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演身分之前,他是小說家。這本《燒紙》編集的11個短篇小說,寫於1983至1987年,期間韓國歴盡磨難,發生了光州事件,一場又一場的學運與民主抗爭,李滄東把大歴史與小人物寫進小說裡,選擇用文學的方式記下「時代」。
小說描繪在洶湧洪流下最容易被掩藏,被遗忘的一切,往往是小市民最真實的生活。李滄東追求小說的現實主義,帶著文學的悲憫視點,不止於提出問題而是不斷探索出路,就如他的電影。11個感人短篇小說,像是11部刻入人心的微電影!
文學創作不同於歴史記錄,歴史記錄要「顯」出來,文學卻是「隱」下去,把要說的如根藏在泥土深處,終有一天,長出連作者也沒想過,你與我亦意料不到的花朵。
人在失樂動物園中如何活得像一個人?
這也是李滄東給我們的一丸密陽。——林夕
李滄東的文字,就像一個有無比強大吸力的漩渦,
把你的思緒往裡面帶。 ——楊智麟⼁黑導
| 目錄 |
推薦序
出版序
譯序
為了大家的安全
火與灰
祭奠
燒紙
臍帶
大雪紛飛的日子
舞
空房子
為了超級明星
一頭有心事的騾子
戰利品
附錄:用成熟的認識擁抱傳統生活 秦炯俊 (韓國文學批評家、弘益大學教授)
| 內容節錄 |
推薦序
李滄東《燒紙》:紀錄灰燼的文字/如果這些故事都拍成電影
——林夕
李滄東首先是一位小說家,然後才成為韓流代表導演。
如果你也被電影《綠洲》、《密陽》、《燃燒烈愛》、《生命之詩》敲打過心臟,更不能錯過這位社會觀察家、歷史記錄者、小人物、人心解剖師「一字一生涯」的小說。
憑小說奪得文學獎五年後,才變身「小產多獎導演」專業戶。在網上搜尋「李滄東」,滿眼盡是電影電影電影,在茫茫網海中,滄東小說遂成滄海遺珠。導演身分如此耀眼,也許,因此,閱讀過李滄東小說,回頭看他的電影,眼球也裝備了一個透視晶片,文字在畫面中自動生成。
看這本《燒紙》的時候,一邊看,一邊想,如果拍成電影會是什麼樣貌。
看完第一篇《為了大家的安全》,為大家開眼界起見,無論那位好導演都好,即時想跪求拍出來看看, 。
古有《紅樓夢》「劉姥初進大觀園」,近有「南韓老大媽大鬧公車」,究竟老大媽做了什麼脫序行為?
首先,老大媽死活不肯繫上安全帶「這種東西」, 有人語帶涼薄調侃說:「奶奶,您還是繫上吧,據說萬一出事故死了,繫上的能比不繫的多拿不少賠償呢。」 她就給戳中了神經似的開罵:「誰的狗嘴那麼賤,啊?咒誰死呢!你拿性命跟錢討價還價嗎?」 大眾笑柄忽然讓大家嚇了一驚,為大眾安寧起見,會罵的大人原來可以便宜行事,她不要繫安全帶就隨她去吧。
然後,她開始喝酒,更要逐座勸酒,阻攔無效之下,帶著酒意在長途車上碎碎念的叨擾著乘客,用大嗓門講自家大道理,各人最初也樂得有個小丑出醜解悶:「老太婆的訴苦聲,倒像是給這滿溢的歡樂氣氛又添了一把恰到好處的調味料。」
娛樂氣氛由老大媽大喊憋不住,要在高速公路上停下來,讓她撒尿開始變調。停還是不停呢?按規矩,休想,吵鬧聲中,有人想出大多數人尊重極少數人,在公車上進公投的民主選舉方法,超過五個人有需要的話,就耽誤一陣子停車吧。
爭吵途中,老大媽已經脫褲在車廂上施施然尿尿了,之後發了瘋似的開罵,混亂中給人強迫繫上安全帶,困在座位上,掙扎著大喊「你們都是一樣的混蛋,就是想害死我,想把我勒死!」,漸漸衰弱地求救:「幫我解開,幫幫我......哎喲,喘不上氣了......」,然後就「好像死了」昏迷過去。有人竟然不耐煩說:「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快開車吧,到地方了才能考慮送不送醫院啊。」 車子於是在大多數人沈默允許中,繼續飛馳。
