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鍛鍊被批評的勇氣
告別自戀、玻璃心、情緒勒索等負面情緒
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評價和平共處


你知道讚美是大腦健全發展的重要元素?
讚美與責備的經驗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壽命?
為何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又那麼喜歡議論別人?
這些評價又是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讚美與責備,其實是雙面刃]
  ◎乖孩子,有時是最可怕的讚美?
  ◎大腦為何會運用獨特的自我讚賞機制來保護自尊?
  ◎為了獲得肯定,善意的讚美也會淪為支配他人的工具?
  ◎網路酸民為什麼那麼多?同溫層其實使你更自戀?
  ◎面對網路霸凌,為何有人寧願了斷生命,好過忍受一連串的言語攻擊?

  我們天生喜歡被讚美,討厭被責備。
  因為我們渴望被認同,害怕被排擠。

  科學研究發現:嬰兒在學會微笑之前,身體就會釋放出令人愉悅的氣味,以贏得大人充滿愛意的回望;基層公務員竟然比CEO更容易得心臟病,因為他們的被認同度較低……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被各種正面、負面、潛意識、有意識的評價所包圍。無論在家庭、職場、婚姻、友誼還是社群網站,所有的人際互動都深受讚美與責備影響。

  我們要不是得到鼓勵,就是被否定;前一刻可能還活在天堂,下一刻就掉入地獄。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評價,我們需要被批評的勇氣。

  [認識你的評判量尺,鍛鍊被批評的勇氣]
  本書公開三十年的研究成果與案例,為讀者分析讚美與責備在家人、朋友、情侶、職場等各種關係下的雙面運作,以及在社群媒體時代面臨的改變與危險。

  作者透過最新的神經科學及社會心理學研究,揭露演化如何讓我們學會從別人的評價中建立起自己的「評判量尺」。這個量尺不只幫你評量他人,也快速判讀他人會對你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唯有洞察這個與生俱來的機制帶來的偏見和恐懼,才能與各種評價和平共處,提升包容不同觀點的能力。

本書特色

  ★精闢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讚美與責備,如何強化或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
  ★協助讀者鍛鍊被批評的勇氣:謹慎因應他人的評價,避開偏見,提升反省的能力。
  ★提供實用的「評判量尺檢測工具」,讓讀者自行檢測自己的評判量尺是否有偏差,在充滿評價的世界裡找回自己的主控權。

 

| 目錄 |

 

【作者序】讚美與責備:左右人類生存的心理決策  
在察覺事物的前幾毫秒裡,我們的大腦除了會進行自動辨識,還會對它形成正面或負面的評判。在大腦的背景活動裡,有個「評判量尺」會自動運作。這把量尺是遠古祖先留給子孫的重要生存反應機制,能夠幫助我們評估某人是可以趨近、還是必須迴避的對象,是朋友還是敵人,值得信任還是不值得信任。與此同時,趨近與迴避、贊同與反對這兩種評判系統也在形塑我們的思考、情緒和行為。

[第一章]人類評判的起源
從出生開始,讚美與責備就影響著我們。在完全仰賴他人照顧、渴望與回應我們需求的人建立依附關係的情況下,我們很快便懂得他人讚美的價值,也學會對責備帶來的可怕後果感到害怕。這種學習經驗的基礎來自於「第七感」,它能使我們察覺到自我主觀世界與他人主觀世界之間的異同。第七感會偵測他人行為的目的及意圖,辨識他人的感受、目標和渴望;它也能幫助我們對他人做出評判,並了解他人對自己的評判。

[第二章]讚美背後的心理、自尊與社交作用
人類對讚美的需求以及它帶來的自尊感,隱含著相當深遠的意義。在市場經濟裡,人們之所以重視金錢並從事活動來獲取金錢,是因為金錢具有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功能。在自尊經濟裡,他人的正面評語會變成使人成為樂於合作的員工、發明家、企業家、政治家或好鄰居的潛在誘因。

[第三章]責備:內疚感與羞愧感的必要性與破壞性
責備會促使杏仁核產生原始的恐懼反應,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到責備時,很可能會失去平衡,對他人的不認同產生內在恐懼。被排擠與不認同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就跟身體創傷一樣痛苦,而且就像手指一碰到熱爐子就會立刻收回一樣,大腦的快速思考系統也會在遇到責備的威脅時產生反應。我們在遭受責備時經歷痛苦情緒是有用處的,這能提醒我們正面臨被拒絕的危險。

[第四章]家庭裡的讚美與責備
每個家庭都有一套關於讚美的規矩和習慣。在某些家庭裡,讚美總是持續出現;在某些家庭裡,讚美很快就消聲匿跡,無法令人滿足。每個家庭也都有一套關於責備的規矩和做法。在某些家庭裡,責備的話語很快就被讚美掩蓋;在某些家庭裡,責備則會留下永久的紀錄,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被提起,造成個人價值遭貶低。

