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對官商關係一直爭論不休,對於研究此問題的方法論更是莫 衷一是。因此,坊間對官商勾結的討論,無可避免會流於片面和粗疏。徐承恩等在本書的研究,有系統地描繪了香港政治精英在近幾十年的演變,可算 是對此議題的討論作出貢獻。在香港這種半開放的政體,要搜集足夠的資料 去做海外民主國家那種巨細無遺的權力精英研究,並不容易。此研究獨特之 處,在於運用社會網絡分析,在少有公開的資料中尋找蛛絲馬跡,嘗試確認 哪些精英在決策過程及議題設定上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陳健民,摘自本書序言
***
作者翻查數據、書籍,在有限的公開資料中,比較近三十年的政商界精英互動結構,以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從中估算政府、商界和非牟利界別權力的分配變化,最後得出驚人結論。
香港的政商界精英網絡,還有從前的非牟利團體,例如小童群益會、東華三院等,都在政治舞台上跳著探戈,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這二三十年間,「阿爺」已暗道陳倉,把權力集中在政府身上,分化商界精英,再加上由高官問責制開始,商界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甚至引內地紅色商人當公職,漸次地赤化整個政府、商界等網絡。到底用了甚麼方法?香港將來會變成怎樣的社會?理論有分析之餘,也有展望將來。
| 目錄 |
第一章·行政吸納與官商合謀
第二章·慈善與權力:非牟利界別的政治
第三章·八十年代的精英網絡架構
第四章·九十年代的精英網絡架構
第五章·分化商界的統一戰綜
第六章·十一世紀的精英網絡架構
第八章·四分五裂的公民社會
第九章·精英網路中的行政立法機關
第十章·公職王與策發會
第十一章·精英結構的政治影響
第十二章·香港政治正威瑪共和化
感言
附錄·研究方法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 內容節錄 |
引言:大時代,台下有真的主角
在二○一二年三月廿五日,商界精英支持的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唐英年,終以大比數落敗,無緣晉身禮賓府。回想在不足一年之前,唐英年仍被視為下 一任行政長官的熱門人選,幾乎沒有人會預計到唐先生最終會敗選。眼看他 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一個全新的世代,就此揭幕。
商界精英於香港政壇叱吒一時,卻於短短數個月內失勢。儘管唐英年仍然能 夠得到二百八十五位選委的支持,卻有近百位曾提名唐的選委沒有投票給 他。這意味著在北京的政治壓力面前,商界精英並未能有效地團結一致,部 分人更是大難臨頭各自飛。這逆轉結局或會令不少分析者大跌眼鏡,然而若 細心觀察香港權力精英近數十年的演變,便會驚覺當輿論圍著地產霸權、官 商勾結等概念團團轉時,真正的主角早已在台下磨拳擦掌。
官商共治的殖民地體系
商界精英以前之所以權傾朝野,可追溯到殖民地時期的政治體系。香港開埠 之初,英國政府因香港當時未能像其他殖民地那樣為大英帝國來龐大收益, 曾一度考慮放棄香港。而在香港營商的商人,又因繳稅問題,不時向倫敦反 映不滿。香港殖民地政府為求自保,只好吸納主要商行的精英進入政治體系。 與此同時,殖民地官員不熟悉中華文化,加上種族主義造成的偏見,不敢亦 不願直接與華人打交道。因此他們便倚靠以華商為主的個別精英為中間人, 透過他們間接管治華人社會。
研究香港政治的學者史葛(Ian Scott)指出,香港自開埠以來,曾經歷過多 次管治危機,而每一次都是透過吸納更多的精英進入政治體系,讓更多的精 英分享政治權力,從而平息風波。這些精英大部分都是商人,先是主要商行 的外籍商家,後來又擴展至華商。與此同時,殖民地政府亦讓公務員體系擔 當制訂政策的角色,讓潛在的政治分歧化約為行政管理的技術問題。這種行政吸納的管治作風,令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能大體上維持政治穩定,亦奠定了官商共治的政治體系。
在八十年代精英交織網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官商共治體系的結構。主要商行與政府委員會之間,有著豐富的交織聯繫,把權力精英連成一個團結的陣線,而部分較具規模的主要商行和較重要的政府委員會,則在網絡中擔當主導的角色。
山頭林立的商界精英
到了一九八四年,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議定於一九九七年將香港的主權 移交予中國。北京政府認為商界主導香港政治的力量,開始對商界進行統戰。 北京最初期望能夠維持香港官商共治的格局,但這個如意算盤卻因中英兩國 後來交惡而打不響。
彭定康上任後推行政改方案,於一九九五年立法局引入選民基礎較廣泛的新 九組功能組別後,北京決定放棄「直通車」的安排,以「另起爐灶」的方式自組主權移交後的管治班子。曾為彭定康服務的公務員體系則被視為「港英餘孽」而不獲信任,商界精英成為了唯一獲北京信任的管治伙伴。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商界出身的董建華宣誓就任首位行政長官,開展了主權移交後商人治港的政治格局。
