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經典著作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探討「極權」最重要的一本書
成書70年第一部台灣本土的繁體完整譯本
評斷當代事件最重要的政治尺度,
就是它是否為極權服務。
《極權主義的起源》是極權主義系統研究的開山之作。共分三部。第一部「反猶主義」追溯歷史上反猶主義的興起與其政治、社會結構。第二部「帝國主義」論述民族國家衰落、暴民崛起、種族主義等元素。第三部「極權主義」則呈現各種元素如何結晶成極權,又如何通過謊言宣傳、祕密警察、集中營達成全面支配。甫問世即震動學界,也奠定了鄂蘭無可撼動的大思想家地位。
極權統治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現象,它用不斷擴張的虛構世界取代現實,用祕密警察全面抹除受害者的存在,進而將原本多元複數的人綑綁成單一之人,以徹底消滅人類的自由。透過鄂蘭的分析,將幫助我們辨識日常生活中的極權元素,也警惕和平幻象中的潛伏危機。
| 目錄 |
譯者導讀:如何辨識我們時代的極權元素 ◎李雨鍾
鄂蘭著作縮寫對照表
初版前言
第一部 反猶主義
前言
第一章 踐踏常識的反猶主義
第二章 猶太人、民族國家及反猶主義的誕生
一、曖昧不明的解放與猶太國家銀行家
二、早期反猶主義
三、最初的反猶政黨
四、左翼反猶主義
五、安定的黃金時代
第三章 猶太人與社會
一、賤民與新貴之間
二、蓋世魔法師
三、惡習與罪惡之間
第四章 德雷福事件
一、案件事實
二、第三共和國與法國猶太人
三、反對共和國的軍隊與教士
四、人民與暴民
五、猶太人與德雷福派
六、赦免及其意義
註釋
第二部 帝國主義
前言
第五章 布爾喬亞的政治解放
一、擴張與民族國家
二、權力與布爾喬亞
三、暴民與資本的聯盟
第六章 種族主義之前的種族思想
一、貴族「種族」對抗公民「國族」
二、以種族統一替代國族解放
三、歷史的新鑰匙
四、「英國人的權利」與人權的對決
第七章 種族與官僚體系
一、黑暗大陸的幻影世界
二、黃金與種族
三、帝國主義品格
第八章 大陸帝國主義:各種泛運動
一、部落民族主義
二、無法律狀態的遺產
三、政黨與運動
第九章 民族國家的衰落與人權的終結
一、「少數族裔的民族」與無國之人
二、人權的困窘
註釋
第三部 極權主義
前言
第十章 無階級社會
一、大眾
二、暴民與菁英的暫時聯盟
第十一章 極權運動
一、極權宣傳
二、極權組織
第十二章 極權掌權
一、所謂的極權國家
二、祕密警察
三、全面支配
第十三章 意識形態與恐怖:一種新的政體
註釋
| 內容節錄 |
序
譯者導讀
如何辨識我們時代的極權元素
李雨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一九四五年,在逐漸散去的二戰硝煙中,古老的歐洲大陸滿目瘡痍、遍地屍骸,而此時的鄂蘭則身處大西洋彼岸,正開始寫作《極權主義的起源》。
六年後,本書在美國正式出版,很快為鄂蘭帶來世界性的聲譽。之後,鄂蘭又寫出了《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等更具理論系統性的經典著作。不過鄂蘭之所以是鄂蘭,更是因為《極權主義的起源》,而不是因為《人的條件》。《人的條件》讓鄂蘭躋身現代重要思想家之列,但《極權主義的起源》才真正使鄂蘭獨一無二。
計畫之外的極權主義:鄂蘭的寫作失誤?
