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緬!滾出緬甸!我們緬甸不需要你!
你們不是緬甸的一分子!!
為何民主化浪潮下羅興亞人的處境益發艱困?
----見證推薦(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林韋地 季風帶發行人
吳象元 關鍵評論網東南組資深編輯
唐南發 聯合國獨立顧問與難民與移工服務人員
翁婉瑩 自由撰稿人
張正 中央廣播電臺總臺長
陳牧民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駐印度代表處公使
楊昊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楊智強 記者
趙中麒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廖雲章 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ASEAN Plus 南洋誌
為什麼緬人排擠羅興亞人?因為……
緬甸有極其複雜的民族組成,而在緬甸獨立自主的過程中,緬人是絕對的核心。為了讓緬人的利益最大化,歧視少數民族的作為層出不窮,並在軍政府統治時代進一步得到強化。雖然穆斯林在緬甸的歷史發展已久,但羅興亞人大多卻來自孟加拉。跨境少數民族造成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引發國家裂解的骨牌效應,政府與人民於是將恐懼強加在羅興亞人身上。
為什麼若開人憤恨羅興亞人?因為……
若開邦在歷史上是獨立於緬甸的阿拉干王國,也是印度文化與緬甸連接的窗口。獨特的史地條件,若開人逐漸培養出自己的族群意識,尤其當英國殖民者暴力地將印度、孟加拉、緬甸合併在一個殖民地之下,百年來族群遷徙與資源分配的不公,憤怒就像壓力鍋一樣不斷累積,隨時可能爆發。終於,在民主轉型加快的同時,怒火燒毀了羅興亞人所擁有的一切。
為什麼佛教僧侶仇殺羅興亞人?因為……
佛教與僧侶,一直是緬甸歷史上的知識傳播者,其受到的尊敬當然不可言喻。在軍政府統治與民主轉型期,僧侶更扮演了為人民發聲的社會接濟者角色,佛教不受政權侵蝕,持續保衛人民。緬甸人民常年的不滿,需要有人帶頭衝破,而僧侶一馬當先,想讓緬甸更完整、更強大。新生的「佛教民族主義」,首要開刀的就是人口眾多的穆斯林與羅興亞人。
為什麼翁山蘇姬默不做聲?因為……
翁山蘇姬本身是緬人,他所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也以緬人為主。長年畸形的民主發展下,全國民主聯盟缺乏能力統合民族主義、佛教勢力與國際援助的資源。而軍隊尚未離開政治舞台,他們對於緬甸「亙古不可分割」的保守心態,剛好與佛教民族主義一拍即合。左右為難的翁山蘇姬,將沉默當作是面對的策略。
「欲了解事情怎會每下愈況終成災難,非讀不可之作」──《經濟學人》(Economist)他們曾經是鄰居、朋友──穆斯林與佛教徒。
但從何時開始,羅興亞人從出生起就不被視作「人」?
作者實地採訪,揭開這場由恐懼餵養的暴力:
為何團結國家的信念最後變成可怖的種族屠殺?
| 目錄 |
目錄
前言
緒 章、大屠殺
第一章、當鄰人反目成仇
第二章、擴大的分歧
第三章、英國人與分裂的國家誕生
第四章、仰光的特有交易
第五章、創造身分認同,操縱人民分歧
第六章、社會工程與囚犯村
第七章、二○一二年:災難形成
第八章、民主實驗搖搖欲墜
第九章、鼓吹仇恨的佛教徒
第十章、種族隔離之邦
第十一章、偽裝的身分
第十二章、脆弱的聯繫斷了
第十三章、靜默的民主與失能的聯合國
第十四章、殺戮之後
致謝
注釋
| 內容節錄 |
第十一章 偽裝的身分
那些預告種族滅絕的辭令,看得出不同族群之間擁有無法化解的差異。共同的臍帶被切斷了,不再有個體存在。現在需要對付的是「他者」。隨著二○一二年後若開邦的管制措施更加嚴酷,大眾對羅興亞人的言論愈來愈慷慨激昂,那些辭令也更變得更直截了當。羅興亞人「像吳郭魚那樣」生孩子,威拉圖曾這樣說,這一百萬人宛如癌細胞惡性轉移,對所有共享緬甸西部山地和海岸平原的人口構成威脅。如果民主轉型後,這種晦暗的信念真的籠罩了緬甸的核心―族群差異代表的是威脅,給人的感受是如此深刻,讓消滅一個族群變得情有可原―那萬一有例子可以證明此信念是錯的呢?倘若有某個人出生自最受憎惡的族群,卻透過一番手腳,不但讓自己被接納為緬甸共同體的一員,甚至爬到權威機構裡聲望最高的位置呢?
