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無論是愛還是哀悼,都不會結束,也不該遺忘。

讓我們在生死攸關的痛苦中,也不說再見……

 

竭盡全力書寫生命

國際曼布克文學獎得主韓江最新力作

 

  「這本小説的背景是在講述濟州四三事件的歷史悲劇……如果說寫《少年來了》時,噩夢或死亡深入我的內心經歷,那麼寫這部小說時則是自己從死亡走向生命的經歷。我認爲這本小說拯救了我。」――韓江  

 

  ◆

 

  「印象派」作家韓江,擅長用最冷靜的文字描繪出最熱切的情感,

  這次她透過各種文學的象徵、隱喻和對比,結合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

  直面殘酷的歷史傷痕,並從中提煉出至高無上的人類之愛。

  她要告訴我們:

  「記得」不只是為了伸張正義或重新開始,

  歷史不會只停留在過去,

  那些質問人類本性的事件儘管可怕,卻與我們的現在相連。

  •••

 

  小說家慶荷自從寫了一本描述屠殺的書之後,就開始做噩夢。她曾經計劃和攝影師朋友仁善一起拍攝和夢境有關的紀錄片,但後來仁善爲了照顧母親而回到濟州島。

 

  冬季的某一天,因意外住院的仁善,請求慶荷立即前往濟州的家裡照顧她的小鳥。慶荷在暴風雪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仁善的家,她在那裡看到了仁善的家族史,那是七十多年前在濟州發生的平民大屠殺:濟州四三事件。

 

  仁善的父親因失去全家人而悲痛欲絕,但還得在監獄裡度過十五年;她的母親則同時失去父母和妹妹,連哥哥也生死未卜,只能和姐姐兩個人相依爲命。在屠殺之後,仁善的母親爲了尋找哥哥的行蹤,數十年來沒有放棄進行平靜的抗爭……

 

  在暴雪中孤立的黑暗房屋中、在微弱的蠟燭下、在光與暗之間、在成千上萬永恆緩慢下降的雪花中,她們懇切地思念已經不在這裡的人。

 

  「不是韓江選擇素材,而是素材選擇了韓江。」――文學評論家申炯哲

 

  ◆

 

  只有擁抱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和傷痛――

  

  他們說縫合部位不能結痂,要繼續出血,我必須感受到疼痛,否則被切除的神經上方就會徹底死掉。……為了不要爛掉,每三分鐘要像這樣扎一次針。

 

  在那樣的地獄裡生存下來後,還能期待他成為有自由意志的人嗎?

 

  隨著資料累積、輪廓逐漸變得清晰,從某個時刻開始,我感覺到自己開始變得扭曲。人無論對他人做出什麼樣的事情,我都不會再感到驚訝……好像有什麼東西已經從心臟深處脫落,浸濕凹陷處後流出的血液不再鮮紅、不再奮力地噴出,在破爛不堪的斷面,閃爍著只有心死才能停止的疼痛……

 

  忍耐和心死、悲傷和不完全的和解、堅韌和淒涼有時看起來十分相似。我想很難從某人的臉上和動作中分辨出這些情緒,或許連當事人也無法準確加以區分吧。

 

  ――死去的人才能被記得,才能讓他們從死亡走向永恆

  得思念什麼才能堅持下去?

  如果心裡沒有熊熊燃燒的烈火,

  如果沒有非要回去擁抱的你。

 

  不知道,鳥兒是如何入睡和死亡的。

  當餘光消失時,生命是否也會隨之中斷?

  電流般的生命會留存到凌晨嗎?

 

  怎麽能盼望總有一天能擺脫痛苦,能與所有的痕跡輕易告別?

