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旅行,都是從Google Maps、IG、旅遊網站開始,
沒有網路的中世紀旅人——難道都兩手空空就出發?不!中世紀的人也需要避雷、找好住好吃好休息的旅遊指南!
★既是第一線經驗談,也免不了一些想像成分!一本充滿旅行家的真實經歷與參雜古老幻想的中世紀旅遊指南。
★從歐洲出發,再從亞洲循環一圈世界(什麼!哥倫布這時候還沒發現新大陸)。以中世紀旅人的視角,經過50個中世紀最繁華、大家最想去的城市。
★從中世紀的旅人指南裡,發現時間已經來到了21世紀,我們和他們的生活還是極為相似。牙痛沒牙醫治療,大家都到這個教堂祈求治癒?
出門旅行沒有人脈,一定要靠這個在各個城鎮通關?
到異地水土不服怎麼解,這幾款良方請務必備在身上!
罪孽太深如何消?這幾個地方都提供懺悔券,要幾年都有!
「中世紀許多探索者、探險家、朝聖者、商人和十字軍,稱呼世界為『地球蘋果』,他們想嚐一嚐這個蘋果。」在中世紀人們抱著對於神的敬仰、財富的慾望、異國文化的好奇,而踏上旅行。倫敦大學中世紀研究學者安東尼.貝爾(Anthony Bale)在研究中世紀的朝聖與旅行過程,發現了中世紀的旅行與現代旅行許多的相似之處。比如都喜歡到處蒐集紀念品、可能一臉觀光客樣子而被詐騙、水土不服吃壞肚子。本書精選了50多個中世紀旅人必去的城市,從西邊到東邊,一路再回到西邊,像是一個旅人在想像、準備直到出發,然後再次返回的過程。這個世紀的旅人或許抱持著不那麼真實的想像,卻是和現代人一樣對於航向未知的路途既期待又戰戰兢兢。
本書特色
邀請大家穿越中世紀旅人的心靈世界,沉浸在他們真實、古怪、且充滿趣味的旅行中:
★穿越時空到中世紀去!這本書巧妙融合了歷史資料與一些考證後不一定是真實的中世紀的札記,引導讀者穿越到中世紀晚期,透過當時人的眼界觀看一個跟現在可能不太一樣的世界。
★成為一個中世紀的旅人!與中世紀的朝聖者、商人、冒險家和士兵邂逅,展示當時的人性、世俗生活和令人驚奇的事物,從妓院和廁所到雕像和壯觀的遺址,生動描繪中世紀的多樣性。
★ 該注意的!或者建議增加的行程都在這!書中提供許多實用的旅行提示,如攜帶足夠的雞和灌腸,並充滿幽默與娛樂性。
★ 彷彿帶著VR眼鏡實際走訪經驗!作者透過詳細描述,使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中世紀旅行的景象和氣味,激動與鄉愁,即使跨越幾個世紀,也能立刻共鳴。
★用旅行誌寫成的一本本格中世紀史!這本書在學術研究與通俗歷史間取得驚人的平衡,作者的專業知識和精湛文筆讓每一頁都充滿智慧,適合中世紀歷史愛好者和普通讀者。一起探索中世紀的旅人如何理解(而且經常是誤解)其他的世界,沉浸在中世紀旅行裡吧!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西元一四九一年世界的樣貌
紐倫堡
第二章 與碧翠絲、亨利和湯瑪斯一起在出發點
伊恩漢姆—西敏—倫敦—萊伊
第三章 從亞琛到波扎諾
亞琛—科隆—烏爾姆—康斯坦茨—波扎諾
第四章 先造訪威尼斯,然後前往羅馬
聖馬可廣場—德國商館—聖馬可大教堂—雅朵和市場—檢疫站—羅馬
第五章 跨越大海:從威尼斯到賽普勒斯
在海上—札達爾—莫東(Modon)—羅德島—賽普勒斯
第六章 君士坦丁堡徒步之旅
佩拉—布科萊恩—聖索菲亞大教堂—競技場—騎馬雕像—基督萬聖君王教堂—聖使徒教堂—布拉赫奈宮
第七章 穿過聖地到巴比倫
雅法—阿卡—加薩— 賽德納亞—西奈—馬特雷亞—開羅—吉薩
第八章 耶路撒冷徒步之旅
歡樂山—雅法門—穆里斯坦—聖墓教堂—苦路—橄欖山—升天圓拱
第九章 繞道至衣索比亞
阿格馬特—里奧德爾奧羅—馬爾薩— 巴拉拉
第十章 在絲綢之路上
雀鷹城堡— 商隊驛站—大不里士—山中老人— 歌革和瑪各
第十一章 從波斯到印度
霍爾木茲—卡利卡特—科欽—馬爾地夫—婆羅門之地
第十二章 條條大路通汗八里克
喀喇崑崙山—汗八里克—揚州—西潘古
第十三章 造訪西方
伊斯坦堡(西元一四七○年)—霍爾木茲和吉達(西元一四一三—一四一五年)— 彼得伯勒(西元一三九三年)—耶路撒冷(西元一三二五年至一三二七年)—普瓦捷(西元一三○七年)—波爾多和巴黎(西元一二八八年)
第十四章 對蹠點和世界的盡頭的概略指南
對蹠點—爪哇—潘丹—死海—天涯海角
第十五章 尾聲:旅程的終點
| 內容節錄 |
在研究中世紀旅行的歷史和文化時,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與過往的旅客一起漫遊,這些旅人們穿越了一個看似不同的世界。透過中世紀人們的旅遊指南和報導,我了解到當時旅行的實際情況,以及危險和樂趣。
