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工具到創造者 AI 與藝術的一場探戈

 

《文化者》七周年之際,我們以 AI作為封面故事的主題,不僅因為它是最炙手可熱的技術話題(連財政預算案都預留 10億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更因為它正在顛覆藝術創作的本質與邊界。從生成一幅圖、寫好一個劇本,到譜寫一首交響樂,AI 的崛起讓人驚嘆,也讓人焦慮。這是一場技術與人性共碰的一場探戈,也是一次對藝術過去與未來的重新叩問。

 

AI 在藝術領域的應用早已超越了早期的實驗階段,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創作力量。2018年,由 AI生成的畫作《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在佳士得以43.2萬美元(336.96萬港元)的高價成交,標誌著 AI成為「真正」藝術品,「生成」了實際價值,這幅畫作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AI通過對數千幅古典肖像畫的深度學習,生成的一幅獨特作品。它的成功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向藝術市場傳統觀念的挑機。

 

OpenAl 開發的 MuseNet能夠生成多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從古典到爵士,從搖滾到電子。2020年,AI作曲家 AIV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irtual Artist )甚至被法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正式承認為作曲家,這一事件引發了關於創作主體與版權歸屬的廣泛討論。

 

在影像藝術領域,AI同樣展現了其強大的創造力。導演利用AI生成電影劇本、設計虛擬角色,甚至完成後期製作。2022年,一部由AI生成劇本的短片《The Safe Zone》在國際影展上獲獎,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對傳統電影創作流程的顛覆。

 

儘管AI 在藝術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但其崛起也引發了諸多關注與疑慮。還些問題不僅關乎技術的發展,更觸及藝術的本質與人類創造力的核心價值。

 

最明顯是版權與創作主體的模糊性。AI生成的作品究竟屬誰?是開發Al 的工程師、提供數據者、抑或AI 本身?這是一條哲學題。例如,當AI通過學習數干幅畫作生成一幅新作品時,這些畫作的原作者是否應享有部分版權?這只是冰山一角。

 

我們訪問了 2017年迄今不斷培訓AI藝術家的中國著名爆破藝術家蔡國強,當大家在談論未來 AI 會否有自由意志甚至人性,他逆向思維的觀察到現今社會,人類早已淪化AI化的人類;Bianca用Midjourey 重現城寨,能創造回憶經濟嗎?AI展覽策展人Isacc 與 AI 專家家明,談 AI 對藝術及未來的影響;還有數碼藝術家朱力行分享 AI的限制。

 

然後,我們最喜歡問,AI 會取代人類嗎?AI可以模仿風格、生成作品,但它無法替代人類的體驗與思考,還有情感的溫度。但未來誰知曉?或許有一天,人類的情感會逐漸被科技侵蝕,變得冷漠而機械化;又或 AI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情感」與「意識」。

 

《文化者》七年很癢,我們還是很想發問。

 

鄭天儀 Tinny Cheng

《文化者》創辦人兼總編輯
 

 

| 目錄 |


【封面故事】

  • 從火藥到數據 蔡國強的AI啟事錄 
  • 梁學彬、家明談A的局限與未來 
  • 人工智能重塑消失的城寨:BIANCA TSE × GREG GIRARD 
  • 朱力行:A只做低級工作 高級的靠人腦 
  • 「過化存神」藝術科技展 十組藝術家探索科技奇點怎改變藝術?

 

【專題】
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穿越絲路古今 
「率性」不離親兄弟法蘭西香港情 專訪 Sony Chan and Walker 

 

【法國五月】

  • 十三載文化情緣 林嘉欣與法國五月的藝術印記 
  • 鄭道鍊:策展過程就像「相親」
  • 巴黎歌劇院舞團首席Hugo Marchand:「我想為所有人舞蹈」
  • 疫後新常態 總經理 Xavier Mahé,催生跨地域的緊密合作 
  • 今年「法國五月 」重點節目
  • 五年修復,浴火重生的巴黎聖母院 

 

【專 訪】

  • 用香港IP探討宇宙命題 黃子華為自己破一場地獄 
  • 世界末日下煲一碗雞湯 許冠文:轉念把悲劇化喜劇 
  • 《破地獄》喃嘸顧問 梁俊師傅:喃嘸是勸導 
  • 舞台王者的筆墨舞台 郭富城在意與不在意之間 
  • 台灣雕塑家李光裕在紛繁俗世中保留「空性」
  • 抽象大師霍剛香港個展 

