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越南成文歷史約二千二百多年,歷經中國殖民統治、獨立自主及對中國朝貢、法國殖民統治以及對法國和美國戰爭,人民備嘗苦難。它為了防範中國入侵,藉朝貢以維持友好關係。阮福映為了復國引進法國勢力,反被法國吞噬,誠引狼入室。美國繼法國退出越南之後進入越南,引發十幾年的戰爭。說穿了,此皆因其位在中國周邊的安全戰略範圍,而捲入西方和中國強權間的爭鬥。如今越南已加入東協,其中立不結盟之外交政策將有助於其和平穩定地發展。

  本書從越南的史前時代一直寫到當代,以歷代王朝興滅為主軸,詳述每個朝代重要的內政和外交政策,以期讓讀者了解越南王朝的更迭。而其歷代的分裂和統一,成為獨立後惡性循環的政治主軸線,牽動著王朝勢力的起落。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才超越傳統王朝的窠臼,但社會主義體制又將國家帶往不可知的未來。近現代史上,越南人受盡戰爭帶來的苦難,亦為本書敘述的重點。透過通史的呈現方式,完完整整、有系統地解析越南歷史的複雜性。

  此外,越南阮朝時期的《大南寔錄》僅記載到1890年代,此後的歷史散見於各種零碎史料,陳鴻瑜教授盡心蒐集相關資料,將之整理並記載下來。由於中國史書和越南史書對於同一件事之記載,多次出現差異,本書採取對比作法,同時列舉兩種史料的記載,協助讀者深入瞭解,避免失之偏頗。

  對於越南早期歷史之源起,各種說法相當分歧,即使越南出版的各種史書,亦有所差異。作者提出自己研究多年的獨特見解,帶來新觀點。本書多有陳鴻瑜教授研究越南的完整心得,對臺灣讀者來說可說是最佳的越南史書。

本書特色:

  一、以史記的視角探究越南的歷史脈絡。
  二、陳鴻瑜教授盡心蒐集1890年代之後,散見於各種零碎史料的越南歷史。
  三、收錄陳鴻瑜教授研究越南完整心得,史家註解,獨具慧眼。
  四、本書對比中國史書和越南史書對於同一件事之不同記載,協助讀者避免失之偏頗。

 

越南,戰亂的日子多於和平的日子。
位處戰略地帶,它總是捲入西方勢力和中國勢力拉扯之對峙情勢中……
至於越南與臺灣之間,
在歷史、文化、觀光、經貿上的實質互動非常緊密,一個正在努力現代化的越南,同時也正在寫他們自己的歷史,
本書可給越南、東南亞以及世界一個參考的註解。
我們將重新認識這個離我們如此靠近的國度。

 

 

| 目錄 |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地緣和種族
  第二節  史前史
  第三節  南越國

第二章  脫離中國統治
  第一節  二徵姊妹之亂
  第二節  越南之漢化
  第三節  交阯獨立
  第四節  林邑國獨立

第三章  大越國各王朝(一)
  第一節 吳朝
  第二節  丁朝
  第三節  前黎王朝
  第四節  李朝

第四章  大越國各王朝(二)
  第一節  陳朝
  第二節  胡朝
  第三節  中國入占及放棄安南

第五章  大越國各王朝(三)
  第一節  後黎朝
  第二節  東朝(莫朝)
  第三節  西朝(黎朝延續)

第六章  南北朝
  第一節  北朝
  第二節  占城的衰亡
  第三節  南朝廣南國之興起
  第四節  西山政權的崛起

第七章  南北統一
  第一節  南北統一者:阮世祖
  第二節  阮聖祖之功業
  第三節  阮憲祖之功業

第八章  法國之入侵
  第一節  阮翼宗
  第二節  協和帝
  第三節  阮簡宗
  第四節  法國控制下的安南傀儡皇帝

第九章  大南國最後一位皇帝
  第一節  保大帝
  第二節  越南之抗法民族主義運動
  第三節  與法國合作的現代化派
  第四節  法國建立之殖民統治體系

