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e been absolutely terrified every moment of my life - and I've never let it keep me from doing a single thing I wanted to do."
— Georgia O'Keeffe
五年了,從未想過當初玩票式按下鍵盤掣讓「文化者」橫空出世,眨眼我們已渡過了五年光景。由2017年至2023年,「文化者」與香港一同經歷了最跌宕起伏、驚濤駭浪、烏雲密佈的1800多天,比達利的畫更超現實。
疫情三年,像一個無形風暴,籠罩每個人心中,唯一能預測是未來無法預測,只能沉着面對或應對。世界停頓,但文化者」仍堅持一天至少一post,有時更是我們自家製的錄像,因爲大家work from home、留家抗疫,更需要心靈補品,藝術是治療的藥。
凡高(Vincent van Gogh)有句名言:「偉大的事情不是一時衝動能夠完成的,而需要一系列小事的累積才能實現。」 (Great things are not done by impulse, but by a series of small things brought together.)
在偽文化網站、內容農場湧現、AI都在寫稿寫詩之亂世,「文化者」在自負盈虧、沒有金主支撐下我仍深信,成功是努力比同別人做好一點點的總和,而累積的堅持最終總有回饋。
過去一年,「文化者」團隊務實工作之餘,也作了不少新嘗試。
除了當不少文化活動的傳媒夥伴,我們繼續策劃了多個展覽,包括與「顯影 PhotogStory」共同籌劃的邱良紀念展《百變香江》,重現舊生活點滴;葉蘊儀首場個人藝術展覽《線線•私語),以藝術向巾幗致敬;香港藝術家迪嘉(Tik Ka)睽違五年後的個展《望著天一片⋯⋯》,藉由尋覓曾經令我們悸動的臉孔,抗衡急促改雙的時代。另外我們亦在今年首次參與出版,替廣彩藝術家林斷山明推出新書《尋道問藝》及舉行個展,回顧香港精彩的廣彩歷史及其工藝價值。
「記錄這兩年發生的事。」關錦鵬和張繼聰不約而同地說的這番話,彷彿道出疫後電影創作人的心聲。在這香港電影復甦之年,鏡頭照見疫後彼此的內心與社會。重新在大銀幕前相見的觀眾們、新題材新導演的百花齊放,在在開關電影的「窄路」,在影壇烙下多部「攻心」之作,又如「百愛天后」鄭秀文「入五」之時卸下過去的金鐘罩,無償參演導演賈勝根的處男作《流水落花》,不求突破但求做好角色,卻從中找回自己。
城市巨輪之下,每次突如其來的告別總格外令人惋惜。「捉緊時間——不要再等十多年,充分利用這個好地方,別要將其浪費。」去年年初,分域碼頭連同海軍商場關閉,近70年的歷史隨之告終;志記鎅木廠面臨收地,碩果僅存的工種亦劃上句號。在這以外,今年還寫下多篇悼詞,見證多間小店與歷史地標燈滅人散。無法捉緊時間,但願能以文字和鏡頭紀錄昔日風光。
幸而,隨疫情而起伏的動蕩日子,仍不斷看見新的創作湧現。「展示自己最真誠的作品,就是世界共通的語言。」畫家黃進曦的一句話,也是許多藝術家持續投身創作的原因。於是林偉而在疫下閉關,畫下想像國度;林嵐透過物料講述香港故事,坦言「我做到死了,但我死都要做!」;與Dear Jane和陳蕾在艱難的時勢談愛,又聽per se以音樂面對末日。
卸去濃妝華衣的天后鄭秀文的「入五」感言真摯動人,她與新導演賈勝楓在電影《流水落花》的訪問講出了許多香港心聲,成爲了《文化者》年刊的封面故事。
香港的故事尚在延續,走向何處,就看每顆微小螺絲如何築構自身的故事,拼合出整個時代的圖景,希望得到你的支持。
鄭天儀 Tinny Cheng
「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
| 目錄 |
封面故事
- 蟬蛻 鄭秀文:「要做好,不是要突破!」
- 新晉導演買勝楓:拍感人而不煽情的人間風景
- M+大展全面回顧草間彌生 策展人:藝術是她的生存方式
