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鯨魚化身的宇航船,患憂鬱症的貓咪,永遠認不得路回家的女孩。這是一則都市寓言,一個屬於香港的故事,一次殘酷又溫柔的歷險。

 

十二個角色,編織出廿一世紀,富有本土特色、異想天開的我城故事。

 

| 內容節錄 | 

 

 

當我城迷途時,座頭鯨會再來嗎?——《鯨魚之城》再讀

吳美筠/原生本土作家、詩人、藝評人、文學研究者

 

兩個阿果•一個我城

 

或者我們讀可洛的《鯨魚之城》時以為理所當然地選擇與西西的《我城》對讀,從「我」敍述者(兩書主角都是阿果)尋找當中的呼應和脈絡。然而,我們又會從兩部小說發現兩個阿果:

 

《我城》的「我」這個阿果,又是作品原初在報章發表時的筆名。作者故意製造隱含作者(implied writer)與敍述者的身影混淆,再在小說後部分主角跳出來變成外視的客觀敍事者,走出原本故事的脈絡,觀察收集「字紙」和尺的人,帶有後設元素,呈現書寫創作與評論之間的張力和阻力,是當年少見的,可見西西之先見。她告訴我們,香港早已脫離了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的魔咒。兩部小說的阿果和阿果身邊人物的本土生活都有可能找到當時現實的參照,只是,我們不會在正史或香港史書裏找到,人物只在特定時空才出現的「殊相」,卻又是在香港二十世紀歷史這特異時空裏才發現的「共相」。事實上由七十年代到今日,香港青年一直沒有停止過解決居住、成長和發展空間、身分認知危機的問題。

 

《鯨魚之城》的阿果,面對二千年的時代轉逆,人人使用智能手機的網絡世代,香港生活模式起了莫大的變化,已不需要機樓、電話線和電話線杆。年輕人在迅速發展的社區依然需要尋找離家獨立後可棲身的居所。他們在新市鎮高速發展的空間迷途,情況猶如誤闖香港水域的座頭鯨,他不是想離羣,而是不得已要離羣。可洛的阿果為了避免承受家人和女友的壓力而搬離,隨着時代變遷又兼在理髮店剪頭髮謀生,但他仍然像七十年代的阿果那麼年輕,對世界有那麼深刻的渴想,在所處身已回歸的香港,認識着與社會似乎格格不入的人和事。所以,我個人認為不必視《鯨魚之城》是《我城》的後續,《鯨魚之城》就是同一個「我城」的寫照,甚至同樣帶引讀者看見將或已消失的我城風貌。可洛的敍述者「我」採用內聚焦的視點,讀者像裝在阿果腦瓜的鏡頭,跟他遊走在香港新市鎮(說來現在都不新了),時而進入阿果的內心,時而跟隨阿果探望和關注朋友,尋找心之所屬。可洛這個阿果,讀者不必耿耿是否有可洛的身影,他也曾交代,剪髮阿果的生活情景部分取源於一位在髮廊工作的朋友;但,很難說,當中沒有你和我。阿果像很多香港青年,沒有明確的人生方向,他原來的職業經過時代變的洗禮已失去了市場,卻仍然誠懇地與個性、想法和謀生方式歧異的香港人相遇相知,例如:埋頭埋腦電腦修理員、在教會疲倦而喜孜孜的傳道人、偏愛攝影和曬相的回流少女、在街市賣菜的電視迷,還有公園管理員、七十一店員、倒垃圾的阿叔、患憂鬱症的貓等等,這些諸色人等隨時在香港街頭碰上,卻全都脫離教科書自幼稚園開始向我們腦袋塑造的「志願」羣像:裏面沒有被強調幫助我們的醫生、護士,也沒有廚師、郵差,更沒有警察、消防員⋯⋯除了橫跨兩書的老師——

 

創造美麗新世界?

