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業不是放煙花
歲月匆匆,轉瞬間《文化者》已階供焉太家走過六戴光陰,見證著這個時代翻天覆地的變遷,每日累積着一絲絲亂世風華。
年年搞盛事、月月放煙花、日夜都繽紛,是否就等於一地文藝事業蓮勃興旺?學藝術家 Christian Boltanski話齋:You can tell the truth more truthfully than with the truth itself,你知我知、唔駛問阿貴。文化事業從來不是放煙花的形象工程,像紫砂茶壺的玉潤包漿,靠泡養摩娑、時間積累而煉就,孵化需時、沒有捷徑,絕不能像波仔飯盒一叮即食。
聽說「九運」進入眩目璀璨的年代。做文化似乎有運行,即見整個香港「忽然文藝」起來。三月的藝術大爆炸是梗局,連平時銅臭商家、屋邨商場都一年四季文藝掛帥,很快連吃個「黯然銷魂飯」都推出沉浸式體驗加5蚊。
有人清醒,有人迷茫。
「不要什麼都做,要做就每樣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來。」記得在台灣跟傳奇商界人物嚴長壽聊到文化發展,他脫口就拋出關鍵。嚴長壽當年見台灣一窩風流行湘菜、川菜獨缺正宗杭州菜,就花幾年時間三顧草蘆請「香港天香樓」飄洋過海到台北,派師傳到香港拜師學藝,一方面將台灣食材融入原本菜色,同時在味覺與視覺上做出時尚的變革,卻不忘杭州菜文化中「淡中有味、餘韻無窮」的精神,最後憑推陳出新的東坡肉、千炸響鈴、龍井蝦仁、叫化雞、佛跳牆、火胴神仙鴨、蟹黃魚翅等菜式來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美食家慕名跨海而來。
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才是值得投放資源勘探的寶藏,而非人云亦云的追隨乍現曇花。我們不一定要搶Taylor Swift來開演唱會、美斯來「射波」,「評彈」是江南生活的窗口;「崑曲」是古老戲曲及美學的結晶;芭蕾舞是肢體線條審美精髓;八九十年代百花齊放的港產片不就是世一風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中心,香港的美食、電影、建築、表演都能滲透自家本色。
疫後復常的日子,《文化者》銳意增強內容,因而有更多難忘的採訪經歷。像今年的封面人物藝術家奈良美智,就耐心地跟我們分享了作為「身價最高的日本藝術家」是如何煉成的。「當我做出比我預期更好的作品時,我會感到非常自信。那不是向人展示的自信,而是感覺自己存在是有理由而獲得的自信。」奈良一矢中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先滿足自己、才能打動別人;為迎合市場而做的,那叫商品不是藝術品。
同事們走訪建築保育界,記錄一直守護我城的人,嘔心瀝血寫成20多頁的「香港建築保育的人和事」專題;還有「霓虹交匯」(Tetra Neon Exchange)創辦人David Rule一句:「將用餘生保衛香港夕陽霓虹燈,不讓香港熄燈。」認真蕩氣迴腸。
我們難得跟92歲的前衛diva潘迪華姐姐聊人生,得到她醍醐灌頂的宣言:「我未必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但至少可以不讓世界改變我。」還有紀錄片《萬里千尋)的導演張偉民,花了12年遍尋張大千平生自我放逐、尋找桃花源的故事。率性代表一定是烈女何超儀,談上流社會被欺凌的過去:「每天捱不同的批評至少熬幾十年,熬到麻痺了已經不當一回事,就可以埋頭苦幹做自己的事。」
為音樂奮門大半生的「方丈」劉以達,希望大家重新認識他創作的音樂。自謔從來不跟潮流的歌手陳蕾,就從日漫中找到「念能力」通過歌曲與大眾分享。一生一心的梁朝偉在全世界鏡頭前向香港示愛:「我慶幸在香港長大。」這些來自香港的聲音,擲地有聲。
六年開來,《文化者》 在每一位讀者、客戶、合作單位支持和鼓勵下成長。在清晨呷第一杯咖啡,遷是日落欣賞餘暉時,我們都努力帶來優質、有溫度的内容。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希望我們為大家提供一個寧靜的角落。
鄭天儀 Tinny Cheng
《文化者》創辦人兼總編輯
| 目錄 |
COVER STORY
- 奈良美智:自由是我選擇生活的方式
- 奈良美智談Punk Rock、民謠、宮澤賢治:「我的終極目標」
- 特稿 奈良美智的結他女孩
- 大型回顧展悼念抽象大師蕭勤 策展團隊:「他沒有離開過」
FEATURE
香港建築保育的人和事
廢墟篇「這裡,曾經有人」
青洲記載越南船民逃港史廢墟導賞就 Upcycling!
藝術家 Daphne 廢墟變創作認識香港
民間篇 他們一直在記錄民間民間記錄 尚未完場
跑村校 用校歌記載香港鄉村史
老外留港 成立民間香港史檔案庫
學者篇 香港建築保育政策 追上時代嗎?
