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斯理五十周年紀念集》出版至今,倪匡先生創作衛斯理系列已逾一甲子,十年如梭承前作,今推出《衛斯理六十周年紀念集:衛斯理一甲子》懷念倪匡先生。 邀請倪匡先生好友蔡瀾、許冠傑先生親筆題字及賜序。
訪問圈中名人王晶、徐小明、文雋、陳嘉上、泰迪羅賓、陶大宇,分享他們對衛斯理的見解,以及改編衛斯理電影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
誼女施陳麗珠和倪學六怪,回憶和倪匡先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和珍貴私藏照片相片,部分內容更從未刊登,讓你從不同角度認識倪匡先生。
圖書以第一人稱敍述在內地的奇遇,於寫作界的拼搏和成就,以及生活點滴。處處皆見其人生智慧。
隨書附送紀念書籤。
| 內容節錄 |
千里南下
我是倪匡,是寫小說的。
我原名倪聰,字亦明,取「兼視則明、兼聞則聰」之意。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十二時三十七分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縣。家中有兩個哥哥、兩個弟弟、一個姊姊、一個妹妹,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妹妹就是也寫小說的亦舒,本名倪亦舒。
父親倪純莊本來在上海虹口有座洋房,「淞滬會戰」時被日本人炸了,只能住在霞飛路〔即今淮海中路〕八九九弄來德坊三十五號底樓的公司宿舍。由於家裏貧窮,我十四歲以前從沒有睡過床,睡覺就是在一張很破舊的沙發上,有時睡到半夜一翻身,綁彈簧的線斷了,彈簧就蹦出來刺到屁股上,第二天把睡壞了的地方重新綁好,之後便繼續睡。十四歲以後我去了寄宿。我念的是官立學校,學費不貴的,我念初中時非但不要繳學費,還可以從教育廳中領到錢。
一九五一年,我十六歲半時,家中環境發生變化,我的父親及母親王靜嫻在之前一年已到了香港(父親在「荷蘭好實洋行」的保險部任業務經理,隨公司南遷〕,留下我獨自在上海讀書。有天我無所事事,蹺課在外面逛街,到了外白渡橋,過橋時見到柱子上貼了張很大的佈告,被風吹下一半,內容半遮半掩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走上前翻起全張佈告來看。原來是「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招生,只要中學程度,滿十八歲就可以參加了。那天是最後一天,招生處就在附近不遠處,當時我在上海反正無聊,心想有機會到蘇州玩玩也好,便報名了。所以我的學歷誇大點說是初中畢業,老實點說,是連初中也沒完成。
解放之初,地方上很需要稍微識一點字的「知識份子幹部」去從事文書工作,到處都在招人。在我之前是所謂「南下幹部」,在上海招了一批中學生,隨解放軍南下,那批人最後有些級別很高。我填表時寫是十八歲的,後來他們一查證件,才知原來我年齡不足,不過身體檢查通過了,他們也就錄取了我。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的性質,以為是讀書的大學,原來是接受政治思想訓練的,訓練三個月以後,就可以去當兵。
參看後來的一些記錄,一九五一年一月底「革大」三期招生分別在上海、南京、蘇州、杭州、揚州、徐州、濟南、青島、合肥、蕪湖、金華、寧波等地展開,截止到二月十六日報名人數達七千一百六十二人,正式錄取了五千二百八十三人,我便是那五千餘人中的一份子了。當時「革大」的校長,是政治部主任舒同。
在「革大」我們每天都是進行思想訓練、自我檢射、挖掘歷史問題等等。當時我積極分子,因為年紀輕,沒有什麼歷史問題,就拼命去挖掘人家的:挖掘的辦法就是開會互相檢討、自我坦白,再就是威嚇,此如告訴當事人:「你的情况我們都調查清楚了,你還不趕快坦白?」這樣的手段很奏效,很多人把自己參加三青團〔三民主義青年團〕、國民黨的經歷都坦白出來了。
我還沒有畢業,就去參加了抓反革命。當時我們是跟著公安部出去走走,看看門而已。我記得,有一個晚上在蘇州就抓了三萬多人。那時全蘇州也不過五十萬人,所以我們很迷惑:「怎麼那麼多的反革命?」後來瞭解到,鎮壓反革命的活動先是在上海展開,很多人從上海跑到了蘇州。這是發生在一九五一年第一次鎮壓反革命的時候,我們跑去看槍斃反革命,小孩子第一次看到那種場面,回來吃不下飯,後來看多了也就習慣了。
