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決定要離開這個地方了,
不是因為恐懼,
而是害怕自己將來不再懂得恐懼。」

香港《明報》副刊專欄漫畫家黃照達
52篇引人深思的政治圖像
以平面設計的形式風格、如實驗新詩的文句組合
獻給回不去的「那城」


  ※特別邀請※
  香港作家・鄧小樺——專文推薦
  紙上行旅・鄧彧——操刀設計

  「那城」系列漫畫,是香港漫畫家黃照達(Justin Wong)2020至2021年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專欄刊載的政治漫畫。此系列原名「這城」,黃照達藉其繪畫諷刺香港的各種時事,後因2020年7月1日《國安法》實施,漫畫影像比起文字更容易招禍,遂將專欄改名為「那城」。2021年,黃照達因遭到舉發,緊急離開香港,移居倫敦,此系列漫畫竟也成為他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的道別之作。

  《那城THAT CITY》一書收錄連載期間的52篇漫畫,題材圍繞著香港近年的政治情勢、公民意識、社會風氣,以及受《國安法》與Covid-19疫情影響的日常。在書中,有著對心中香港已逝的哀悼、對監控無所不在的控訴,也有對麻木冷漠的警示,以及送給港人的溫暖。

  黃照達的漫畫風格深受美國漫畫家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影響,擅長用平面設計、幾何排列的形式來構思漫畫版面。雖然是在講述政治議題,但並不鋒利批判,而是以抽象簡約的圖像寓意、玩味實驗的畫面構圖,以及詩意、哲思且幽默的文字,嘗試用較多空間讓讀者思考。可以感受到港人暗裡的不服輸、隱晦的掙扎與沉默的抗議,讀起來令人感慨萬分。

  【精彩節錄】
  「沿著城市的海岸線,走一趟,默寫她的形狀。用力吸一口氣,把數十年來的記憶填滿。在FB大聲公告:『我會繼續登入』。到機場找一個角落,等待城市向自己道別。」——Vol. 7〈如果有一天你要和這個城市道別〉

  「我決定要欺騙自己……我用錢請了一大批演員和明星向自己撒謊。多穿幾件衣服,以免被人發現我的西眺。我做了一個籠給自己,讓我感覺安全和溫暖。臨睡前,我把眼睛摘下,以免在夢中看見自己。」——Vol. 8〈我決定要欺騙自己〉

  「我為你感到難過,我為世界感到難過,不過我也要感謝你,你雖然贏了,但我們並沒有失敗。你帶我們走進了黑暗、狹長的隧道,我們卻對黑暗有更多了解。」——Vol. 24〈致2020〉

  「我是一個一等公民,我的世界沒有恐懼。我是一個二等公民,我可以勇敢飛翔。我是一個三等公民,我溫柔地拒絕黑暗。我是一個四等公民,我向世界發出警告。我是一個五等公民,我每天和監視者對望。我是一個六等公民,我學習張著眼睛睡覺。」——Vol. 30〈X等公民〉

  「在這裡,所謂的荒謬沒有位置。黑夜仍然是黑夜,白天仍會是白天。這不再是我們追夢的地方,因為我們已經活在夢中。」——Vol. 33〈歡迎來到這座城市〉
  
  「我選擇成為別人的選擇。我選擇錯誤。我選擇不去做選擇。」——Vol. 38〈我選擇去選擇〉

名人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昶佐(立法委員)
  柳廣成(漫畫家)
  陳怡靜(「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
  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攜手推薦

  「與極權者對抗的第一步,就是不讓記憶被粗暴地改寫,努力留下文字與圖像,不被世人淡忘。」——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那城即是我城,自由化為幻影,於是我們將明日的訊息隱藏於圖像,以藝術抵抗恐懼。」——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簡約、抽象的畫風呈現港人無法言說的惆悵,簡單、溫暖卻又無比哀傷。」——林昶佐(立法委員)

  「且看從這城到那城,再到聲源的遷移——當作品注入離散語境,將賦予那城什麼意義。」——柳廣成(香港漫畫家)

  「警語:從『這城』到『那城』,這是一本致香港告別書,足以讓人心碎。」——陳怡靜(大人的漫畫社 主持人)