從牛津到伊斯坦堡,我曾坐在修道院和宮殿中安靜的圖書館裡,閱讀有關當時旅人們旅程的中世紀手稿。我收拾好行李,跟隨著中世紀旅人們的行程,穿過羅馬和耶路撒冷的街道和教堂。我曾經在亞琛(Aachen)和烏爾姆(Ulm)被大雨淋濕,在北京的夜晚迷路。我曾經因食物中毒生命岌岌可危,因中暑而大汗淋漓,還被蜱蟲叮咬而驚慌失措,並且不知道在哪裡感染了新冠病毒。而當我錯過了馬爾地夫環礁上的最後一個船班時,沮喪和被遺棄的感覺油然而生。我曾經在罷工期間到達港口,在最後一刻改變了無數的旅遊計劃,並且被迫購買各式各樣的旅行許可證、文件和憑證,也因此支付了許多額外的費用。
在這本書中,我以中世紀時期的旅行指南和旅人們的報告為資料來源。讀者將會在後續的內文中遇到各式各樣的中世紀旅人們,就像我們在旅行時所遇到的人一樣,這些驚鴻一瞥,或許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我將喚起中世紀人們對於世界的思考,讓您的想像遨遊在那些經常被記錄下來、然而您不曾造訪過的地方。書中的旅人們所喜愛的事物或許不盡然符合我們的品味,但這不正如我們在實際旅途中遇到的人一樣嗎?
在歐洲基督徒的想像中,環遊世界的主張已然在他們的心中。在大教堂迴廊所製作出來的世界地圖(mappae mundi)、朝聖的聖人神社、在天上人間的耶路撒冷對於心靈追求的理想,以及早期地球儀的轉動中所看到的這些都反映出了這一點。旅行就是讓自己接觸新知,然而旅行卻讓旅人們的視角有著獨特的觀點。當我們在家時,我們時常渴望旅行並神遊至九霄雲外,而只有在家裡,旅行的樂趣和回報才變得明顯。旅行是無窮無盡的誘惑,但是現實中的旅途景點很少能像故事中所說的那麼夢幻。
關於中世紀旅行的文章有各種不同的類型:自傳、自然書寫、百科全書、自白、歷史、日記以及民族誌等。這些作品也經常帶有一定程度的利己因素,並包含一些誤解,甚至是一些聽說過的奇幻生物(比方說是像狗一樣大的螞蟻、眼睛鑲著寶石的女人、獅鷲(半獅半鷲的怪獸)力量強大到足以將馬匹抓到天空)和地點(青春之泉、亞馬遜島,甚至是人間仙境),但是從未有人親身見過或是經歷過。在中世紀時期,旅行意味著在真實和虛構之間穿梭。除了這些因素之外,遊記必然是帶有高度主觀意識的,有一部分是因為旅行經常會碰到前所未有的遭遇,而有些部分則是因為作者帶著他們因文化和個人猜想所造成的錯誤和負面描述。
旅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僅充滿了空間上的移動。「旅人(wayfarer)」一詞可以涵蓋任何在移動中的人:舉凡是旅行者、流浪者、過客或是朝聖者都可稱為旅人。然而強迫遷移、被驅逐出城鎮或是國家、被告知為雇主出差、或是被徵召參加遠方的戰鬥,諸如此類的事情則是移動或是流動,而不是旅行。旅行通常涉及一種地方感,涉及一次有目的或是自己選擇的旅程、一次自願與不同事物的相遇、一次自願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流動。旅行是一種計劃或是希望回家的旅程,選擇將自己(暫時)從自己的世界中連根拔起,渴望從旅程中獲得某種知識。
《加州法典》(The Codex Calixtinus,約西元一一三八至一一四五年)是最早可識別的旅行指南之一,這是一本為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朝聖者提供的建議選集:朝聖者應該參觀哪些遺跡、在哪裡可以找到淡水、如何避免黃蜂和馬蠅,如何在聖人的聖地正確祈禱。西元約一二○○年,書面旅行指南在歐洲已經相當成熟,隨著朝聖活動變得普遍,大約從西元一三五○年開始,這一流派(有時稱為Ars apodemica,即旅行建議文學的流派)成為書寫關於自我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中世紀的遊記寫作是敘述者「我」的出現地之一,對世界的好奇心形成了記述觀察到的地方和個人經歷的故事。在中世紀,旅行寫作並不是一種既定的文體。相反地,它是隨著旅行習慣不斷增長而緩慢出現的,但是它主要是寫給那些不旅行或是根本不能旅行的人。旅行書籍是為那些對異國情調感興趣,以及對不尋常事物、對世界上遙遠、無法到達的角落充滿好奇心的人而寫的。
旅行經常可以成為一個強烈自我反省的工具,或者正如旅行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所說的,旅行是「思想的助產士」。一方面,當我們坐在馬車或是船上時,在旅程的內省等待時間中,在出發和抵達之間的漫長時刻中,思想將會在內心的對話中得到培育。另一方面,在旅程中,透過我們享受或是受苦的際遇激發思考,因為這些我們不熟悉的新奇和陌生給予了我們挑戰。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穿越中世紀世界,了解深植於旅行中的價值觀、快樂、恐懼和慾望。我們將看到旅行所帶來的智慧和精神上的發展,以及人們如何應對熟悉的刺激,寫下並記錄自己的旅行以供未來的世代思考。
