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利.史都華從哈佛教職踏進英國政治版圖。同時以政治家的身分逐步完成他的行走壯舉。二○○二年,他以每天四十公里、每日走八小時的速度,橫越阿富汗中北部三十六天,追尋蒙兀兒帝國君主巴卑爾的足跡,從赫拉特走到喀布爾,其充滿傳奇的經歷,被稱為現代版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當時阿富汗陷入戰事已二十五年;新政府剛上任兩個月。在赫拉特與喀布爾間,無電力供應、沒電視可看、沒T恤可穿。村莊裡雜糅了中世紀以來的禮俗及全新的政治觀念。許多住宅中僅有的外國科技是那把AK-47自動突擊步槍,伊斯蘭教信仰則是唯一世界知名品牌。這所有種種使阿富汗人民看來退化、非主流且脫節,卻又因戰亂成為世界注目焦點。
他走過阿富汗最崎嶇、與世隔絕且貧困的地區。在九一一事件後美軍出兵侵占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垮台之際,史都華進入古爾及科巴巴山區,隆冬時節的紛飛大雪及詭譎多變的世界局勢,讓此橫跨阿富汗大計更增添其難度。但意料之外的陪伴及他路途上所遇人們的慷慨幫助,使他逃出生天。返回後,以獨特觀點記錄一個經多年戰爭,而封閉於世界之外的地方。
1. 嶄新的詮釋視角
這趟阿富汗徒步之旅,確實是獨一無二的旅程。在這個塔利班政府倒台及各方聯軍挺進阿富汗扶植新興政府的歷史空隙中,作者深入阿富汗鄉間,以自己曾經的外交官、軍官、西方人以及旅人的身分所看見的現代阿富汗付諸筆墨。其中沒有對於他們宗教、政治的扭曲批判,反而著重於當地的風土民情,使得這本書可看性相當之高。
2. 生動的人物描寫
在作者旅途中遇見的所有人物,不僅是當地的軍閥、領導者、安全部門人員,還有當地的貧窮的村民、一心想要揩油的苦行僧後裔、挖掘古代遺跡並盜賣文物的村民、可與客人同事的哈札那姑娘……作者不僅用文字還有紀錄的對話呈現當地人民的真實面貌,還有他自己與對方的生動互動。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彷彿真的看到阿富汗人民的應對。
3. 豐富的史料軼事
作者除了將現代阿富汗的人、事、風物寫進本書中,他更將每個所到之處值得一提的歷史進程並與現代情景相互對照。所以他不停地提到在五百年前與他同行的巴卑爾王、成吉思汗的軍隊,以及曾經是泛亞洲王國一元的古古爾王朝。我們由作者的文字中可以知道,在以前阿富汗地區並非現在這樣有著連綿的戰事,人民生活在貧困之中。相反的,即使同樣地遺世而獨立,他們在山中的宣禮塔、巴米揚大佛及絲路上的旅人驛站都揭示著已曾有的繁榮。
人類以雙足殖民世界.我們以徒步理解這塊土地
作者羅利.史都華從哈佛教職踏進英國政治版圖,
以每天四十公里、每天走八小時的速度,
追尋蒙兀兒帝國君主巴卑爾的足跡從赫拉特走到喀布爾,
其充滿傳奇的經歷,被稱為現代版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 目錄 |
前言
新.公共服務
坦克到枴杖
是否於亞洲之際
第一步
芝加哥與巴黎
呼瑪鳥
盤纏
那些長靴
第二步
卡西姆
不定人稱代名詞
塔吉克村莊
西方元首
驛站曾是誰的門戶
目盲之人所見
祖譜
以免他再次責罵
王冠珠寶
麵包與水
戰士應如是
一文不值之人
