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每個人,都經歷過瀕臨崩潰的至暗時刻。

  穿越黑暗心靈,觸摸那些等待修復的人生,永遠對他人的痛苦,保持最大的想像力。

 

  精神病學+犯罪心理+社會議題+溫暖療癒 

 

  躁鬱症、戀物癖、強迫症、恐懼症、情愛妄想、神經性暴食症、解離性身份疾患……這是一群活在深淵裡的「瘋子」。他們是另類的天才,擁有神奇的想法;他們是博學的騙子,將反社會傾向隱藏得天衣無縫;他們更是孤苦的可憐人,身處社會,心卻在孤島。他們用17種瘋狂荒謬的方式,演繹你我的真實人生!

 

  ■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

 

本書所選病例都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這些心理狀態都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你會發現精神病患也是普通人,他們只是生病了,不該被妖魔化。精神病院的故事,正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而精神病患的故事,也就是你我的故事。

 

  ■17部醫生視角的心理劇場

 

以真實案例為基礎改編,在心理學的背景知識下,以高度戲劇化手法呈現電影情節般的反轉和衝突。作者以精神科實習醫生的第一視角,刻畫她眼中令人動容的角色、高度還原對話與場景,串連起扭曲、詭譎的事件和關係,在真實與虛構間演繹出充滿奇思怪想、卻真實無比的人生劇場。

 

  ■精神疾病來自於社會和關係

 

  書裡講述校園霸凌、性壓抑、原生家庭陰影、喪失寵物症候群、厭食症、妄想症等真實的心理困境,利用戲劇治療、心理諮商、催眠、人格整合、哀傷處理、精神督導等方式,再現了破碎心靈的修復歷程。在追根溯源、揭露底層病因的過程中,重新審視精神疾病與社會的關係。

 

  ◆患上躁鬱症的大提琴家因嚴重自殺傾向而入院。他是醫院裡令人傾慕的藝術家,躁期發表動人的演說,激勵了每一個人,而鬱症時消沉哀痛的行徑,同樣感染了每一個人。不知何故,他拉琴時總要求在身旁擺放一面鏡子。一日暴雨傾盆,他在雨聲夾雜著樂聲中激昂的演奏,高潮來臨時,毅然折斷琴弓,朝自己胸口扎去!原來他畏懼的從非死亡,而是鏡中不夠美麗的遺體。

 

  ◆17歲男孩身體裡住著兩個靈魂。原生人格哥哥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衍生出另一個成績優秀、聰明討喜的副人格弟弟,他們悄悄用日記交換心事,直到再也無法相安無事。為了求而不得的父母認同與被愛,主人格自願放棄生存,巧妙安排了一場烏龍式的精神催眠,進行自我毀滅的計畫。

 

  ◆媽媽養的貓去世之後,小女孩看見媽媽趴在地上吃貓糧。自那天起,小女孩變成了貓。她自然而然發出貓叫聲,表現出貓的情態和動作。連串怪異無解的行為,在母女不經意展現出寵物與主人惟妙惟肖的習慣互動下,逐步揭開這個家族從外公到孫女、代代相傳的教養依戀。

 

  ◆年輕攝影師擺脫不了慮病症,幾度求醫未果,遂患上假性失明。白天黑夜,他只能在模糊的視野中,跌跌撞撞度日。為了在無盡黑暗中尋求一點光,他成了一名縱火犯,更用攝影機拍下最耀眼的火,以鏡頭記錄生命的光。熊熊火光彷彿代替了他的眼,他想看見誰,或是被誰看見?

 

  ◆木偶師製作了一個短髮紅衣大眼睛、做工精緻的木偶,宣稱是他的女友,與它終日形影不離。一日他謀殺了心愛的木偶,然後一併終結了自己。死前他透露一個訊息:他女友已經死了。原以為是單純的戀物癖,直到警方找到了一個殘疾女人的死亡真相……

 

  閱讀精神疾患題材的書寫,往往給人一種獵奇的快感,然而本書卻讓你共鳴和思考。這些故事無意探究正常和瘋狂的邊界,而是突顯心理疾病背後不為人知、辛酸或無奈的原因。藉由精神疾病來探討最普遍的人性,你會在病患身上看見自己,最終透過對疾病的溯源和理解,見證生命的崩潰與重建。

 

  本書呈現出最真實人生煩惱和心理困境,你將學會共情,學會正視自己的內心,學會對他人的痛苦保持最大的想像力。然後赫然發覺,那些在現實泥沼中苦苦掙扎、脆弱又自在的生命力,永遠值得被愛。

 

  ★結集自「真故」微信公眾號口碑炸裂、最受歡迎專欄。全網閱讀量破千萬!