儘管身分認同的爭議已讓緬甸死傷慘重,我卻聽過這麼一個事例,足以闡明軍政府據以判定誰是、誰不是一分子的那些要素有多荒謬。毛芒梭(U Maung Soe)或許只是一個人,可他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很獨特。一如我看見的其他事,他走過的路似乎反映了緬甸既神祕又不合理的權力運作方式。
第一次遇見這位五十歲的大哥時,我人在仰光的商業區裡。一個朋友告訴我,有個羅興亞男人曾在軍中服役。來自一個備受嘲弄團體的人,竟能進入那樣的機構,是難得一見的事,我很好奇他是怎麼辦到的,又為什麼要這麼做。自獨立後就以緬甸種族宗教同質化為首要任務的軍隊,竟然允許羅興亞人入伍,實在很奇怪。更奇怪的是,他一開始還想參與那樣的同化計畫。
毛芒梭一九六六年在布帝洞出生,未滿一歲就跟著雙親搬到仰光。他的父系和母系家族已世居若開邦北部好幾代了,曾祖父母都生在那裡,以務農為生。母親的家族來自布帝洞北方鄉間,父親則來自布帝洞南邊。他從小就知道雙親家族都是羅興亞人,但直到一九八○年代中期,軍政府才要求人民在身分證上註記族群。對官方來說,他們之前為人所知的只有出生地:「BTH」(布帝洞)。
在奈溫掌權四年後才出生的他,童年生活並未被族群身分牽累。但當他年滿十二歲、必須申請第一張身分證時,問題就來了。那年是一九七八年,羅興亞人被迫持有外國人登記證,而軍方嚴厲的查驗工作第一次轉變成針對羅興亞人的集體屠殺,迫使二十多萬人逃到孟加拉。但他沒有維持他的羅興亞身分,為了避免當年的屠殺與掃蕩,他和爸媽一起捏造族群出身。他「變成」若開人穆斯林―當時獲承認的一類―就像拉拉搬去仰光時為了取信移民官員,從孟人變成緬人那樣。如此一來,他就能取得公民身分,不像其他同族同胞那樣必須蒙受無國籍的苦難。對毛芒梭及其家人來說,這是簡單盤算後的必然結果:不管跟中央政府的親疏程度為何,只要被接納為國家的一分子,就能享受該有的權利;若繼續當官員眼中的羅興亞人,就會失去所有。
二十出頭時,毛芒梭已在仰光念完大學,加入奈溫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在北部郊區擔任職員。當時緬甸是一黨專政國家,而他決定入黨的原因也很簡單:他知道跟隨政府,職涯就有保障。父母決定變更族群時所顯現的務實傾向,似乎傳給了他。他了解到,若在政府任職,人生際遇會比較順遂。但他沒有在那裡待太久。一九八八年的暴動,推翻了奈溫和他的政黨,所以毛芒梭失業了。幾個月後,二十二歲的他開始幫民族團結黨―表面是平民政黨,背地為接手奈溫政府的軍事領導階層―打雜。一九八九年二月,他決定從軍。
「我不認為軍隊是什麼好地方,」他說:「我只是想學習技藝。我的家族當中該有人熟悉軍事技能。那是我父親的抱負,他說入伍從軍是好事。」
毛芒梭的父親在他的時代曾與軍中其他羅興亞人並肩作戰。當時,即緬甸獨立後那十年,軍隊沒有那麼嚴重的宗教和族群差別待遇。軍隊淨化是後來的事。
「他加入軍隊來保護族人的土地,為族人贏得尊嚴。其他擔任教師、醫生、公務員和警察等公職的羅興亞人,也秉持同樣的精神。」毛芒梭這麼說。