 

教師阿髮是個標誌,標誌着香港從殖民到回歸,一路走來工作條件和環境「不進則退」的行業——教師——的宿命。阿髮在《我城》遇到一位好班主任,告訴她「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來到世界,沒有為你們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受了鼓勵的阿髮到了可洛筆下,做了老師,面對教育改革,重視成績多於學生個人成長的校政,自身忙於教書和批改之餘仍要進修,於是在學生身上掛個鬧鐘,按規律分配上課、做功課、上網找資料、打機、吃飯、洗澡、睡覺的時間。這分明是香港學生在非人性化的求學生涯裏一個繪影繪聲、帶點誇張而真實的呈現,有點像差利•卓別靈(1889-1977)《摩登時代》裏被重複勞役的小人物。時至今天廿一世紀,人明知所處身的世界依然破爛不堪且異常複雜扭曲,卻像阿髮那樣仍然把當年班主任的話再傳學生,盼望他們一代傳一代,把這番話一直傳下去,直到有一天世界變得完美無缺。問題是,世界真的可以變得完美無缺嗎?

 

深信「可以趁年輕的時候,按我們的想法來創造美麗新世界」這種沒來由的過度樂觀,經常引導人落入近年正向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被人詬病的狀態:迷信明天會更好,一味唱好,會不自覺地否認日益不穩定、複雜而模糊、難以明確理解的世界,令每個人、組織、社區和社會帶來難禦的挑戰,同時,缺乏表達沮喪、負能量的出口會不斷磨滅內心對逆境的忍耐和抗衡能力,可能更讓人對現況失望,陷入更大的抑鬱。更甚的,已有學者批判,正向心理早已沒有足夠的科學哲學的研究基礎,很多時被消費主義作為晃子,理論容易混淆概念和名稱:例如個人為自我實踐追求理想,與理想的完美世界被錯誤地混為一談,當成同一個概念,又例如,教會把來自神由上而下的祝福,與有神佛庇佑祝福當成同一概念,或當祈求便得着這種由下而上的「祝福」(其實是祝禱),把人世間的成功當成神蹟,幸福感混同主裏福氣等等,近年教會也經常借用,誤以為高漲的正面情緒能提高個人健全意識創造力和表現,遂不時被譏諷追求「幸福音」、成功神學,否定人世間苦難的別無選擇。關於正向理論的批評研究很多,並不是本文的重點,我之所以批判正向心理,有點借勢導讀,以助讀者避免過分解讀小說的結局,依傍正向心理。早在一九三二年《美麗新世界》這部書就徹底打破創造美麗新世界的迷思,小說假設科技使人類進化到完全可控可防的階級秩序,被洗腦被設計的人生,造就羣體絕對的安寧,全球人類完全安舒在社會、本分和穩定至上的原則下,卻讓人放任情慾,娛樂至死。「美麗新世界」戳破只追求正向秩序最終所帶來的可怕,那種普世統一性的幸福表面上讓社會持續轉動,一切消費至上,沒有大自然,沒有文學藝術的美與醜,沒有個性參差岩巉所帶來人類的不安和不穩定,解散人類一切掙扎、衝突、爭辯的可能,也消弭它們所帶來的痛苦、張力和生機。《鯨魚之城》借人物在追蹤鯨魚蹤影時提出的詰問:我們真的可以創造理想的美麗新世界嗎?作者又借人物打了一個比喻,世界是未竣工的地盤,烏托邦即使有,也不在我城。作者沒有採用後設元素,在終章以魔幻寫實呈現鯨魚與我城,與城中棲居的原生香港人的接觸,到底巨鯨升天、無線收發機發聲是幻象抑或鏡象?抑或像提出魔幻寫實這概念的藝評家弗朗茨•羅(Franz Roh, 1890-1985)提出的畫象,在細意描繪的現實寫照中創造出格、離奇、讓人困惑的情境。這魔幻的一筆,也可以是對所生之地種種真實生活一種質問、疑惑,對應心之所屬,相對現實,另有所指。又或如魔幻寫實主義作家、《百年孤寂》作者賈西亞•馬奎斯(1927-2014)名句:「萬物自有生命,只消喚醒它們的靈魂。現實中的超驗經歷,不是等待,不是想像,而是一次喚醒。」