第三步
高地建築
傳教士之舞
貓眼鏡面墨鏡
嫁娶一位穆斯林
戰狗
喀曼吉指揮官哈吉(莫阿蘭).莫辛.可汗
表親
第四步
賈姆宣禮塔
土地上的軌跡
賈姆與洽赫洽蘭間
清晨禱者
少年領主
青蛙
風起之處
第五步
姓名導航
陌生人的問候
天花板上的樹葉
火焰
卡特利什的齊亞
神聖訪客
札令石窟
奉獻
谷中隘路
第六步
死亡中繼階段
帶翼足跡
布萊爾與《可蘭經》
鹽地及甘松
牆上的淡色圓圈
@afghangov.org
當樂音持續
第七步
天花板上的足印
我就是變焦鏡頭
卡拉曼
哈利利的軍隊
而我有我的
世代配置
喀布爾河之源
塔利班
腳趾頭
大理石
結語
後記
致謝
| 內容節錄 |
前言
我其實無法好好解釋當初為何橫越阿富汗。大概因為那是場冒險吧。但那也是我橫越亞洲之旅最有趣的片段。塔利班政權禁止所有的海報宣傳及電影;但在塔利班政權垮台後六週,我一抵達赫拉特,便看見商場上懸掛著印度巨星李提克.羅森(Hrithik Roshan)的巨幅海報。夕陽中他彷彿矗立於峭壁上,傍晚的微風吹拂著他柔軟且蓬鬆的頭髮。庭院裡,一群蓋達組織成員聚在一起用烏爾都語交談,學生們則等著戰地記者前來與他們練習英語。我還在一部手推車中找到成堆的《鐵面人》DVD;劇中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飾演的法王路易十四,為因應阿富汗當地市場,身著十七世紀服飾,手上則揮舞著白朗寧九釐米手槍。赫拉特,這於中世紀時期中國、土耳其及波斯活躍的交易市場,現今仍然販賣著中國製鬧鐘、土耳其製太陽眼鏡以及伊朗產蘋果汁。
二○○二年初,我平均一天走上二十至二十五哩,共花了十六個月橫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我希望旅途上每一步都由自己親自踏出,並早在一年前就有橫越阿富汗的念頭。但二○○○年十二月,伊朗政府拿走我的護照;他們大概發現我曾是英國外交官員,而開始懷疑我的動機。接著塔利班政府拒絕我入境阿富汗,巴基斯坦也阻止我進入俾路支省。因此,我得在伊朗與下一段旅程──由巴基斯坦的木爾坦開始直達尼泊爾東邊──之間留下一段空白。
就在二○○一年聖誕節前夕,抵達尼泊爾東邊一個小鎮後,我聽聞塔利班政權垮台。我決定搭車返回阿富汗,再由赫拉特步行至喀布爾,如此才能連接我伊朗及巴基斯坦的旅程。自赫拉特到喀布爾,我選擇通過中央山脈的直達路線。經過坎達哈的一般曲道地勢較為平緩,更易於行走,並且無冰雪覆蓋。但此路線所需時間更久,且部分仍在塔利班控制之下。
這個國家身處戰事已然二十五年,新政府才剛上任兩個月。在赫拉特與喀布爾間沒電力供應,沒電視可看,沒T恤可穿。村莊裡雜糅了中世紀以來的禮俗及全新的政治觀念。許多住宅中僅有的外國科技便是那把AK-47自動突擊步槍,而伊斯蘭教信仰則是唯一世界知名品牌。這所有種種使阿富汗人民看來退化、非主流,以及脫節,卻又因戰亂成為世界注目焦點。
新.公共服務
我看見兩個人踏進莫瓦法克飯店的大廳。
阿富汗人大多拖著長長披肩,彷彿穿著威尼斯狂歡節斗篷般滑步至大廳台階上。但那兩人卻穿著西式夾克,無聲地走來,然後緊挨住樓梯扶欄。感覺到一隻手放在我的肩上。那是飯店經理的手。
「跟著他們走。」在此之前他從未與我說過話。
「不好意思,不了,」我說,「我很忙。」
「現在就去。他們是政府派來的。」