只為了大家方便起見,不顧一位老人家安全,且「留下發甜的騷臭味充斥了密閉的車廂。抵達光州後,眾人趕著下車離去,曾經的騷動,像許多塵封歷史般,沒事發生過一樣,老大媽之後如何,結局就不劇透了。
老實說,當初朋友說李滄東原來有寫小說,很好看啊,劈頭第一個推介點正是「公車上有位老人家撒了一泡尿」,就為了這點,第一時間我便把《燒紙》從頭細讀。
這一泡尿有什麼稀奇?上了新聞頂多只是比正經事更吸睛的趣聞,找到目擊者訪問,或許一句「大媽們真的沒教養」了事。作為茶餘談資,大家知道了、恥笑了、批評了,過去了,什麼氣味都不留。沒人會了解大媽何以覺得安全帶很危險,以至於害怕到昏厥,小說透過大媽罵人內容,明喻了前因後果的細節。
這就是新聞與小說的分別,也是文學之所以存在之必要。
大媽為什麼會變成大媽?早期新聞報導不會把鏡頭拉遠,觀照可笑之人何以必有可憐之處。所以,小說還需要一位比新聞受訪者更敏銳的旁觀者;大媽是女一,其實還有一位坐在無名無姓的大媽旁邊的男一京哲,用播報員說不出來的文字,描述對大媽感受,他又如何從嫌棄到憐憫,最後,京哲下車時有沒有照顧老大媽,為他發聲討公道?這關乎全篇重點,讀者就親自細味吧。當然,李滄東對個別乘客也塑造成生動的配角,濃縮成一幕尋常又詭異的眾生相。
短短二十多頁故事發生在一班公車車廂上,同樣是封閉環境設定,跟《屍速列車》不一樣,沒有喪屍咬人情節,卻有位表現近乎「老番顛」的阿嬤,憑一人蠻勁,衝撞車上守則秩序,厚臉皮地,咬噬著乘客乘務員以至司機的面目,血淋淋的人心啊,隔著書頁都聞得到看得見。
一班開往光州的公車,不就是大歷史的行進過程?
途中發生了什麼,共處一輛車的乘客遭遇小事件的反應作為,每個人都有份構成「一泡尿」與「有人被綑綁恐慌到昏迷」這一齣悲涼的鬧劇。
李滄東出生於1954年韓戰結束,南北分裂之後,成長時期歷經全斗煥極權下爆發的光州五一八慘劇,到盧泰愚宣布全面民主化。黎明來到的那一天,李滄東三十四歲,《燒紙》收錄的作品從八三到八七年,正值學運與南韓命運波瀾起伏前後,所以,幾乎每一個小故事背後都有大歷史作為血汗淚的布景。基於此,我作為讀者如此解讀,離作者刻意或潛意識的設計應該不會太遠。
如果真要拍成電影,導演指導大媽表情對白,如何表現得惹火而不過火,不難處理,有趣的是安全帶就像被綑綁鎖住自由的象徵,不落小說中細膩的文字,透過電影語言來表達?會不會用空鏡穿插片中沒描寫過的景物,光暗交替下渲染束縛到讓人窒息的氣氛?喔,除了安全帶,當中還有一個關鍵元素,跟奉俊昊的《寄生上流》相近,請讀者親眼驗證。
如果要把標題作《燒紙》搬上大螢幕,則更值得鑽開腦洞研究。《燒紙》是一篇沒有偵探的懸疑劇,主角同樣是從韓戰活過來的老婆婆,不願意面對的嚇人經歷,隨劇情推進一層層剝開來,一直逃避的洋蔥也爆開來了。
不敢觸碰又一直隱隱作痛的往事,通篇用老婆婆壞掉的牙齒作為主體象徵,從牙痛到孫子幫她拔掉,忍一時之痛,解脫了。
殘酷如戰爭、動盪如抗爭,留下的不只是死傷者的數字,所有受害者加害者共犯,都背負著不忿或內疚的陰影,共業隨身禍及下一代人。我們的牙齦何嘗沒有發炎過,隱隱作痛,時不時破壞心理防衛機制,牙齒藏在口腔內,別逃避,趁未曾腐爛,處理吧。人在失樂動物園中如何活得像一個人?這也是李滄東留給我們的一丸密陽。
