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講我城,
拾憶故事。
三代人回憶集結,三十篇文字記述,
拾回一個又一個在地故事。
一些是聽說回來的吉光片羽,
更多的是親歷其境的時代見證。
願下一世代也記得這片地的一些事,
與一些情,關於我城。
***************************************
作者跟祖母及老爸,一家人圍爐閒話家常,總說起關於香港的往事。
祖母口若懸河地講談二戰前後的患難歲月,
老爸的回憶總流轉於五、六〇年代的社會日常,
已為人師的作者則聊說自己在街頭巷尾的懵懂港男養成記。
不要忘記在香港這片地方生活所學習到的每一個課題,未來也好好迎接人生中的每一場挑戰。
期望再過數十年,我們的下一代還能觸摸、觀察這兒的一切,
建築仍然不倒,故事還有溫度。
***************************************
「嫲嫲生前經常說故事,由家鄉的經歷開始,旁及在香港耳聞目睹的一切。她說話帶有鄉音,但內容有結構,具故事性,結尾必有教訓意味。嫲嫲生於一九二〇年代,她所回憶的香港,與今日大有分別,加上她所藏的舊物,加深了我的印象。
父親同樣是值得尊敬的人,雖然他有不便言說的秘密。本書也記敍了父子之間閒談關於香港往事的片段。無論是嫲嫲或是父親的經歷,也期望以小見大,利用小市民的視角,記述百年香港的故事。
在歷史的洪流中,我經歷了主權移交、社會動盪及新冠疫情等多個時刻,當然不及先輩那般波瀾壯闊。所以,我融入了一些人家的、自己的故事,記錄在這本書裡面,期望為香港歷史留記錄,為家庭故事留印記。」
──余震宇|序(節錄)
| 內容節錄 |
油麻地果欄古惑仔劈友
現實上演黑幫仇殺案
油麻地「果欄」的範圍,包括了石龍街的十六棟石屎建築,各有兩層高,風格一致。
果欄的牆上刻有不同名字,筆劃圓潤,與鐵劃銀勾的筆鋒大異其趣,不過現時招牌上的書法已經歷七、八十年歷史,逐漸褪色,盡顯歲月痕跡。唯一不變的是,此地人流絡繹不絕,每天專誠而來購買水果者,不計其數。
四通八達、有路可走
近二、三十年的香港電影、電視劇,果欄都是經典場景之一。在故事中,每當夜闌人靜之際,便是幫派講數之時。果欄內的路段四通八達,向東走可前往廣東道、彌敦道等大街,向西走便可取道水路,卽使黑幫人馬兩道夾攻,仍有脫身機會。品會國而早在戰前,這兒已是黑社會的必爭之地。
戰前墟市、民聚之地
日本侵華前夕,數十萬計難民越過邊界,來到香港尋找生機。港英政府惟恐大量難民對港島、九龍構成壓力,便於新界廣設難民營。然而,還是有一部分難民寄居旺角,棲身街頭巷尾,並設法尋找工作,以養妻活兒。
油麻地、旺角便以果欄一帶最爲繁盛,當時這裡不僅賣水果,兼有肉類、蔬菜,住民人口既多,需求更盛,檔攤利錢大增百倍。奈何僧多粥少,話不合攏,便起殺機。
黑幫開片、追殺場面
當年祖母初來香港,廣結善緣,以求覓得工作,幫補家計。某次,我坐在一旁,聽見她與好姊妹聊起果欄當年往事,得知那裡曾上演黑幫仇殺一幕——
一九三九年四月,梁奀女背負小孩,在新填地街面向果欄賣菜,地踎流氓穿梭期間,難民窮人徘徊其側,正愁沒有生意,忽然,面前突然閃出一隊人馬,由一名男子領軍,浩浩蕩蕩,向果欄進發。梁奀女見狀好奇,便偷偷地隨隊窺察。
不久,行至油麻地戲院時,忽見東側窩打老道又閃出另一隊人馬,其中三人手執長刀,爲首一人喝令隨隊人員,分成兩批,一隊人向新填地街進發,一隊人向廣東道推進,似乎圖謀不軌,志在包抄;而手執武器,想必準備行凶,期在必殺。
聽說領軍者,名叫梁芝,目標人物是正在新填地街一間茶居品茗的黃景祥。梁離遠見黃,隨卽高喊:「係佢啦,斬佢啦!」
梁奀女見狀,立卽尋找掩護暫避。
茶居內的客人,忽見刀片光芒,便知大事不妙,紛紛慌張而逃。
一會兒後,梁奀女似乎還是無所畏懼,更稍稍上前探視,見黃景祥血流披面,以雙手掩護頭 顱,擬衝出茶居,然而其中一名刀手蔡安仔,搶先一步向他撲去,抽刀再斬黃景祥手臂。未幾,黃 再被三人刺背,他負傷勉強逃走,鑽入咸美頓街。
咸美頓街是旺角較短的一條橫街。其他橫街,如登打士街、窩打老道等,均貫通東西,若由 東面跑來,可直抵海濱離去。可是,咸美頓街卻不同,西行至廣東道便是掘頭路,黃景祥走至此地, 已無路可逃,而其背後卻仍有刀手奔來,必死無疑。
此時,聽見警笛鳴響,刀手卽四散奔逃。
梁奀女還以爲黃景祥終於逃出生天,此時上前察看,不料見其已亡,死不瞑目。
數日後,報章針對這宗光天化日下發生的謀殺案進行大篇幅報道。案發當日,警方便已將首 領梁芝及刀手之一蔡安仔拘捕。二人卻砌詞狡辯,聲言「我冇份參加」、「我唔喺嗰度」,極力撇 清瓜葛。可是,在證據確鑿之下,二人最終被判「繯首死刑」。
當年的審訊,梁奀女有否出庭作證?至今還是謎團。
亂世紛爭、罪惡頻生
戰前旺角,亂世中難民衆多,三山五嶽,出沒區內。騎樓底、街頭巷尾,均有人棲居其中, 爲了生存,不少人鋌而走險,甘心充當亡命之徒。
一九三九年,港府曾爲防止罪案發生而勒令油麻地、旺角一帶的金舖提早收舖,並取締區內多間寮屋,旨在打擊潛在罪犯,可是怎樣防範,也阻止不了黑幫仇殺的事件發生。
聽罷祖母的分享,便明白爲何果欄是影視作品取景的熱門地方了。
——摘自本書P66-69
| 作者簡介 |
余震宇,土生土長香港人,現職中學中文及文學科教師,業餘歷史研究者。二〇一二年開設「香港舊照片」專頁,期望揉合文學與歷史,傳承香港故事。
著有:《港島海岸線》、《九龍海岸線》、《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上半山下中環》、《香港.點變》、《壹街一個故事.港島篇》、《壹街一個故事.九龍篇》、《壹街一個故事.九龍篇2》、《壹街一個故事.新界東》
「香港舊照片」FB / IG: @oldhkphoto
| 繪畫師簡介 |
劉佩佩(Janas Lau),香港大學日本研究系畢業,曾於日本東京進修攝影,在日本生活兩年,受浮世繪作品的影響,開始作畫並醉心鑽研精巧細緻的畫風。回港後從事廣告製作。二〇一七年,赴英國倫敦修讀兒童繪本及漫畫小說碩士課程,成為插畫師。
著有:《何處是吾家》繪本作品
聽講我城──香港在地故事拾憶記
作者 | AUTHOR
余震宇
出版社 | PUBLISHER
格子盒作室
書號 | ISBN
9789887967095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07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