我跟著他到了一個我根本不知道實際存在樓層的一間房間裡,接著他叫我脫下鞋子,只著襪子獨自進去那房間。那兩人坐在一張沉重的黑木沙發上,旁邊放著鋁製痰盂。他們坐在那,穿著鞋子。我微笑。他們沒有。蕾絲窗簾是掩上的,而且市內沒供電,整個房間黑漆漆的。
「你在這裡做什麼?」穿著黑西裝及伊朗式無領衫的人問。我以為他會站起身來,像其他人一般,跟我握手然後祝我平安。但他還是坐著。
「祝你平安。」我說,然後坐下。
「你也平安。你在這裡做什麼?」他輕聲重複一次,一邊往後靠一邊把修剪整齊的肥胖手指順著沙發的紫色絲絨扶手來回移動。他蓬鬆的頭髮及山羊髭修剪得整齊漂亮。我意識到自己已經八週沒刮鬍子了。
「我已經跟外交部的尤素菲(Yuzufi)閣下解釋過好幾次了,」我說,「他要我現在再跟他會面一次。我要遲到了。」
頸上的動脈重重地抽動了一下。我試著放緩呼吸。沒人說話。一會後,我看向別處。
較瘦那人抽出一個新的小型對講機,就著說了些什麼,將他材質硬挺的夾克順了順蓋過傳統內衫。不需看見肩上的手槍皮套,我老早就猜想他們是國安局人員。他們根本懶得管我說了什麼或怎麼想他們。他們在臥室、刑訊室還有行刑場透過閉路電視監視其他人。他們明白,儘管我出現過,證明了自己存在,我還是可以被抹殺。不過,他們為何想到來質疑我?在靜默中,我聽到庭院裡有輛車正在倒車,接著是提醒禱告時間的第一聲呼喚。
「走吧,」穿黑西裝的人說。他叫我走前面。在樓梯上,我經過一個曾說過話的服務生身邊。他轉身走開。我被帶到停在塵土飛揚前庭的小型日本車旁。那輛車烤漆是全新的,最近才清洗過。他們叫我坐在後座。座椅後的口袋及後座地板上什麼都沒有。這輛車看起來就像才剛出廠。未發一語,他們轉向主幹道上。
那是二○○二年一月。美國主導的聯盟正準備結束在拖拉博拉山區的轟炸。
奧薩瑪.賓.拉登(Usama Bin Laden)以及穆罕默德.奧瑪(Mullah Muhammad Omar)已逃離當地,加德茲地區的作戰行動正要開始。新政府取代塔利班政權已兩個星期。禁止電視及婦女接受教育的法律不再存在、政治犯獲得釋放,難民開始返家、一些婦女可不戴面紗出門。聯合國及美國軍隊開始基礎建設及食物配給。因沒有邊防,我不用簽證就進入了這國家。阿富汗政府對我來說彷彿無物。然而這些人顯然體制完備、訓練有素。
車子轉進外交部,門衛敬禮並往後退去。在拾階而上時,我感到自己動作快到不太自然。那些人也注意到了。一位秘書沒有敲門就帶我們進入尤素菲先生的辦公室裡。有一瞬間尤素菲從他的辦公桌後面盯著我們看。然後他站起身,順了順身上鬆垮的直條紋夾克,領那兩人到房間裡的最上位就座。他們慢慢地走在亞麻地板上,邊看著尤素菲接替來空蕩辦公室中安排的家具配置:裂開的辦公桌,四個有著不同深淺橄欖色調,完全不相配的收納櫃,還有一個讓整個房間充滿煤油味的爐子。
在那一週我才知道尤素菲的工作一半與外交部有關。兩週前他人在巴基斯坦。那一天他遞給我茶跟一顆糖果,還跟我說他多麼喜歡我的旅行,對著我父親穿著蘇格蘭式短裙的照片大笑,我們還一起討論波斯詩歌。這次他沒跟我打招呼,而是坐在椅子上朝著我問:「發生了什麼事?」
在我回答之前,那個留山羊髭的人插話:「這個外國人在這裡做什麼?」
「這些人是國安局派來的。」尤素菲說。
我點頭。我發現尤素菲的兩隻手緊緊握著。那雙手就跟我的一樣,都在微微地顫抖。
「我會翻譯,確保你了解他們問什麼。」尤素菲往下說,「告訴他們你的構想。就跟你向我說的那樣。」