 

  當雪花像是以永遠不會停止的緩慢速度從空中散落時,重要的事情和無關緊要的事情,頓時變得分明。

 

  我記得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母愛滲入皮膚之中,刻骨銘心……那個時候才知道,愛是多麼可怕的痛苦。

 

  ◎「濟州四三事件」指的是1948年4月3日至1954年9月21日,濟州島民眾與軍警對抗的血腥鎮壓事件。包含老弱婦孺在內,死亡人數大約有三萬。

 

  二戰結束後,六萬名濟州島民從外地回鄉,人口急遽增加引發就業困難,加上糧食欠缺、霍亂流行等問題,居民和美軍衝突日增。

 

  1947年3月1日的「三一獨立運動日」當天,在集會遊行時,有一名幼童遭警察坐騎踢傷,引爆警民衝突,警察對示威群眾開火造成死傷,成為引爆四三事件的導火線。

 

  憤怒的群眾在3月10日發動大規模罷工,美軍認為這些民眾是左派共產黨煽動的,於是派軍隊和極右翼組織「西北青年團」前往島上鎮壓。島上部分左翼份子成立了「武裝隊」,和政府軍組成的「討伐隊」互相對抗,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之後,總統李承晚宣布濟州戒嚴,開始對山區村落展開「焦土化」的強力鎮壓,無數居民因此犧牲。直到韓戰結束、戒嚴令也取消後才停止。
 

  此後數十年,此事件成為無法言說的痛,直到2000年才有「四三特別法」開始調查事件真相,於2003年公布這起國家公權力不經審判就殺害無辜民眾的事件。

 

  「四三事件」因為與台灣二二八事件時空與背景類似,常被拿來相提並論。

 

得獎紀錄

 

  ◎2021年韓國Yes24 網路書店暢銷榜,連續七週 Top20

  ◎2021年韓國阿拉丁網路書店、Yes24 網路書店年度選書

  ◎2022年獲得大山文學獎

  ◎2022年獲得金萬重文學獎

 

 

| 目錄 |

 

第一部 鳥
1 結晶
2 線
3 暴雪
4 鳥
5 餘光
6 樹木

第二部 夜
1 永不告別
2 影子
3 風
4 靜寂
5 降落
6 海水下面

第三部 火花

作家的話

 

| 內容節錄 |

 

1 結晶
 
天空飄著稀疏的小雪。
 
我站立的原野盡頭與低矮的山相連,從山脊到此處,栽種了數千棵黑色圓木。這些樹木像是各個年齡層的人,高矮略有不同,粗細就像鐵路枕木那樣,但是不像枕木一樣筆直,而是有些傾斜或彎曲,彷彿數千名男女和瘦弱的孩子蜷縮著肩膀淋著雪。
 
這裡曾經存在過墓地嗎?我想著。
 
這些樹木都是墓碑嗎?
 
雪花如鹽的結晶,飄落在黑色樹木每個斷裂的樹梢上,後方有著低斜的墳塋,我在其間行走。我之所以突然停下腳步,是因為從某一瞬間開始,我的運動鞋居然踩到滋滋作響的水,才覺得奇怪,水就漲到我的腳背上。我回頭看了看,不敢相信。原以為是地平線的原野盡頭竟然是大海,現在潮水正朝我湧來。
 
我不自覺地發出聲音問道:
 
為什麼在這種地方建造墳墓?
 
海水湧來的速度逐漸加快,每天都是如此潮起潮落嗎?下方的墳墓是不是只剩下墳塋,骨頭都被沖走了?
 
沒有時間了,我只能放棄那些已經被水淹沒的墳墓,但埋在上方的骨頭一定得移走,在湧進更多海水之前,就是現在。但是怎麼辦?沒有其他人啊,我連鏟子都沒有。這麼多墳墓怎麼辦?我不知如何是好,在黑色樹木之間,我踏著不知不覺間已經漲到膝蓋的水,開始跑起來。
 
眼睛一睜開,天還沒亮。下著雪的原野、黑色樹木、朝我湧來的海水都不存在,我望著黑暗房間的窗戶,閉上眼睛。我意識到又做了關於那個城市的夢,然後用冰冷的手掌遮住雙眼,躺下身來。
 

 
我開始做起那個夢,是在二○一四年的夏天,在我出版關於那個城市的居民曾經遭到屠殺的書將近兩個月之後。在那之後的四年間,我從未懷疑這個夢的意義。去年夏天,我第一次想到,也許不僅僅是因為那個城市而做起這樣的夢,很快就憑直覺得出的那個結論,也許是我的誤解,或者只是一種太過單純的解釋。
 
