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可以用言語傳遞,但智慧不能
為了不留遺憾的探索,為了真正的領悟
所有快樂與悲傷,正道與歧途,我必須親自走過……
「我有時會在散文裡表露我的信仰,更有一次,大約十年多前,嘗試將之寫進書裡。那本書叫《流浪者之歌》」──赫曼.赫塞,〈我的信仰〉,1931
▍鋒芒少年上下求索,滾滾長河宛如人生
儀表堂堂、德學俱佳的貴族之子悉達多,為追求真理與自我的價值,決定與好友離家苦修,並一同前去聽聞世尊說法。好友聞法後深受震懾,加入僧團;但悉達多並沒有被那幾近完美的學說給說服,只因當中仍有無法解釋的破綻。執著於完美、執著於真知的他,就此孤身踏上求道的漫漫旅途。
他經歷了塵世生活所能享盡的富貴榮華,但隨之而來的,是精神的巨大空虛,腐敗的生活與逝去的歲月,在他身上,在他心裡,留下醜陋的痕跡,讓他對自己極其厭倦和鄙棄。在與愛人最後一次歡愛後,他拋棄自己世俗的一切,來到河岸邊,學習成為一名擺渡人,學習傾聽起滾滾長河的天籟歌聲……
▍脫胎自佛陀求道故事的人生之書
《流浪者之歌》首次出版於1922年,是赫曼.赫塞流傳最廣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脫胎自佛陀求道的故事,並融入赫塞自身對古印度與中國道家哲學的理解,以詩化的文字與深刻的哲思,成就了這本精彩的人生之書。不論你正走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翻開書頁,你都將從中找到令你落淚的共鳴,找到最及時的啟發。
▍智慧如詩,悉達多如是說
愛與美
▶我所關心的,只是能夠愛這個世界,不蔑視這個世界,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夠懷著喜愛和欣賞和敬畏之心,來觀察世界,觀察我和萬物。
▶他熱愛一切,對眼前一切都滿懷著歡樂的愛。現在他覺得,先前他病得那麼厲害,就因為他什麼都不愛,任何人都不愛。
▶一切原本如此,只是他從前視而不見,因為他心不在焉。現在他成了有心人,他已是其中一分子。光和影映入了他的眼睛,星星和月亮映入了他的心田。
錯誤與重生
▶我想閱讀世界這本書,閱讀我自身存在這本書,卻為了迎合一個預先臆測的含義而輕視這些詞語和字母,稱現象世界為假象,稱自己的眼睛和舌頭為偶然和無價值的現象。不,這已經過去了,我已經甦醒過來。
▶我經歷了那麼多愚蠢,那麼多罪惡,那麼多錯誤,那麼多噁心、失望和痛苦,只是為了重新成為一個孩子,為了能從新開始。然而這顯然是正確的,我的心對此表示贊成,我的眼睛為此歡笑。
智慧與真理
▶知識可以傳達,智慧卻不能。人可以發現智慧,可以體驗智慧,可以享有智慧,可以憑智慧創造奇跡,卻不能講述和傳授智慧。
▶每一個真理的反面也同樣真實!一個真理如果是片面的,那就只能掛在嘴邊不停地講,不斷地形諸文字。能夠讓人思考和能夠言說的一切,通通都是片面的。
▶在其他所有方面,凡夫俗子都與智者賢人不相上下,很多時候甚至還遠遠勝過他們,就像在頑強而堅定地完成必須完成的行動方面,動物有時還顯得勝過了人類一樣。
| 目錄 |
導 讀 一條大河,像一部佛經/蔣勳
導 讀 辯證之中,活出完整的圓/鐘穎
推薦序 不惹塵埃何以離塵/詹慶齡
第一部
婆羅門之子
與沙門同行
喬達摩
覺醒
第二部
珈瑪拉
塵世
輪回
河岸
船夫
兒子
唵
果文達
譯後記 以河為師,悟道成佛/楊武能
附 錄 我的信仰/赫曼.赫塞
附 錄 生平自述/赫曼.赫塞
| 內容節錄 |
序
導讀
一條大河,像一部佛經(節錄)
作家/蔣勳
赫曼.赫塞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一八七七-一九六二)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寫作了Damian(《徬徨少年時》)這部小說,用青年心靈對話形式反省人類的困境,試圖為廢墟裡的文明找尋出路。這部小說到戰爭結束一九一九年才出版,也在歐洲適當地成為許多戰爭倖存青年的精神依靠吧。
一九二二年赫塞以同樣心靈對話形式,借助東方佛陀修行的故事原型,創作了Siddhartha(《悉達多》)。
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知識分子,在屠殺毀滅中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思考文明的價值,這些省思在赫塞去世的一九六二年前後才逐漸在以美國為主的英語世界被廣大閱讀。二十世紀六○以後,美國青年的嬉皮運動,從體制出走,反現代文明,流浪於印度、尼泊爾,學習冥想苦修、放棄物質,或衣衫襤褸,或沉迷於大麻迷幻藥物,許多樂手歌者,學習古印度西塔琴,受赫塞的文學書寫啟發,創作搖滾音樂,實踐廣義的東方心靈禪修,赫塞或許沒有想到,在自己去世之後,他的文學才開始影響一整個世代的青年精神。
一九七○年代前後,赫塞的小說,主要通過英語,陸續翻譯成華文,《徬徨少年時》、《鄉愁》、《荒野之狼》,都成為那一年代臺灣青年愛讀的文學作品。赫曼.赫塞文學裡特有的內省、冥想、傾向少年心靈獨白的敘事方式,彷彿孤獨的流浪者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在臺灣體制威權的年代,也使許多善感而夢想的青年從嚴密的思想禁錮出走,從喧囂的教條出走,走向自我心靈孤獨的修行道路。
文學不是一味自我炫耀、自我表現,文學,不是聒噪的囂張。文學,或許有一種力量,使青年可以向內對自己作更深的生命質問──我活著為了什麼?我可以不再只是現在的我嗎?我可以告別親愛的人,告別俗世,獨自一個人出走嗎?