好,回到老婆婆拔牙事件,變成畫面會很生動,但是,李導演筆下鋒利如解剖刀的文字:「快要脫落的牙齒像一隻生了鏽的鐵釘,已經鬆動了,用舌尖一碰就會晃動」,幾乎是不可拍,拍不得,如果濫用畫外音獨白,即落下乘。
尤其當靜物描繪成「動」物的時候,像《祭奠》一開頭鋪排主角住處環境:「大大小小的房屋肩並肩擠在一起,既像抓緊岩石執意不肯離開的小螃蟹,又像是為躲避暴風雨而繫泊在一起的一艘艘小型機動船,還會讓人聯想到無數隻被撕碎的失事船隻。」活似一抹濃墨,在驚恐中貧賤地活著的一家人,就這樣踏上黑地毯登場,硬要拍出來的話,請高手示範用乾坤大挪移展現同樣的震撼吧。
一直有個怪習慣,把好電影與原著拿來對照,研究哪些情節為什麼要為節奏而刪掉,哪些對白不像人話被改動,特別是內心刻畫、景物描繪。這不只在比對電影與小說兩種文學體裁的共通處,鏡頭跟文字兩種語言不可取代處,更自覺讓眼角精細如二奈米晶片,對人事物的眉眉角角,掌握到最精準情報。
試問看這小說,又怎麼忍得住進行最認真的鑑識遊戲?沒比較,沒得著,講故事如此動人,誰叫他集小說家、編劇、導演於一身?誰叫他是李滄東呢?
因此,把《燒紙》簡體版看透透之後,二話不說推薦給我的出版人,出版人看完一馬當先,透過中間人的中間人穿針引線,電郵傳來傳去、合約修來修去,終於迎來現在這本小說中文版。
李滄東說過:「我希望自己的電影可以像糖果一樣被觀眾喜歡,讓他們有所感觸,但不會被吃掉後就消失不見。」
我會說:「希望李滄東小說,可以像八仙果一樣被讀者細味,讓他們親嘗澀後回甘,吃掉後所謂苦楚就消失不見。」
具獨立人格者,看不看,當然隨你。
| 作者簡介 |
李滄東,小說家、導演、編劇。
早年創作小說,曾獲得韓國日報創作文學獎。1997年開始拍電影,代表作有《綠魚》、《薄荷糖》、《綠洲》、《密陽》、《生命之詩》、《燃燒烈愛》等。
2002年以《綠洲》獲得第59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2007年以《密陽》獲得第2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2010年以《生命之詩》榮獲第63屆坎城影展最佳編劇、第5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和第4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2018年以《燃燒烈愛》獲得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除了導演及作家外,李氏也是大學教授,製作人及曾任韓國文化觀光部長。
| 譯者簡介 |
金冉,韓國文學翻譯家。本名金鶴哲,1972年生於中國吉林省琿春市。
曾任中國《延吉晚報》記者 / 編輯、韓國《中文週報》總編輯、韓國水原科學大學觀光中國語系專任講師。
燒紙 (소 지)
作者 | AUTHOR
李滄東
出版社 | PUBLISHER
亮光文化
書號 | ISBN
9786269544547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06/01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