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初期,灣仔(下環)有一點土地,在港島的填海計劃未開展的時候,灣仔變成維多利亞王城(中環)的邊陲,成了墳場和採石場。墳場在數年之後搬遷到跑馬地的山坡,之後天主教會在聖法蘭士街、進教圍附近興建小教堂,教友也聚居於此,在臨近的中環、兵房和海軍船塢工作。電燈公司在此開設發電廠,於是有了日、月、星街與光明街、電氣街。
本風俗志採訪的社區,正是這個灣仔最古老的社區,上帝與光明的所在。儘管他們並非最早期的灣仔居民,但傳承的肯定是現今可聽到的、最古老的灣仔故事。
| 內容節錄 |
導言
灣仔的名字,我們的傳奇
灣仔這個名字,是何其的平凡與謙卑。同樣在香港島,灣仔的名字沒有銅鑼灣的喧鬧,筲箕灣、柴灣的土風,只是叫灣仔,好像出世沒多久、未曾命名的小弟弟。你就叫灣仔吧。這樣一叫,竟就定了名份。
灣仔是中環的小弟弟,開埠初期直至戰後的五十年代,是華人聚居之地,支援中環及金鐘兵房和海軍船塢的地區,有民宅、市集、茶肆,因貼近英軍軍營及美軍軍艦,也有歌樓舞榭,酒吧妓院。歷次填海之後,闢出商業用地,於是有海旁的會議展覽中心及甲級商業大樓,令灣仔成僅次於中環的繁華地帶。然而在灣仔未大幅度填海之前的地方,如船街、大王東街、洪聖廟、日月星街、摩理臣山道、愛群道、石水渠街、鵝頸橋、錫克廟一帶,依然見到往昔灣仔的靜安景象。
我最早踏足灣仔,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沙田讀大學的時候,到莊士敦道的青文書屋(已結業)看書。一九八四及八五年,跟隨親共的同學,到過華潤大廈那邊的中國書展做幫工,出入大廈的時候,看一下那牆上的九龍壁。一九八六年,到過船街上面的舊屋,探望文友,他借住的舊屋,裏面的屋主祖先肖像,是身穿清朝官服的。其後,《香港報》(已停刊)宴請作者,去過灣仔樓上的俱樂部品嚐老廚師的浙江菜,最神秘的一次灣仔經歷,是一九九五年跟隨未婚妻到皇后大道東的洪聖廟邊的唐樓找術士玄真子算命,那是我生平唯一一次專程找術士算命。
一九九七年至二〇〇一年,我在銅鑼灣與灣仔交界工作的幾年,活動範圍也在舊灣仔。當時我工作的香港藝術發展局在時代廣場側邊的金朝陽中心租地方,午飯在登龍街的茶餐廳,靠近鵝頸橋,午飯後或下班之後就穿過鵝頸橋,往灣仔那邊行,在摩理臣山道、灣仔道一帶蹓躂。朋友請客會到謝斐道老正興飯店、駱克道的富臨酒家、大王東街的蒸燉炆棧(已結業),偶爾去龍門酒樓(已結業)趁熱鬧,興致夠的時候就行到莊士敦道的青文書屋看書或買書,與店主羅志華(已去世)開聊幾句。二〇一〇年之後,在暑假七月經常參加書展,也喜歡借道修頓球場那邊的地鐵出口,看街坊踢球或打籃球,老人和菲傭在看台上呆坐或閒聊,沾染一點庶民的閑逸氣息,之後再走近人山人海的書展做宣傳和推銷。有一次約了政府大官見面,不敢怠慢,提早到了,就在修頓球場開坐半個小時,看人,也回憶韋基舜寫過的往事:球賽贏了,班主出錢去雙喜茶樓大排筵席慶祝;球賽輸了,班主沒心情獎賞隊員,就去阿倫餐廳食炒粉算數。於是「阿倫炒粉」就成了輸波、臨場捷Q、功虧一實的諺語,甚至六十年代在客家山村,竟然也有人講「阿倫炒粉」這晦氣話。
舊灣仔與新填海區是用街道連貫的,告士打道這條快速車道用天橋連接行人,將新舊灣仔隔開,但地鐵站設較舊的灣仔,過海巴士多數是繞進舊灣仔的,這使進入灣仔的外來客的首個灣仔印象就是舊區。如果搭電車,行駛的莊士敦道路軌,更是守住舊灣仔最舊的陸地,電車路軌就與第一期的填海線平行。二〇〇二年至二〇〇七年,我在政府總部工作,出任民政事務局的研究總監(署長級的職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文化組在灣仔駱克道的家庭計劃指導會大樓,民政局的文化事務組在灣仔告士打道的稅務大樓。雖然身在中環,但三頭五日就要去灣仔與同事開會,結果也是離不開灣仔。