接著是「土改」,鬥地主時他們說我同情地主,因為我在寫公示判處死刑的佈告時,問判刑的理由該寫什麼,領導告訴我寫「地主」,我說「地主」只是個身份而非理由。領導說:「讓你寫你就寫,囉嗦什麼!」後來我寫的第一篇小說,便是以「土改」為題。
我在蘇州受訓了三個月,之後就被編入公安部隊第四處,即勞改處。第一個獲分配工作是治理淮河,我很納悶:「公安部跟治理淮河有什麼關係呢?」到了地方才知道,有好幾萬個勞改犯在那裏,我們是公安部勞改局第十局,被派去管理那些犯人。那個工程叫做「雙溝引河工程」,當時頗遇上一些怪事,後來我寫自傳,把事情都寫了進去。
我喝酒就是在雙溝那個地方學會的,因為那裏出產很好的高粱酒。有些老幹部喝酒如喝水,每次和他們喝酒都要喝醉,慢慢地酒量也就鍛煉出來了。
把河挖好之後,我又被調到另外一個工地,也是在皖北;後來又被調到蘇北去辦農場。那個農場初具規模時,上級要抽調人手到內蒙古去墾荒,我報了名,到了內蒙古紮賚特旗的「保安沼農場」去。
在內蒙古過了兩個冬天後,一九五五年末因為大雪阻路,煤運不進去,天寒地凍,很多人都冷死了,我把一道木橋拆下來當柴枝生火取暖,心想河水都已經凍到底了,化凍至少也要到六月,大不了到時砍樹再搭一道橋就是。我以為是在挽救同志的性命,結果卻被農場的黨委書記冠上「破壞交通」的罪名;那可是現行的「反革命」,很大的罪,加上我偷偷飼養的狼狗又把軍中的大隊長咬傷了,我被關在冰天雪地中一間偏僻的小屋內,寫「認罪書」。
那小屋以前不知道是作什麼用途,門也是透風的,裏面只有一個炕,周圍了無人煙。我連煤也沒有,要自己收集乾草燃燒取暖,不然零下三十度的嚴寒,是要被凍死的。晚上很多狼圍著小屋在嚎叫,我得用木棍把門頂著,不讓牠們衝進來。
他們每兩星期派人來收取認罪書和給我送糧食——我後來寫稿寫得快,也是因為當時認罪書寫得多。第一次送糧食來時,我看到一塊很大的花崗石,不知是什麼,便問他們,他們說是豆腐。天氣太冷了,零下二三十度氣溫下,豆腐也被冰得像石頭般,得用斧頭才砍得開!幸好我當時年輕,還有點氣力。
我遭隔離軟禁期間,只有一隻長毛波斯貓陪伴著我,後來《老貓》的故事,就是以那隻貓作基礎所寫的。那貓卻不知是從何而來,很神秘。牠身上的毛不知什麼原因都打了結,我常與牠談話,一面幫牠理毛,耐心地把牠打結的貓毛解開,以消磨時間。從一九五六年二月到五月,牠的毛才解開一半,我卻要離開蒙古了,因為我有個朋友在總隊部工作,他告訴我情況不對勁。黨委書記要組織一個法庭審判我,這次事件不判個死刑,也會判我一二十年徒刑,所以我聽從朋友的意見,逃出來了。
那位通風報信的朋友是蒙古族人,來自托克托縣,我們曾一起工作,成了好友。這位恩人,直到今天我還珍藏著與他的合照,但他的名字我卻是怎麼也想不起來。
有個說法是「倪匡是騎馬從內蒙古到香港來的」。騎馬怎麼能騎到香港呢?這說法真是離奇到極點!當時朋友是給我偷了一匹又乾又瘦的蒙古馬,連馬鞍也沒有的,只披著兩個麻布袋。我身上帶著存下來的幾百元工資,本來的計劃是向北方走的,朋友說北方遊牧民族好客,只要我肯勞動便會收留我,我先學好蒙古話,改個蒙古名字,再娶個蒙古姑娘,過兩三年變成蒙古人了,就可以大搖大擺地出來,不會再有人管我。我臨離開時,那朋友還細心的告訴我先把眼鏡摘了,因為蒙古人都不戴眼鏡的。
——摘自本書 P20-25
(未完待續)
| 編者簡介 |
施陳麗珠 出版人
2012年,由倪匡先生支持下,創辦「豐林文化」,並且擔任出版人,倪匡伉儷誼女,倪學七怪之一。
施仁毅 主編
自認為倪匡先生頭號粉絲,衛斯理忠實信徒,倪學七怪老大。香港著名ACGN策劃人,曾經擔任《明報》專欄作家,「衛斯理50周年展」策展人,《港漫回憶錄》、《我的師父古龍大俠》、《衛斯理一甲子》主編,騰訊動畫《西行紀》、《武庚紀》總策劃。
鳴謝
蔡瀾先生
許冠傑先生
訪問
徐小明導演
泰迪羅賓導演
王晶導演
陳嘉上導演
文雋監製
陶大宇先生
PenSo 插圖
土生土長的香港平面設計師、插畫家及漫畫家,曾參與香港小說插畫和漫畫工作。2014年創立T-DULT服飾品牌,借服裝宣揚香港漫畫及本土文化,生產各式各樣服飾。
衛斯理六十周年紀念集:衛斯理一甲子
作者 | AUTHOR
施仁毅 編
出版社 | PUBLISHER
豐林文化
書號 | ISBN
9789887636649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6/01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