[第五章]同儕間的讚美與責備
在友誼關係中,我們會去滿足自己對探究他人評判系統的渴望,摸索出對方獨特的讚美與責備地圖。在孩童與青少年時期,朋友會成為借鏡和典範。我們為了展現自我,會將心思放在密集的交友活動上,這樣才能藉由朋友的目光看見自己。我們期盼真我受人讚賞,但又了解自我揭露所存在的風險:別人可能會評判我們有缺陷,將我們逐出溫馨的友誼圈。

[第六章]伴侶間的讚美與責備
諧婚姻最大的威脅,不是性吸引力的減損,而是不可或缺的讚美過於脆弱。因為人在婚姻中與在其他領域一樣,會自動以正面肯定或負面否定的量尺,來評價每次的人際交流:你欣賞真正的我嗎?你尊重我和我們的關係嗎?你有變成符合我期望的人嗎?我仍舊欣賞你嗎?萬一答案是否定的,失望和責備會逐漸摧毀我對你的愛嗎?如何持續讚美與管控責備,是婚姻成敗最重要的變數。

[第七章]職場的讚美與責備
薪水和升遷的實質利益,通常不比它們所象徵的尊重或輕視來得重要。大多數對工作滿意度的關鍵,其實牽涉到「對不公平感到義憤填膺,或遭到不公平的責備而滿腹怨氣」。職場生存術並非全都和工作職責的優異表現有關。職場生存取決於理解他人的評判,並尋找方法影響這些評判,或者避免因為評判而失去鬥志。

[第八章]社群媒體的讚美與責備
數位裝置收發簡訊的精簡與快速,容易喚起我們平常會避開的刻板印象,例如:非洲人與愛滋病等粗心大意的聯想。當我們在他人陪伴中感受到迴響,會讓我們琢磨與調整自己的評判量尺。然而,當只有數位裝置、卻沒有反思的觸發刺激時,以及當我們在網路上愈偏激就得到更多關注時,評判量尺就會變得過度活躍且功能失調。

[第九章]鍛鍊被批評的勇氣
對所有人來說,首要與終生的任務,就是鍛鍊「被批評的勇氣」──聆聽自己的評判量尺並從中學習,同時也要挑戰並樂於修正自己的評判量尺。我們終其一生,都要下工夫來辨別兩種影響力,分別是:夠擴展與認可自身評判的影響力,以及會讓自身評判緘默、受限或扭曲的影響力。

 

| 內容節錄 |

 

●蒐集情報、尋求盟友:職場的評判風向
 
個人的評判在職場中,擁有十分強大的職業影響力。管理者針對一位副理的領導能力徵詢回饋意見,聽到「她做簡報時,總會搞砸事情」的時候,原先對該名副理尚未形成的評判,便會轉變成絕對負面的評判;但若聽到「太有趣了!我好喜歡她脫稿行事的方式」時,對於該名副理在簡報中不太精練的部分,也會一掃疑慮。同樣的,競爭者或許也會在簡報上給予同事錯誤資訊,讓同事的預測失準,試圖藉此在專案上取得優勢。這種競爭者可以透過隨口警告別人的方式來灌輸懷疑:「別相信他的預測。他老是胸有成竹,但一直誤判。」運用巧妙的手腕,職場八卦就是快速、有效率與具殺傷力的傳達讚美與責備的媒介。
 
這種挾帶權威光環、再三複述的評判,會變成猶如事實般深植人心,之後要再提出異議就難上加難。被人講成「一直誤判」的同事或許會抗議:「我的預測通常是正確的,沒有一個預測者的推斷每次都能準確無誤啊!」但萬一他不明白別人背地裡對他的意見、不知道別人已經準備要提防他的錯誤,那他就無力為自己辯護了。
 
我們或許未能耳聞負面八卦,但可以感覺到。有時候,它對我們的工作有正向效應:知道自己是同事的八卦話題,會提高我們想協力合作的動機。但我們常常在談話時,捕捉到同事的微表情,以及他們之間迅速互瞥的眼神,這時職場就成了危險的地方,它包圍在背後議論與不定形的指控藩籬中。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發現:「例如,要是你沒掌握懷怨競爭者之間互傳的無聲訊息,就無法與同事互動,那你極可能無法在未分心的最佳狀態中,正常工作。」起初無稽的八卦,最終演變成事實:我們無法專心,也喪失信心,執行能力深受其害,然後我們就這樣證實了負面評判所言不假。

 

●網路的惡意留言,反更引人關注
 
在社群媒體上,負面否定的留言與正面肯定的留言有相同的特性。它們都一樣含糊不清、令人費解,我們會反覆思考一些無法辯駁的問題,例如:為什麼這些回應如此負面?為何大家這麼反對我?什麼事讓他們這麼生氣?伊旺一直查看自己的手機,想搞清楚自己貼文下的那些負面否定留言。他解釋道:「我想知道他們是看我哪裡不順眼。」社群媒體上的糟糕體驗,看來似乎會讓人斷了使用它的念頭,但其實不然。我們反而會上癮,這時我們的做法就像遇到帶有自己負面消息的八卦,或者有人侮辱自己一樣,深陷於追蹤別人如何談論我們。因為執迷於評判,我們就很難對負面否定評判置之不理,不去爭辯、糾正或報復。
 