當時,熱帶夜現象持續了將近二十天,我總是躺在客廳故障的冷氣機下睡覺。雖然已經洗過幾次冷水澡,但汗濕的身體躺在地板上,我也未曾感到涼爽。直到凌晨五點左右,才感覺到氣溫有所下降,三十分鐘後,太陽就會升起,這無疑是短暫的恩寵。我當時覺得終於可以睡一會兒了,不,在幾乎快睡著的時候,那片原野轉眼間湧進我緊閉的雙眼。飄散在數千棵黑色圓木上的雪花、在每株被切斷的樹梢上堆積如鹽般的雪花,栩栩如生。

 

當時不知道為什麼身體會開始顫抖,雖然處於即將哭出來的那一瞬間,但眼淚之類的東西並沒有流下來,也未曾凝結。這能稱之為恐怖嗎?那是不安、戰慄、突然的痛苦嗎?不,那是冰冷的覺醒,讓人咬牙切齒。就像看不見的巨大刀刃—人力無法舉起的沉重鐵刃—懸空對準我的身體,我彷彿只能躺臥仰望著它。
 
當時,我第一次想到,為了捲走墳塋下方的骨頭而湧來的那片蔚藍大海,也許不一定是關於被屠殺的人和之後的時間。也許這只是關於我個人的預言,被海水淹沒的墳墓和沉默的墓碑構成的那個地方,也許是提前告訴我,以後的生活會如何展開。
 
也就是現在。
 

 
從最初做那個夢的夜晚,到那個夏天清晨之間的四年間,我做了幾場個人的告別。有些選擇雖是出於我的意志,但有些則是未曾想過,即使是付出一切代價也想停下來的事情。如果像那些古老的信仰所說的,在天庭或陰間的某個地方,有巨大鏡子之類的東西,察看人類的一舉一動,並將其記錄下來,那麼我過去的四年,就像從硬殼中掏出身體、在刀刃上前進的蝸牛一樣。想活下來的身體;被刺穿切割的身體;反覆被擁抱、甩開的身體;下跪的身體;哀求的身體;不停地流出不知是血、膿水還是眼淚的身體。
 
在所有的氣力都用盡的暮春,我租下了首爾近郊的走道式公寓。再也沒有必須照顧的家人和工作職場,我無法相信這個事實。長久以來,在我工作維持生計的同時,還一直照顧家人。因為這兩件事情是第一順位,所以我減少睡眠時間寫作,暗中希望未來能有盡情寫作的時間,但那種渴望已經不復存在。
 
我無心整理搬家公司隨意置放的家具,直到七月來臨之前,我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但幾乎無法入睡。我沒做菜,也沒有走出大門,只是喝網購的水、吃少量米飯和白泡菜。我一旦出現伴隨胃痙攣症狀的偏頭痛,便會把吃下的東西全部吐到馬桶裡。遺書在某個夜晚已經寫好,在開頭寫著「請幫我做幾件事情」的信裡,雖然簡略地寫下哪個抽屜的盒子裡有存摺、保險單和租房契約、剩下的多少錢用於何處、剩下的希望轉達給哪些人等,但要委託的收件人名字卻空著,因為我無法確定誰能夠讓我如此拜託。我還補充了感謝和道歉的內容,說要給為我善後的人一些具體的謝禮,但最終還是沒能寫上收信人的名字。

 

我終於從一刻也無法入睡、但也無法爬起來的床上起身,正是出於對那個未知的收信人的責任感。雖然尚未決定在幾位熟人中要拜託誰,但我想著需要整理好剩下的事情,於是開始收拾屋子。廚房裡堆積如山的礦泉水空瓶、會變成麻煩的衣服和被子、我的日記和手冊等紀錄,我都得加以丟棄。我雙手拿著第一捆垃圾,在時隔兩個月之後,第一次穿上運動鞋、打開玄關門,彷彿是第一次看到的午後陽光,灑在西向的走道上。我乘坐電梯下樓,經過警衛室,穿越公寓的中庭,我感到自己正在目睹著什麼。那是人類生活的世界。當天的天氣,空氣中的濕度,以及重力的感覺。
 
