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跨國中華電影、全球酷兒電影不能忽視之作
挑戰中華電影和男同性戀的單一想像
提供對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的重要分析

 

自1980年代,中國、台灣和香港電影在全球電影舞台日益顯得重要,邊緣的性別形像亦能在公共領域中現身。作者林松輝在書中檢視這些影片的再現政治,反思當下電影研究領域中同性論述的界限。他深入分析了重要的影片和電影作者,囊括李安《囍宴》、陳凱歌《霸王別姬》、張元《東宮西宮》和王家衛《春光乍洩》,出入蔡明亮的酷兒電影詩學和關錦鵬的同志影片美學,由前現代中國戲曲中的跨性別演出,一直談至後現代離散中的性向/性相。

  

本書結合批判理論、文化研究和後殖民思想,觀察敏銳,理論精微。不論是一般讀者、文化研究學生,抑或是電影研究學者,若想了解當代中華文化政治、電影再現理論和酷兒文化,必能從書中獲益良多。

  

推薦語(按姓氏筆劃序)

《膠卷同志》以犀利的批判視野,置疑本質主義身份認同及同志解放論述的詮釋霸權,改從國家與在地脈絡、全球文化經濟、地緣政治、影像美學、再現政治等多方論述的交織互構,重探九十年代華人男同志身影在大銀幕的綻放,並在勾勒各種啟動、協商與實踐的條件與機制時,打破華語脈絡下對同性性相之定見,開闢新的理解路徑。

──王君琦,台灣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毫無疑問,林松輝向我們示範了具質素的當代華語電影研究。書中包含具份量的華語和西方文學與電影之原始材料,分析精緻而尖銳,論辯風格不卑不亢。這書讀來令人異常振奮——作者不只對男同性戀的電影再現極為靈敏,同時展示了如何以批判的智性和視野來解讀文本。

──周蕾,美國杜克大學文學系 Andrew W. Mello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the Humanities

 

林松輝的書,也許就是一場性愛,或革命:插入、翻雲覆雨、翻天覆地、催生了另外的歷史、想像、命,中華膠卷卷着同志,張開來不單邀請你閱讀,更是慫恿你溫柔的、精銳的、慢慢的,陪他一起觀看,陪他繼續在一切既定的權力關係之中插入。因為,仍須努力。

──周耀輝,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詞人

 

| 目錄 |

 

書寫,在存亡之秋——中文版自序

引言
第一章:放映同性戀
第二章:再現的包袱:李安的《囍宴》
第三章:陰性的用途: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與張元的《東宮西宮》
第四章:旅行中的性相:王家衛的《春光乍洩》
第五章:情慾告白:蔡明亮的酷兒電影詩學
第六章:黑暗的碎片:同志導演關錦鵬
結論

參考書目

 

| 內容節錄 |

 

引言

 

過去數十年,性別與性相(sexuality) 在眾多學科中逐漸興起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在中華文學與文化(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這一學科下所進行的性別與性相研究,其着眼點為女性性別(female gender),至近年始有學者轉向研究男性性別(male gender)。至於針對同性性相的研究,無論所研究的是女性性別或男性性別,都可以說是崛起中的新領域。與此同時,我們也見證着中華電影(Chinese cinemas)迅速在現代與當代中華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取得一席,成為最富活力的研究領域之一,尤其在關注性別與性相於電影中的再現上更是如此。本書立足於中華研 究(Chinese studies)、性別與性相研究及電 影研究的交匯點,以當代中華電影中的男同性戀(male homosexuality)再現為研究對象, 期望對上述令人振奮的學術發展有所貢獻。

 