  ★當當網熱賣榜、抖in社科類和心理類書籍爆款榜TOP1。出版至今賣破13萬冊!

  ★榮獲2021年「精品閱讀年度好書獎」。上市兩週內,豆瓣評分高達9.6!

  ★各大媒體、社群報導狂推,影視改編計畫進行中!

 

  【精彩篇章摘文】

 

  ◤葬禮是一種告別儀式,患者在儀式中向逝去者表達未盡的哀傷,承認死亡,達成心理上的道別,哀傷處理就在這個環境裡發揮作用。人活著是需要儀式的,不良情緒是水,它一直流,儀式就像是給它畫上一個水龍頭,哪怕是假的。人在心裡有了水龍頭的概念,就有了開關調節的概念。◢〈貓女〉

 

  ◤精神癌症的關鍵不在腦子裡,而在於關係。你今天治好了他的腦子,一旦把他放回社會裡,關係的癌症就會再將他破碎掉。你能切斷他的病,但切不了源,他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目光,健康的人都能被目光所燃燒致病,何況一個墮入過深淵的人。精神幹細胞應該源於關係的胚胎,我們該做的是替這世界重塑一場分娩,讓那些所謂的常人,和他們的目光,習慣精神病。當人群中的大多數都是患者,當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與患者其實是同類,精神幹細胞才是真的成了。◢〈人類清除計畫〉

 

| 目錄 |

 

序言

01 大提琴家——雙相情感障礙

02 躁狂症——家庭系統療法

03 水鬼的眼睛——噩夢

04 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

05 微笑抑鬱症

06 神經性厭食症

07 遺忘和被遺忘的——阿爾茲海默症

08 戀愛症——鍾情妄想

09 無法量刑的罪惡——戲劇治療

10 貓女——依戀遺傳

11 紅色恐怖症——習得性恐懼

12 壓抑的性欲望——強迫症

13 縱火癖——軀體轉換障礙症

14 一個叫虹的木偶——戀物癖

15 人類清除計畫

16 快樂王子和痛苦王子

17 年輕時的齊志國

後記

編輯附錄:兩岸精神醫學專有名詞用語差異對照表

 

 

| 內容節錄 |

 

01   大提琴家—雙相情感障礙
 
午休結束時,我看見三兩個護士推推搡搡地往康復科走,她們面色潮紅,臉上透著難掩的興奮。擦身而過時,我聽到她們在說:「開始了,開始了,他又開始了!」
 
我心裡了然,知道她們要去幹什麼。她們去看一位病人,一位應當是整個醫院裡最受喜愛的病人。我走了兩步,沒按捺住好奇,也跟著去了。
 
前些日子,康復科來了位特殊的患者,一位大提琴家。說他特殊,不是因為職業,而是因為病種。他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這是一種在抑鬱和躁狂之間來回交替的精神疾病。從他的狀態來看,其實不算特別嚴重,許多程度和他差不多的雙相或抑鬱患者會選擇自主用藥物干預,而不是住院。他卻主動要求住院看管。他不符合重症,又拒絕去身心科,醫院只得把他安排在不上不下的康復科。
 
我還記得他來門診的那天,我跟著主任旁聽。他清醒極了,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也清楚該怎麼解決。但那場門診我沒能聽完,他禮貌地要求清場,我被請了出去,只有主任和他聊了許久。
 
我等在候診室外,想著他優雅得體的模樣和濃厚的藝術家氣質。
 
他出來後,衝我歉意地笑了一下,這讓我有些張惶。清場和隱私管理是病人問診的權利,他完全不需要對我抱歉,該是我唐突了才對。他說:「介意送我出去嗎?」我搖頭,立刻給他帶路,先去藥房,然後出院。其實沒多少路,是他在照顧我的尷尬,讓我總算能做點什麼。
 
到門口,天下起了雨,是急雨,歪歪斜斜地打進來,被什麼吸引了一般。我看他好像沒帶傘,問:「您要打個車嗎?」他任雨斜在身上,望了會兒,笑道:「不用,太麻煩,謝謝你。」說完,他直挺挺地走進雨裡,雨更大了些,像因為融入了同類而壯大。
 
因為清場了,我不知道主任對他病情的最終判斷,也不知道他是否被收治入院。他看起來太清醒了,又從事需要個人空間的藝術職業,我沒想過他願意住院,和別人共用病房。一週後,我在康復科見到他時,以為是看錯了,可確確實實是他。他身邊圍著護士,她們正在說笑,我遠遠看了一眼,沒有過去打招呼。我去確認了他的病案,問主任他為什麼需要住院。

 