  「因為各種風刀霜劍嚴相迫,我們得以看到手繪、跳躍如詩、纖弱而龐複的黃照達作品。纖細筆觸,簡約隱晦,飽滿傷心。那城,我城。我們無法接近的香港,無法割捨。」——鄧小樺(香港作家)

  「從我城到那城,由苦到甘,照達以柔韌有力的映像,折射著香港民主自由的想像。我們需要如他般具創造力的人,啟發未來。」——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 內容節錄 |

 

後記
 
2020年疫情開始不久,我決定創作一個名為「這城」的插圖系列,每星期把香港的政治新聞串連起來,用圖像描繪其時的社會面貌,在《明報》的《星期日生活》內連載。直至2020年7月,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人民躁動不安,社會不同層面都充斥著白色恐怖。為了避免為報館帶來麻煩,我決定把「這城」易名為「那城」,由明刀明槍的政治漫畫改為以個人感受出發的圖文故事。
 
「這城」和「那城」最大的分別,是一種距離和視覺的轉變。由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到過去幾年的疫情,政府和人民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漸漸拉遠,甚至割裂了。這種距離的轉變改變了我們對城市的看法。距離愈大,看到的細節便愈少,就像坐在一艘慢慢離開港口的船,城市在視覺上變得愈來愈模糊。不過,這種距離感同時卻又讓我們更清楚看到城市的輪廓。那一刻,我就更加了解到自己的家已經徹底變了樣。
 
和許多那城人一樣,自己最終決定和那城保持一個更大的距離,直到消失於視線之中。從此我們只能透過社交媒體或朋友口中,像瞎子摸象般去想像那城的模樣。然而,身處千里以外的另一城市,離散的人卻仍帶著那城舊日的氣息,為他日在A城、B城或C城重建那城而默默努力。這班人相信城市不再是一個固定的空間,而是一種流動的概念,植根在人的心裡。所以,有時我在想,究竟我們是否真的有離開過?當「這城」好像變成「那城」,但其實「那城」不過是「這城」的另一種形態?  
 
「那城」是一套充滿眼淚的作品,記得每星期創作時都像在重新經驗過去幾年經歷過的痛苦。我明白直視痛苦也是一種療傷的過程,放下政治漫畫的嘲諷手法,在時事題材裡我嘗試更坦率敲問自己的感受,當中充滿恐懼和悲痛。可幸的是,圖像和文字給予我空間去思考。創作靈感有時來自文學、音樂、漫畫格式和版面空間的實驗也能幫助我去整理不同的思緒,讓我舖陳一場和自己的對話。今天「那城」能輯錄成書,我希望自己這個療傷的過程也能為其他那城人帶來一些安慰和鼓勵。
 
最後要多謝大塊文化,把「那城」帶到我十分喜愛的台灣,提供了另一個「那城」的視角。或許讀這書需要對「距離」有多一分的在意,那是時間、地理上的距離,同時也是歷史、文化上的距離。
 
黃照達
2022.10.31 倫敦

 

| 作者簡介 |

黃照達(Justin Wong),
生於1974年,香港漫畫家兼媒體藝術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先後又在香港及倫敦攻讀藝術及互動數碼媒體。完成學位後,開始探索傳統藝術模式在數位時代下的可能性,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2021年移居英國。

作品涵蓋漫畫、插畫、平面設計、動畫及互動裝置等領域。畫風抽象、簡約,具有相當強烈的圖像設計感,嘗試用較多空間讓讀者思考。政治社會議題為其主要題材,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2007年起於《明報》連載、「那城」(原名「這城」)2020年起於副刊《星期日生活》連載。

著作有《LONELY PLANET 1-2》、《HELLO WORLD》、《土製香港》(合集)、《80臺北x90香港:漫漫畫雙城》(合集)、《那城THAT CITY》。

Instagram:@ little_pink_man

 

 

那城 THAT CITY (黃照達作品)

HK$42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黃照達 Justin Wong

  • 出版社 | PUBLISHER

    大塊文化

  • 書號 | ISBN

    9786267206454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12/03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