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經年以來,花墟生態流轉不斷,彷彿暗指這城的權力游移,亦側影庶民耕耘的韌性與生命力。扎根旺角花墟,我們以書店為座標,虛實相輔地述說一個關於花墟的香港故事。趕於花卉凋謝之先,讓種子化身成文字,對抗遺忘,記錄這個尚未消亡的城市花圃。

 

  《根莖葉花》盼能重新梳理零散的文獻,為花墟的故事留下堅實的紀錄,同時以文學創作的部分,填補那些檔案未能觸及的情感經驗。我們相信,唯有兩者並行,方可呈現出更為飽滿的社區面貌。全誌共分為三輯:〈植卉盛放時,鬧市夾縫間的花墟〉聚焦於花墟的歷史及現況,考察箇中變遷;〈活化前後,新舊交錯的唐樓群像〉細說墟旁太子道西戰前唐樓的故事,探問歷史建築及活化計劃的意義;〈變與遷,依傍此墟的城市規劃〉稍微拉遠至墟市外圍的警察會球場與旺角大球場,以至墟內的水渠道與園圃街雀鳥公園,歷來的流變,如何形塑著各人的生命?油旺重建的計劃,又將為花墟帶來甚麼轉變?以墟市為中心,我們希望能帶領讀者逐步走遍花墟社群,於街巷遊歷,從歷史探索,以創作分享經驗情感,最終以想像,為未來建構一個更為美好的花墟。

 

  坊間響起重建的警號,為花墟命脈添上未知之數。祈願此誌能在讀者心中播下種子,縱使他朝花墟被連根拔起,我們仍有一書憑證,栽植即將遺失的社區記憶。

 

推薦語

 

《根莖葉花》,從書名到內容,都是我心目中,最理想、最希望讀到那種地方書寫的形態,強調形式的多樣、切入的空間元素盡量窮盡各組成部分、議題關切多種生活的尺度,還特別強調城市的變動不居。像談花,要摸出造就花的不同部分,也要記得,其實沒有「花」,只有flowering,諸多元素構成了眼前所見的。

──黃宇軒

 

植物生死有時,離水離根便無法久存,然而花語綿長,梁莉姿、盧卓倫、勞緯洛、李日康、陳苑珊、黃怡、李昭駿、余婉蘭八位文學作家以花寄意,以地貌作敘,在考據與歷史間添足了細膩的情感,一枝花裡看到世界、看到過去,也看到人以花言情,畢竟有時候送花,所求的不過借寂靜之文,傳遞語言之外的各種美意與傷感。

 

花墟的未來仍是未知之數,近年的活化騎樓計劃,精緻的精品花店與時裝設計進駐花墟,到底會不會成為另一個仕紳化的地域,或者像雀仔街那樣被圈劃起來,但植物最讓人嚮往的,不就是其向陽而生,生生不息之姿嗎?

──洪曉嫻

 

| 目錄 |

 

推薦序

黃宇軒/書寫地方,就是書寫無窮的軌跡與相遇
洪曉嫻/生死有時,花語綿長

編者序

播植文字

 

一:植卉盛放時,鬧市夾縫間的花墟

離水/梁莉姿
界限處的花墟,流變不斷/吳騫桐

開叔的新年/盧卓倫
農民告別花墟時──本地花農口述札記/吳卓恆

在花墟道尋找張愛玲/勞緯洛
傳統花店的手紮花籃──訪悅軒花藝/陳子釧

 

二:活化前後,新舊交錯的唐樓群像

不在場證據/李日康|
太子道西唐樓群:「活」出來的空間/陳子釧

雌花妄想/陳苑珊
隱身花墟騎樓底,報紙檔難敵報業式微──訪明記書報社/馮曉彤

饋贈開花植物生殖器之必要/黃怡
新式花藝店:走一種屬於自己的風格──訪​​Vaudeville and Burlesque/馮曉彤

 

三:變與遷,依傍此墟的城市規劃

球場上的人/李昭駿
由花墟球場到旺角大球場,回望香港足球史/黃仲廷

鳥局/余婉蘭
油旺重建即將抹滅一切?花墟增建水道公園的危機──訪本土研究社/吳騫桐

 

| 內容節錄 |

 

界限處的花墟,流變不斷

——吳騫桐

 

說到「花墟」的俗稱,活在二十一世紀的香港人多半想起界限街、花墟道、園藝街、園圃街與太子道西之間的那個街區,四周全是拔起的石屎大廈,公路横錯,街道卻詭異地擠滿各式綻放的瓣葉枝條——錯覺以為是自古流傳下來的舊俗,但仔細想來,九龍區內冒現的花墟,身世如謎:為何專門擺賣花卉的墟市,百多年前會於界限處扎根?