第十章  越南民主共和國之建立
  第一節  胡志明與越南獨立同盟
  第二節  日軍入侵越南
  第三節  越南民主共和國之建立與潰敗

第十一章  南北對立
  第一節  保大重建越南國
  第二節  奠邊府戰役與日內瓦條約
  第三節  第二次南北對抗

第十二章  北越南侵及其後果
  第一節  北越併吞南越
  第二節  滅民主柬埔寨國
  第三節  中國發動懲越戰爭

第十三章  革新與不必要的革命
  第一節  以革新挽救瀕危的經濟
  第二節  邁向政經分離的市場經濟國家

第十四章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 內容節錄 |

第十二章  北越南侵及其後果

第三節  中國發動懲越戰爭

1977年7月16日,中共召開第10屆三中全會,鄧小平重回領導層,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軍委會副主席、共軍參謀長,地位僅次於華國峰。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召開第11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控制黨中央,華國峰下台,陳雲任第一書記,鄧穎超任第二書記,胡耀邦任第三書記。12月18日,在該會上通過了對越南發動懲罰性戰爭之決議。12月25日,中國發表聲明警告越南不要入侵柬埔寨,但在該天越南就出兵進攻柬埔寨,引起中國採取懲罰戰爭。

1979年1月28日到2月5日,鄧小平訪問美國,他在29日會見卡特(Jimmy Carter)總統,就中國出兵教訓越南一事通報美國,中國將打一場「有限戰爭」,據稱卡特總統勸告鄧小平要「節制」行動。在次日鄧小平與美國參議員午餐時說,他拒絕排除使用武力對付越南,他稱越南為霸權主義者。鄧小平回程經過日本時亦與大平正芳首相晤談,日本也瞭解中國將對越南採取軍事行動的計畫。2月7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時表示,越南入侵柬埔寨,應給予嚴厲的懲罰,中國正考慮採取適當的反制行動。

1月底,越軍在中、越邊境集結10萬多人。越南並下令芒街和同登的居民在1月20日前撤走,所有房屋交由部隊接管使用。

越南外長阮維楨在2月10日致函聯合國安理會主席和聯合國秘書長華德翰,說中國在中、越邊境部署20師軍隊、數百架戰機、坦克車和其他戰爭物資,並每日進行軍事行動入侵越南領土。希望安理會和秘書長瞭解該一情勢,採取他們認為的必要措施。

當鄧小平返回中國後,在2月9日任命廣州軍區司令許士友為征越軍司令、昆明軍區司令楊德志為征越軍副司令、空軍司令張丁發為參謀長。

2月17日黎明,中國派遣17萬大軍進攻越北,進行所謂的「教訓」戰爭。越南則在中、越邊境出動5萬正規軍及5萬民兵迎戰,另有數師正規軍部署在河內附近,以保衛河內。中國軍隊從六路進軍越北,當天佔領同登,18日當前進到距離邊境6英里處,遭到越軍強烈的抵抗,中國開始增強兵力,19日佔領老街,22日佔領高平和河江(Ha Giang)。到2月23-24日,中國兵力增加到60萬人。中國沒有派出戰機,因為米格17和米格19過於老舊,無法上戰場,另一方面是越南擁有蘇聯製造的地對空飛彈,中國的戰機將成為標靶。

 

中國軍隊在3月2日晚上攻進諒山市,但城內的巷戰一直持續到3月5日。中國軍隊佔領並掠奪諒山、高平、同登和老街等城市。中國政府在3月5日宣布中國軍隊已達到預期的目標,正準備從越南撤軍。並宣稱對越南的武裝挑釁和入侵,中國保留「自衛反擊」的權利,並建議兩國政府應儘速談判以解決兩國邊境的和平與安寧。越南在當天宣布全國總動員令,所有18-45歲男性和18-35歲女性都需參加民兵、游擊隊和自衛組織,所有工人和學生每天需參加2小時軍事訓練或守衛責任。

