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被聲嘶力竭的吶喊蓋過,挾回日常,假裝如此依然很好般繼續生活
並隨戛然冷寂的潮散消去焦點,漸次潰爛,我們變得憂傷且憤怒。
台北文學獎年金入圍、台積電文學賞得主
梁莉姿 小說集******
「因為,光,不是意義本身,追光的行動,才是意義所在。失蹤的日曆終將不復重返,但每一張行動者的新日曆,每一次薛西佛斯的行旅,都會在城市銘刻下來。」
******
——楊 翠,在落滿霉粉的城市,撥尋一隙光,本書推薦序
在追求民主自由的路上,投入者或旁觀者,必曾蒙受的傷害。
不獨是肉身對抗暴力留下的痕跡,亦非壓逼下的創痛,是同行者間,幽微曖昧的衝突與矛盾,漸積存成個體的憤怒、失望、罪疚、無力感,滲入個人日常。
由此,在激昂的口號下,仍須扣問,每個背景、身分、階級、性別迥異的個體,是如何於運動中被抹消與犧牲。
好評推薦
任俠,香港電影《少年》導演
李屏瑤,作家
房慧真,作家
珂拉琪Collage 家權
胡淑雯,作家
張潔平,Matters平台及飛地書店創辦人
鄧觀傑,小說家
韓麗珠,香港小說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目錄 |
推薦序:在落滿霉粉的城市,撥尋一隙光 /楊 翠
推薦序:分岔的風景 /李智良
導 讀:夏至冬的徐行:讀《日常運動》 /童偉格
輯一、運動日常
新城市
V煞列車
Life During Wartime
阿妹
皮肉版圖
輯二、日常
熊貓
輯三、日常運動
最後一課
外面
Be Water
Be a girlfriend
跋、我們沒有結局
| 內容節錄 |
皮肉版圖
有時在無望的煎熬中,做好三菜一湯,待寧悅回家後二人若無其事共進晚飯,如尋常母女;有時也會在這種過分憂懼的費勁中分外疲累。譬如這天,一大清早開始工作,人漸睏倦。半小時後鏡頭尚停留在示威者於各處與警方對峙,畫面無聲,如電器舖內陳列的展示片段一樣重重複複,催眠一樣,遂躺於沙發睡了。
浴室傳來的沖水聲教她惺忪醒來。飯桌上有兩碗過橋米線,配一客尖椒皮蛋。寧安心稍舒寬,慰喜吃起來,是母女倆都喜歡的麻辣湯底。一轉頭卻見遠處墨綠色背包沾上一片沉色的漬。
暗褐,乾透。不知是食物醬汁抑或其他,她未有細想。
電話在檯面震動,寧安瞥了一眼,把皮蛋送進口,一用勁嚙中椒頭,辣得滿臉漲紅,連連咳嗽。
水聲止了,寧悅邊抹頭髮邊替母親倒水。很快把女兒從頭到腳打量一遍,確認沒有傷口——至少看起來沒有,寧安靜靜把水喝完。
二人吃米線時很靜,她本想唸女兒應先吹乾頭髮,吃飯時不該滑手機,會消化不良。然寧悅基本上沒怎麼吃過,邊握筷子邊打手機,眼神急切,毛巾從頸間掉到地上也不察覺。收拾餐桌時,另一碗米線尚剩下大半,寧安捨不得丟掉,放進冰箱。洗完碗,拿出風筒,替女兒吹頭髮。從前她留長及背,打理得宜,亮麗如烏鴉羽毛;近月剪短及頸,少有塗揉護髮品,摸起來硬而扎手。
跟前的女孩,曾孕於其體內,小如肉瘤般親密存在。彷彿恍神剎那,已與之對坐,進食相同食物,卻拒絕與自己分享任何想法。髮未乾透,寧悅坐不下去,甩甩頭,跑進房間開電腦,不忘關門。
幼幼的髮像沾油的繩,一下子自掌間嗖忽抽走,彷彿到了很遠的地方。
寧安翻出近半小時前訊息,終於回覆:「現在才有空,還想見面嗎?」
他們剛進房,小教授已從後環抱住她,輕拂後頸長髮,靠近鼻端,索吸其幼滑肌膚,淺淺呼出氣,教她敏感得張起疙瘩。他說,他想她,想念著她。寧安無法分辨這是情話還是真話,無法思考,畢竟他的舌尖已掂上耳朵,微濕舐弄耳廓。最怕他這樣。全身抖過一陣顫慄。就在將要轉身熱切吻他時,她忽然從他的臉龐、身體、臂間,聞到一股淺淡卻刺鼻的氣味,像她喜歡吃的過橋米線,小辣的難受,不太嗆人,但喉間總會癢癢,像那墨綠色背包發出的味道。
寧安非常恐懼,她不要知道氣味的來源。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梁莉姿,生於一九九五年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寫詩、散文及小說,著有小說集《住在安全島上的人》、《明媚如是》及詩集《雜音標本》。曾獲文學獎多項,包括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等,以及第十四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另參與新加坡作家節。作品散見《字花》、《虛詞.無形》等。
二〇二一年獲第二十三屆「臺北文學年金」獎助計畫入圍及第六屆台積電文學賞。
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研究所(創作組)。願想繼續書寫香港。
日常運動
作者 | AUTHOR
梁莉姿
出版社 | PUBLISHER
木馬文化書號 | ISBN
9786263141728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06/01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