回家後,我沒有把堆滿客廳的東西綁成第二捆,而是進了浴室。我沒有脫衣服,打開熱水後坐在下方,用蜷縮的腳掌感受瓷磚的地面。逐漸讓人窒息的水蒸氣,濕透而黏在脊背的棉襯衫,順著遮蓋住眼睛的劉海一路流到下顎、胸前和腹部的熱水,這些感覺讓我記憶深刻。
 
我走出浴室,脫掉濕衣服,在尚未丟棄的衣服堆裡找了件還能用的穿上。我把兩張一萬韓元的紙幣摺了好多次後放進口袋,走出玄關。我走到附近地鐵站後方的粥店,點了看起來最好消化的松子粥。在慢慢吃著燙得不得了的東西時,我看著從玻璃門外經過的所有人,肉體看起來都脆弱得快要碎掉,那時我確實感受到生命是多麼單薄的存在。那些肌肉、內臟、骨骼和生命,是多麼容易破碎和斷裂,只要做出一次選擇。
 
就這樣,死亡放過了我。就像原以為會撞擊到地球的小行星,因細微角度的誤差避開一般。以不假思索、毫不遲疑的猛烈速度。
 

 
我雖然沒有和人生和解,但終究還是要重新活下去。
 
我意識到兩個多月的隱居和飢餓,已經讓我失去了不少肌肉。我因為偏頭痛、胃痙攣而服用咖啡因含量過高的止痛劑,為了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必須飲食規律並且活動身體。但是在尚未正式努力之前,酷暑就開始了。當白天的最高氣溫首次超過人體的溫度時,我曾試著開冷氣,那是上個房客未及搬走的,但沒有任何反應。好不容易才撥通冷氣機修理業者的電話,對方表示由於氣溫異常,預約暴增,到八月下旬才能來修理。即使我想買一台新產品,情況也是一樣。

 

不管是哪裡,躲進有冷氣的地方是最明智的抉擇。但是我不想去人們聚集的咖啡廳、圖書館、銀行等地方。我所能做的就只有躺在客廳地板上,儘可能降低體溫;經常用冷水淋浴,以免毛孔堵塞而中暑;在街道熱浪稍微冷卻的晚上八點左右出門,喝了粥以後回家。涼爽的粥店室內舒適得令人難以置信,由於室內外的溫差和外面的濕度,像冬夜一樣起霧的玻璃門外,拿著攜帶式電風扇回家的人絡繹不絕,而我也馬上要再次踏進這條似乎永遠不會冷卻的熱帶夜街道。
 
在某一個從粥店走回家的夜晚,我迎著從炙熱的柏油車道刮來的熱風,站在紅綠燈前。我當時想,應該把信繼續寫下去,不,應該重新寫過。用油性簽字筆在信封上寫下「遺書」二字,收信人始終沒能確定的那封遺書,從頭開始寫,以完全不同的方式。
 

 
如果想寫,就得回憶。
 
不知從哪裡開始,所有的一切開始破碎。
 
不知何時出現岔路。
 
不知哪個縫隙和節點才是臨界點。
 
我們從經驗當中知道,有些人離開時,會拿出自己最鋒利的刀刃,砍削對方最柔軟的部分,因為曾經靠得很近,所以才能知道要害。
 
我不想活得像個失敗者,跟你一樣。
 
為了想活下去才離開你。
 
因為想活得像活著一樣.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韓江,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白》(2018),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05)、《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 譯者簡介 |

 

盧鴻金,大學教授、韓文譯者。熱愛旅行、閲讀、譯寫。二十餘年來除從事對韓華語教學外,廣泛閲讀、翻譯韓國文學作品。著、譯有中、韓文各類書籍六十餘種,論文二十餘篇。代表譯作有金英夏《殺人的記憶法》、《光之帝國》、《猜謎秀》、《黑色花》、《讀》;朴範信《流離》;高銀《招魂》;李文烈《我們扭曲的英雄》、《問天,路怎麽走》;法頂箴言集《凡活著的,盡皆幸福》等。曾在韓國首爾交通電臺(tbs)「週末文化走廊」主講韓國文學多年。

 

E-mail:roctw@naver.com

 

 

永不告別 | 韓江作品

HK$140.00價格
數量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韓江

  • 出版社 | PUBLISHER

    漫遊者
  • 書號 | ISBN

    9789864897988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7/17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