然而當商界精英走上了權力顛峰之際,他們之間卻已不復以前那樣團結一 致。主要商行之間的董事交織,在八十年代以後愈來愈稀疏。近幾十年全球 經濟一體化加劇了商營機構之間的競爭,令它們更難為著一致的政治目標而 團結起來。商界精英的分化,是近幾十年先進國家的普遍現象,唯香港商界 精英的分化卻同時有著本土的因素。北京對香港商界精英的統戰,再加上中 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商機,使北京與香港商界建立了主從關係。香港商界一方 面公開表示效忠北京,另一方面又利用與北京的人脈關係向競爭對手及特區 政府施壓,以爭取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這既加深了商界精英之間的不和, 亦令他們失去了組成管治團隊的動機。香港的商界精英在九十年代起便分裂 為多個山頭,整個商界亦逐漸失去在權力精英中的主導地位。
董建華在任年間,特區政府曾嘗試過加重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的角色,後來 更引入了高官問責制,使董建華可以任命公務員體系以外的精英為主要官 員。無奈商界精英卻不能團結一致,組成一支可以支持董建華施政的管治團 隊。及後一連串管治危機後,商界精英雖然仍然能維持其政治影響力,董去 曾上卻已成定局,開展了公務員治港的時代。
親北京勢力暗渡陳倉
曾蔭權上台後,他大可以運用既有的公務員系統,以及利用公務員在殖民地 時代制訂政策的經驗,建立一個自主的管治團隊。可惜曾蔭權卻抱著打工仔 的心態,將自己視為北京政策的執行者,而非香港的政治決策者。特區政府 與香港商界一樣,都有著只向北望的政治文化。親北京的政治勢力,亦逐漸 悄悄地佔據了權力精英們主導位置。
在二○○八年的精英交織網中,商界的精英已經分化至各個甚少互相連繫的 山頭。主要商行亦未能在網絡中擔當主導的角色。只有政府委員會能夠主導 精英交織網。我們發現在這些委員會之中,大多是與主要商行沒有連繫的商 界人士。他們當中有不少都曾於中國大陸的政治體系中擔任過公職。他們雖 然來自商界,但大部分卻非傳統官商共治體系的成員,而很可能是北京親自 裁培的嫡系勢力。
同樣在二○○八年,中聯辦研究員曹二寶在中共黨校刊物撰文,指出北京需 要在香港建立第二個管治團隊。考慮到這篇文章的觀點,我們相信在權力精 英中嶄露頭角的親北京人士,很有可能是第二個管治團隊介入香港事務的渠 道。在傳統商界精英日趨分化的情況下,由北京栽培的精英便可以進佔原先 由商界精英主導的政府委員會,不知不覺的將之轉變為北京影響香港政治的平台。他們具有商界背景,讓政府委員會延續昔日親商的作風。然而他們卻 不從屬於主要商行,且準備要取代昔日主要商行的角色。北京政府充分利用 了政府諮詢制度的空間,容許他們在表面上不損害一國兩制框架的情況下, 以合乎香港法律的方式介入香港的政治事務。
北京對香港社會各界全方位的統戰,亦於主權移交後得到成果。不少社會團 體及地區團體在近幾十年逐漸投入親北京的陣營,由北京栽培的精英亦相繼 活躍於民間團體之中。這些團體對香港市民做了不少意識形態上的宣傳,從 而凝聚了不少政治立場保守的群眾,令親北京的政治立場可以得到民意的支 持。這些團體在選舉時,亦成為親北京政團的地區「樁腳」,其動員組織的 能力遠比民主派的對手強大。我們可以預期,北京在民間社會的統戰機器會 在二○一二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時再次全速開動。北京方面的目標,是要得 政權、奪議席、贏民心,開展一個由北京全面掌控的新時代。
香港的商界精英無疑是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權,當中涉及的利益衝突亦繼續影 響著香港市民的生活。然而當輿論群起批評商界霸權時,商界在香港政治的 主導地位已被逐漸被陰乾。當商界精英以為 business as usual 而氣焰沖天 之時,親北京的嫡系勢力已準備好要接收權利。不過是幾個月的功夫,殖民 地時代的官商共治體系,霎眼間已成為明日黃花。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徐承恩,開業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業餘香港研究學者,研究範疇包括香港歷史、中國邊陲史以及國族主義。著作包括《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與伍子豐、易汶健合著,東寶製作),《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青森文化)及《思索家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前衛)。
| HEAD HOLE REMARK |
本書之實體書已絕版,但有作者提供的電子版版本可供下載:
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pdf(免費版,Source:作者網站)
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
作者 | AUTHOR
徐承恩,易汶健,伍子豐
出版社 | PUBLISHER
東宝製作公司
書號 | ISBN
9789881853783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2/07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