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出版於2000年,經7次再版,2008年版本為修訂版。原書分開兩部分共十個成長契機,包括「時間隊道中的我」、「關係網中的自我」。「時間隊道中的我」是敘述人如何透過自身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經歷去成長;「關係網中的自我」陳述人如何藉與環境、關係及自己互動來成長。修訂版加入第三部分「知情意的自我」,從人的內在個性結構,包括情緒、思想與意志力,發展出三項成長契機。就是從時間(縱)、關係(橫),個人內在結構三個層面,陳述個人成長及助人成長的十三個契機。
到2025年,已是本書出版25周年了,為記念出版的年日,同時因應成長需要,作者再增訂這書,增加兩個主題,就是本源家庭和性別;此外,在整合「兩極的我」篇章,增加了陰影的主題,豐富本書內容,應對現今的需要。
本書運用心理學、輔導學等,深入研討,淺白解說各項成長契機。每章附真實個案、個人成長習作、成長提示及參考書目,讓讀者進深明白各章主題,深化認識及應用。無論是給追求成長的自己,抑或是助人成長的工作者/同行者,本書都能適用。
| 目錄 |
新修版序 梁柏堅
25周年增訂版自序
增訂版序 梁永泰
增訂版自序
初版序 李兆康
初版自序
成長的隨想
成長的藍圖
【時間隧道中的我】
1 過去:講故事與成長
2 過去:清理未了結的帳
3 過去:本源家庭與個人成長
4 現在:人生階段的掌握
5 將來:過渡期與成長
【關係網中的自我】
6 我與環境:踏出安舒區
7 我與環境:閱讀、生活體驗與成長
8 我與他人:從無條件的接納到自我接納
9 我與他人:從群體中區分出來
10 我與他人:性別角色掙扎的個人成長旅程
11 我與自己:認識多方面的我
12 我與自己:整合面具與陰影兩極的我
【知情意成熟的自我】
13知:負面思想的校正
14情:情緒健康的流露
15意:意志力的鍛煉
四十年的成長故事
成長契機分析
後記
個人成長參考書目
| 內容節錄 |
成長的隨想
1.大自然的成長啟示大自然是充滿生機的。成長的現象俯拾即是,給我們不少對成長的靈感和領會。
◎ 毛蟲
毛蟲蛻變成翩翩飛舞的蝴蝶,是最浪漫的例子。一條最初並不起眼,甚至看來醜陋的毛蟲,在吸收足夠的養料之後,會為自己張起一個「帳幕」;在暗處脫胎換骨,搖身一變成為耀人眼目、姿態美麗的蝴蝶。從蛻變的過程,我們體會到,成長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將內在隱藏的東西或潛質,經過一個不為人察覺的過程,展現出來。從外表看來,這段時間有如冬眠,內裏其實是繁忙的、不斷重整的。我們千萬別輕看身邊看似不長進、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他們的成長也需要經過類似的過程;我們要對他們有多點信心,讓他們有機會吸收足夠的養分,有朝一日,他們會迸發出生命的光彩。
◎ 土壤
還記得小學的日子嗎?老師派一粒粒綠豆或黃豆給我們帶回家,放在一個堆滿沾濕了的棉花的罐子裏。我們每天給它們澆水、放在陽光下,看着它們成長。還記得當時的快慰嗎?中學上生物課時,我們更仔慨歎,人類只用上他們潛質的百分之四至十,每個人的潛質都有待發揮。我們不期然會問:是什麼阻礙了一個人充分發揮上天所賜的各樣潛質?
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說,人有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可惜我們卻沒有將這些潛質發揮出來。
2. 成長的障礙
阻礙我們成長的因素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 將自己困於狹小的框框
自我形象偏低,是很多人面對的問題。某程度上,我們是自己思想的產物(We are who we think we are)。不少人都未能接納、愛和欣賞自己;我們要有健康的自我形象,覺得自己內在是有潛質的,才會叫自己在成長的階梯上更上一層。
◎ 將自己放於固有不變的框框
一位輔導業的前輩說,她最怕聽到年輕人說:「我就是這樣。」言下之意,我不會改變的了,你休想改變我。這類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多數被身邊的重要人物貼上不少標籤,而他們又照單全收—既然父母都是這樣看我,我就是這樣的了。
◎ 不願離開安全區
人文心理學家A.Maslow形容,一個人成長時,內心會有兩股拉力,如下所示:
安舒地帶 ← 人 → 成長機會
這兩股拉力,一方傾向停留在安全區(comfort zone),害怕離開熟悉的地方;另一方傾向自我實現,希望自我得以成長、完善。只有看到安全區的壞處、成長的喜悅,才願意離開,邁向成長。
◎ 懼怕成長
成長帶來轉變,轉變帶有未知之數,和不明朗的前景,不少人就是懼怕這不可知而裹足不前。
另外,不想長大也是成長的一個心理障礙。成長會帶來責任,所以不少成年人會打趣說,如果時光能倒流,再做回小孩子,可以一直倚賴別人,無憂無慮便好。
3.停滯不前怎麼辦?
成長既然有這麼多障礙,我想你身邊也有不少年輕人,在成長路上停滯不前吧?著名心理學家 Harold Bloomfield 在一篇名為 Getting Unstuck 的文章中,給我們一些原則作為指引:
1. 給自己一張成長許可證;
2. 視成長為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終點站;
3. 察覺個人對成長的恐懼;4. 為自己定下可達到的目標,學習享受每一小進步的喜樂;
5. 除去干擾成長的事物;
6. 尋找一些成長契機。尋找成長契機,是這本書的主題。在尚未簡介這成長藍圖之前,讓我們先問一個十分基本的問題: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成長?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身體的成長,可以用高度、重量來衡量;心理的成長卻不容易量度。幸好有一些專門研究成長的心理學家,諸如 Carl Rogers 和A. Maslow,為我們定下一些成長的指標,摘錄如下:
1. 從戴面具、假裝、保護自己,邁向真我自然的流露;
2. 不以取悅人為人生目標;
3. 自我主導,為自己人生作決定,充滿自豪和自信;
4. 對人生經歷更開放,外在及內心世界得到協調,能忍受人生中那些含糊和灰色的地帶;
5.享受成長過程中的樂趣,看自己是有待實現的過程,不是完成了的產品 (finished product);
6. 能欣賞別人,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7. 有人生目標,看重解決面前的問題,多於一己的成敗得失;
8. 欣賞生命,對人生體驗充滿讚歎、快樂;
9. 在生活的態度和行事上充滿創意;
10.有一套價值系統和生活哲學。
——摘自本書 P.16-P.19
| 作者簡介 |
區祥江,莫國治.鄭惠貞教席教授(輔導科),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福樂神學院婚姻與家庭治療碩士及教牧學博士。多年來專注探討男性成長課題,開辦成長小組、主持研討會及婚姻講座。著作包括:《化解婚姻中的13種危機》、《生命軌迹》、《快樂軌迹》、《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我要真關係》、《男性輔導新貌》(合著)及「男人三部曲」——《男人的命途》、《丈夫不敗之謎》、《父親卓越成就》等。小說作品有《輔導迷室》、《遺下來的外衣》。《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獲2015年度金閱獎最佳書籍(科技生活組)。
生命軌迹──15個契機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 | AUTHOR
區祥江
出版社 | PUBLISHER
突破出版社
書號 | ISBN
9789888846191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05/31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