我迎向左邊那人的眼神。「我計畫橫越阿富汗。從赫拉特到喀布爾。用我的雙腳。」我吸的氣不夠完成句子。有點驚訝他們沒有打斷。「我想追隨巴卑爾(Babur)的足跡,印度蒙兀兒帝國的開國君主。我想避開實際道路。記者、援助工作者跟遊客通常搭車旅遊,但我……」
「這裡沒有遊客,」穿硬挺夾克,那個還沒說過話的人開口了。「你是阿富汗第一名遊客。現在正值冬季,高山道路上有三英呎深的積雪,還有狼。而且這裡在打仗。我能保證,你會死。你想死嗎?」
「非常感謝你的建議。我明白你那三個重點。」從他的語調我猜那些建議是命令的意思。「可是我跟內閣成員講過了。」我說,扭曲了一個和社會福利部部長秘書的簡短會面。「我一定要去這趟旅行。」
「一年內完成。」穿黑西裝的人說。
他檢視著從尤素菲那拿來,我橫越南亞的零星證據:西尼泊爾報紙上的剪報「史都華先生是位追尋和平的旅人」、印度喜馬偕爾邦林業處第二環管理人的信件「蘇格蘭人史都華先生很重視環境」、來自旁遮普民政長官、喜馬拉雅邦內政長官、巴基斯坦灌溉部門首席工程師寫道「所有巴利低地的專案工程師都將協助史都華先生進行他探究運河系統歷史的徒步旅程」。
「我解釋過了,」我繼續說,「向元首閣下的兒子、社福部部長。他也給了我一封介紹信。」
「米韋斯(Mir Wais)閣下的信?」
「在這。」我遞給一張他來自部長秘書,有正式抬頭的信紙。「史都華先生是名對赫拉特人類學深感興趣的中世紀文物工作者。」
「但這沒有簽名。」
「尤素菲先生弄丟了有簽名的那份。」
尤素菲盯著地上,輕輕地點了頭。
那兩人討論了幾分鐘。我試著不去聽他們在說什麼。我發現,他們使用伊朗波斯語,而非阿富汗波斯語。這件事和他們的穿著、應對讓我想到他們花了多長時間與伊朗情報局的人工作。我曾被伊朗人懷疑過是個間諜。我不想被他們再次懷疑。
穿硬挺夾克的人說:「我們會跟他一起走到洽赫洽蘭。不過我們的配槍保鑣一路都會跟著他。」洽赫洽蘭正好在赫拉特跟喀布爾中間,到那裡大概需花費兩週時間。
如此一來,想必那些我想接觸的村民會被祕密警察保鑣嚇到。這也許是重點。他們明明可驅我出境,為何還是讓我進行這趟旅程呢?我猜他們也許想要錢。「謝謝你們擔心我的安危,」我說,「不過我樂於承擔這風險。之前橫越其他亞洲國家時我沒遇過問題。」
「你帶著那些保鑣吧,」尤素菲第一次插話。「這沒得商量。」
「可是我有給當地統治者的介紹信了。跟他們一起會比跟赫拉特人一起更加安全。」
「你就跟我們的人一起去吧。」他重複。
「我沒辦法負擔保鑣的費用。我沒錢。」
「我們沒有要求任何費用。」著硬挺夾克的人說。
「這沒得商量,」尤素菲複述。他寬寬的膝頭上下晃動。「如果拒絕,你將被驅逐出境。他們想知道你需要多少位他們的保鑣。」
「非帶不可的話,一個。」
「兩個……配有武器的,」穿黑西裝的人說,「然後明天出發。」
那兩人站起身,離開這房間。他們向尤素菲道別,卻遺漏了我。
坦克到枴杖
離開尤素菲的辦公室,我從糕餅店的一個玻璃陳列櫃中買了些擠花果醬餅乾。剛剛訊問我的那些人不是第一次做這種工作。從飯店員工的反應看來,他們在赫拉特廣為人識。他們之前可能在由KGB訓練的KHAD(阿富汗國家信息服務部)服務。但我還是有點不安,行政管理事務才開始兩週,他們已運作得如此有效率;還有他們是怎麼找到我的。快速地吃掉全數三十個餅乾,餅乾屑掉在長袍上,我走在人行道下緣的塵土中。我的靴子並不受驢子、輪胎以及其他人的鞋履所約束。我擔心那些人不讓我徒步行走。我覺得被困住了。我想要再次動起來,看看赫拉特及喀布爾之間的景物。