●網路霸凌:當評判不被當成人際交往的行為
 
「你可以先自我了結嗎?」在美國社群問答網站Ask.fr上,有個使用者這樣要求十六歲的潔西卡‧藍尼。還有一名使用者稱她為「蕩婦」,另一名則稱她「去你的王八蛋」。當這些負面留言逐漸攀增,潔西卡的世界似乎被它們所填滿。她認定了斷生命都勝過忍受一連串的責備攻擊。
 
如今大家都知道這樁「網路霸凌」的悲劇後果,父母、老師和立法者對此高度關切。然而,這些做出抨擊行為的行凶者,動機令人費解。他們發動這個過程是要惹是生非嗎?或他們單純只想說出自己的心聲?他們發表的評判與他們的真實信念有何關聯?他們有病嗎?他們很惡毒嗎?他們是誰?
 
在社群媒體上抨擊別人的人,往往在其他環境中,會展現同理心、自制力,甚至包容力。他們的人際關係行為是敏銳、敏感的,沒有跡象顯示他們會在社群網站上變成霸凌者。這些人在社群媒體上會表露南轅北轍的性格,並非因為他們平常會隱藏真正黑暗的那一面,而是由於他們的評判量尺不再把他們的評論當作是人際關係行為。此時,他們就像是在電玩情境中做出回應,他們和自己對付的人不過就是電玩裡的人物。

 

●同溫層使你更自戀、觀點更僵化
 
雖然經常有人認為,社群媒體讓人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意見,但其實它比較可能吸引到的,是志趣相投的貼文。部分原因是我們對「誰值得信賴與誰不可信賴」的評判:我們都會傾向於認為,從朋友處得來的資訊和評判,會比源自不認識的人更可靠。當我們喜歡與讚賞的人表達的評判與自己不同時,我們可能會與對方交流看法,但也只會質疑:「為何你會這樣想?」與「你怎麼會被那個政客騙了?」但在社群媒體上,只會有個人檔案、只會有留言,所以沒有理由要去跟那些讓我們不安的人交流。
 
事實上,社群網站的使用者對於評判觀點與自己不契合的人,很可能就會取消追蹤(unfollow)或刪除好友(unfriend)。當我們不理會意見與自己不一致的留言,而且讀取愈多肯定自身觀點的貼文,也許就會有錯誤印象,以為所看的內容是證實自己的評判。再者,這些網站用來抓住使用者注意力的運算法則,是根據使用者早先已經觀看的內容去演算,進而提升使用者看到與自己同調的評判的機率。結果就產生了回音室(echo chamber,又稱「同溫層」):一個人表達一項意見的心聲,接著其他人以贊同回應,這就像身處密閉空間,人的回聲會傳回自己說過的每句話。這種回音室效應會降低提出懷疑與反思評判的動力。已有發現顯示,這會讓人對自身的觀點更僵化,甚至對不同的觀點更具敵意。人也因此變得不只是更帶偏見,而且對於厭惡效應肆虐所造成的傷害,更加冷血。

 

●愚蠢的推文,讓人丟了飯碗
 
平時明智有理的人做出特別卑劣評判的類似例子,比比皆是。原本在美國紐約工作的賈絲汀‧薩柯休假去非洲旅行,途中發了推文提到:「奇怪的德國佬」和得愛滋病的非洲人。當時(二○一三年),賈絲汀是一家網路媒體公司很成功的公關部門資深主管。在工作上,她向來要快速評估一個措辭的聯想力、避免冒犯,並保護自己與雇主的尊嚴。然而,在數位裝置詭譎怪誕的隱蔽性時常引發的幼稚心態包圍下,賈絲汀的評論看來似乎(當下對她而言)是可愛、活潑,甚至慧黠。但在數小時內,她就遭到成千上萬的憤怒回應攻訐。一名Instagram使用者幸災樂禍地表示:「我們快看到這個……婊子捲鋪蓋走人了。」賈絲汀在公關領域的職涯宣告終結。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泰莉‧艾普特 Terri Apter,
作家及心理學家,也是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的前資深導師。她出版過九本書,包括《The Sister Knot》以及《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她目前住在英國劍橋。

| 譯者簡介 |

謝維玲,
美國俄亥俄州Findlay 大學幼教碩士,當過兒童美語老師及英文編輯,長期從事翻譯工作,作品包括:《運動改造大腦》《陪孩子靜心十分鐘》《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追蹤師3:草原狼導師》《瑜伽解剖書》等。

林淑鈴,曾擔任雜誌採訪記者、出版社編輯與版權工作。目前為譯書與編書的文字工作者。譯作包括:《新精品行銷時代》《搞定數位小孩》《風靡全美的MELT零疼痛自療法》《馬拉松該怎麼練?》。

被批評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卻又總是喜愛議論他人?

HK$127.00價格
數量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泰莉‧艾普特 Terri Apter

  • 出版社 | PUBLISHER

    漫遊者文化 

  • 書號 | ISBN

    9789864893393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3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