高添強 不是讀歷史的香港歷史研究者
Tris Kee 最愛工廈實用美
保育建築師 Edward Leung保育不是形象工程
重現香港璀璨風景 霓虹招牌保育者 David Rule:「憑己力不讓香港熄燈」
夜繽紛VS夜熄燈「美都餐室」霓虹招牌卸下 一代榕樹頭風景落幕
INTERVIEW
- 華人幾何抽象藝術先鋒——霍剛 香港首次個展 創作歷程回顧
- 慢燉八年音樂劇《大狀王》詞人岑偉宗:苦苦經歷割肉過程
- 難忘朴贊郁的分鏡藝術 湯唯初涉出版界:「我還沒做好分手的決心」
- 趙式慶 嶺南武術教育試驗《虛/實》三大拳種 武舞合一梅艷芳逝世20周年 念絕代芳華 劉培基:「我對她惡,但沒有辜負對方」
-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如魚得水的孤獨
- 中環鏞記重現「射鵰英雄宴」金庸X蔡瀾 天馬行空菜式躍然食桌
- 藝術節「無限亮」文化共融的跨界實踐 總監錢佑:「無意賣慘,重視溫度與角度」
- 經典重演一票難求的芭蕾版《大亨小傳》紙醉金迷美國夢搬上舞台
- 烈女進行曲 何超儀
- 大坑小城 細味20件社區藝術 藝術家杜煥:手紮天后廟當代瑞獸
- 南韓原創「The Painters 塗鴉秀」襲港 第一代「畫家」變監製
EXHIBITION
- 怡和大廈 50週年 千千圓窗窺望中環變遷
- Cover 唱片Cover的人 林海峰:畫畫與跑步一樣治愈
- 退休後習畫有成 83歲麥羅武以藝為善
- 阮玲玉啟發瘋狂作畫 鋼琴家王致仁聽得見的畫
- 三星堆博物館長 雷雨:目前只挖掘出千分之二
- Daniel Brush 生命中最重要兩個人「他以想像力和光寫詩」前衛展覽呈現 Diva 如何蛻變 93歲潘迪華:不讓世界改變我
- 從萬件文檔轉化成跨媒體 展出名導楊德昌紀念展
- 村上隆京都大展開幕 人潮蜂湧 170件最全作品矚冷 由超扁平到NFT
FRENCH MAY
- 藝術狂熱份子 林嘉欣 引入法式精緻
- 霹靂交響樂 Breakdance Symphonic 指揮界巾幗不讓鬚眉的Zahia Ziouan
- 向七、八十年代致敬 法式爵士搖滾 Thierry Maillard X包以正 X 何卓彦
- 瞬影留芳 Eternity in Transience
MOVIE
- 《白日之下》還原殘疾院社人間煉獄 簡君晋:確信電影有改變世界能力
- 余香凝 白日之下,過去之前
- 在詩與生活裏保持真我 許鞍華拍紀錄片《詩》訪尋香港詩人
- 浴簾縫西裝 垃圾變奇景 還原夢工場「無中生有」的港式機智
- 《韓戲逼人》演瘋狂導演 宋康昊:現實封了當導演的門
- 柯震東首執導演筒 記一夕青春殘酷密語
- 漂泊中建立生命 連繫張偉民攝製12年 遍尋張大千足跡
- 導演陳詠燊「觀眾唔係想笑,係想快樂。」
- 電影監製李烈:「拍戲的時候,我給你鞠躬都可以」
- 《玫瑰的故事》4K重映大銀幕 導演楊凡:亦舒指定要張曼玉執信「天有眼」不是戇居《毒舌》編導吳煒倫:呢幾年全世界都錯X曬!
CRITICS
- 一生一心梁朝偉:「慶幸在香港長大」
- 尤倫斯夫人被繼子殺害 槍聲背後 回望「中國當代藝術」推手之路
- 西班牙博物館反轉 展示畫作呈現藝術的「背後故事」
- 林青霞的終身成就「即使年過花甲,敢做的夢和不敢做的夢都有機會實現。」
- MidJourney 訓練生成式AI 16,000藝術家名單流出
MUSIC
- 曾自問是否不合時宜 陳蕾——我從來不跟潮流
- 銷情不佳 仍繼續做夢 等香港有輸出音樂的一天
- 劉以達繼續「尋根」回眸數十年音樂路上日月星辰
- 智利獨臂結他手Andres Godoy 單手彈奏生命樂章
- 陳凱詠Jace 冰河時期 帶回來的蛋《Hatching》
- 染污之後、淨化之前洪嘉豪的「水」系人生
- 本地獨立樂隊eli新曲《歿》以音樂影像悼念已故恩師陳匡榮(大飛)
- 是坂本龍一的「錯」……臨終委託兒子向後世呈現一個怎樣的自己?
文化者 六周年號 | The Culturist
作者 | AUTHOR
總編輯 | Tinny Cheng
採訪 | 鄭天儀 何兆彬 Candy Chin 鄭思珩 蔡詠愉
撰文 | 鄭天儀 何兆彬 Candy Chin 鄭思珩 馬如風 蔡詠愉 熊天賜 陳行 佟傑 月巴氏 Apus
編輯 | 鄭思珩 陳以璇
攝影 | 何兆彬 古本森 鄭思珩 余靖 廖偉洛 陳樂恩 蔡詠愉 熊天賜 朱小豐
影片剪接 | 古本森 余靖 廖偉洛 朱小豐
校對 | 何兆彬 馬召其
美術設計 | 古本森 陳景文
項目經理 | 陳以璇
出版社 | PUBLISHER
The Culturist Limited
書號 | ISBN
N/A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