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樣的時候被困在這裡是多大的折磨。我們必須想辦法離開,哪怕是要穿過地獄也在所不惜。」——列寧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邁入第三年。4月9日,英法等協約國成員在法國阿拉斯發動一場猛攻,這場戰役將犧牲共16萬英國士兵的生命;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也因為在東邊同時與俄國交戰,露出明顯的疲態。
在同一個早晨,距離戰場600公里的蘇黎世車站,有一位矮小、蓄山羊鬍的男人,經由德國的安排,登上一班往俄羅斯的火車。沒有人能預料到,流亡多年的他將在一年內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並讓全世界捲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共產風暴。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沙皇政權的崩解
在1917年,世界大戰的局勢陷入膠著,不論是英法俄等協約國,或是德奧等同盟國,都急於尋求突破。同年3月(俄國曆法為2月),一場突發的革命推翻沙皇政權,建立臨時政府。這個政府能否繼承原來的政權,繼續履行參戰的合約,頓時成為左右戰局的最重要關鍵。
亟欲從東部戰線抽身的德國想出了個主意,他們相信:將困於瑞士的激進共產黨人列寧送回俄國,煽動俄國退出戰場,會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英國間諜頭子:「殺了他,該死,趕快殺了他!」
於此同時,英、法等國也想盡辦法維持俄國的參戰意願。他們派遣多名知識分子與間諜進入俄羅斯,鼓舞人民的愛國心。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必須阻止列寧回家,必要時得除掉他。
德國與列寧達成協議,派遣一輛列車和士兵護送他直達俄國邊界。這段旅程的計畫不斷修改,所經的國家各懷鬼胎,月台上也站滿了間諜。只是,各國想採取行動,卻拿不準動手的時機。
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班列車
本書生動刻劃列寧的人格特質,包括其暴烈的性格與絕不妥協的信念,也描繪出一戰中各國的處心積慮與局勢的詭譎多變。今日俄羅斯的邊境與民族認同問題,在書中所描寫百年前的世界局勢,即可看出明顯的歷史脈絡。
一百年後,列寧對世界的影響仍然無法抹滅。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帝國的建造者,也是整個蘇聯時代的精神指標,其做法與理念啟發全世界的馬列主義者。世上少見任何思想可以傳播如此之遠,且實際動員如此多國、如此多人,一切都起始於這趟為期八天的火車之行。
| 內容節錄 |
引言
永遠要告訴大眾全部的真相,未經粉飾的真相,別害怕因此會嚇跑他們。
——克魯普斯卡姬
湯瑪斯·庫克(編注:一八O八至一八九二年,近代旅遊業之父)說過,世界上有三處地方是自稱為全球旅行家的人不可不去。第一處是廷巴克圖的沙漠城堡,另一處是古城撒馬爾罕。第三處是瑞典一個小鎮。一百五十年前,也許是北極光把庫克吸引到哈帕蘭達。當地人也吹嘘此地有海盜出沒,但幾乎該海岸區的每座海港都有類似傳聞。比較特別的大概是一個傳說:有個外套翻飛的男人一一他是一個精於使用藥草的魔法治療師一一會像大鳥一樣飛過北極的夜空。
這個小鎮的特別之處不只是遙遠。它還驚心動魄,危險,就在已知世界的盡頭。哈帕蘭達位於波的尼亞灣的頂點,而波的尼亞灣分隔開瑞典北部領土和芬蘭。這地區是河流匯聚的三角洲,一度包含一連串低矮島嶼,以及往西面去有一些堅實土地。其他聚落沿著水濱興起,包括一個比較大的城鎮,稱作托爾尼奥。但這裡的生活對每個人來說意味著分享:狩獵區域內的冬季獵物,帶牛群到附近丘陵放牧,以及在短暫的融冰期涉水捕捉蘆葦叢中的鰻魚。
這裡的人口和斯德哥爾摩沒有多少相似之處(大部分人都是操一種本地方言),直到十九世紀初期,整個地區都是屬於瑞典。不過,在一八O九年與俄國簽訂的一項和約規定,河流的東岸(包括最繁忙的中心島嶼)都要轉移給芬蘭大公國——該大公國是剛剛才被俄羅斯人納入他們的帝國。坐落在瑞典河岸的哈帕蘭達和它較大的姊妹托爾尼奥隔河相望,從此成了陌路。