中國軍隊在3月16日從越北撤回中國。在這短暫的「教訓」戰爭中,雙方損失慘重,越南國防部在3月19日宣稱中國軍人有62,500人死傷,280輛坦克和裝甲車被毀,115座砲被毀。越南政府發言人接著說中國軍人有2萬人被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伍修權(Wu Xiuquan, Wu Hsiu-chuan)在5月2日說,中國軍人死傷2萬人,越南軍人死傷5萬人,平民損失更為嚴重,至於財產損失無法估計。外國通訊報導稱,中國在這次戰爭中損失慘重,主要原因如下:(1)中國輕敵,越南邊防軍得地利之便。(2)中國錯誤評估中、越邊境的越南人會支持中國。(3)中國缺乏卡車和運兵車、運輸機,影響其軍隊運動。(4)中國的坦克車、大砲和飛機老舊過時,越南的軍備則是獲自蘇聯和美國。(5)中國軍隊跟越軍不同,缺乏戰鬥經驗。(6)與韓戰一樣,中國運用人海戰術,才導致嚴重傷亡,中國仍利用吹喇叭作為協調軍隊之用,越軍只要狙擊中國的喇叭手,即可使中國軍隊大亂。

在整個中國攻擊越南期間,卡特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每天夜裡在白宮與中國駐華府大使柴澤民碰面,將美國從衛星獲得的中、蘇邊境蘇聯兵力部署的情報交給他。美國事實上在背後支持中國對越戰爭。

中國對越南進行懲罰戰爭,其影響如下:

第一,中國對越南進行戰爭,目的在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同時亦迫使越南撤除對泰國的軍事威脅,其情況猶如圍魏救趙,自後泰國改變其戰略,尋求中國作為其新的保護人,雙方在1982年進行軍事合作,聯合生產小型武器。

第二,中國在發動對越懲罰戰爭之前,先尋求美國和日本之支持,中國善用國際局勢之轉變,以懲罰越南作為拉攏美國的手段,表演了一齣教訓越南給美國看的姿態。祇是該一教訓付出慘重的代價。

 

第三,原本東協國家對於越南入侵柬埔寨,束手無策,僅能抗議,中國之出兵越南,間接幫東協國家解決了問題,對侵略者加以制裁。此後,基於戰略考慮之需要,東協國家改善與中國的關係。

第四,受到中國的戰爭威脅,越南對柬埔寨的併吞如鯁在喉,只好放棄柬埔寨,在1982年後逐步從柬埔寨撤兵,至1989年完全撤軍。越南不得不放棄建立「印支聯邦」的夢想。柬埔寨重新恢復成為越南和泰國之間的緩衝國地位。

第五,中國在這次戰爭中,雖小勝亦不光彩,以其大國竟然在短短一個月戰爭中損失慘重,其出動步兵和坦克作戰,而沒有空軍掩護,戰術嚴重失誤。此後中國積極進行國防現代化,尤其是改進其落後的陸戰武器和通訊設施。

第六,儘管中國對越作戰未能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但以對外戰爭喚起民族主義,對鄧小平鞏固其地位,重新凝聚內部團結,卻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七,越南雖然與蘇聯簽訂友好合作條約,但中國發動對越南戰爭後,蘇聯並沒有採取援助越南的軍事行動,僅在口頭上譴責中國,主要的原因是蘇聯不想為了越南而與中國大戰,蘇聯不可能從與中國的戰爭中獲得實質利益。

第八,中國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戰略據點,放在柬埔寨,柬埔寨的局勢牽動印度支那的權力關係。只要中國在戰略上維持與柬埔寨的關係,就可以遏阻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擴張主義。在1993年以前,柬埔寨首相洪森(Hun Sen)的外交路線是傾向越南,但在1993年後,他也一面倒向中國,接受中國大量的軍經援助。

 

| 作者簡介 |

陳鴻瑜,
臺灣花蓮縣人,1948年生。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

經歷: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教授、亞洲研究所教授、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國際組召集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問題與研究」月刊主編,「東南亞季刊」發行人兼主編,「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主編,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海華與東南亞研究」季刊發行人兼主編。

著作:《寮國史》、《緬甸史》、《新加坡史》(增修本)、《泰國史》(增修版)、《菲律賓的政治發展》、《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政治發展理論》(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越南近現代史》、《馬來西亞史》、《印度尼西亞史》、《柬埔寨史》等二十幾種作品。
 

越南史:史記概要

HK$253.00價格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陳鴻瑜

  • 出版社 | PUBLISHER

    台灣商務
  • 書號 | ISBN

    9789570532142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0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