- 巴黎直擊 波點獎香榭麗舍大道 草間彌生巨人「爬牆」、櫥窗畫畫
- 日本人眼中的草間彌生
電影
- 大時代下的電影藝術 關錦鵬:好好紀錄這兩年發生的事
- 《窄路微塵》專訪 壞時代仍要掙扎相伴 張繼聰、袁澧林談狹縫下的出口與自處
- 90後電影狂迷創「頁」出書 MM@Moviematic:擺渡受傷靈魂
- 告別影壇作《裸族》雲翔談生前身後事
- 韋家輝十三年磨一劍 邪惡的魔鬼愛扮天使
- 朴贊郁御用編劇丁瑞慶《分手的決心》湯唯內心承載着很多秘密
「法國五月」專題
- 法國五月專訪文化大使的十年印記 林嘉欣:「每年一次被心靈洗滌」
- 巴黎專訪 當代編舞大師的多元宇宙 Christian Rizzo:愛情不需要任何技術支援
- 五月飛花 三十而立
視覺藝術
- 畫足全港最長麥理浩徑 黃進曦:香港風景不會輸其他地方
- 葛民輝式公屋美學 向匠人精神致敬的Cookout藝術展
- 從酷兒藝術觀照自身一個「非常香港」的LGBTQ+展覽
- 女兒眼中的漢學泰斗饒淸芬:「望傳承饒公治學精神」
- 由收藏家到藝術家 林偉而:疫下閉關 畫出柳暗花明
- 爲九龍皇帝追數 MC仁、徐家健做全民NFT實驗
- 馮永基、徐子晴、侯穎賢出書 寫香港建築背後的「世一」
- 藝術家朱興華:每幅畫都是我的日記
- 林嵐:我要觀衆死過翻生 以不同質感轉化香港故事
- 葉蘊儀首場個人藝術展覽《線線•私語》勾畫眞實自我
- 末日將至你想起誰?古本森《末日亭》細聽着電話亭背後的最後一通遺言
- 從QUEER的掙扎尋世界本質 《WOMEN我們》探問二元外的可能
- 楊學德《今天不唱情歌》以幽默想像重構城市回憶
- 抽離直面香港記憶 當黑暗夜空成「日常」
- 與V&A博物館、6時裝設計師跨世代合作 張叔平:把美學概代化成實體是有趣挑戰
- 居英藝術家迪嘉個展《望著天一片⋯⋯》以新作叩問:處境變 價值不變?
舞台
- 《修羅殿》90分鐘一人分飾6角76歲羅家英:守住舞台也要改變
- 三人行必會鬧交 秋生朱康講藝術笑人生
- 「無眼睇」不如與慾望共舞 曾景輝:想像影響身體特質
- 從舞蹈中重拾生活情感與城市記憶 衛承天:芭蕾舞是屬於當下的事情
音樂
- 情歌蛻變三部曲 Dear Jane之愛情哲學
- 憶哥哥、梅姐、陳百強親授舞功 何超儀重塑Disco光輝
- 藍奕邦歌曲拒被標籤 病態社會中尋求自主
- 湯令山:我是賜鐵花生命的豪雨 處男演唱會沙漠爲題
- 陳蕾新作《下流社會》談沒有「愛」的二三事
- 十年per se以音樂會迎末日 在絕望興衝突中尋共存之道
- 音樂背後的城市記憶 C AIIStar樂迷回溯曲中時代符號
- 以香港作爲亞洲首演之地 奥林斯基:音樂給予我自由創作的空間
- 無極的境界 太陽底下事物也如一
- 《方丈尋根記》眞•有血有汗 劉以達親述方丈是如何煉成
保育傳承
- 海軍商場淸拆前夕 訪尋半世紀歴史證詞
- 志記鎅木廠 巨輪下香港最後一個木園
- 香港故宮開幕 部分珍貴文物只展一個月
評論
- 60變法黃子華《飯戲攻心》120分鐘的安多酚放題
- 寫在坂本龍一「最後」音樂會之後 Live/Life的意義是呼吸
文化者 五周年號 | The Culturist
作者 | AUTHOR
總編輯 | 鄭天儀 Tinny Cheng
採訪 | 鄭天儀 鄭思珩 余靖 陳恩慈 Kurt Lee 關卓懷 馬如風
撰文 | 鄭天儀 鄭思珩 余靖 陳恩慈 Kurt Lee 關卓懷 馬如風 陳行 何兆彬 黃子翔 佟傑
編輯 | 鄭思珩
攝影 | 鄭天儀 鄭思珩 余靖 陳恩慈 廖偉洛 Kurt Lee 關卓懷 黑羊 古本森 陳昶達 朱小豐
影片剪接 | 余靖 陳恩慈 廖偉洛 Kurt Lee 黑羊 古本森 陳昶達 朱小豐
校對 | 鄭思珩 陳嘉瑩
美術設計 | 古本森
出版社 | PUBLISHER
The Culturist Limited
書號 | ISBN
N/A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