從邊界被創造出來的這一刻開始,就不再有什麼安全感可言。瑞典政府無法忘記俄羅斯的擴張野心。當大量鐵礦在基律納(位於此處西北方不到四百八十公里)被發現之後,斯德哥爾摩的投資人被迫放棄建築一條新鐵路的計畫,唯恐它會成為俄羅斯新的入侵大道。當時正值瑞典蒸汽時代的頂峰,鐵路像神經通路一樣推進,但就是沒有通向哈帕蘭達的鐵軌。在夏天,當河面沒有結冰,獵人的雪權無法通行時,唯一與芬蘭的堅固連結只有一座木橋。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這種狀態。歐洲大西洋沿岸的強權英國和法國現在和俄羅斯帝國結成盟友。他們需要派遣人員往返以及提供俄國人重要的戰爭物資,但西方和東方的直接接觸卻被阻斷。穿過德國的路線當然都被關閉,而北海和波羅的海的海道雖然沒有布雷,卻有潛水艇巡邏。只有穿過瑞典北部的陸路路線可以通行,哪怕這條路遙遠且讓人筋疲力竭。湯瑪士·庫克死於一八九二年,如果他會經把哈帕蘭達看成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地方,那他真該在一九一七年回去看一次。
鐵路在一九一五年連接完成。那只是一條支線,單軌,火車頭要從往北一點的卡龍吉調來。雖然這條路線如今已經成為戰時貿易的大動脈,但是它到不了芬蘭。而且芬蘭的鐵路(就像任何俄羅斯控制的地方一樣)採取不同的軌距。由於雙方仍然不信任彼此,因此所有的一切(包括乘客必須在哈帕蘭達火車站卸下,用渡輪載過河,到彼岸後重新裝上俄羅斯火車。在冬天,由馴鹿或結實小馬拉的雪橇絡繹於途;在夏天,每一艘找得到的船都在河上忙碌著。
這個交通瓶頸儘管不便、費時而惱人,但哈柏蘭達卻注定繁榮。連同它位於芬蘭一邊的姊妹城鎮,它很快便成了歐洲最繁忙的過境站。小鎮上的酒吧本來只有本地的牧人光顧,如今卻坐滿皮條客、間人和秘密警察。哈帕蘭達唯一一間旅館的房間都是被外交官和政治人物訂走,主要是些突然開始通行此地的英國人、法國和俄國人。他們都不喜歡這裡的氣候和慢吞吞的火車,但沒有別的選擇。
這個不便利的事實同時帶來了最不可能的造訪者。大戰爆發時,俄羅斯皇太后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人在歐洲。她急於返國,但她的專屬列車被困在丹麥:德國政府拒絕讓她取道德國返回俄羅斯。情況很棘手,但得到一九一七年一月的破紀錄嚴寒所解救。當哈帕蘭達和托爾尼奥火車站之間的托爾河結冰至最厚之際,一隊工人在河面鋪設臨時鐵軌。然後太后的專列(包含聞廳、御座室、廚房和一個移動式發電機)被拉過河面(每次拉兩節車廂),到彼岸後再與一個芬蘭火車頭連接。為配合較寬的軌距,專列被裝上特殊的小腳輪。火車才一開出,工人就回頭用鐵棍把鋪在結冰河面的鐵軌拆除。
地方博物館看得見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物的照片,他們的古怪制服、金飾帶和羽毛帽讓他們看似來自另一個世界。今日再也看不見任何這一類鬼魂的痕跡。托簡訊河兩邊的姊妹城市已經結合,旅遊指南稱之為「哈多」。你可以從購物商場外的廣場往返瑞典和芬蘭兩邊。芬蘭那頭永遠比瑞典早一小時,這讓公車時刻表變得很複雜,但一般常見的邊界問題一一護照、海關、人龍一一卻像新簇簇的歐元紙鈔一樣被整平。那裡唯一算得上宏偉的建築是一個巨大的深藍色盒子——世界最大的「宜家」家具店。在四月,它會被油膩膩的水坑和髒雪堆成的荒原圍繞,但雪融化後,停車場便停滿車子。就像來自拉普蘭(編注:芬蘭最北部的區域)的芬蘭人和馴鹿牧人一樣,俄國人持續前來。我將要講述其故事的那個男人當然明白箇中道理。他就世界貿易寫過不少著作。他也會在托簡訊的冰面經過。那是一趟改變世界的旅程。
一九一七年四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到達高峰之際,布爾什維克的流亡領袖列寧乘坐火車返回俄羅斯。在該年結束以前,他將會成為一個革命新國家的主人。列寧的最大成就是把馬克思四十年前勾勒在紙張上的觀念落實為一個政府的意識形態。他創建一個蘇維埃系統,奉勞動人民的名義統治,下令對財富進行再分配,又推行了同樣極端的文化和社會關係轉化。列寧的綱領把希望和每嚴帶給他國家許多窮人,還推出了一些讓婦女獲得空前未有的平權措施。為此付出的代價是無數的人命:開始於列寧生前的成千上萬謀殺。有些死者所犯的罪不過是擁有一副眼鏡。在蘇聯存在的七十年間,無辜受害者的人數多達幾百萬。與此同時,列寧主義對無產者的堅定擁護也讓它成為從中國到越南、從印度次大陸到加勒比海的革命黨的藍圖。這一切一一從初生的蘇維埃國家到世界冷戰一一都肇始於列寧的戰時火車之旅。
故事一開始,列寧人在瑞士。遭沙皇的法院放逐,這位布爾什維克領袖在他的新家相當安全,但他卻等不及要看一看那場他已經預言了二十多年的革命。