那天清晨的赫拉特看來像伊朗貧民窟。所有東西都在最近緊急建造完成。平坦的屋頂上有蓋到一半的購物商場,成串光禿禿的鋼筋如同蟲足,牆壁顏色就跟路上飄來的沙塵一樣。這就是政治角度下的伊斯蘭教建築,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及清教神學的綜合體,配上土褐色蘇聯磚頭。這裡大部分的人都穿髒黑色或褪色的咖啡色衣服,像伊朗鄉下人。我不喜歡這城市。為了打發時間我去市集買步行用枴杖。
橫越巴基斯坦時我拿著理想的步行枴杖。那枴杖長五呎,由磨光的竹子製成,兩端均為鐵製。我用那枴杖徒步走了九個月,但沒有帶進阿富汗。這叫做「當」(dang),賈特人(一支來自印度旁遮普的農村種姓)直到十二世紀中葉前仍在使用「當」,一部分是為了自我防衛。許多巴基斯坦及印度旁遮普地區的人家中都還保留著祖父的枴杖。年輕人喜歡拿我的枴杖玩,在身體旁邊畫圈,幻想在敵人頭上加速畫弧線來擊敗對方。有人跟我說他的曾祖父使用「當」殺死了旁遮普最後一隻獅子。我喜歡使用自己的「當」徒步行走,每走四步敲一下地面使我的行動有了節奏。爬山的時候「當」可以有效地分散集中在左膝的重量。但現在除了鎮暴警察,沒人使用「當」了。「當」這個字有著陳舊的風味,我用這個字時大家都大笑。
阿富汗學生坐在赫拉特禮拜五清真寺裡一口巨大的中世紀銅製大釜旁,凝望著柱廊上鋸齒造型的古爾文。
我問其中一名學生哪裡能買到一把有重量的步行枴杖。
他格格笑道:「像老人那樣的?」
「像老人那樣的。」
「可是你很年輕啊。你為什麼要一把枴杖?」
「因為我要走路到喀布爾。」
「搭巴士去啦!」他們全部大笑。
「或搭飛機去,」另一個說。他們笑得更厲害了。
「所以你們不知道到哪裡才能買到步行枴杖。」
「這裡沒有這種地方。在阿富汗我們有汽車。」
「你們這裡的老人在哪裡弄到自己的步行枴杖的?」
「他們自己做。」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羅利‧史都華(Rory Stewart),生於香港,長於馬來西亞。短暫服役英軍後,加入外交部服務於印尼大使館服務,接著成為南斯拉夫及蒙特內哥羅英國代表。二○○二年完成了自土耳其至孟加拉間六千哩步行。《走過夾縫地帶》於二○○四年出版,入圍《衛報》當年的首獎。二○○四年因在伊拉克的功績獲頒英國官佐勳章。二○○六至二○○八年常駐喀布爾,擔任綠松石山基金會執行長;二○○九年獲指派為哈佛大學萊恩家族講座教授,任專業主席;二○一○年擔任彭里斯和邊區議會成員。
| 譯者簡介 |
葉雯琪,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因對語言研究深感興趣,赴美國堪薩斯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現於中研院語言所繼續從事語言學研究。
走過夾縫地帶:從蒙兀兒帝國到阿富汗戰火,徒步追尋巴卑爾的征服之路 The Places in Between
作者 | AUTHOR
羅利‧史都華 Rory Stewart
出版社 | PUBLISHER
麥田出版
書號 | ISBN
9789863444701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7/07/01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