首先必須指出,本書書名已成為一件有趣的公案,實際上它主要探討的並非極權主義的「起源」,而是形成它的多種歷史元素,甚至原本連「極權主義」這個字眼都未曾出現。
在鄂蘭一九四六年左右提供給出版商的寫作大綱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原本將這本書稱作《恥辱的元素:反猶主義—帝國主義—種族主義》(或《地獄的三根支柱》),並認為這三種元素最後的混合體(amalgam)就是種族帝國主義(race-imperialism),而納粹主義則代表著它的首個純粹模型; 換言之,這是一個最終解釋納粹主義如何發生的架構。
實際上,最晚到一九四六年,鄂蘭都尚未想要寫一本關於極權主義的書,書名中也根本沒有「極權主義」的字眼,而當時她實際上已經寫完了反猶主義與帝國主義部分的大部分篇章。使這一想法改變的直接動因是,鄂蘭約在一九四七年左右,開始考慮納入對史達林統治的蘇聯的研究,但蘇聯很明顯不適合用種族帝國主義來描述。於是鄂蘭才使用了極權主義來同時指涉納粹德國與史達林蘇聯,並大大擴增了它的篇幅,於是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第三部分。
衝著「極權主義的起源」這一名頭,讀者無疑會期待本書將為我們解釋極權之所以產生的歷史源流,然而一進入反猶主義部分,我們就會有點迷失,甚至到了帝國主義部分,與極權主義的關聯性也仍然遮遮掩掩。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這兩部分要解釋的原本是種族帝國主義的起源,而非極權主義的起源,鄂蘭也不希望讀者會認為這兩部分的分析能夠解釋極權主義的起源。
上述問題在本書剛出版時,就引發了不少評論者的批評,其中還包括著名政治思想史家沃格林(Eric Voegelin)。鄂蘭的回應是,這恰恰是她在思考極權現象時所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方法:
於是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於某個我不想要保存而是相反要致力於摧毀的事物(極權主義),要如何進行歷史書寫。我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造成了本書缺乏統一性的指責。我所做的是探索極權主義的主要元素,並在歷史範疇中予以分析……因此,本書並不真的處理極權主義的「起源」(如書名不幸宣稱的那樣),而是對那些結晶成(crystallized)極權主義的元素,進行歷史性說明;在這種說明之後,則是對極權運動及極權支配本身的基本結構進行分析。
上述解釋應當作為我們理解本書整體結構的核心指引。在鄂蘭看來,歷史書寫一般是為了保存某些經驗與記憶,使之不被遺忘,而對歷史上的起源因果進行分析解釋,也正當化了該歷史現象,使其成為某種必然出現的結果。鄂蘭既不想保存極權,也不想正當化極權,將其視作客觀出現的必然結果,因此她探索的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起源,不是完整的因果解釋鏈,而是在極權現象出現之前的某些元素,這些元素並不必然會造成極權,而是在某種條件下忽然結晶成了極權結構。
鄂蘭在此使用了她多次援引的一個化學比喻,這其中有兩個關鍵要素:第一,各元素不等同於它們後來結晶成的結晶體,兩者之間具有本質性的差異與斷裂;第二,這些元素並不必然會結晶成極權,僅僅是在某種條件下忽然發生結晶反應。
實際上,鄂蘭也是在進入極權部分的寫作時,才真正意識到極權與前極權現象之間的根本性斷裂,意識到極權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體制。「極權主義」一詞,本是冷戰背景下的流行用語,但鄂蘭為它注入了至今仍未被我們充分消化的思想深度,讓它觸及我們時代的核心困境。《極權主義的起源》的寫作,乃是為了「理解」我們時代的重負,但鄂蘭最終得到的不是一個完滿解釋的確定結果,而是一個向所有人提出的無止境的叩問。
我們很難說鄂蘭是否一開始就自覺採取了這種結晶方法論來寫這本書。或許如前面所述,鄂蘭原本其實是打算按照從反猶主義、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到種族帝國主義的歷史線索,更為循序漸進地探討納粹的發生源流。但是後來用極權主義替換了種族帝國主義,就發生了前後部分不對稱的問題。然而這一寫作上的「失誤」,卻被鄂蘭轉化成思想方法論上的一項傑出成果。這種在寫作過程中被迫發明出來的方法論,實為鄂蘭在理解極權這前所未有之現象的艱難中,激發出來的思想火花。
翻譯說明
本書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有了已故蔡英文老師的譯本,可惜只譯出了「帝國主義」、「極權主義」這兩部分,未有第一部「反猶主義」。其後,上海復旦大學的林驤華教授於一九九五年譯出了首個中文全譯本(時報出版社),該版本後來又經過修訂,先後有了兩個簡體版本(三聯書店,2008,2014),而左岸出版社則在二〇〇九年請三位年輕學者合力校訂,又推出了一個新的繁體版。