主任只是抬了下眼皮,問:「你打聽這個幹什麼?」我覺得奇怪,我是個實習生,不懂就問很正常,主任怎麼好像有點防備?我又想到了那日的清場,或許是涉及病人隱私,我不該過問。
 
我沒繼續問,倒是主任突然提了一句:「你別離他太近。」
 
我追問:「為什麼?」
 
主任沒再說什麼,把我趕去看病案了。
 
沒多久,我明白了主任的意思。
 
別離他太近,別對他好奇,你不知道你在凝視深淵。
 
我跟著護士們走去熟悉的病房,還沒到,遠遠就聽到裡面慷慨激昂的聲音。果然,這位雙相患者進入了躁狂狀態。
 
如往常一樣,他的房間聚了四、五個護士,都在「各司其職」,有些人在病房外頻繁路過,有些人慢條斯理照料著其他病人,名正言順看管他的護士就自在得多,看他表情生動激昂,滔滔不絕地演講。她們用目光表達著迷戀,這不是秘密,整個康復科都喜歡他,如果人類有個穴位是專司喜歡的,那他一定不偏不倚地長在那裡頭。但她們的迷戀裡似乎又藏著別的什麼,恐懼?抗拒?我不確定。
 
大提琴家叫賀秉(化名),他此刻精神煥發,身上的病服也斂不去他的鋒芒,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彷彿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演奏家。他講自己的演出,講他那夢幻的第一次登台,講冥冥中接收到從舞台燈光飄下來的啟示—他被賦予了演奏終生的神旨。
 
我看著他的模樣,哪有半點門診時見過的謙和優雅,他的眼神火熱得如一位吉卜賽女郎,而觀眾都是他虔誠的士兵,我彷彿聽見《卡門》的奏樂響起了。這是典型的躁狂狀態,被稱為「三高」:情緒高,思維反應快,行動速度快。他思維奔逸跳脫,語速極快,舌頭跟不上腦子。
 
患者在躁狂時,自我感覺是極度良好的,他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能成功,聰明至極,是個毋庸置疑的能力者。這和抑鬱狀態正好相反。抑鬱是「三低」:情緒低落,思維緩慢,意志活動減弱。所以雙相患者一旦從躁狂狀態跌入抑鬱狀態時,絕望和消極感會因為反差大而更強烈,他們就更痛苦。
 
他看到我了,熱情地招著手道:「來這裡,過來聽。」
 
我控制住了自己的腳,沒有過去,這個距離是條安全線。
 
他毫不在意,只是聲音更大了些,讓我這位不聽話的觀眾能聽得更清楚些。

 

賀秉說:「我可以用大提琴拉出人話來,抑揚頓挫一模一樣,你們給我找把琴來,我拉給你們聽,你們說什麼我都拉給你們。我在台上表演過這個,你們能想像嗎,那是交響音樂會,我卻擁有無伴奏大提琴表演的機會,我和其他三位大提琴演奏家,他們不是礙手礙腳的人,我覺得不是,那樣的合奏還不錯。網站上有我的獨奏,你們可以去聽,雖然不及現場的萬分之一,演奏一定要聽現場的。朋友們,不要被數位壓縮的產物的便捷所蠱惑,別成為懶人!懶人會失去一切感官!他們把享樂和感官搞混了,沒有感官的享樂不是享樂……對,你們去聽吧,沒辦法,你們只能聽網站上的了,但別評論,別評論,請當面對我說喜歡,然後將『喜歡』從你們匱乏無腦的評論字眼裡抹去,那太傻了,說真的……」
 
他的注意力極快地從一件事飛躍到另一件事,護士們笑著應承,做他囂張樣子的俘虜,儘管我不覺得她們領會了,但不需要領會,她們只需要對他的魅力即時回饋就可以了。他們彼此滿足著,像一道江南名菜—糯米蓮藕,糯米填進蓮藕,蓮藕填進糯米,盤子都是齁甜的。
 
護士們是被前來查房的康復科醫生趕回前台的。其中一位護士還理直氣壯,說是賀秉不肯吃藥,她才在這看著他,好讓他吃藥。
 
患者躁狂時的服藥依從性確實很差,因為他們不願意從躁狂的巔峰體驗中離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躁狂時極度自信自得的舒適感。
 