但從父親入伍到毛芒梭子承父志的那四十年間,緬甸發生了許多變化。毛芒梭或許改變了身分,以免遭受和其他羅興亞人一樣的命運,但穆斯林仍被禁止從軍。他在一九八九年初前往仰光的徵集中心,他的佛教徒朋友在那裡工作,答應在申請表上把毛芒梭登記為若開佛教徒,開啟他第二次的身分轉變―至少在書面作業上如此。這類官民之間的欺詐絕非前所未聞,啟用親戚、貪汙和各式各樣的賄賂在緬甸司空見慣。在滿二十三歲不久前,毛芒梭順利入伍,被派往克倫邦。當一九九○年實施新的國民登記證政策,而移民官員來到他的營區之際,他已經能提供「證據」了:在軍隊表格上,他是佛教徒了。他很快就拿到新的身分證,而那也讓「若開佛教徒」這個新身分成為「現實」。
一旦入伍,部隊的任務便沒有選擇的餘裕―上級叫他們去哪裡,就得去哪裡。毛芒梭在克倫邦待了兩年,與克倫民族解放軍的士兵交戰,接著橫越國土來到若開邦的皎道―他出生地附近,也是二○一二年後羅興亞人全體不得進入的城鎮。抵達後不久,他那一營就被賦予協助邊境安全部隊的任務。這個新成立的邊境安全部隊由軍、警、移民官員所組成,戍守孟加拉邊界,並針對羅興亞人實施管控措施。他們會恣意對羅興亞人施暴,因此令羅興亞人深感畏懼。在回憶這段的往事時,毛芒梭有點避重就輕。他是羅興亞人,支援以鎮壓羅興亞人為首要任務的安全部隊。該部隊曾協助策劃第二波對羅興亞人的集體屠殺,直到一九九二年三月,已有二十五萬人逃往孟加拉。毛芒梭說他主要駐紮在皎道的營區,但有時會為安全部隊提供額外的保護措施。他的單位會比移民官員早一步進入羅興亞人的居住區,而移民官員會對羅興亞人進行定期盤查、完全封鎖地區、阻止任何活動。一九九二年,有九個年輕羅興亞人在未經許可、也未被有關當局發現下離開布帝洞的家,打算前往仰光。他們穿過皎道一路去到謬烏,最後在那裡被逮。透過無線電,毛芒梭聽到謬烏的指揮官命令他的士兵先替那九個人挖坑,把他們活活打死在裡頭。「西司令部的師長下令把他們統統殺掉。我們可以從通訊裝置中聽到。」(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法蘭西斯‧韋德 Francis Wade,專門負責緬甸及東南亞事務的記者。從二○○九年開始報導緬甸,並與流亡人士設於泰國北部的緬甸民主之聲(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新聞組織合作,之後更深入報導緬甸脫離軍事統治的轉型過程,及伴隨而來的暴力。他也為《衛報》(The Guardian)、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時代雜誌》、《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及其他媒體報導南亞及東南亞各地的消息。他現駐倫敦。
| 譯者簡介 |
洪世民,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大盜、英雄與革命者之路》、《伊斯蘭啟蒙運動》、《如何「無所事事」》等。
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作者 | AUTHOR
法蘭西斯‧韋德Francis Wade
出版社 | PUBLISHER
馬可孛羅
書號 | ISBN
9789860767377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6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