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蜜蜂,食物將減少大半
但是牠們即將消失……
◎暢銷書《種子的勝利》索爾‧漢森全新作品
◎英國《週日郵報》年度科學選書
◎入圍斐陶斐科學書籍獎、美國科學促進會優秀科學書籍獎
黃黑相間、大多帶有螫針還會生產蜂蜜,這是我們熟悉的蜜蜂。牠們見證了文明的興衰,我們每天餐桌上的食物更有大半仰賴牠們的貢獻。不過,在不知不覺之間,牠們可能已經開始消失……
奶與蜜之地:人類與蜜蜂的萬年之戀
蜜蜂與人類的關係從文明伊始就密不可分。早在新石器時代,遠在馴養馬匹之前人類就已開始養蜂。至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人的養蜂技術已經臻至成熟。在各種神話與傳說中也隨處可見蜜蜂的蹤跡:埃及人認為蜜蜂是太陽神的眼淚。在希臘神話裡,酒神戴歐尼斯是蜜蜂與養蜂人的守護者。《古蘭經》、《聖經》以及凱爾特神話更都把天堂描述成流淌著蜂蜜,滿溢成河的地方。
空蕩蕩的蜂巢:即將消失的蜜蜂
蜜蜂曾帶來醫學與農業的革新、文明的興衰,現在,蜂群仍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所食用的農作物裡有超過三分之一需要透過牠們傳粉。當牠們消失,我們也即將迎來劇變。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蜂類數量正在下跌,甚至面對滅絕的危機。寄生蟲、營養不良、殺蟲劑與病原體,甚至氣候變遷等來自各方的壓力正在一步步侵蝕蜂群的生存空間。在本書中,知名科普作者索爾‧漢森解決辦法可能就在觸手可及之處。
開始吃素的胡蜂:牠們從哪裡來?
要得到解方,就得知道如今我們熟悉的蜜蜂是怎麼來的。目前,證據指向牠們是從肉食性的胡蜂演化而來——索爾‧漢森將帶領我們穿越一億兩千五百萬年,試圖找出那隻開始「吃素」的胡蜂。連達爾文都不知道的是,蜜蜂那毛茸茸的身軀是牠們與花朵共同演化的證據,有些花甚至需要蜜蜂振翅的頻率來抖出花粉。除了我們熟悉的蜜蜂,作者也在本書中介紹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蜂家族成員:包括木蜂、切葉蜂與泥蜂。
從第一隻蜂學會餵養花粉開始,到人類發現蜂蜜的滋味,再到蜜蜂可能消失的未來,索爾‧漢森將在這本如同蜜蜂的搖擺舞一般迷人的書裡,帶我們探索我們與蜜蜂共同生存的未來。
| 目錄 |
前言 現有的蜜蜂
導論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蜂
成為蜜蜂
第一章 蜂,食「素」性也
第二章 活色生香的抖音家
第三章 一起耍孤僻吧
蜂與花
第四章 特殊關係
第五章 當花兒綻放
蜂與人
第六章 關於蜜鴷、人類及其祖先
第七章 留住鄧不利多!
第八章 沒有蜜蜂,沒有大麥克
蜂的未來
第九章 空蕩蕩的巢
第十章 陽光下的一天
結語 林深處的蜂鳴
附錄一 世界上的蜂科
附錄二 蜂的保育
| 內容節錄 |
從文學巨擘托爾斯泰到音樂巨星保羅麥卡尼,這些知名的素食主義者皆痛斥過屠宰場的存在,並大力推動素食生活所帶來的健康與環境效益。不過,在他們推廣素食運動的過程中,卻忽略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證據——蜂的故事。對於蜂來說,轉為素食不單單改變了牠們的生活模式,更是獨創了一個嶄新的生態習性。當最先出現的遠古蜂決定由動物肢節改變為以花朵作為食物來源時,牠們開拓出一個持續擴展且大致未被開發的資源領域,而且極其方便。相較於胡蜂需要先找到一種食物餵飽自己,再另尋不同的食物來餵養後代,蜂則享有「一站式購物」買好買全的優勢。一朵好花可以提供糖分豐富的花蜜,讓牠們能自個果腹,還有富含高蛋白的花粉,供牠們帶回巢穴餵養幼蟲。再者,相對於捕捉難以應付,甚至還危險重重的蒼蠅、蜘蛛,和其他詭詐的獵物,花兒可是乖乖靜止不動,最終甚至還以誘人的色香,大作廣告宣傳自身位置。雖然胡蜂轉化為蜂的確切過程和時間仍有待討論,但無人能否認這轉型帶來的極大成功。如今,蜂的數量,可是以幾近三比一的態勢,大勝牠們的親屬胡蜂。