本書聚焦於當代(即 1990 年代以降),這是由於中國、台灣 及香港以男同性戀為主題及以男同性戀者為主角的電影激增的現 象相對近期。誠如張英進和蕭志偉在 1998 年出版的《中華電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Chinese Film)中坦言,「直到1990 年代,同性戀才被視為值得認真關注的主題」。(Yingjin Zhang and Xiao 1998, 300)本書從多方面審視這一現象。首先,本書將說明男同性戀在 中華電影中被再現的契機,並追溯此契機至 1980 年代,其時,中 華電影於國際舞台嶄露頭角。其次,本書將闡述當代華人社會與中華電影是如何談論同性戀這一議題的。第三,本書將探討電影再現(cinematic representation)的意義、政治及包袱,並質詢與電影再現相關的身份政治應否作為討論所選之電影的基礎。第四,本書將深入分析重點電影及其作者,將他們置於各種脈絡,橫跨前現代的戲曲反串及後現代的離散性相。本書主張中華電影中的男同性戀再現既多音又多樣,「中華性」(Chineseness)和「同性戀」 的單一、本質構成因而受到挑戰。

 

理論化中華性,反思中華電影

 

在研究中國、台灣和香港之電影時,本書凸顯出「中華性」 這個建構物。然而,中華性的基礎到底在於種 族 / 族裔(race/ ethnicity)、文化、語言或地緣政治,往往引發爭論。過去二十年,英語學術界曾兩次高姿態地論辯,力求就中華性這個概念及 身為華人的意義達成共識。第一次是 1991 年春季出版的《代達洛 斯》(Daedalus)特刊(其後由杜維明編輯成書,於 1994 年出版)。 第二次是 1998 年秋季出版的《界線二》(boundary 2)特刊(同樣被 編輯成書,周蕾為主編,於 2000 年出版)。儘管兩本書均容納不同聲 音,兩位主編的立場卻大相逕庭,可以說,杜氏是在「異中求同」,周氏則是在「同中求異」。 杜氏所提出的「文 化 中 國」(Cultural China)自此掀起激辯。 據杜氏所言,「文化中國」可劃分為三個象徵範圍。第一個是按文化和族裔定義的華人社會,即主要人口為華人的中國、台灣、 香港和新加坡。第二個是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通常被稱為「海外華人」,最近則多了「離散華人」(Chinese diaspora)這個說法。 第三個由個別男女組成,不分種族或國籍,凡有志並投身於研究中華世界者便屬此範圍。(Tu 1994a ,13–4)本書所研究的電影皆出自以華人為主要人口的社會,因而呼應杜氏的第一個象徵範 圍。基於這個原因,也為免重複「中國、台灣及香港之電影」這串贅詞,整本書我都使用「中華」電影一詞。 不 過,我也同樣 關注(若非更加關注)對中華性之單一、 本質構成的批判。周蕾列舉了不少例子,包括中國境內的少數族裔、解放西藏的訴求、台灣獨立運動和後殖民香港所發出的民主呼聲,以證明近年有多股另類勢力正在集 結,並提 出「我們開始目睹知識逐漸轉向,皆在修正視中國為同質、單義的主 張」。(Chow 2000a ,6)周氏這個說法也見於其他已出版的論文, 可視之為對杜氏「文化中國」的回應或反響。

 

我認為,中華性這問題在許多層次上都離不開政治。無可否認,中華性作為地緣政治和地域上的專稱,至少自二十世紀下半葉起,就存在着三個華人政體: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和英屬香港。出自三地分離的國族與文化認同意味着台灣人和香港人—加上其長期被日本(台灣)或 英國(香港) 殖民的經驗—已不能被簡化地冠上「中國 人」這 個統 稱。顯然,「以『中國人』作為指稱是有問題的,此問題足以替『中華性』除魅,不視之為預設、單一及永恆不變的本質」,(Yingjin Zhang 2004,4)然而,「異中求同」與「同中求異」之間的張力既難輕易化解,也被複製到「中華電影」(Chinese cinema(s))的定義上。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林松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文著作包括專書《蔡明亮與緩慢電影》、合編《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

 

| 譯者簡介 |

 

陳瑄,筆名陳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文學組博士生,亦為兼任講師、影評人及譯者。譯有《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2015)、《倫敦的生與死:一部關於移民者的大城悲歌》(2018)、《卡卡女性主義》(2019)、《變裝的藝術》(2021),尤專於性別研究之學術翻譯。

膠卷同志: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

HK$148.00價格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作者:林松輝

    譯者:陳瑄

  • 出版社 | PUBLISHER

    手民出版社
  • 書號 | ISBN

    9789887416180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1/12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