赫曼.赫塞的文學使一整個世代的臺灣青年,記得一種獨白的安靜文體,文學首先是傾聽自己內在安靜的聲音,學習獨自一個人與自己對話的力量。
許多青年喜歡在背包裡帶著赫曼.赫塞的書,一個人出走,獨自走向流浪途中。
流浪者之歌
一九七二年後,赫曼.赫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悉達多》(一九二二)也翻譯成了中文,在臺灣出版,很快成為當時許多文藝青年傳閱討論的一本書,其中有一種華文譯本(蘇念秋),用的書名,就是《流浪者之歌》。
也有人直接音譯這本小說為《悉達求道記》(徐進夫)。
悉達多是佛陀成佛以前俗世的名字──「悉達多-喬達摩」(Gautama),還在俗世,還沒有悟道,沒有成佛,悉達多,當時是迦毗羅衛國(Kapilvastu)太子,因此也有人稱為悉達多太子。
東方傳統美術裡常有悉達多一足盤膝靜坐、在樹下沉思的造像,稱為「思維菩薩」。尚未悟道成佛,於人間世還有諸多眷戀不捨,於有情世界還有迷惑、思索、猶疑、徬徨。這尊像,靜坐樹下冥想,青春的悉達多,如此年少,喜悅又略帶憂愁,不同於悟道後圓滿無遺憾的佛陀寶相,這初入冥想的少年悉達多,對於大多悟道還不徹底的眾生,似乎特別覺得有與自己相近的親切吧。
赫曼.赫塞採用了悉達多思索人生、流浪於紅塵世途的少年原型,寫作了小說。
「悉達求道」的書名容易讓讀者以為是一部佛傳,當然作為小說創作,赫塞可以重新賦予「悉達多」不同於佛傳故事的意義。譯為《流浪者之歌》似乎更想切近赫曼.赫塞書中悉達多少年心靈尋索徬徨於途中的本意吧。
佛傳的真實故事細節,在長久信仰佛教的國度,因為崇敬禮拜,反而不為人知了。
佛陀常常被神化為天生的悟道者,失去了,或忽略了悉達多在俗世艱難修行的過程。
赫曼.赫塞家族有印度的文化薰陶,赫塞的外祖父在印度傳教,深通印度語言,赫塞的母親在印度出生,在印度與赫塞父親結婚,雖然是歐洲知識分子,家族的印度基因,卻似乎在他身上呼喚著不可知的東方的前世血源。他的家中有許多父祖輩從印度帶回歐洲的佛像,面對這些造像,身在歐洲,戰爭塵囂喧騰,在德語寫作的文化氛圍,赫塞與佛陀,似乎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它可以以佛觀佛,他也可以以人觀佛。
「佛」,像是「人」的解構。「佛」,像是「人」的否定。「佛」,像是從「人」修行昇華到了放棄作為「人」的執著。
「佛」是沒有故事了,「佛」的故事都在祂作為「人」的流浪中。
赫曼.赫塞把佛還原成為人,重新述說悉達多作為一名流浪者的故事。
| 作者簡介 |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德國詩人、小說家、畫家。
1877年生於德國南部小鎮卡爾夫,少年時期曾短暫進入神學院,輟學後從事書店店員等工作。1904年以《鄉愁》步入文壇,引起廣泛回響。1911年,為逃離他所厭棄的歐洲,探尋自己理想中的「印度精神」,展開為期八個月的東方之旅,對他後來的作品帶來了深遠影響。
一次大戰期間遷居瑞士,在戰爭與家庭因素影響下,開始接受精神治療,結識知名心理學家榮格。期間經歷促使他從哲學、宗教與心理學等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並陸續發表了多部批判西方文明、或以東方思想為題的作品。
1946年,他以「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病逝。
著有《鄉愁》、《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荒原狼》、《流浪者之歌》、《知識與愛情》、《玻璃珠遊戲》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 譯者簡介 |
楊武能,重慶人,德語文學研究家、翻譯家。
1938年生,1957年入南京大學德語專業學習。1978至1981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師從馮至先生研修德語文學,主攻歌德研究。現為四川大學教授、重慶國際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長年從事德語文學翻譯,譯著甚豐,譯有《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茵夢湖》、《魔山》、《格林童話全集》等書。曾獲頒德國聯邦十字勳章、德國歌德學會歌德金質獎章、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獎項。
流浪者之歌/悉達多:赫曼.赫塞傳世之作,出版100週年紀念版【歌德金質獎章譯者典藏譯本】 Siddhartha: Eine Indische Dichtung
作者 | AUTHOR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出版社 | PUBLISHER
方舟文化
書號 | ISBN
9786267095041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01/05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