在仔細地把挖掘的孔穴填回之後,我留下泥壺蜂,重返我的蝴蝶調查工作。我在花海燦爛的斜坡上——金黃的油菜花、絳紅的酢醬草,與奼紫的羽扇豆與苜蓿花——度過了餘下的午後時光。置身於這如此盛放的花團錦簇裡,尋找花朵來獲得營養似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然而,在蜂演化的那個大地,這絕對是既冒險又具有開創性的適應。我們總是會在提及白堊紀時想到恐龍,但爬蟲類的繁盛絕不是那個紀元和我們這個紀元的唯一差異。當第一隻蜂以花粉餵養其幼蟲時,牠所處的天地並不似我們習以為常的遍地野花;當時的花朵,還在逐步演化出花瓣、花色等讓花堪稱為花的特徵。藉由化石,我們得知早期的花朵嬌小而不起眼,在以針葉樹、蕨狀種子植物以及蘇鐵主導的植物相裡,它們只扮演著微不足道的角色。想要在脈絡裡理解蜂的演化,我們需要清晰地描繪出那個時代的世界,但大多數重建那個時期的作品都將焦點放在了大型蜥蜴上,而非植被。在恐龍的書裡,即便我略過咆哮的猛獸不看,我還是無法在書裡找到些什麼看起來像花的東西,更別說一隻蜂了。
在努力想像蜂從「何處」演化而來的時候,我立即想到另一個問題:蜂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如果當時的花朵,確實嬌小且稀少,那麼為什麼始祖蜂會去尋找、還能找到它們呢?是什麼樣的契機促發了這項至關重要的素食轉變?最初的蜂又是長什麼模樣?從胡蜂演變為蜂又需要花費多長的時間呢?每當這類關於昆蟲演化的問題湧現時,我發現打一通電話給某人往往挺有幫助——那個人可是貨真價實地寫了一本這主題的書呢。
「這可是一個讓人驚嘆卻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們手頭的數據並不多。」當我問起恩格爾關於蜂族演化的問題時,他這麼回答。他接著又說,「恕我直言,留下來的化石紀錄實在是少得可憐。」
當恩格爾跟我通話的時候,人正在堪薩斯大學一間倉庫內的辦公室。在二○○六年,學校認為五百萬份的昆蟲針插標本居然耗用校園裡一整棟宏偉舊建築,實在太占空間,於是決定將昆蟲館藏(連帶其資深館長)一起搬遷到那個倉庫。他接起電話的時候,只簡短的說了一聲「我恩格爾」,聽起來像是雖疲於應付這類打斷,但也習慣了。這也難怪。除了館長職責,他還領有兩所大學的教授職位,與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有合作研究,並在九家專業期刊中擔任編輯。他的學術發表囊括了超過六百五十多篇經過同儕審查的論文,以及一本與人合著、讓我按名索驥找到他的權威著作《昆蟲的演化》。而在這囊括甚廣的課題中,蜂是他特別專精的領域。當我提醒他我致電的原因,他的語調立刻明快起來,所有其他的公務似乎都被他拋到了腦後。我們可聊了將近兩個小時。
「要找到最早的『原型蜂』,你必須回到一億兩千五百萬年前。」恩格爾解釋道。然而不幸的是,最古老且無庸置疑的蜂化石紀錄,也只能追溯到五千五百萬年前,這使得蜂族演化的故事中間留下了一段巨大的空白。4樂觀來看,這樣明顯的證據缺乏至少可以透露出一些線索,告訴我們蜂是在「哪裡」演化而來。因為,當化石特別稀少的時候,通常伴有一個絕佳理由。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索爾.漢森 Thor Hanson,古根漢研究員,Switzer環境基金會研究員,人類生態系統研究組織成員,得獎作家暨生物學家。他為蜜蜂踏查世界各地,追逐蜂群,捕蜂、認蜂,結識養蜂人,與各地蜂痴一起研究蜜蜂各種不為人知的故事。
他的著作《羽的奇蹟》曾獲約翰.巴勒斯獎章,入圍山繆爾.強森獎,亦榮獲2012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優秀科學書籍獎,以及太平洋西北書商公會圖書獎肯定。首作《無法穿透的森林》曾獲2008年美國書籍新聞獎。現與妻兒居住於華盛頓州的小島。另著有《種子的勝利》。歡迎造訪作者網站:www.thorhanson.net
| 譯者簡介 |
駱宛琳,猶他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助理教授,曾任加州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任台大科技教育發展中心寫手期間廣泛涉獵免疫學、生物醫學、臨床研究、生態演化、神經科學相關研究。
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
作者 | AUTHOR
索爾.漢森 Thor Hanson
出版社 | PUBLISHER
貓頭鷹
書號 | ISBN
9789862626450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8/10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