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歐亞大部分領土
三大穆斯林國家
鄂圖曼帝國、薩法維帝國和蒙兀兒帝國
◆劍橋大學出版社「亞洲歷史新方法」(New Approaches to Asian History)書系重量級作品
◆填補被「西歐中心觀」的世界史書籍忽略的空白地帶
◆首本穆斯林三大帝國的跨帝國歷史著作
在西元一四五三年至一五二六年之間,穆斯林在地中海、伊朗和南亞建立了三個重要的國家,它們分別是鄂圖曼帝國、薩法維帝國和蒙兀兒帝國。
到西元十七世紀初時,這些王朝的後代所控制的領土涵蓋了穆斯林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從巴爾幹和北非一直延伸到了孟加拉灣,囊括了一點三億至一點六億人口。本書是對這三個帝國在西元一三〇〇年至一九二三年間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所做出的首次比較研究。分析的核心是這三個國家裡的伊斯蘭教,以及它是如何影響這些大帝國的政治軍事結構、經濟、語言、文學和宗教傳統的。這種具有開創性而細緻的研究的目的在於藉此來說明這些帝國的複雜、仁慈和活力,矯正一般大眾對穆斯林社會所持有的簡化觀點,瞭解這些帝國時,不能將它們簡單地歸結為宗教。
|國際好評|
- 「總而言之,這是對三個非凡的穆斯林帝國在其權力和聲望的鼎盛時期的生動、博學而又平易近人的比較研究,並仔細地置於其歷史背景中。 伊斯蘭世界的學者過去認為,它在阿拉伯征服後的幾個世紀中達到了頂峰,即早期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時期。 戴爾的書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來懷疑事情可能並不那麼簡單。」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 「戴爾教授運用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當代和現代資料,帶我們了解三個帝國相互交織的歷史」
—亞州事務(Asian Affairs)
- 「戴爾在本書中重新引入將三個「穆斯林」帝國並置的比較架構,為學生和學者提供堅實的入門知識……他非常有說服力地展示了在這數百年中,南亞、中亞和西亞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的文化哲學和宗教政治模式、趨勢和參考資料」
—Christine Philliou (Columbia University),洞察土耳其(Insight Turkey)
- 「將三個偉大穆斯林帝國置於世界歷史的背景下相互比較是份艱巨的任務,戴爾承擔這份責任,並執行這項開創性工作是重大的成就……這確實是我們非常需要的一本書,對這個研究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激發讀者對這些帝國新的興趣……本書將持續成為伊斯蘭、中東和世界歷史相關課程中富有價值的教材。」
—Cengiz Sisman (Furman University),世界史雜誌(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 目錄 |
王朝列表
術語
前言
語言和轉寫
序言
第一章 西元十至十六世紀的印度、伊朗和安納托利亞
第二章 穆斯林帝國的興起
第三章 君主的統治正當性和帝國機構
第四章 西元一六〇〇年前後的經濟
第五章 帝國文化
第六章 黃金時代:世俗的帝國和神聖的帝國
第七章 黃金時代裡的帝國文化
第八章 追尋鳳凰
結論
書目
| 內容節錄 |
第八章 追尋鳳凰
簡述
西元一六○○年時,鄂圖曼帝國、薩法維帝國和蒙兀兒帝國構成世界上最成功的四個王朝帝國中的三個。當時的世界上只有明朝中國統治更多的人口、擁有更大的領土和更多的財富。每個穆斯林帝國的君主都面臨著許多棘手問題,但是那些前往伊斯坦堡、 伊斯法罕、阿格拉和德里的歐洲造訪者幾乎無一例外地對這些都城和它們所代表帝國的 活力印象深刻。然而,在一個世紀之後,薩法維王朝已經進入末期的停滯,蒙兀兒王朝 對印度斯坦的領土控制正在萎縮,甚至當他們的軍隊已經拓展到印度東南海岸時也不例 外,鄂圖曼王朝則是在對維也納的第二次圍攻中遭遇了災難性失敗,即將進入「鬱金香時期」,這是一個自我放縱時代的迷人標籤,象徵著帝國活力的喪失。西元一七二二年,薩法維王朝土崩瓦解;十七年後,蒙兀兒的皇帝墮落成一個北印度小國的統治者; 西元一七七四年,伴隨著俄羅斯帝國的勝利,鄂圖曼人與之簽署《庫楚克—凱納吉條約》,此事件象徵著鄂圖曼帝國長達一個半世紀解體過程的開始,在此期間,歐洲人和鄂圖曼帝國的臣民將會把這個帝國拆散。
假如十四世紀的穆斯林哲學——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當時在場並見證這些帝國的崛起和崩潰,他可能會從哲學的角度評論,說王朝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正如他在北非部落王國身上所看到的,由於新建立國家的社會、政治和軍事環境以及王朝成員和統治菁英的心理變化,征服者原有的活力和他們的社會凝聚力不可避免地萎縮。在社會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家族血統的布登勃洛克理論,認為成功家族的情況和態度會在世代交替的過程中發生變化,不可避免地導致家族的衰落。「除了伊本.赫勒敦拿出他的模型來解釋一個部落王朝的週期性興衰,在考慮實際上的政權時,這種理論不可避免地會被簡單化,尤其是伊本·赫勒敦的理論,儘管他的見解很精闢,但並沒有論及反常的個性或個人的輝煌成就在興衰中所發揮的作用。