 

【熱 話】

  • 半世紀粤劇殿堂新光戲院熄燈 香港本土文化一大挫折
  • 久米美由紀《香港百貨》
  • 表演藝術文獻庫和保育 上 
  • 表演藝術文獻庫和保育 下
  • 90歲葉承耀醫生:明式家具價值在於人情味 
  • 從香港到亞太 L'ECOLE 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的五載流光
  • 戲劇大師賴聲川:做文化不能看數字!
  • 池上版「無處不旅遊」
  • 蔣勳師生與《金剛經》結緣池上 
  • 鬥米 :會向稻米吹奏 色士風的男人 
  • 金宇澄的《繁花》始於文字,終於繪畫 
  • 麥卓鴻:這作品是我最後的吶喊 
  • 《香港四徑大步走》導演Robin Lee 為首部長片苦剪三年 
  • 梁寶瀛:唔想做一個沉悶的大人 
  • 四十多歲才習畫的「小畫家」大師 陳餘生回顧展《明天會再來》
  • 建築師、貝聿銘兒子貝禮中:他的修行非常強大 
  • 宗薩仁波切:探索《十字路口的猪》深層意義 
  • Ménos 也無風雨也無晴 
  • 當音樂遇上罕有香水瓶:高世章琉璃之歌講述人類文明 
  • 行為藝術之母 Marina Abramovic 上海首辦個展 
  • 陰間喜劇《鬼才之道》導演徐漢強 
  • 曾國祥:《三體》是一面鏡
  • 黑澤清:日本電影的兩個趨勢 
  • 「南洋派對」很可能是近年香港最過癮抵死的樂隊 
  • 坂本龍一女兒 坂本美雨:母親比父親更天才 
  • 港樂50周年 寫一本書 

 

【特刊】

  • 黑國強 典亞藝博20年的築夢之旅 
  • 鑑藏背後的金睛火眼,黑洪祿曬珍品談藏歷 
  • 意大利畫廊的亞洲藝術情懷,專訪Rossi & Rossi 創辦人 
  • 亞洲珠寶穿金戴銀的詩意,專訪OLLEMANS 創辦人Sue Ollemans 
  • 雅藏蘊真趣,細膩見乾坤,專訪 Maria Kiang 
  • 當代藝術的香港足跡,專訪嘉圖現代藝術創辦人歐陽憲 
  • 松蔭藝術的當代文人之路,專訪松蔭藝術創辦人潘敦 
  • 手工漆藝牽引的香港情,專訪土壤文創創辦人彭碧翠
  • 典亞藝博點亮香港藝術學院新銳,專訪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葉思芬
  • 天字一號典亞藝博的幕後英雄高宗盈
  • 科技與傳統融合的「文創」之路,專訪鄭維揚 
  • 雙十年華 里程碑 

 

【觀 點】

  • 香港光影招牌守護者David Rule:霓虹燈是香港文化DNA 
  • Edward Hopper 與妻子相愛的故事 
  • 春風一吹想起誰?方大同 音樂星河中的夢想家
  • 張藝謀:年輕人是世界的未來《2049》以AI 碰撞非遺 
  • 《繁花》前傳也是寶總感情解碼,王家衛執導胡歌《偷心》MV 
  • 塩田千春 用線編織「顫動的靈魂」

 

文化者 七周年號 | The Culturist

HK$88.00價格
數量
  • 作者 | AUTHOR

    總編輯 | 鄭天儀 Tinny Cheng

    採訪 | 鄭天儀 何兆彬 鄭思珩 林丰

    撰文 | 鄭天儀 何兆彬 鄭思珩 林丰 馬如風

    編輯 | 鄭思珩 陳以璇

    攝影 | 李睿熙 Kelvin Ma 何兆彬 廖偉洛 朱小豐 鄭思珩

    影片剪接 | 李睿熙 Kelvin Ma 廖偉洛 朱小豐

    校對 | 何兆彬 馬召其

    美術設計 | 逍遙子

    項目經理 | 陳以璇

  • 出版社 | PUBLISHER

    The Culturist Limited

  • 書號 | ISBN

    9789887050414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