護士們回了前台,勸服賀秉吃藥的任務落在了康復科醫生身上,她問賀秉:「怎麼又不吃藥?」
 
賀秉笑道:「現在好像不需要。」
 
女醫生說:「需不需要是我來決定的。」
 
賀秉說:「可是吃藥讓我痛苦,我好不容易暫時結束那種糟糕的體驗,你要把我再推回去嗎?」
 
我心下一凜,覺得賀秉太會拿捏人心了。
 
賀秉熟稔地見縫插針問道:「我推薦給你的歌單聽了嗎?你最喜歡哪支曲子?」女醫生順著他聊下去了。
 
賀秉成功地為自己迎來了新的觀眾,他又激昂起來,卻與方才同護士講話時的囂張恣意不同,多了一分謙遜可愛,閱歷豐富的女醫生顯然很吃這一套。賀秉遊刃有餘,他似乎總能叫任何一個前來探究他的人被他俘虜,面對兔子女士,他是囂張傲嬌的獅子;面對豹子女士,他是狡黠討喜的狐狸。
 
我沒再聽下去,離開了,不知道賀秉的故事究竟講了多久,才肯吃藥。
 
隔天,賀秉就陷入了抑鬱。

 

我並沒有去探望他,我是從護士和同事的狀態上感知到他抑鬱的。實習生同事憂心忡忡,整個上午病案沒有翻過一頁。
   
我問她怎麼了,她說賀秉抑鬱了。
   
我好笑道:「他抑鬱,你絕望什麼啊。」
   
她說:「不知道,就看他那樣,心情好差啊……我都要抑鬱了。」
 
下班前我去康復科歸還病歷本,一進去就被前台的低氣壓鎮住了。沒有一個人說話,動作都很緩慢,空氣中有被什麼碾碎過的壓抑感。
 
我問:「你們怎麼了?」
 
護士們沒心情搭理我:「賀秉抑鬱了。」
 
他抑鬱不是很正常嗎?他不抑鬱在這裡待著幹嘛?你們見過的抑鬱患者還少嗎?你們能專業點嗎?
 
我忍著沒把這些話問出來,想起了主任說的「別離他太近」。
 
護士說:「李醫生已經進去一個多小時了,怎麼還沒出來,這次這麼嚴重嗎?」
 
李醫生是昨天勸賀秉吃藥,專門負責他的那位康復科女醫生。
 
我蹙眉,一個小時,就是心理諮詢都已經超時了,她不該還在裡面。有一位能如此影響醫務人員的患者,我不知這是好是壞。一位極富魅力的患者,他的「魅力」會大於「患者」。可奇怪的是,這群說著擔心的護士們,誰都沒有真的去看望賀秉。
 
我問她們:「你們為什麼不自己去看呢?」護士們陷入了奇怪的安靜。其中一位嘆氣道:「去多了要著魔的,真的是恨不得替他疼……賀秉這個人,有點可怕。」一位護士道:「要是真陷進去那可麻煩大了,迷戀還不打緊,心疼多了,真是要出事的。」
 
我倒是有點驚訝,原來她們是知道「別離他太近」這一點的。
 
賀秉在這裡就是這麼一位特殊的病人,大家都迷戀他,又抗拒他,想接近,又害怕接近,始終在清醒和渾濁間來回刺探,像個無傷大雅的遊戲。每當他開始躁狂,康復科就如同沐浴在狂歡的酒神祭中,他瘋癲,她們就陪他摘掉腦子;每當他陷入抑鬱,康復科就裹在潰爛的羊脂裡,眼睛淹沒了,思想窒息,神經遊不出去,身體泡得萎縮。
 
賀秉每週有一次拉大提琴的機會,兩個小時,在醫院的戲劇心理治療室,這是他哀求了許久得來的。

 

賀秉第一次去拉大提琴時,我和實習生同事跟著去了,同行的除了李醫生,還有社工科的兩位男性醫生。處在躁狂和抑鬱間歇期的賀秉,恢復了我初見他時的優雅謙和,眸光清冽又清醒,好像連同那位躁狂時的自己都一同寬容了。我當時不太理解為何要去這麼多人,可是兩位社工似乎挺緊張地盯住賀秉,連主任都半道過來看了一會兒。
 
賀秉進房間第一句話是:「沒有鏡子嗎?」
 
李醫生一愣,道:「沒有。」
 
賀秉沒說什麼,熟練地調了弦,坐下開始拉琴。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穆戈,心理學碩士,真故傳媒簽約作者。偶爾專業,慣常抽風,自由是第一奧義,烏托邦主義者,想像的巨人,現實的矮子,對海和海怪有奇怪的迷戀,卻不會水性,懷疑自己是來陸地歷劫的海生物,夢想是全息地死在作品裡,以及暴富。

 

本書內容集結於「真故」微信公眾號上連載的知名專欄,這個廣受歡迎的非虛構文學平台,致力於分享精彩的故事,全網閱讀量超過千萬,並以IP改編戲劇化推廣為目標。

瘋人說: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HK$160.00價格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穆戈

  • 出版社 | PUBLISHER

    漫遊者文化 

  • 書號 | ISBN

    9789864896776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09/05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