即使在二十一世紀,許多人還是經常長途跋涉——有時是出於必要,有時是出於慾望,然而旅行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經常在興奮和疲憊之間搖擺。除此之外,由於經濟上的相互依賴、種族主義和剝削的結構,以及普遍的誤解,所有旅行者都與他們所去的地方存在著不平衡的關係。正如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在她所寫的詩《旅行的問題》(Questions of Travel)中說道:
大陸、城市;國家、社會:
選擇永遠不會廣泛,也永遠不會自由。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我們都帶著我們的自我、我們的價值觀和我們的要求,所以即使我們所追尋的是自由自在,這些懸念也會限制並約束我們。
接下來,我將邀請您踏上中世紀旅行者所期盼的風景之旅。這些有時是具體的地點,可定位、可識別,有些則是今天可以實際參觀的景點,有時只是心中所嚮往的風景。書中的名字大多是根據它們最常見的形式音譯的,包括地名。當中世紀名稱與現代名稱明顯有差異時,我會在括號中給出名稱。例如,現代的亞速(Azov)我會在其後括號註明是(俄羅斯),而不是中世紀的威尼斯塔納(Venetian Tana)。有鑑於「英里」的測量範圍很廣,我沒有對一些報告的距離進行標準化。當我們穿越權力和多樣性不斷變化的海岸時,我希望讀者能夠允許在這方面存在一些不一致之處。為了本書的目的,我借鑑了「中世紀晚期」(大約是西元一三○○年至一五○○年)的資料,這是旅行技術和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在這個時期,旅行與閱讀和寫作緊密相連。換句話說,旅行文化是隨著旅行的歷史而發展的。
《走進中世紀的世界》首先專注在西歐文化上,然後將其碎片化、多樣化,並在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世界各地扎根,範圍從英格蘭到對蹠點(Antipodes)之間。我並沒有聲稱提供中世紀世界的完整行程:我們大可以啟程前往其他的目的地——孔波斯特拉(Compostela)、薩拉曼卡(Salamanca)和托雷多(Toledo)、諾夫哥羅德(Novgorod)和撒馬爾罕(Samarkand)、尚吉巴(Zanzibar)和大辛巴威(Great Zimbabwe),但是我們終究必須選擇一條路線。接下來,正如通常的情況一樣,羅馬和耶路撒冷的朝聖之旅被好奇心和探索之旅所取代。我邀請您穿越時空和地點在其中漫遊,透過這些旅居者的著作,它們既擾亂,又擴展了人性、經驗和知識的概念。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安東尼‧貝爾 Anthony Bale,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中世紀研究教授。他廣泛出版了關於中世紀各種主題的著作,包括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關係、喬叟和利德蓋特的詩歌、東安格利亞聖愛德蒙的崇拜以及十五世紀文學。他出版了曼德維爾的《奇蹟與旅行書》和《瑪格麗凱姆的書》的翻譯作品。他曾獲得菲利普.萊弗胡爾姆獎,並曾在哈佛大學、亨廷頓圖書館、墨爾本大學等地擔任研究員。他目前正在研究中世紀的朝聖和旅行。
| 譯者簡介 |
蔡耀騰,東吳大學物理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物理研究所,英國雪菲爾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熱愛生活與大自然,喜愛閱讀,以及到世界各地登山、衝浪、冒險與旅遊。譯作有《親親都是我的》、《跟著NASA學創新》、《一支手機的商業啟示》、《葡萄酒密碼》、《超簡單物理課》和小說《失業》(筆名柴克)等。
走進中世紀的世界:一本寫給過去、現在、未來旅人的歷史指南
作者 | AUTHOR
安東尼‧貝爾 Anthony Bale
出版社 | PUBLISHER
馬可孛羅
書號 | ISBN
9786267520093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9/12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