 

或許因為這個緣故,我們發現二零零九是我城一個重要的年份,因為十年後似乎沒有人像《我城》搜集字紙的屋主人,為城中大事積存大量字紙。如果《鯨魚之城》出版後十年再版的話,我們老早更能消化,我們曾經努力建構的美麗新世界,但新世界不在此,而在彼。但作者無意叫人氓滅我城的一切,尤其本土生活和語言。《鯨魚之城》所建構的人物羣象也不單是象徵工具。


教科書以外的述事話語


《鯨魚之城》初版時封底宣傳已開宗明義標示這是向西西《我城》致敬的作品,可洛要復刻西西在《我城》「以活潑的形式和輕盈的語言,展現出人生開放、樂觀和快樂的一面」這種文學面向。有學者叫這種以天真語調講故事、童直眼光觀看成人世界的文學特色作「童趣」體,西西的寫作手法和特色已然成為學界寫作班的教程設定之內,成為香港其中一道文學風景。可洛寫法上取源於西西,故意重新裝組地方的名字,簡潔明朗的語言,呈現仿童話語但並不強烈。如細心閱讀可洛,發現他沒有完全仿照西西的文字風格,易步易趨。他用更多語法結構簡單的短句,同樣是要用粵語來讀,更能突出地道的香港本土語言,不宜用普通話讀。可洛把醫院的通報當成詩句,向讀者顯示,這裏有很多教科書以外的述事方式和話語。

西西的阿果和西西本人當年同樣面對着上世紀七十年代全球通脹下發展中的香港。西西的阿果一家人寄居在一座有十七扇門的古老大屋,一開始就經歷母親的喪禮。小說雖然從阿果的視角敍述,但視點會轉移到其他人物身上,其他人物隱約當中也有阿果的口吻心神,與其說西西在講故事,不如說作者藉人物的身世寫香港城貌,構成一種卑微而平凡的眾我,「一種對羣體的同命感,又同時意識到自身與環境的困限」。

 

可洛小說裏所建構的共同體,由一班有意志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好的人組成,他們不再掙扎於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的城籍議題,而是呈現在實體時空的本土香港所產生的巨大集體連結。人物的典型明顯地只能取源於在體積細小、卻承載與歷史相關的龐大事故的香港,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沒有「我城」原生環境所產生的想望和困境。書中記述了香港今日看起來不可能再發生的事件,最經典的是有人投擲腐蝕性液體來表達對四周裝置監察眼的不滿,來自民間的古怪庶民故事和歷史,通過文學的虛實相晃,得到理解,恍照今日,讓讀者感受在教科書看不見的城事。

 

你我或許和罕有出現在香港水域的座頭鯨相似,在誤闖的領域中迷途探索,最後成為眾人一次連結大行動的助推。座頭鯨的游戈,警方過度的看守,眾我的迥異,堅執,穿透着一種摻雜記憶和暢想的特異空間,令我想起可洛另一部小說《陸行烏森林》所營造的記憶共同體羣像,他們各有心中所屬的世界,卻柔和地互動,並看見彼此。鯨魚之城幾乎是香港,可能不是香港,鯨魚到過的地方可能是任何一個城市,但凡心之所屬魂之所嚮,就是鯨魚所到之城,當中,還包括相信是我們難以期待又必須期待的未來。

 

——摘自本書 P.6-16

 

 

| 作者簡介 |

 

可洛,原名梁偉洛,信耶穌。養貓,迷戀睡覺、夏天、馬蒂斯和港式奶茶。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著有小說《幻城》、《末日絮語》、《小說面書》、《陸行鳥森林》、《鯨魚之城》、《女媧之門》科幻系列、小說集《繪逃師》、詩集《幻聽樹》等。從事文字創作與寫作教學。

鯨魚之城

HK$128.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可洛

  • 出版社 | PUBLISHER

    突破出版社

  • 書號 | ISBN

    9789888562992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3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