。牠驚人的體積讓家中瀰漫著《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魔幻氛圍──你經常會好奇是自己縮小了,還是牠又變大了?
很難想像這個蜷在床尾的巨大可頌,竟屬於一個足以顛覆整個生態系統的物種。就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備受珍寵的家貓與掙扎求生的流浪貓或都市街貓沒什麼不同。不管有沒有主人,是純種貓或米克斯,住的是穀倉還是豪華大型貓跳台,牠們都是同一種動物。在被馴養的過程中,永久改變了基因和行為,即使牠們從沒看過人類也一樣。豢養貓與流浪貓經常雜交,相互支持並驅動彼此的存在。某隻家貓可能出生時屬於一方,死去時又屬於另一方,只有情境和語意學上的差異。
即使奇多看起來像是被拿走貓碗就活不下去了一樣,不過牠那股咄咄逼人、彷彿說著「馬上餵我吃飯」的固執勁兒倒是點出了一項重要真相:家貓是高需求動物。然而牠們既不是最聰明,也不是最強壯的動物,尤其和牠們的近親美洲豹及老虎相比時,更是如此。事實上,除了體型嬌小之外,牠們承擔著與其他貓科動物相同的體型呈現(body plan)和折騰人的高蛋白質飲食需求,而這兩種特質正是讓其他貓科走向滅絕的重要因素。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艾比蓋爾‧塔克 Abigail Tucker,資深科學記者,為美國知名博物館及研究機構聯合組織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雜誌《史密森尼》撰稿。其報導主題多元,從海洋發光生物、啤酒考古學,到吸血鬼人類學,無所不談,涉獵領域廣泛;作品曾入選《美國最佳科學與自然寫作文選》,並獲美國國家科學院肯定。《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群食肉動物不僅佔領沙發,更要接管世界》是她的第一本專書著作。
| 譯者簡介 |
聞若婷,畢業於師大國文系,曾任職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資深貓奴。嗜讀小說。譯作包括《虎丘情濃》、《沒有名字的人》、《蜂》、《沉默的情人》等等。
賜教信箱:michelle.translator@gmail.com
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群食肉動物不僅佔領沙發,更要接管世界
作者 | AUTHOR
艾比蓋爾‧塔克 Abigail Tucker
出版社 | PUBLISHER
紅樹林
書號 | ISBN
9789867885913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7/07/06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