是次灣仔的社區歷史訪問,就靠六年在灣仔邊睡的經驗,以外來者的同理心,融入受訪者口中娓娓道來的五、六十年代,甚至四十年代的灣仔。受訪者大多數來自教會天主教聖母聖衣堂,位於灣仔星街一號。緊密而親切的教內人情,令訪問可以道出深刻的個人經歷,當中有戰前在大陸的童年生活、坐船來港落腳灣仔的艱辛、日本統治香港時期返回大陸的轉折、香港重光之後的街頭謀生、職業升遷、學校生活及洋行工作的情況等等。這些庶民回憶,可補正史之不足,亦可窺民生之鱗爪。若不是及時採訪記下,勢將湮沒無聞,永為缺憾。例如上世紀二十年代廣州大罷工期間,中環洋行的華裔文職人員響應號召,大批離開香港北上廣州聲援示威,令香港洋行忽然缺乏庶務人員。事後廣東當局向香港實施禁運,令香港轉口貿易陷入困境,此事令洋行甚為顧忌華裔工人,外資銀行甚至不請華人做練習生,而且甚為警惕華裔工人的愛國情懷。中共建政初年,也派船接替香港工人回國參與新中國建設,上船前給一點錢,豈料一登船,就取走身份證件,令他們無法返回香港。這些上一代前輩的教訓,足以令香港人警惕世道險惡。至於唐樓天台的窮人住客遭到清拆遷走,之後見到藏在天台貧民窟的老鼠蟑螂紛紛沿着水喉往樓宇下層逃命,尋找新住所。目睹此事的敘事人,才知道窮人為他們的小康之家擋了一些禍害。這種突如其來的荒誕感和悲憫心,促使舊日兒童迅速成長。
混居、新舊提擊的舊區生活,那種香港的舊歲月,是值得大家懷緬的,也值得大家繼承的。香港一家,同舟共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陳雲
夏曆丙申年三月二十六日
西元二〇一六年五月二日
| 作者簡介 |
陳雲,語言學家,公共行政學家及民俗學者。一九九五年於德國哥廷根大學獲文史學院哲學博士,專攻民俗學。去德之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英國文學(學士)及中西比較文學(碩士),曾於香港英治政府布政司署任職中文主任(二級)、樹仁學院及珠海書院執教西洋文學。一九九五年回港之後,先後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政策研究所、藝術發展局;二〇〇二至二〇〇七年於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任職研究總監(處長職級)。自政府退職之後,專心撰著。二〇〇七年憑《舊時風光——香港往事回味》獲第九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首獎。二〇〇九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最佳藝術家獎。二〇一二年憑《香港城邦論》獲第五屆香港書獎。二〇〇九年,受聘為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二〇一六年中退休。現致力華夏文化復興大業。
陳雲是香港客家人,新界土生,祖籍廣東寶安,幼居山村,長居城鎮,祖父輩遠走南洋謀生,父親歸國服務,最終舉家落籍香港。此地氣候不冷不熱,政局不民主也不專制,社會不開放亦不封閉,好壞兼得,良莠不齊,淹留此地,亦樂事也。
| 項目策劃 |
甄小慧,資深藝術行政人員,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管理文學碩士課程之講師。「文化工作坊」創辦人及總經理,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界別之審批員。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亨德學院(Hunter College)劇場藝術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二○二○年於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畢業,論文研究香港藝術資助制度之變遷與涉及的社會管治問題。
事業發展始於舞台管理,繼以藝術行政,及至文化政策及藝術發展研究。曾於政府、公營藝團、私營藝團和慈善基金會擔任藝術行政及管理工作,近年於香港學院任教藝術政策及推廣交流,一心推廣藝術行政專業,著有《芭蕾出少年——十一位香港芭蕾新星的追夢故事》(香港:花千樹,二○一四)及《香港藝術管得掂——藝術行政人秘典》(香港:花千樹,二○一七)。
灣仔,小康興家的地方
作者 | AUTHOR
陳雲
出版社 | PUBLISHER
花千樹
書號 | ISBN
9789888265510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6/07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