非部落王國身上所看到的,由於新建立國家的社會、政治和軍事環境以及王朝成員和統治菁英的心理變化,征服者原有的活力和他們的社會凝聚力不可避免地萎縮。在社會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家族血統的布登勃洛克理論,認為成功家族的情況和態度會在世代交替的過程中發生變化,不可避免地導致家族的衰落。「除了伊本.赫勒敦拿出他的模型來解釋一個部落王朝的週期性興衰,在考慮實際上的政權時,這種理論不可避免地會被簡單化,尤其是伊本·赫勒敦的理論,儘管他的見解很精闢,但並沒有論及反常的個性或個人的輝煌成就在興衰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研究王朝帝國時,我們很自然地首先會從王朝成員的身上尋找最初成功和最終失敗的原因。諸如在穆罕默德二世和蘇萊曼、伊斯瑪儀國王和阿巴斯國王、巴布爾和阿克巴等人身上尋找答案,這說明了充分參與、動力十足、冷酷無情的個人在建立國家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看到,這些偉大君王的繼任者其個人缺陷往往促成或直接導致一個國家的機構、財政和領土控制情形的惡化。除了這些司空見慣的看法之外,導致鄂圖曼帝國、薩法維帝國、帖木兒帝國或蒙兀兒帝國最終滅亡的因素在每個案例中都明顯不同:結構性因素,如資源匱乏的問題就在薩法維伊朗特別嚴重;深刻的社會、宗教或社會變化在晚期蒙兀兒印度特別明顯;而外部趨勢,如東歐君主國和西歐商業國家的崛起和新的侵略性擴張,則對鄂圖曼帝國造成深刻影響。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促成這些曾經氣勢如虹的帝國之消亡。
這些國家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薩法維王朝和蒙兀兒王朝的衰落幾乎完全是由於其領土和社會内部的原因。這兩個王朝在崩潰或衰落之前並沒有被歐洲人的擴張從根本上削弱,他們的統治者和政權在政治結構、軍事組織和精神面貌上與一個世紀前相比完全沒有變化。後期的薩法維王朝從未受到歐洲大國的攻擊,伊朗也不曾受到歐洲擴張的影響,直到十九世紀初俄國人擴張到高加索地區才改變這樣的情況。在印度,當英國軍隊進入蒙兀兒人的領土時(一七五七年在孟加拉),蒙兀兒帝國已經萎縮成一個小王國,成為印度教徒或阿富汗勢力的傀儡,沒有能力抵抗内部或外部的敵人。
相比之下,鄂圖曼人繼續戰鬥著,它在十七世紀首先經歷從王朝政權到朝臣政權的轉變,然後在十八世紀末,鄂圖曼帝國又按照威脅其帝國生存的歐洲國家,開始對鄂圖曼軍隊、鄂圖曼國家甚至是社會進行徹底重組。鄂圖曼帝國在抵禦歐洲擴張、野心勃勃的省級大員和民族主義的同時,試圖實現現代化,但最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受害者,這次戰爭也奪走了兩個具有悠久王朝歷史的歐洲多民族帝國的生命。
薩法維伊朗
要確定促使薩法維王朝在西元一七二二年突然崩潰的因素並不困難。直接而明確的原因是薩法維軍隊的惡化,在整個十七世紀中,薩法維軍隊不斷地萎縮。這本該是一個個人、強大的統治者,或是一個自信、穩健的大臣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沙·阿巴斯一世曾經重組薩法維軍隊,並擊敗強大的鄂圖曼帝國軍隊,甚至連沙·阿巴斯一世的兩位繼 承人也分別對鄂圖曼人和蒙兀兒人發動過成功的軍事行動。然而事實證明,薩法維王朝 最後兩位出身後宮的國王,對復興沙·阿巴斯一世的現代化軍隊不感興趣和/或沒有能力,在他們的統治期間,行政效率和農村的安全環境也明顯退化。
西元一七二二年時,在阿富汗人反抗坎達哈的薩法維省長之後,沙蘇丹·胡塞因領導的齊茲爾巴什部隊證明自己甚至無力擊退一支武裝薄弱的阿富汗部落部隊,他們讓這支阿富汗部隊得以向伊斯法罕進發。在首都伊斯法罕附近的一場戰鬥中,阿富汗人擊敗了一支規模更大、武器更精良,但領導不力的薩法維軍隊,薩法維人的軍隊由一名齊茲爾巴什部落成員指揮,經過阿富汗軍隊七個月的破壞性圍攻,瑪赫穆德·吉爾扎伊 (Mahmud Ghilzai)攻破了伊斯法罕。蘇丹·胡塞因退位,並宣布他的阿富汗征服者為新的國王。儘管薩法維王朝的一位王子逃了出來,並宣稱自己是塔赫馬斯普二世,但薩法維王朝的國家已經不復存在了——阿富汗人的作為也確定了這項政治現實,他們摧毀薩法維王朝的檔案,據說這些檔案資料都被傾倒進伊斯法罕的札因代河裡。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史蒂芬.戴歐 Stephen F. Dale,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系的教授。他先前出版過的著作包括《印度商人和歐亞貿易 一六〇〇-一七五〇》(劍橋,一九九四)、《八樂園之園:巴布爾和中亞、阿富汗及印度的帝國文化 一四八三-一五三〇》(二○○四)。
| 譯者簡介 |
苑默文,譯者,喜愛曬太陽,閱讀和旅行,專注於伊斯蘭世界的物質文化和藝術。翻譯作品有《中斷的天命》、《巴勒斯坦之殤》、《時間的怪獸》等。
交流賜教:mustafa0818@gmail.com
穆斯林帝國:從十四世紀到二十世紀初,鄂圖曼、薩法維、蒙兀兒帝國稱霸歐亞大陸的百年盛事
作者 | AUTHOR
史蒂芬.戴歐 Stephen F. Dale
出版社 | PUBLISHER
馬可孛羅
書號 | ISBN
9786267356272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12/14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