 

二十世紀開始前,若現如影

 

一切須由「墟」說起。昔日的香港村落,自給自足以外,亦會相互交易漁農產品,人口較密集的地方因而形成了一個個周期性墟市。據康熙十七年(1678)《廣東新語·地語》定義:「粵謂野市日虛。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滿時少,虛時多,故曰虛也。」熱鬧景象只在特定時份出現,更多時候無有實體,流動如水。那種虛相。如同最早期的花墟,沒有舖位,不過是緊挨著九龍界限線的一處地攤。入夜擺賣,天光即散。

 

供應源自需求。香港原是華南邊睡、面積僅三百六十五平方英里的海島,人煙稀少,居民亦多為漁農,對花卉需求有限。十九世紀略具規模的花市,盡其量不過是農曆前夕販售應節年花的各墟農攤。花墟的雛形,還待香港開埠之時。

 

有說,這城花業萌現是因英人喜愛花。自一八四二年清廷簽訂《南京條約》把香港島割予英國後,維多利亞城內,雅俗之地確實皆散滿花朵。如同雲咸街與倫核士街,便成為了花市恆常駐留的「賣花街」與「擺花街」;石梯上延綿聚疊帶挈花檔,擺賣切花與花圈,招徕著那些前赴「香港會」社交的外籍洋人,或到附近西洋妓寨尋芳的嫖客(見圖1)。

 

而與維多利亞城一海之隔,九龍花墟的出現,亦同緊扣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殖民進程。決意開拓香港島對岸作軍事屏障,一八六〇年十月,戰後英國再次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割讓界限線以南的九龍半島。現實裡,為處理稅務與走私問題,那虛線被築成了一條高約二百五十厘米的竹籬笆,從東至西,接連起由盎船洲横跨九龍寨炮台的邊關。推想,緊隨南半英界急速發展的城市開發,澳門、廣州等地遷港人口連年躍升,華洋居民對花卉的需求有增無減;開放民眾往來的界限關口,也因而成為了鄰近華界農民在城區批售花卉的交易點。

 

這個最早期的九龍花墟,約莫位於九龍塘西南、界限線旁的山邊空地(見圖2)。為甚麼是那個位置?答案或只能從消逝的古村落嘗試尋探。據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修的《新安縣志·地理志》,十九世紀初,九龍散居著由廣東南遷的客籍村落;依沿土地肥沃的塘邊,且貼近畢架山下流的天然河坑,這些農村皆開墾出大片耕地,務農為生。因應十九世紀末殖民地對花卉的需量,九龍塘、長沙灣城等地農村漸在耕地以外開闢花圃,種花為業(見圖2)。吳昊在《回到舊香港》一書便追溯,為免鮮花在烈日暴曬下殘謝,其時花農常在日落後七時過英界開市,以趕及晚上九時閉關前收檔回家。

 

儘管一八九八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九龍半島界限線以北納入租借地,再無兩地界之分,但就地種花賣花,那處聚集了愈來愈多本地花農、進口花販與過海採購的買家。那時候的花墟,實際景貌如何?入夜墟又是何時變成天光墟?無從得知。二十世紀開始前界限處花墟在這座城市的記憶裡,僅若現如影。

(未完待續)

 

| 編者簡介 |

 

閱讀時代 Hong Kong Book Era

 

這是猛風吹拂的時代;這是需要閱讀的時代。

2020年,「閱讀時代」進駐旺角花墟,成為這城一間小小的樓上書店。彷彿風鈴草,搖曳,既逆即順,向人傳出柔韌的無聲之語。

Email: enquiry@hkbookera.com
Facebook/Instagram: @hkbookera

根莖葉花──花墟的記憶與想像

HK$16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作者(創作部分): 梁莉姿、盧卓倫、勞緯洛、李日康、陳苑珊、黃怡、李昭駿、余婉蘭

    作者(紀實及訪問部分): 吳騫桐、吳卓恆、陳子釧、馮曉彤、黃仲廷

    受訪者: 信芯園、悅軒花藝、明記書報社、Vaudeville and Burlesque、本土研究社

    顧問:何杏園

    編輯:吳騫桐、陳子釧、陳家朗

  • 出版社 | PUBLISHER

    策劃及出版:閱讀時代 Hong Kong Bookera

  • 書號 | ISBN

    9789887650607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10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