就像許多社會主義者那樣,他本來預期這場革命會在西歐其他地方開始,但一九一七年最初幾個月,卻傳來俄國首都彼得格勒發生大規模抗議活動的消息。得知沙皇退位,全世界都感到震驚不已。就在西方準備好在西線發動大攻勢的前夕,俄羅斯帝國的未來突然變得不確定。在彼得格勒,人民歡呼雀躍。他們的國家已經變成一個共和國——至少在一部憲法獲得批准之後會是如此。
就像大多数俄國流亡人士一樣,列寧對於他聽到的消息感到高興。作為俄羅斯最好戰革命政黨的領袖,他的優先選項是回家。問題是他被困住了。不管是英國或法國都拒絕協助他的旅行計畫。它們知道列寧是大戰的激烈反對者,而它們的全部外交努力卻是放在勸說俄羅斯繼續戰鬥,以獲得勝利。在這種情況下,列寧能夠取道的使只有一條路線:乘坐火車穿過德國,坐渡輪進入瑞典,然後繼續向北朝哈帕蘭達的邊界區邁進。問題在於,自一九一四年以來,德國的軍隊就在東線屠殺了數十萬計的俄國士兵。列寧面對的兩難看似無法解決:穿過德國將會是叛國行為,留在瑞士則是把他等待了一辈子的召唤不予理會。
列寧自然會選擇前者。讓這個選項成為可能的是德國最高司令部出其不意的自動配合。壕溝戰的僵局迫使歐洲所有強權探頭到戰場之外,另見搶占優勢的機會。到了一九一七年,德國外交部一小群官員已經青睞以叛亂份子動搖敵人的構想。他們在法國支持軍事政變、武裝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又夢想在印度邊界點燃叛亂。當列寧的名字被推薦到他們面前時,他們迅速看出他打亂俄國戰爭努力的潛力。如果一切順利,又如果德軍找到機會給予英國和法國致命一擊,他們將用不著列寧幫忙太久。
打著這個如意算盤,德國官員樂於安排布爾什維克領袖安全通過他們的國家,甚至答應給予搭載列寧一行人的火車治外法權,不讓他們和火車之外的世界接觸,好讓他們免於背負和敵國人民接觸的罪名。更有爭議的是,他們還資助他的一些革命行動——此即為惡名昭彰的「德國黄金」。法國和英國都知道列寧的行程,而雖然他們分不清哪些是謠言哪些是事實,但列寧的名聲還是讓他們有充分理由提高警覺。他們有些人甚至主張,應該中中途把列寧幹掉——適當地點大概在瑞典的北極圈森林。不過,當時機來到,卻沒有人願意扛責任和開槍。
這是一個輕易就可以是出自布肯筆下的故事。事實上,幾個月前他才出版了一部間諜驚悚小說《格林曼特》,書中壞蛋格林曼特專門幹不利於戰時英國及其盟友的事。格林曼特的故鄉不是俄羅斯,而是中東,但全書情節有賴一個特工願意穿過整個德國把他逮住。主角漢納這樣說:「我本來預期會看見一座園有壕溝和設有倒鉤鐵絲網的大營房,但在德國的一邊,我們只看到黑色田野中的六個崗哨。我們全被帶進一個空荡荡的大等候室,裡面燒著個大炭爐。他們把我們帶進內室檢查,每次兩個人......他們讓我們把衣服脱到一絲不掛......負責檢查我們的人相當有禮貌,但檢查得極徹底。」列寧本人在真實生活中經歷了同樣的磨難,地點是托爾尼奥的海關:在一群俄羅斯邊界警衛的疑心注視下,一位英國軍官對他進行了極度徹底的檢查。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梅里杜爾 Catherine Merridale,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伯明罕大學博士。主攻俄羅斯史。曾在英國各大學任教,2014年退休轉為專職作家。著作包括《石頭之夜:在俄羅斯的死亡與記憶》、《伊凡的戰爭:重回二戰東線戰場,聆聽蘇聯士兵消失的聲音》和《紅色堡壘:俄國史的祕密心臟》。曾以《石頭之夜》贏得海涅曼文學獎和進入約翰生獎決選名單,以《紅色堡壘》贏得沃爾森歷史獎和普希金俄國圖書獎。
| 譯者簡介 |
梁永安,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完成約近百本譯著,譯有《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老年之書》、《文化與抵抗》、《帕德嫩之謎》、《製造非洲白種人》、《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伊凡的戰爭:重回二戰東線戰場,聆聽蘇聯士兵消失的聲音》等書。
1917列寧在火車上:世界陷入紅色風暴的前八天 Lenin on the Train
作者 | AUTHOR
梅里杜爾 Catherine Merridale
出版社 | PUBLISHER
貓頭鷹
書號 | ISBN
9789862625750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10/06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