綜上,本書已有蔡譯(不完整版)與林譯(以左岸校訂版為準)這兩個中文版,不過對於希望閱讀、理解這本書的中文讀者來說,一個新的譯本仍有必要,因為上述兩個譯本均有一定缺陷。首先,蔡英文老師是台灣鄂蘭研究的權威學者,其學識功力自然無可置疑,而其譯筆之流暢圓熟,也是筆者所望塵莫及。不過很可惜的是,蔡譯本的翻譯時間實在太早,當時別說尚未出國深造的蔡英文老師可能對鄂蘭的掌握還很有限,就是當時的國外學界,許多相關的經典研究也尚未問世。因此,蔡譯雖然文氣磅礴,但錯譯、誤譯之處委實不少,這在蔡英文老師的師友、後學圈子裡也不是什麼需要避諱的事情。至於林譯,雖然作為首部中文全譯本功不可沒,但很顯然,譯者對於鄂蘭可能並無多少了解,因此常常出現不知所云的硬譯,雖經過左岸的校訂,但改善程度仍然有限。讀者如果完全照著林譯本讀,很容易會覺得鄂蘭思路混亂、前後矛盾。
其實如果本書是一般的歷史著作或理論著作,那麼林譯或許也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可惜的是,鄂蘭這本書恰恰介於歷史作品與哲學作品之間,她往往用反諷、抽象的語言來分析具體歷史現象,又用大量令人眼花繚亂的歷史背景來鋪排哲思,因此如果不能時時把握鄂蘭此處要表達的意思,就很容易譯出相反的內容。再加上,作為移民美國的德裔思想家,鄂蘭在本書中到處灑滿動輒十行的德式英文長句。就此而言,《極權主義的起源》是比她後來更加理論性的著作更難翻譯的一本書,但也因此是最值得翻譯的一本書,因為英文原文讀起來真的也十分辛苦。筆者當然不敢說自己的譯本一定是最完善的譯本,但仍然盡力避免各種容易出現的錯誤,希望能讓讀者真正把這本書讀下去。
同時筆者必須強調,鄂蘭的行文雖然並不按部就班,但她是個明確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寫到了哪裡的作者。也就是說,本書固然有許多晦澀、抽象的表述,但鄂蘭想要表達的意思本身卻是明確的,而非在玩弄既是A又是B的摸稜兩可修辭。因此,如果讀者如果在書中讀到完全難以索解的句子,那麼多半是筆者的翻譯問題,而不是鄂蘭本身的問題。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本書規模宏大,各章節之間的關聯又不是那麼明顯,因此筆者在每章末尾均附上數段「譯者識」,希望有助於讀者了解這一章的背景脈絡與問題意識。同時,雖然書中出現人物、專有名詞眾多,但筆者並沒有要一一加註,徒增繁瑣,而是僅在涉及理解的必要之處,稍加以譯註或譯按。在幫助讀者理解本書方面,筆者也援引了鄂蘭其他一些著作,與之相互印證,有興趣的讀者亦可進行延伸閱讀。
最後還需要交待一下本書書名的問題。「極權主義的起源」這一書名是當年出版商的建議,本書其實並非真的是在探討「起源」,我們在前面已分析過這件事。確切來說,甚至連「極權主義」這一字眼都沒能很準確地反映鄂蘭的想法,若參照德文版的用法,或許「全面統治」(totaler Herrschaft)更為貼切,也就是說它實為一種實際統治的體制,而非一種「主義」。 不過,正如鄂蘭曾說過的,有時流行的偏見會成為達到真正理解的起點,因此我們仍保留在華語世界通行已久的「極權主義的起源」這一名稱。至於書中其他重要概念的翻譯問題,則請參見正文部分的譯註說明。
| 作者簡介 |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了德國詩人與哲學家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與丈夫和母親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分,並於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
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當時的觀察促使她寫下備受推崇與爭議的《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 譯者簡介 |
李雨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漢娜鄂蘭、先秦政治思想、跨文化哲學,譯有《過去與未來之間》(合譯,商周出版,2021)。
譯文賜教:raininglee67@gmail.com
極權主義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作者 | AUTHOR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著
李雨鍾 譯
出版社 | PUBLISHER
商周出版
書號 | ISBN
9786263184244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11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